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波浪谷(上):我們踏著幸運跋涉著無限遠,只為看清你的容顏

雨南京

<p class="ql-block">看到朋友用蘇柳的兩句歌詞作為他波浪谷照片的題字:「我聞著芬芳跋涉著無限遠,只為看清你的容顏”,覺得套用來做這篇遊記的題目很合適。5月里,我們六位朋友徒步親見了神奇的波浪谷。我們雖然沒有“跋涉無限”,但”踏著幸運”是千真萬確的。波浪谷處于猶他和亞歷桑那州交界處,每天只允許至多64人進入,許可證通過抽簽發放,中獎率不到1%,很多人多次抽獎都空手而回。今年5月份名額的搖獎日是虎年初一,那天早上8點后我們不停地收到預料中的落榜消息,突然Michael在群里宣布他中獎了!!真是新年行大運,首次抽獎就中,他這運氣太好啦!這喜出望外的好消息讓我們6人過了個興高采烈的新年。</p> <p class="ql-block">我們趕緊開始計劃行程,查看了一下附近,有我們還沒去看過的羚羊谷(Antelope Canyon),紀念碑谷(Monument Valley),白口袋 (White Pocket),捉迷藏狹谷(Peek-a-Boo Canyon)和附近的幾處蘑菇石,還可以去科羅拉多河上劃皮艇Kayak。趕緊訂了朋友推薦的Kanab鎮上的一家AirBnB,和紀念碑谷里正對峽谷的小木屋,訂了白口袋和捉迷藏谷的導游,劃船公司,等等,眾人拾材火焰高,很快就搞定了這次美國西部之行的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最關心的還是波浪谷的徒步,看網上說很容易走迷路,找了不少視頻和講解還是沒有底,于是設法下載手機地圖上的GPS路線,Michael成功為大家畫好了maps.me的地圖,還在家附近試用了一下,確保無疑。這下看來迷路是不會發生了,盡管大家還在擔憂5月底的烈日高溫里來回徒步6小時,是否會很艱巨難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次旅行,是我們疫情中的第二次。上次是去年的夏天去冰島,正值新冠年初爆發和Delta變異來襲前的空隙,疫苗及時趕到,大家憑借疫苗小小解放了一陣。今年來了奧密克戎變異,雖然感染力極強,重癥的人卻不多,再加上疫苗接種率很高了,大家開始有點疲憊,各處生活都基本開放了。這次旅途中除了印第安人保留區還要求戴口罩外,其他地方大都只是建議而已,完全不再是病疫初期的恐怖氣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在美國西部這熟悉的戈壁高原上,對比去年,有時我會懷念起靜謐雨霧、燕鷗翻飛的冰島,想起它給我的種種遐想和回望。美西,缺少這個。美西的戈壁高原太大,以致高山都變成了遠遠的小丘,美西的文化,雖然和東部有所不同,終究是不像冰島那樣,有它的瀑布、熱泉、狂風、雨霧,路邊的羊媽媽和她的小羊、矯健的燕鷗、秀氣的冰島馬、可愛的海鸚鵡,和這一切背后的曠野,一首清新貼近又迷離空遠的寂寞的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缺少這些的美西有……它的波浪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我們六人在這旅途上意外留下的許多自在好笑、回味無窮的鏡頭。</p> -- 下羚羊谷的入口,要經過很陡很高的樓梯走下去。<br> 《一》羚羊谷 Antelope Canyon<br><br>第一天出發我們兵分兩路,相約第三天在Kanab聚合。我們這一路四人開車14小時,趕去Page參加第二天清早下羚羊谷的導游團。走前訂票,才知道著名的羚羊谷有上下之分,是兩處不同的地點,一開始還以為這“上”和“下”是樓上樓下的意思呢。