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5日我們邀約親家公婆一起游歷位于武昌蛇山頂的黃鶴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及至下山出口處有一牌匾吸引了我的目光,原來是黃鶴樓原址索引,使我隱約憶起60年前我來長江大橋想看看黃鶴樓時黃鶴樓已經拆除尚未復建,只有大橋看不到黃鶴樓,記憶中看到有黃鶴樓原址碑石,由于年代久遠記憶已經十分模糊。我一下來了興趣要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照牌子說明黃鶴樓原址在長江大橋武昌橋頭堡下方橋墩處。及至橋下也沒找到一點黃鵠磯的影子,橋墩正下方有一群武漢人在那里扯著嗓子用高音喇叭在吼,震得耳朵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又轉到長江大橋紀念碑前也沒找到一絲痕跡。正在躊躇之間遇到了一位老武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位老武昌70多歲十分健談,據他介紹他小時候在這橋下見到過遺址石碑的,后來江岸整建時沒有了,至21世紀初臨江大道建設時又樹了一方遺址碑,現在也遺失了。大致位置在上大橋的臺階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長江大橋武昌側橋頭堡下有一塊石頭刻有黃鵠磯幾個篆書字。(這三張照片是借用他人資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遺憾的是這次只是這個位置被扯嗓子吼叫的一些人占據了沒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鵠磯是臨大江突出江岸之巨石,在55年建長江大橋時推掉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歷史上看 武昌蛇山西段有巨石突入江中,與漢陽禹王磯隔江對峙,龜蛇兩山遙相呼應,駭浪拍天,危崖孤峭,其勢險峻,黃鶴樓,晴川閣分居其上成就荊楚名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于黃鵠磯的史料記載也很多,早在北魏晚期酈道元著的《水經注》就有江水“歷黃鵠磯西而南矣”。其他的如《明史地理志》江夏縣(今武昌)“東有黃鵠山,下有黃鵠磯,臨大江。”等都有黃鵠磯的記載。最新的資料是《武昌市地方志》的記載: “黃鵠磯位于武昌城區西部,為蛇山西端突入中的磯石,與漢陽禹功磯隔江對峙。由石英砂巖和砂質巖構成,水流觸磯,形成回旋。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此,磯石不再裸露”。</p> <p class="ql-block">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孫權在江夏山(蛇山)筑土石城,稱為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黃鵠磯建軍事樓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黃鶴樓(二者同歲)。后歷代黃鶴樓屢毀屢建,形制體量歷代不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代黃鶴樓,建筑形制應稱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代同治年間黃鶴樓,為三層四邊套八邊體,現在的黃鶴樓就是依據同治樓改建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時興起借用公園門口馮天瑜所撰“黃鵠山記”句即時作賦【黃鶴樓賦】一首以記其勝。</p><p class="ql-block"> 《面大別,瞰晴川,控岳陽,凌滕閣,枕巨流激波浪,騰煙波奔東方,兩岸龜蛇雄峙,江上十一飛虹,天塹通途,九省通衢,蔚為大觀。》</p><p class="ql-block"> 朝陽山人2022.5.5</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川县|
延川县|
视频|
闽侯县|
高安市|
兴宁市|
乌苏市|
刚察县|
迁安市|
喀喇沁旗|
大悟县|
通山县|
永州市|
荆门市|
无锡市|
阜新市|
祥云县|
中牟县|
奈曼旗|
灌云县|
吴旗县|
旌德县|
嘉峪关市|
拉萨市|
灌南县|
建始县|
武安市|
蓬莱市|
广汉市|
沁水县|
东阿县|
项城市|
金川县|
华亭县|
唐海县|
宝坻区|
铁岭市|
沁水县|
南郑县|
遵义县|
江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