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旭玲女史,寧夏銀川市人,供職于寧夏銀川市圖書館,中共黨員。工作之余研習書法,近年來,多次在寧夏區內書法比賽中獲獎,頭角崢嶸。現為寧夏書法家協會會員、銀川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銀川市金鳳區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p> 吾時觀旭玲女史久矣,其人體質文雅優美,天性柔順,如臺階美玉,似庭院芳草,環佩芳林,嫵媚若池上之蓮花。大慈大悲的佛曾言: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生命里出現的每個人都不會無緣無故遇見的,因為緣起所以相見,無論遇見何人經歷何事,一切到來皆是因緣。由此想來,便是翰墨丹青之緣了。 吾曾于她的微信中見其學書感言:“生命中任何的驚喜、幸運、收獲,無一不是源自日復一日的努力耕耘,縱使成功的姿態千萬,努力和堅持,必定是先決條件。書法是上蒼賜予我人生的厚重禮物,讓我在傳統文化中感知筆墨的濃郁醇香。提筆臨習的過程有無盡的艱辛,有付出后的開心,正如《書譜》中所言,有乖有合,合與不合,均考驗了書者內心的穩定性和持久力。觀自在,不忘初心,繼續耕耘。” 她在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中從不以善小而不為,哪怕是“水滴籌”,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盡力而為,旗幟鮮明的傳遞正能量,傳承好家風,積德行善。在抗擊疫情防控期間經常是忍凍挨餓,艱苦奮斗,風雪無阻,參加抗疫值勤長達160小時,還積極捐款捐物多達數萬元。把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助人為樂的精神和人生價值觀滲透到了文藝創作之中,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美,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優的作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一個文藝工作者只有把生活中點點滴滴與人善的美的價值,注入到美的書法作品之中,其文藝作品才更有高古的靈魂。 旭玲女史在書法文藝活動中以二王手札等法帖為主線,孫過庭《書譜》為根基,力求扎根傳統古法,學古而不泥古。在臨摹撫古時心不厭精,手不忘熟;書寫手法“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她的確有一雙令羨慕的丹青妙手,是一朵盛開的鏗鏘玫瑰。其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藝品的統一,為自身留清名。正所謂“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曹震先生的《思露心雨》中云:“一粒沙石渺小卑微,也有崇山峻嶺的勁撥偉岸;一滴水珠轉瞬即逝,也有江河湖海的深邃遼闊。只是平常地抒發,平靜地孕育,平淡地涵化,平凡地精萃。”作為書法界的道友,吾祝愿她在今后的助人為樂和書法藝術的道路上朝乾夕惕、久久為功,走的更深更遠。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p><p class="ql-block"> 張 軍,又名八正道人、宇軒?張君 、小荷張軍、花果山人等。曾軍旅邊防部隊多年。寧夏春雪書畫社社長、寧夏金融書法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金融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會員、中書協西部書界新秀研修班、(2023)中書協首期專向書法創作課題班學員、《書法導報》特約記者;銀川書協理事、銀川市金鳳區一屆文聯代表、作家協會理事。自幼染指翰墨,素好古典詩詞,書法(篆刻),書法理論,及文藝評論等。從藝近四十年,尋覓真經,由藝悟道,淡泊明志,不求聞達。其作品散見于《書法導報》《文化藝術報》《中國書畫報》《中國硬筆書法》報《寧夏畫報》《收藏界》《寧夏日報》《壹周生活》《寧夏金融》《銀川晚報《夏風》,以及《銀川文藝界》等新媒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蒗|
观塘区|
南阳市|
潜山县|
河东区|
怀宁县|
安福县|
博罗县|
舒城县|
梁山县|
通城县|
蒙山县|
重庆市|
明水县|
寿光市|
新干县|
萝北县|
九江市|
修水县|
盐城市|
东丰县|
东宁县|
任丘市|
灵丘县|
阿克|
柏乡县|
成安县|
寿阳县|
永年县|
察雅县|
双流县|
莱西市|
密山市|
商南县|
武穴市|
杨浦区|
永平县|
湖南省|
锦州市|
汉中市|
潜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