這”谷“當然也不是硅谷那樣的大峽谷,而是像羚羊角那樣彎轉扭曲著的、天頂非常狹窄的上窄下寬的深谷,在里面就是進了山洞的感覺,過去看照片我就一直這樣地以為,殊不知這是細窄的深谷,不是山洞。<br><br>羚羊谷的巖石在2億年前的侏羅紀(Jurassic)形成,是沙漠在重力作用下擠壓硬化而成的。這一層石英沙石厚度可達2300英尺(700米),但很容易被水和風侵蝕。這些沙巖后來成為北美的一大盆地的盆底,在洪水雨水的沖刷下,形成了許多流線型態的洞穴和狹窄的河谷。水流還帶來了許多礦物質,比如鐵,貼在這些石英沙的表面,再經過日后的氧化,把砂粒染成了紅棕色,成為今日的羚羊谷景觀。<br><br>羚羊谷的奇異,在于這些波狀的千變萬化的紅石壁和狹窄的谷頂,當陽光透過天頂的縫隙照到這些凝固了的波瀾上時,泛出明暗不同的光影色彩,和夢幻般的圖案形態。它們隨著移動的陽光涌動流泄,飄飛翻轉,變幻莫測,光怪陸離。浸透著各種深度的紅黃棕色的石壁,有時還會泛出好看的像金色火苗的黃色,嵌上幾抹紫色的光邊和光暈。在陽光里,橙紅色的波濤浪尖泛出殷紅的半透明,好像只要我們輕輕伸出手指,就能在那凝固了的波濤尖上點出一個酒窩來,讓我們穿越而過、墜入玉盤珠露般的晶瑩世界里。<br><br>不過,后來我們才知道,我們那天很幸運,我們趕上了好太陽。倘若是陰天,這些波狀的紅石壁不僅黯然失色,我們更看不到這奇妙的光影顏色和圖案的變幻。這一點對上羚羊谷更為重要。<br><br><br> 好看的金色 光和影子 在上羚羊谷,我們特別選了中午的參觀團,那是網上推薦的看上羚羊谷的最佳時間。除了和下羚羊谷一樣好看的波瀾的光影,上羚羊谷是南北走向,中午時分的陽光能透過石壁頂的縫隙投射到峽谷的地板上,不僅和沙塵交互形成道道光柱,還讓殷紅的石壁產生更多的明暗對比區。若是到了下個月的夏至時分,太陽到達天空的最高點,光照角度會更好。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上羚羊谷更有名,票價也要下羚羊谷的2倍多,盡管它的長度還不到下羚羊谷的一半(從性價比的角度看,若是時間只允許選一個參觀,可以考慮選下羚羊谷)。不過,上羚羊谷的構造也確實給了它更多的特殊圖案和空間,使得景象更加多樣。有漂亮的心形,我們還看到了始祖鳥。熟悉這些景觀的導游不停地給我們指點著名的照片點和構圖,還為我們揚起幾捧沙來模擬大風天氣里特有的沙流。朋友說他們從前來上羚羊谷就碰上了大風天,隨身帶的相機鏡頭全被沙塵蓋滿,幾乎報廢,幸好臉上若有圍巾裹著。導游說這里大風很常見,尤其是到了下午。<br><br>導游還說,這塊上羚羊谷是他奶奶的地,停車場里的參觀車大都是他親戚家的公司。他所屬的納瓦霍(Navajo)印第安人是母權社會,看重母系的宗譜,夫妻若是分手,男的兩手空空走人,孩子財產居所全歸女方。導游奶奶的這塊土地和周圍的一樣,是極干旱的沙巖和沙地,只有少許矮小的沙漠植物,5月里仙人掌開著些稀少漂亮的紫紅色的大花,中間的花蕊是綠色的。導游說它們一年只有兩周開花,然后會結仙人掌果(cactus pear),一種我很喜歡的水果。問他這地方是否能種些什么,回答說可以種玉米,但是一英畝(6市畝)地每天得兩水車的水(一般水車的容量是3.5-5千加侖,2車水就是26.4-38.8噸水)。這里的雨季是6-8月的雷暴雨,往往引起山洪暴發,年降水總量7.5英寸(19公分),只有我們灣區的一半。這一家族的印第安人,要不是有奶奶這塊上羚羊谷的旅游寶地,日子大概會很艱難吧?不知他奶奶是因禍還是因福得到了這塊幾乎一毛不長的土地。 掬起一捧陽光 羚羊谷里的始祖鳥 這個心形太漂亮了 金色的輝煌 洞里流沙不覺飛,劈間紅沙看不見。<div>石空一色微微塵,皎皎紫煙孤心雯。</div> 《二》紀念碑谷Monument Valley<br><br>中午參觀完上羚羊谷,我們開車2小時到達紀念碑谷(這個”谷“不同于羚羊谷,是”盆谷“的意思)。