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熟人之間見面時總是會打招呼和問候的,那叫見面禮。中國人如此,外國人也如此,城里人如此,農村人也如此。是禮節還是親情?應該是二者皆有吧。但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有著不同的打招呼方式或者問候語。我沒有岀過國,外面的世界知道的很少,當然不知道其他國家的人們見面時是如何打招呼的,西方人見面時的擁抱我是知道的。同時我學過英語,我也知道講英語國家的人們見面時的問候語分別是,早上:goodmornig,下午:good afternoon……我是地道的農村人,對其他許多大城市的人們見面問候語也知之甚少,甚至對全國廣大農村不同地區的農村人見面時的相互問候語也不太清楚,也無法從網上查詢有關中國人見面禮的相關資料。只能從有關書籍或電視劇中看到一些,比如大清朝時,同輩人,同僚和同僚之間的見面禮節通常是“您吉祥”,并行屈膝之禮,倒還真讓人覺得很真誠很親切。到了民國時期一改滿清禮儀,男人見面便為拱手抱拳之禮,那叫作揖,并呼之“張先生好”“李先生好”,女人見面仍然是“屈一膝”行禮問候。新中國成立后,人們見面問候形式又有了改變,改為握手并“xx同志好”,或根據其職務加上姓氏問好。</p><p class="ql-block">曾幾何時“吃了嗎”成了全國大多數地區人們見面時的一種通用問候語,并在不經意之間廣泛流傳,一直延續至今。這是一句簡單而又樸實的問候語,人們走在路上,在公交車上見面時,甚至在廁所時見到了,都會很自然的問上一句:“您吃了嗎?”。我就一直很納悶,“吃了嗎”是什么時候又怎么成為了我們中國人見面時的一種問候語,而且還這么普及呢?我也曾經詢問過一些長輩,他們說不知道,以往沒有。于是我突發奇想,大膽的推斷,“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求,也許應該是上世紀三年艱巨時的產物,那時人們經常填不飽肚子少有飯吃,總是餓得前心貼后心,甚至有時靠挖野菜維持生計,那個年代詢問他人“吃了嗎”就是最大的關心,最溫暖的問候,于是見面時“吃了嗎”逐漸開始了大流行,原來人們相互問候的見面禮也會與時俱進的。到了改革開放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以后,問候語也發生了變化,“您好”代替了“吃了嗎”,簡單的兩三個字變化,顯示了人們文明程度的相應提高,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親熱感。隨著智能手機微信的運用,問候不再受空間和距離的限制,人們可以通過微信隨時將祝福語送給親人,同學和朋友,問候語更是五花八門,且內容更文明更時尚。總結了一下,原來中國人的見面問候語實際上是跟著時代節拍走的,是在不斷地與時俱進的變化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奧密克戎病毒大流行期間,為了防范病毒傳播,盡快找岀“陽”性,每天核酸檢測成為必要的常規篩查手段。由于人們經常甚至天天要去做核酸,于是人們在去做核酸的往返路上,熟人之間相見時,難免會相互打招呼,此時人們的見面問候語居然會隨之改變,剛開始時是“您做核酸了嗎?”“嗯,做了”,后來不斷簡化語言,見面之后就問“核酸了嗎?”,“我核酸了”……那些穿著淡藍色的防護服的志愿者,見到每一個人都會主動打招呼,熱情問侯“核酸了嗎”?就這樣,人們習慣了像洗臉刷牙一樣的常態化檢測核酸,一個非常接地氣的特定時期的特殊問候語與時俱進地誕生了。有人甚至俏皮地說道,哪一天不核酸了,會不會覺得生活中少了點什么,以后見面時問候語不就沒有了“核酸了嗎”?</p><p class="ql-block">如同“吃了嗎”一樣,“核酸了”同為一種時代造化語言,讓人浮想聯翩,昨天全國新增確診病例只有15例了,其中上海10例,北京5例,快要全面清零了。相信隨著新冠病毒的徹底消失,就會停止全員常態化核酸檢測的,那么“核酸了嗎”便一定會消失了的,現在見面時問候對方“吃了嗎”的人不是也很少了嗎?</p><p class="ql-block">上午烈日下參加常態化全員核酸檢測排隊時,聽有人問他人“你做了嗎”,觸景生情寫下此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康县|
卢湾区|
罗定市|
青冈县|
丹巴县|
弥勒县|
皋兰县|
北京市|
巴青县|
华阴市|
五大连池市|
二手房|
浦江县|
浑源县|
鄯善县|
鞍山市|
伽师县|
西峡县|
称多县|
镇巴县|
西丰县|
伊吾县|
曲阜市|
阜平县|
陆丰市|
东辽县|
英吉沙县|
伊春市|
香港
|
丹寨县|
西青区|
兰州市|
武威市|
靖宇县|
濉溪县|
鞍山市|
连城县|
太仓市|
海伦市|
大安市|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