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劉如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年間,一度衰微的官紳義捐辦學之風再度盛行,康熙19年(1680年)沁源知縣朱三錫(巴蜀人、進士)上任后,看到沁地地處叢山僻處,百姓世代為農,繼修建文昌樓之后,又修建講堂,創辦義學。因官民同心,不出三月,位于東城門外、通仙街街口路北,一座“中建講堂五楹、東、西各建宿舍五楹、前建門舍五楹”的講堂建成。</p><p class="ql-block"> 同年春,義學開學,招有貧民子弟數十名(12—20歲男青年),教師有進士郭鼎、胡琪為其講學,朗朗誦讀聲在鄰近周圍朝夕相聞。</p><p class="ql-block"> 次年(1682年),為擴大辦學規模,在原中堂后又建樓五楹。為此,義學成為一進二院布局,成為當時沁源縣最大的義學之地。</p><p class="ql-block"> 此后,該義學之地經過康熙49年(1710年)知縣韓瑛、康熙57年(1718年)知縣高溥 、雍正6年(1728年)知縣王庭倫主導,多次維修、增修。但因義學廢馳年代久遠,校舍屋頂坍塌。</p><p class="ql-block"> 至清朝乾隆23年(1758年)知縣劉錕上任后,見該縣科歲童子試少佳作,決心興科舉盛文風,遂將此義學之地改名為琴泉書院(講學、考試、藏書之所)。</p><p class="ql-block"> 改設書院后,1760年,用捐贖銀190余金,令庠生武定國、梁彩(王璧村人、乾隆年間進士)等人重修后院正房五楹,添修東、西廂房各5楹,飾以丹彩,加以粉堊,門匾書寫“琴泉書院”四個大字。書院內分為養正堂、觀德堂、修道堂、考課堂、文會堂五個,教師大多為退仕還家、隱居鄉里、經明行修之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琴泉書院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 至此,琴泉書院開始了它漫長的辦學歷程。</p><p class="ql-block"> 至清乾隆48年(1783年),知縣孟充善(直隸樂州人、舉人)聘請原繁峙縣訓導、本縣琴泉人崔巒為琴泉書院掌教,致使全縣“人才蔚起”。</p><p class="ql-block"> 嘉慶年間,原垣曲縣教諭、縣城尚賢街人李松齡歸鄉后,在琴泉書院主講,更使本縣“學者樂游其門,學風蔚起”。嘉慶8年(1803年),知縣周樹槐(長沙人、進士)到任后,刊定條約、整肅書院,又使琴泉書院興起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之風。特別是因連年欠收,在佃戶逃亡、官租銀無望的形勢下,琴泉書院辦學經費一度陷入困難之地,周樹槐發動眾鄉紳捐銀167兩,作為本金,利息作為經費,才緩解辦學之困境。琴泉書院得以為繼。</p><p class="ql-block"> 道光17年(1837年),知縣李雪松聘請原洪洞縣教諭、大理寺評事、時年已72歲的張震(本縣東安里人、于1804年考取舉人,69歲歸鄉)為琴泉書院主講,一直至1845年。八年來,來自洪洞、靈石、曲沃、沁源的童子紛紛考來就讀,金榜題名者其中有登甲榜者2人、賢書者12人、選貢4人、廩生附生108人。諸生為感謝其師,于1845年2月贈張震“春風共座”匾額。1845年5月3日張震去世。之后,張震之子張鴻衢,繼承父業,擔任琴泉書院主講。祖孫父子俱主講琴泉書院,致使琴泉書院“成就人才,不可勝數”。</p><p class="ql-block"> 之后,原在洪洞、燕京設帳授徒的韓鐘林繼任琴泉書院主講后,又將此院講學推向高潮,人贈此地為“忠厚培成方寸地,和平養得四時春”。</p><p class="ql-block"> 光緒6年(1880年)知縣董余三(直隸豐潤人、進士)聘請張芳洲進士、杜道甫舉人為為琴泉書院主講,師生討論經史及諸子百家,人無棄才,多有啟發,致使沁地人才蔚起,科考及第者蟬聯不斷。</p><p class="ql-block"> 光緒17年(1891年),知縣徐嘉方(江南豐城人、進士)為培植文運,與張受中、武圍輟等人捐俸祿在琴泉書院西南旁重修文昌樓(因1680年修健的文昌樓坍塌)。 </p><p class="ql-block"> 這一時期科考者有秦永萬(1894年考中武舉人,現下興居村五串院為其1909年修建)、任吉貴(1894年考中武舉人)、張受中(1894年考中進士)。</p><p class="ql-block"> 光緒27年(1901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山西巡撫明令全省書院改學堂,琴泉書院改為學堂。1902年中舉者有王興、陰國垣、崔巖(山西大學堂1904年畢業)等人,教師有崔景、崔玉堂、樊道明(同治年年間貢士)等。</p><p class="ql-block"> 光緒31年(1905年),清政府懾于改良主義影響迫不得已下令廢除科舉,3月,琴泉學堂改為沁源高等小學堂(清政府嚴令幼童7歲入學,初等學制5年、高等學制4年),首任堂長為任步庭,黃守淵(后為民國沁源首任知事)為主講。</p><p class="ql-block"> 此后的學堂首次引進西學,除培養學生忠孝傳統文化外,要求學生善智練藝,學堂至1910年停學。