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感謝海峽文化交流中心游主任為玉湖捧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陳添友與陳榮春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陳天宇與游海濤主任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在第八屆海峽經濟和文化發展論壇上,安溪籍宗親陳添友和我一道為弘揚玉湖陳氏文化發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弘揚歷史名人新時代精神內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廈門市審計局 陳添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22.06.1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這“風光不與四時同”的初夏季節里,很榮幸受組委會——福建省海峽文化交流中心的熱情邀請,參加第八屆“6.15”海峽文化與經濟發展論壇。今天我主要圍繞“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這則古訓,和大家做個學習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出自南宋名相陳俊卿。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那年的科舉考試,高中狀元和榜眼的均是莆田學子。發榜后,宋高宗在光祿寺賜宴。宋高宗問道:“興化有何奇特之處,能夠同時兩人高中狀元和榜眼?”狀元回答:“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而榜眼陳俊卿則回答說:“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高宗聽后贊許說:“公度不如卿。”意思是榜眼陳俊卿勝出一籌。“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真實又精辟地凸顯了莆田仕子逆境成才的內涵及哲理。有人窮志不窮的遠大理想,又有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毅力決心,千百年來成為激勵莆田人民和八閩莘莘學子奮勇前行的精神力量。由此,“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之精神及美譽響徹宋廷,遍傳天下,延續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道家風,一門傳奇。興化(今莆田)陳氏一門,群賢代出,“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丞相陳俊卿、陳文龍,文韜武略、忠肝義膽,深受百姓贊譽,千古流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時指出:“最根本的還要有一個文化自信,要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家訓“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中蘊含著的傳統美德,就是拼搏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就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堅強意志和魂魄精神,時至今日仍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往小里說是家風家訓,往大里看是,是戮力進取、自強奮發的中國精神!中國人的家,是“大”家,中國人的族是民族,家國永遠相連,家國情懷是永遠的中國根!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卓絕斗爭,推翻三座大山,“從此站起來”靠的也是自強不息英勇頑強的精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此富起來”靠的還是奮起直追拼搏進取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則名言,傳載千年古訓。“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這則古訓告訴人們,要在艱難環境中自強不息,勤奮求學。“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莆田學子以此勉勵自己像丞相陳俊卿一樣,不論身處何境,以堅韌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堅持住初心不變,最終得以正果。這體現寒門學子孜孜不倦,勤奮求學的精神,也很好地詮釋了南宋時期,在地境貧瘠的莆田地區,卻能實現“莆田地狹而人物盛”的盛況,成為人才輩出、揚名全國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道家風,成就一門傳奇。正是有像陳俊卿這樣良好的家風維系家庭和世系,不僅力求言傳,而且注重身教,教育子孫后代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意蘊深刻,代代相傳,成為后代勵志上進的座右銘。其堂玄孫陳文龍以“文章魁天下”著名,被欽定狀元及第,從而成就了陳氏“一門二丞相”之美譽,一門傳奇,響徹至今。陳文龍是莆田籍的民族英雄,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刊載文章,將其稱為“歷史上的監察官”“朝陽之鳴鳳”。2018年6月8日-9日,浙江省杭州舉辦首屆杭州西湖陳文龍文化節。2022年5月26日,福建省莆田舉辦首屆莆田陳文龍文化節。來自海內外的敬仰者和各界有識之士,以不同的方式頌揚著陳文龍精忠報國佑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當今世界各地,尤其是東南亞諸國有幾百萬民眾認祖歸宗,以自己是陳文龍的后裔為榮,在泉州安溪縣我們的宗親鄉賢中,已經涌現出長卿鎮南斗東山祖“一村兩院士”,即國防科技大學的少將、譽稱中國計算機軟件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火旺和榮獲2019年美國生命科學突破獎的美國科學院院士陳志堅。