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假期,天氣尚可,受疫情影響,不敢出遠門,窩家又無趣,于是全家總動員,帶上水和零食向栟櫚山葛里景區出發,目的地石頭城。</p><p class="ql-block"> 沒什么人到的景區路,青苔點綴了臺階,不時給人行走造點小意外。</p> 懸崖峭壁上不時露出鮮花朵朵,嬌柔潔白的花瓣,優美的形態,宛如一個個亭亭玉立的仙女隨風翩翩 起舞,婀娜多姿,讓人不禁的哼起“野百合也有春天”。 途間兩石壁相連,中間有一小徑,石壁橫刻兩字“連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 穿過連壁小徑,就是群玉谷,崖壁上已鋪滿了青苔,覆蓋了讓人難以辨認的崖刻“竹石請唔”四字,再往前走為一片不大的芭蕉林,左邊巖石刻有“蕉澗”二字。 沿青翠的小路行走,感覺山高水冷、 寒氣逼人,前有一洞門,上有”寒翠“二字,據說源自杜甫詩《佳人》中的”原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據《饒氏空譜》記載,這一片四面零散的土墻和青磚墻所圍的大空地,即為原禪頓庵舊址。當時占 意,韻味脫俗、清雅,切合此地意境。 沿石階繼續前行,為水平巖槽,順層延伸的凹槽,是砂巖、粉砂巖長期受流水銹蝕、風化剝蝕向內凹進,風化剝蝕緩慢的砂礫巖等形成相對突出的巖背,巖背落下連綿水滴,形成一道天然的水簾,古人在此刻有“香泉”二字。 再往前行,有許多臺階,陡峭向上。舊時有許多考生在此處攀登,希望能高中科甲,平步青云。 石頭城地處一處典型的丹霞洞穴,巖頂傾斜而出,巖下凹進的空間可容下百余人,古人利用傾斜出的巖石在巖下建造的一個弧形城墻,石壁上刻有明代茶花山人 的“石頭城”三個字,年代久遠,現今的石頭城只留下一片殘垣斷壁,紅色長欄,也是根據前人留下的永安《饒氏 家譜》的圖形重新修復建造的,長廊外羅漢竹叢生,四季青翠。坐在長廊上,觀賞修竹灣的佳境 ,體會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br><br> 在此 聽著“玉鳴”的滴水聲,欣賞著栟櫚山的“高山流水”。 古人常云“紫氣東來”,我們來到了“紫云坻”,沾沾富貴吉祥之氣。 在此處俯視,只見燕江溪流縈回如帶,兩岸青山相對出。 踏著下山的路,緩緩前行。 又到了起點,到了三岔路口,回想前段與妻在此猜硬幣定行程的童趣,帶著滿滿的幸福歸家! 栟櫚山景區包括葛里、修竹灣、栟櫚潭三部分。位于沙溪河西岸,山巒自上而下依次為修竹灣、栟櫚山,沙溪河自南向北經桃源洞全長6公里為栟櫚潭。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該景區歷史悠久,為桃源洞風景區的起源。早在唐代就有頭陀僧結草訪廬居于此,現還保存頭陀墓,五代后晉天福年間 (公元940年) 建有栟櫚寺,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建有栟櫚書院。其自然景觀"上大灘十里,東南行,忽望見溪右溪石突兀,既而直逼而下,則突兀者轉為參差,為崩削。俱盤互壁立,為峰為巖,為屏為柱,次第而見。"引徐霞客贊嘆。修竹灣靜謐幽雅、古風猶存;葛里則山峰峻峭、巖壁巍峨;栟櫚潭碧波浩渺,山光水色,是人們攀巖探險,追尋生態,訪古問今的好去處。主要景點有:石頭城、走馬巖、降仙臺、大峽谷、馬鞍背、栟櫚書院、九姑泉、太極洞、接仙橋、栟櫚書院、栟櫚寺、觀音巖、雙壽桃、睡美人等。屹立于岸邊大型摩崖石刻"乾坤清氣"為明代永安知縣李如鴻手筆。這里新修的游路、高聳的亭臺、清脆的鳥語、濃郁的花香,沁人心脾,賞心悅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威市|
资兴市|
贵德县|
会昌县|
长白|
玉山县|
阜康市|
南安市|
营山县|
西丰县|
修文县|
舟曲县|
调兵山市|
兴安县|
瓦房店市|
泉州市|
舞钢市|
商水县|
洛南县|
武邑县|
望奎县|
全州县|
增城市|
肥东县|
鄄城县|
监利县|
芦溪县|
宜黄县|
佳木斯市|
志丹县|
类乌齐县|
灵武市|
布拖县|
辽宁省|
仁寿县|
麻城市|
微山县|
滁州市|
河北省|
博湖县|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