預訂的View旅館的小木屋就傍著那著名的棕紅色的紀念碑石峰。小木屋不大,住4人也比較擁擠,但大窗和小陽臺朝東正對著那些聳立的紀念碑,中間沒有任何建筑或山丘阻擋,甚是喜歡。這景觀的保護規劃值得稱贊。晚上準備照銀河。<br><br> 但是天氣很快轉陰起來,濃云密布,這才讓我們意識到在羚羊谷的好運。<br><br>本以為紀念碑石峰會眾多林立,看著窗外不到5個石峰不免有點失望。但即使這樣,那屹立在廣袤無邊的土地上最高有300米的雄健挺拔、曾經不可一世的石碑峰,仍然讓我感到驚嘆。那是一種力量和氣勢的對比展示,同時又托出一種孤獨偉岸終將消磨殆盡的無奈。這些石碑峰柱,起始于恐龍時代中期、2億年前侏羅紀的大海里形成的沉積巖,在6千5百萬年前的板塊運動上抬上升,再經過風霜冰水的侵蝕化為孤單的大塊的平頂”桌面“山Mesa,再變為更為陡峭的小個的平頂峰Butte,偶然成為這巨型紀念碑的模樣,然后將繼續朝針狀的Spire演變,偶爾或許能頂個帽子成蘑菇石Toadstool/Hoodoo,最后轟然倒地,變成腳邊的平原。這些聳立的紀念碑底層是700英尺(210米)厚的紅棕色的海洋沉積,中間是400英尺(120米)的染上氧化鐵的紅棕色石英沙形成的沙巖,這層砂巖獨面了5千萬年的風化,百孔千瘡。頂層是年輕的紅色的砂巖,很容易、并且大多已經被風化了。<br> 我們參加了5點半的3小時紀念碑谷日落導游團。夏季在這里旅游的一大問題是搞清楚到底在哪個時區,因為亞歷桑那州不實行夏令時,但相鄰的猶他州實行夏令時,而地跨兩個州的印第安人的自治政府則采用夏令時,更麻煩的是印第安人為了旅客方便,常常采用地區所在州的時間,所以我們打電話問好鐘點后常常再去電詢問是哪個時區的時間,這次旅途總算沒有誤了時間或早到一個小時白等。<br><br>導游帶著我們10來個人坐在一輛經過改裝的敞篷卡車在峽谷的土路上顛簸,路上也見到有旅客駕著普通的汽車游覽,但有的地段會相當難走。印第安人還規定旅客的車輛6點以后禁止入內,大概是為確保導游團有利可圖吧。我們的導游是個印第安人,他提到自己的祖母或外祖母一支的姓氏是“苦水”(bitter water),和我們上午在下羚羊谷參觀的女導游提到的一樣,他倆應該是親戚了。<br> 這導游最熱衷的不是風景,而是介紹本地納瓦霍(Navajo)印第安人的生活,雖然有點離題,但在陰云漸滿的天空下,晚霞斜照里的紀念碑風景是看不到了,看看納瓦霍人的居所正好做個補償。納瓦霍原住民的居所建筑叫”侯根“(Hogan ),是園木加厚土壘成的6角或8角的小型蒙古包樣子的穹頂建筑,很保溫,冬暖夏涼。“侯根”的中間是不封閉的“天窗”,排煙用,下雨時”天窗“里會進來雨水,靠地上挖小溝引向門外。侯根的門都是向東開,朝著東升的太陽。”侯根“土屋有男女之分,女性的侯根頂部很圓,大一點(納瓦霍人是母權社會),不但住著全家,還用來做一些家庭的儀式,比如排解糾紛和凝聚成員。男性的侯根穹頂比較尖,有點呈錐形,多用于臨時拆建,我們沒參觀,網上說主要是用來做社區的活動和宗教儀式,導游說它也用來做男孩過成年禮的儀式,在那個過程里男孩要受到鞭撻以考驗和宣示他的意志力,現已經不再施行。 -- 女性”侯根“ 導游還用印第安人的“雙笛”為我們演奏了一段印第安曲子,比較淡遠幽深的韻味。雙笛由兩支竹制豎笛放在一起,下端用個短竹子鏈接成三角樣,它們一起吹響,有和聲的效果,其中那支輔助笛子上沒有音階孔,只做伴奏用。 -- “侯根”附近的鷹眼 -- “侯根”附近的2000年的巖石畫 <p class="ql-block">看完這些,天色也完了,導游把我們帶到紀念碑谷的瞭望臺地,夕陽正在地平線上,漫天的云在那里開了一些縫隙,臺地邊的一簇小石峰在落日里泛出殷紅的色彩。我們請導游讓我們多呆了幾分鐘到太陽下山,總算見到了日落中的紀念碑谷的一瞥。