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開篇</b></p><p class="ql-block"> 這事兒發生在鄂爾多斯草原。1972年,生活在這里的王美子老頭兒,76歲了。這么大歲數還在杭錦旗阿魯柴登這個地方挖龍骨。挖龍骨干嘛呢?賣給中藥鋪。那個時候的人吶,生活十分不易。龍骨,就是動物骨骼藥材。甲骨文的發現就與它有直接關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匈奴墓葬群的發現</b></p><p class="ql-block"> 清朝光緒年間,古董商、金石學家王懿榮,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祭酒——相當于校長。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藥叫龍骨,發現上面刻著奇怪的符號。他心里一動,翻看藥渣,沒想到上面的符號很像文字。于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把每片龍骨上面相似的圖案畫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后來,商人們找到了龍骨的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里出土了一大批龍骨,以龜甲和牛肩胛骨為多,所以就把它們命名為“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 王美子挖到龍骨的同時發現不少的棱形鐵棍,上面有金片,這金子總是好認的,然后就繼續挖,陸陸續續發現了一堆,有各種材質的器物。這要擱今天,王美子自己就獨吞了。當時的人可沒這概念,王美子老人就趕緊回村報信兒,這一報信兒,挖的人就多了。那個年月,文物保護意識差。有人拿到了這東西就奔了銀行,到銀行去賣呀。這銀行也邪門兒,鼓勵去挖。我們今天的銀行沒別的事兒,就是存款取款,可當時的銀行能收購金銀。那時候的人為了金銀稱重,把松石和寶石都摳下來扔了,擱今天怎么也得把它穿成串啊。后來銀行里有明白人,就往上反映,上面就派人來了,看了看就宣傳,說這是文物,有價值,要好好保護。再后來,文物的專業部門就來調查。這一調查不得了,發現這是一個匈奴的墓葬群。要知道,鄂爾多斯地區是匈奴人過去活動的中心。匈奴的墓葬由于埋得很淺,經風沙移動,逐漸風蝕就暴露出地表,所以才被破壞了。</p><p class="ql-block"> 我們得講講,這草原的喪葬文化跟中原的喪葬文化是有區別的。區別在哪兒呢?它埋得淺。你比如馬王堆漢墓,最深的達16米;曾侯乙墓深達13米,漢代的諸侯大墓深10米,這是起碼的。可草原不是這樣。草原挖得淺,直接埋了,以后也不來祭祀。還有一種葬法叫“壘石葬”。把這人擱平地上,撿點兒石頭就埋了。那么這批匈奴墓十分可惜,因為破壞得嚴重。后來去挖掘的時候也找到了一匹重要文物:其中金器有218件,銀器只有5件。有一件非常重要,它主體是黃金的,但鑲嵌有松石,這就是鷹頂金冠飾,俗稱匈奴王金冠。它是由鏨刻而成的,由冠頂和額圈組成,冠頂上裝飾著一只展翅的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匈奴的文化背景</b></p><p class="ql-block"> 匈奴是生活在歐亞大陸的游牧民族,戰國時期就與趙國、燕國、秦國發生沖突,漢朝時非常強盛。后來在十六國時期還建立了地方政權。按照《史記》的記載,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末代國王夏桀的遺民。后來有西方人研究發現,認為匈奴是斯基泰民族的一支。匈奴是到了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的游牧民族,它以狩獵、游牧以及畜牧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馬、牛、羊三種,其中又以馬最為重要。飲食當中,吃肉、乳制品,特別普通,但他吃馬肉。你知道這個世界上吃馬肉的民族是非常少的。有一種說法,北匈奴的一支最終落戶于匈牙利。你看匈牙利的匈跟匈奴的匈是一個字,匈牙利人在喜慶的時候還吃馬肉。有時候他們也會吃魚。</p> <p class="ql-block"> 漢服寬松,沒有束縛,走起來好看,但打仗不成,它兜風啊。胡服緊身不兜風,胳膊、腿全能騰出來,便于騎在馬上射箭。漢族人最擅長的就是學習別人的長處,最不擅長的就是學習完別人的長處以后,自個兒回不到自個兒的原地來了。古籍上對胡騎的形容就八個字,叫“來如飛鳥,去如絕弦。”從描述上就能看到當時匈奴的移動速度給我們產生了多么大的心理壓力。來如飛鳥,非常容易理解;去如絕弦,就是箭在弦上,一旦你松手,這箭就“噌”地一下出去了。匈奴的游牧文化是一種蒙古、遼金漁獵游牧的混合體。匈奴有完善的軍事裝備,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匈奴與漢族的沖突源于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們是定居的,他們是游走的,生存理念不同就容易發生沖突。他們依仗于馬打仗,我們用牛耕種,牛比馬的力量大,但玩不到一塊兒去,那就得一方把一方征服了。