閩臺及東南亞等地,都將陳文龍比作“海上保護神”,僅在臺灣就有許多座陳文龍廟,廈門明代也建有陳文龍祠(昭忠廟),1938年日軍占領廈門時為泯滅中國人的民族抵抗意識將其拆毀。陳文龍與媽祖并稱“雙海神”,民間有“民船拜媽祖、官船拜文龍”之說。這些都已經成為發揚于海洋的傳統民俗文化、福建“海上絲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以史為鑒,走向未來。隨著時代的腳步,經過百年奮斗,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就是在逆境中奮發、在奮斗中自強的歷史。在新時代的中國,“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賦予我們新的精神內涵和現實意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是重視家庭建設、弘揚優良家教家風。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時指出:“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要推動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激勵子孫后代增強家國情懷,努力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才。”陳嘉庚先生說:“愛國始于愛鄉,強國必先強民。”而要愛鄉首先要愛家。好家訓,代代傳;好家風,暖人心。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是發揚自強不息、勇毅前行的精氣神。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凝聚力量,勝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當前,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在全社會弘揚自強不息、勇毅前行的精氣神尤為重要。尤其是年青人,更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迎難而上、攻堅克難,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是依靠學習繼承和實踐創新走向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黨史學習教育,黨中央先后組織開展五次集中性學習教育。中央政治局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精心組織集體學習,為不斷提高全黨的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作出了表率。這是我們黨推進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徑,也是一條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經驗。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面勝利,這是兌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莊嚴承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當前,我們處在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干著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如果知識不夠、眼界不寬、能力不強,就會耽誤事。”為此,無論是“小我”,個人成長成才、干事創業,還是“大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新時代的參與者、奮斗者、受益者,我們不能停留在知識表面上的學習,更應當“補鈣強骨”,通過學習保持政治上的堅定、理論上的清醒,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應對瞬息萬變的知識更新和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挑戰,尋找克服“本領恐慌”的有效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當前,我們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需要激發、強化人民群眾的民族責任感和國家認同感,凝聚起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要凝聚奮進新時代的強大力量,離不開堅定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我們今天舉辦這樣的論壇,正是要不斷推動歷史自覺、增強文化自信,繼續弘揚愛國報國精神、奮斗不屈品格、一心為民情懷。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歷史名人、民族英雄的新時代精神內涵,正是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最好體現,這種文化自信和精神溯源,必將成為激勵、團結人民群眾感恩奮進的強大動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最后,預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衷心祝愿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海神陳文龍與海上絲綢之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福建/陳天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這些年來,本人在探尋弘揚陳文龍精神之路時,更多著眼于他視死如歸的崇高氣節,忠廉愛民的家國情懷,文武全才的狀元本色等諸多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品質,較少從他作為海神的角度去挖掘和思考問題。