</p><p class="ql-block"> 沁源縣高等小學堂辦學9年,共畢業學生6個班計240余名學生,不少人小學堂畢業后,升入中學堂、大學堂,畢業后躋入仕界、學界、軍界。</p><p class="ql-block"> 琴泉書院從乾隆24年(1759年)命名到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一個半世紀的漫長歲月中,沁源本鄉土人才鄉試中舉41人、會試中進士6人,選貢者無數(全縣中舉人51人(含武舉15人)、中進士16人)。歷代知縣承前啟后,不僅解決辦學困難,而且為書院諸生兼課授業,使書院文運大興,聲名大振。琴泉書院惠及鄉鄰,引領和帶動了全縣教育事業的發展,使沁源較早地走出蠻荒之地,接觸到了現代文明。</p><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革命,標志封建制度結束。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p><p class="ql-block"> 民國元年(1912年)8月,沁源高等小學堂改名為高等小學校,教師有6人。</p><p class="ql-block"> 1914年,知事王錦雯又改名稱為沁源第一高級小學校后,校址由琴泉書院遷出,遷至城西北城隍廟,改舊城守司署為校舍。期間培養了沁源早期共產黨員宋乃德(1915年畢業)、物理學家任之恭(1918年畢業)等人。</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沁源縣第一高級小學校地理位置</h3> 1929年7月,宋乃德等人組織進步青年沖擊、搗毀國民黨沁源縣黨部,國民黨黨部負責人郭同震逃跑,宣告國民黨統治在沁源執政結束。<br> 1937年11月,沁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沁源縣第一高等小學校堅持辦學,后改名為城關第一高級小學。<br>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城關第一高級小學改名為沁源縣第一高級小學,1956年,改名為沁源縣第一完全小學,直至1985年,改名為城西小學。 <br> 2022年3月,因大縣城建設,城西小學撤并,原師生劃解到新建的任之恭小學、城南小學等城內小學。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即將拆除的城西小學校區</h3> <p class="ql-block"> 書歸正傳。1912年,原琴泉書院遷址辦為沁源縣第一高級小學校后,舊址改辦為沁源縣兩級女子小學。學校首招女生入學,標志沁源從此結束了學校不納女生的歷史。兩級女子小學設6個年級,分初級班4個,學生100名,高級班2個,學生60名。學校布局仍為正樓5間為高級教室,東廂房5間為成績室、自習室,西廂房5間為學生寢室,中廳3間為初級教室,東耳房為校長室,西耳房為自習室,前院東、西廂房各2間為教員室、齋夫室,學校外道南為體育場。首任校長為陰慎德。</p><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29日,日軍飛機轟炸沁源縣城,兩級女子小學被迫停辦。1940年冬,日軍從通仙街朝東炮轟位于街口的琴泉樓,隨即燒毀位于通仙街路北的琴泉書院。</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仙街地理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仙街現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琴泉樓地理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琴泉樓舊址現狀</h3> 祖居于此地的宋福全老人(1930年出生,現年92歲)指認自己住宅及周圍即琴泉書院舊址 沁源縣兩級女子小學在其辦學26年中,為沁源培養了一批有文化的女性,其中有不少人升往太原女師、女中繼續深造,日后參加了革命。<br><br> 琴泉書院從1758年正式冠名到1940年校舍燒毀,在沁源歷史整整存續182年的過程當中,在各個歷史時期為沁源培養了不少人才,賡續了耕讀傳家的傳統,有力挺舉了沁源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沁源教育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亚市|
鄂托克旗|
邵武市|
湘潭县|
本溪|
新昌县|
慈溪市|
革吉县|
南溪县|
息烽县|
突泉县|
乌兰浩特市|
鄂伦春自治旗|
威远县|
陇西县|
黄骅市|
娄烦县|
罗定市|
石门县|
南澳县|
景德镇市|
龙泉市|
丽水市|
昭苏县|
荔波县|
蓬安县|
满洲里市|
湾仔区|
柳江县|
桓台县|
贵阳市|
德安县|
互助|
凤山县|
通河县|
石河子市|
合川市|
长汀县|
海晏县|
胶州市|
兴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