一開始我們打不過匈奴,我們馬不如人家,如果騎牛打仗估計就我們贏了。你看日語中,日語中寫得比較嚴謹,游牧民族寫成騎馬民族,比較準確。人類文明中的沖突都是因為理念不合,三觀不同。打不過人家,就得學習。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故事,載入史冊,大家都知道,叫“胡服騎射”。</p> <p class="ql-block"> 趙武靈王叫趙雍,當年他只有15歲。趙武靈王,讓自己的精銳部隊,棄車乘馬,加強了它的機動性。趙武靈王的改革立刻就得到群臣的反對,說這是“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這三件事兒一開始都會有強大的阻力,但你面對強大的敵人,你不變就是死,只能變。漢代以后,騎兵變成了戰爭中的主力。尤其西晉發明了馬鐙以后,戰爭就變得異常殘酷。這是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必然階段。中外都有漫長的騎馬打仗的歷史,延續了兩千多年。我們中國的騎兵,到了1985年才撤去編制。我們過去國慶檢閱,都有騎兵隊伍從天安門廣場走過。</p> <p class="ql-block">“冠”在古代的含義</p><p class="ql-block"> 騎兵作戰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保護頭,要戴頭盔。頭盔多為金屬制,十分笨重。一到了安全地帶,第一個動作就先把這頭盔摘下來,以減輕沉重的負擔。這樣脫帽就意味著沒有敵意,如到了友人家,為了表示友好,也脫盔示意。這種習俗流傳到今天就是脫帽禮。頭盔是帽子的一種。在古代,帽子也不是隨便誰都能戴的,平民戴不起帽子,以巾裹頭,皇帝當然要戴帽子,這帽子叫什么呢,叫“冠”,冠明顯要高級。現在能看到最早的,就是定陵出土的萬歷皇帝的金冠。</p> <p class="ql-block"> 過去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戴冠,可惜咱都看不著了,禿著腦袋肯定不行。現在戴冠這種文化的遺存,比如教皇戴冠,顯示地位;再有就是我們的選美,奪了冠以后給戴一皇冠。所以比賽中叫奪冠,就是這么來的。這冠字有兩種讀法:加冠)進爵,沐猴而冠,說的都是這“冠”,讀法有所區別。冠在古代很重要。古代20歲成人禮,今天你還在學校里讀書呢,古代估計都能當爸爸了,再過幾年沒準兒就能當爺爺了。所謂冠禮,就是長輩給你戴上帽子,表示長大成人,得肩負各種責任了。首先是對家庭的責任,你有老婆、孩子、父母,中年男人還是很辛苦的。第二是對宗族,如今宗族概念很淡,代之的就是社會的另一個層面,比如單位、鄰居,過去一個樓道里的人都會互相照應著,去接個孩子,搬個煤的。再有一個就是國家責任,每一個人都要擔負起國家責任。古代多說“家國”,就是這個意思——家國永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關于匈奴王金冠</b></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講的這個鷹頂金冠飾,是內蒙古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這件東西年代大約是戰國晚期,距今兩千多年了。重量有1211克,不到兩斤半,兩斤半頂腦袋上頭,挺重的。他腦袋上不光是這個金冠飾,還有帽子呢。鷹高六七公分,鷹頭和脖子是松石的,其它部分都是黃金的。半球形的黃冠上有四匹狼四只羊相互交疊的畫面,下面的額圈則是臥虎、臥羊、臥馬。它材料比較簡單,就兩種——黃金跟松石。這松石肯定是西域來的,它呈現藍色,游牧民族利用松石早,我們漢人利用松石比較晚。匈奴自己沒有文字,《史記·匈奴列傳》是這樣描述的,說他“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一言九鼎,說話算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馬爺說</b></p><p class="ql-block"> 匈奴沒有文字,但留下了證物。這件鷹頂金冠飾,畫面很溫和,狼與羊,都疊加在一起,盡管羊不是很高興。這鷹,比較肥壯,猛一看像鸚鵡。其它動物都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狀態。這冠是一個和平時期代表禮儀的冠。我們可以猜想,在某一個節日,匈奴王戴著此冠,穿著華麗的衣服,對酒當歌,載歌載舞。這一景象是匈奴與漢族人共同的期盼。可惜,這永遠只能是美好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东新区|
南靖县|
余姚市|
衡阳市|
香格里拉县|
保亭|
甘孜|
陇南市|
中超|
都安|
莱州市|
章丘市|
松滋市|
潼南县|
保靖县|
定陶县|
德兴市|
兴山县|
宁晋县|
彩票|
桃园县|
澎湖县|
铁岭市|
新乐市|
泽州县|
大姚县|
青川县|
宁乡县|
延边|
贵州省|
怀宁县|
枝江市|
星座|
荥经县|
巢湖市|
娄烦县|
广宁县|
鲁山县|
望都县|
黄龙县|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