回程的路上,坐在那顛簸的卡車里,太陽的余暉不斷地閃過移動著的谷地,暗暗的夕霞,籠罩著紀念碑峰和谷地,移動的石峰們互相做著前景和背景,變換著高低明暗和色彩,劃過暮色和天空。回來看看照片,這凝固了的陌生的好風景,令人回味。</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導游車是最后第二輛離開的,回到起點時離這里僅有的飯店關門還有十分鐘,我們的Kang沖鋒前去為我們占了桌子,同行四人得以享用了一份印第安風味的晚餐,我和Kang要了牛排,蘸滿了面粉油炸或烤制而成,一律燒得熟透。我們還試了飯店的St.Louis產的O’Doul’s啤酒,不苦,還帶著些甜味,頗得我們大家的好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小木屋,是銀河上來的時候了,天上有些星星,但還是許多云。我不死心,拉上Kang戴上頭燈,扛著三腳架,走到木屋下的小坡上照了幾張,結果還是云太多,只得提早收工睡覺。</p> -- 多云的夜空,看不到銀河 睡下不久,迷迷糊糊中猛然聽到朋友在大叫”紅云”,“紅云”。什么,天亮了?!我們稀里糊涂趕緊跳起來拎上手機趕到停車場附近的拍攝點,一輪旭日正在從地平線下升起,周圍的天空盈滿著紅色的云霞,在我們和紅霞之間,是三座紀念碑峰,突兀、醒目地聳立著,暗紅色的背影挺拔在安靜的清晨里,孤獨、蒼然、又強健有力。我們趕緊照相。很快,這紅云和清晨就消散了,早起的游人們也隨著散去。<br> -- 紀念碑谷的清晨 <p class="ql-block">紀念碑谷的獨特地貌,使它成為許多電影的外景點。我所看過的有Thelma &amp; Louise (1991) (我喜歡的電影,兩位大牌女主角都很出色),Mission Impossible II (2000) ,我們這代人最熟悉的恐怕要數《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電影中他在紀念碑谷的163號公路的13碼處跑步的地點已經成了網紅打卡的熱點,游客們在這里為照相還出過好幾次被車撞上導致人員傷亡的事故。我們早上告別了小木屋,專程前去“阿甘點”察看。那段“阿甘”公路是163公路中一個筆直的路段,兩端上坡,中段低凹,穿過一個泄水盆地,”阿甘點“在山坡的一頭,背對著遠處一堵墻那樣的沉重雄健的紀念碑峰,象征著阿甘的過去。阿甘跑了3年2個月14天16小時,到達這里,終于感到告別了沉重的過去、為迎接未來完成了新起點。</p> -- 我們跑啊,跑啊,跑個不停 我們在那里一邊緊盯著遠處開來的汽車,一邊來回地跑啊,跑啊,不停地照著,最后我們4人擠成一個團隊,在Come on! Come on! (加油! 加油!)的吶喊里,手舞足蹈、歡天喜地的跑完阿甘的終程,引來旁邊10多位同樣慕名而來的游客一片笑聲。回頭看看這段視頻,我們每一個人都不約而同地那么全情投入,那興高采烈的場景真是歡樂無比。這些歡樂的阿甘們,讓人看著發笑不止,盡管因手機操作問題沒有錄下我們的聲音。 <p class="ql-block">《三》小鎮Kanab,馬蹄灣Horseshoe Bend</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Kanab是個鄰近波浪谷、白口袋、和捉迷藏峽谷的猶他州小鎮,比羚羊谷附近的Page鎮要小,商業氣氛也淡些,我們6人今天聚合,將在這里的一個AirBnB住5天。這里離開紀念碑谷3小時半的路程,路上我們瞻仰了著名的馬蹄灣,很熱,卻是沒有一點當年朋友這里遇到的可以把人吹下峽谷的大風。馬蹄灣有點像我們以前在峽谷地國家公園附近看過的死馬點谷,卡羅拉多河在紅色的峽谷里、轉著急彎從灣里流過,馬蹄灣這里的弧線是接近完美的園形,河中那山崖也呈勻稱的圓錐狀,而不是像一條躺在河里的長船。綠色的水帶此刻平靜地環繞著它,水里有兩只雙人小皮舟,還有幾位船手把皮艇拉上了水灣的灘地休息。想到我們5天以后也將同樣在這里劃小皮舟,在水面的涼風里看著高聳的紅石壁和藍天綠水,滿心期待。</p> <p class="ql-block">找到我們的AirBnB倒是費了一番周折,這房子主人的地有9英畝大(0.036平方公里,600米見方),這地址上有5、6座房子,我們剛開始還以為走錯了地方,沒有主人的電話,又不便貿然亂敲門,最后翻出網站上的照片才確認了。屋子有很大的廚房和客廳,3間大睡房,足可以住上10個人,主人Donna是個60來歲的很友善的白人婦女,我們到時她正在房子邊上割草,她養了牛,地的中央一個大雞棚里有許多雞,她會給每個新房客一盒雞蛋。她說她的女兒就出生在我們住的這座,現在住在芝加哥,夏天就要去San Diego舉辦婚禮了。孩子大了,大房子打掃起來費事,就讓老公又造了小一點的,加上出租房。猶他州62%的居民信奉摩門教,這位女主人也是,她在屋子里放著摩門教的圣經,臨走時還送我們兩本。屋子的廚房里餐具和炊具都很齊全,洗碗機開始時不會用老自己停掉,后來才琢磨出來要按兩次開始鍵。憑借這方便齊全的廚房,我們的大廚Kang為大家做了5天的三餐,為此早早計劃了菜單和食材,省去了大家上餐館的往返等待,味美又自在舒適,大家都很感激。</p> -- 打蒼蠅能手 我們在那里有一半時間氣溫89F(32C度)以上,屋里沒有空調,我們常開著門,因此進來好多蒼蠅(好像因為干旱,沒有蚊子),我們的Michael是個打蒼蠅能手,一手一個蒼蠅拍,有叫必應,四處出擊,大顯身手,成為我們在這五天居住的亮點之一。晚上屋外挺涼爽,屋后有幾個圍著篝火爐的長凳,我們在那里吃西瓜乘涼,用蘋果手機照星空和銀河。同行的小鐘第一次看到銀河,很興奮。她夫婦倆把涼快的樓下讓給我們,住在了很熱的樓上,但那里有個陽臺,他們凌晨4點多醒來正好在那里照了幾張好看的銀河。Kang還在清晨的陽臺上追憶起牛年馬月那臺下歡聲雷動、臺上不可一世的黃粱美夢,過了一把君臨天下的癮。<br> 《四》捉迷藏峽谷 Peek-a-Boo Slot Canyon,白口袋 White Pocket<br><br>入住的第二天,預定的導游帶車一早按時前來,帶我們去捉迷藏峽谷和白口袋。我們的導游Darren是位很壯的中年人,從南加州搬去的,助手Tylor是本地人,不知道他為何要離開美麗宜人的南加州。<br><br>捉迷藏峽谷和羚羊谷屬于同一個構造年代,峽谷里還有幾塊珊瑚和海洋貝殼生物的化石。這里的砂巖的紅紫色要少些,規模和形狀變化要小得多,但狹窄的程度差不多。“窄縫峽谷”(slot canyon)的一般定義是它的高度和寬度比在最窄的地方超過10:1。去那里的路是很深的沖積盆地的沙路,上面不少大石頭,邊上就是干干的泄洪河道,導游說去年暴雨時水位有6英尺。這條沙路一般的汽車過不了,徒步的話要在高溫里單程走4.2英里(7公里),有人在秋天的滿月夜晚里在這里徒步,好像是不錯的主意,只是峽谷的顏色看不到了。<br> -- 珊瑚化石 -- 小貝殼化石 <p class="ql-block">M.D. 2022-06-18</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宁县| 黄石市| 九台市| 定州市| 长阳| 洪雅县| 壤塘县| 慈利县| 隆化县| 北川| 紫金县| 图片| 青浦区| 东平县| 喀喇沁旗| 始兴县| 巴塘县| 平江县| 南澳县| 如皋市| 扶余县| 杭锦旗| 乌海市| 合肥市| 合作市| 德令哈市| 孝义市| 东台市| 昆山市| 化州市| 陵川县| 怀化市| 陇西县| 万年县| 武安市| 建德市| 平阳县| 丰台区| 临夏市| 舟山市|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