今年,為了參加“海峽文化與經濟發展論壇”,我開始從“水部尚書”、“鎮海王”這尊海神的角度,思考陳文龍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11月4日上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討論海絲之路戰略時強調,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要集中力量辦好這件大事,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近睦遠交,使沿線國家對我們更認同、更親近、更支持。習主席的這一指導思想,為我們探討和思考當代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提供了明晰的方向。陳文龍是在宋代莆田海洋文化氛圍中成長的一代英杰。在宋代,莆田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就是憑借江海優勢,使莆田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始發港口,通過發展海外貿易,促進莆田經濟的發展。那時候,陳文龍的出生地白湖渡,憑借著木蘭溪源出德化(據當年作溪船老船工的舅舅說,他們年輕時曾扳著溪船運貨到德化。一說源出仙游西苑),跨越仙游、莆田,流向東海,在白湖形成江海匯流的優勢,海船和溪船在這里匯集,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白湖市。而木蘭溪因之不僅成為莆田人民的母親河,而且也成為宋代莆田經濟的生命線。熙寧、元豐是宋神宗在位時的兩個年號,又是興化軍境內的兩座橋名。弘治《興化府志》說:“熙寧橋,在城東南三里許白湖渡。此浮橋也。故鄭叔僑詩云:‘結駟直通黃石市,連艘橫斷白湖腰。’此正指浮橋而言。”黃石是宋時興化重要的商業中心,鄭詩生動表述了熙寧橋的歷史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后來白湖兩岸交通得到了改善,建成了石橋,黃石跟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方便了。而元豐橋與熙寧橋一樣,也幾乎有著同樣的經歷。弘治府志記載:“元豐橋,在迎仙門外五里許,一名上杭橋。宋志云,舊為溫泉渡,后為浮梁以濟。蓋浮梁造于元豐,故以‘元豐’名也。其曰‘上杭’者,杭與航同。昔此地海航所聚,故以名地,而橋因以名也。”也就是說,溫泉渡和白湖渡一樣,先后都曾經風光一時,各地海船停泊,檣櫓云集,成為一個大市場,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莆田重要的航運碼頭。先時各地海船從木蘭溪出海口進入,可以直達白湖渡,購買、收運通過陸路及溪船運來興化特產;木蘭溪上游下來的溪船,在這里接駁海上運來的海內外貨物,分流到上游的各地去,這里便成為本地商人與海內外客商貿易往來的重要集散地。陳文龍的先祖陳貴(民間稱之為“陳米牙”)就曾在白湖渡口從事糧食生意,因誠信經商而出名。1083年前后,木蘭陂建成,攔截、蓄儲上游來的溪流,使木蘭陂下的溫泉渡與當年的白湖渡一樣,成為木蘭溪上游來的溪船匯聚之處,也成為貨物轉運站之一。宋代,由于海上貿易的促進,當地經濟得到較快發展,莆田和仙游都名列“望縣”,即全國一流縣。與此同時,莆田豐富的物產,成為出口的重要資源,桂圓、蔗糖、紙張、本土紡織品、陶瓷等都成為海內外貿易的熱銷貨物。陳文龍就誕生在白湖渡這個連通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碼頭邊,不免受到了海洋經濟和海洋文化的薰陶。假如不是后來的戰事,以他的經世韜略,他或許也可以為莆田海洋經濟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然而元兵的鐵蹄敲碎了木蘭溪和興化灣的溪海交響,也打斷了多少雄才的經世之夢,一個滿腹經綸和具有濟世之才的陳文龍終于被強行逼上了“武龍”之路,毅然領兵抗元,并最終以身殉國;興化的文化、經濟乃至社會的發展也因之被停滯。而后來成為海神的陳文龍,他原名子龍和皇帝賜名文龍,其中的“龍”字,似乎注定了他與大海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陳文龍作為狀元出身的海神,他與海絲之路有著很深的淵源。他成為明清兩代新科狀元及官員二十三次出海冊封臺灣及琉球諸地的海上保護神,也成為鄭和下西洋時,為鄭和龐大航海船隊保駕護航的保護神。福州萬壽尚書廟是陳文龍走上神壇并成為海神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該廟舊址宋時稱為“新美坊”,居“南臺泗水之域”,前臨臺江碼頭,其后河道環繞雙向流入閩江,樹蔭蔽日,環境優美,故福州人對其有“玉帶環腰尚書廟”的美譽。該廟是南宋時期陳文龍擔任閩廣宣撫使時官邸所在地,元朝被毀。至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令有司歲時到祭,勅建“宋陳忠肅公神祠”并敕封其為“福州府城隍威靈公”,這是陳文龍“生為名臣,死為神明”的開始。明永樂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降旨該廟:“嘉公偉烈,特予褒封崇祀于福州南臺泗水之域,敕封其為水部尚書”,清康熙三十年又敕封其為“鎮海王”。《福建通志》記載該廟“明初建,祀宋陳忠肅文龍”,成為海內外陳文龍信俗的發源地之一。該廟門外陳文龍塑像下端有兩個番將,昭示著這尊神靈與海外“番邦”之間的特殊關系。該廟殿堂內而今依舊擺放著一艘長二丈余的精巧官坐木舟,大殿上供奉著主神陳文龍及部將、水部諸司官、福州府下轄十縣城隍及城隍二十四司官,然而最吸引人們眼球的卻是該廟供奉的特殊陪祀神——來自琉球國的“番將”。該廟內有一鐵印,經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鑒定為清乾隆四十六年制,正方形,獅鈕,篆刻陽文“敕封水部尚書扶主參政忠肅公印”。廟內歷史上有許多請封、欽賜,以及官員題贈的牌匾。據史載:清康熙五十八年冊封琉球正使海寶、副使徐葆光,詣廟請香護行,欽賜“朝宗利濟”匾;雍正十年夏,欽賜“錫福安瀾”匾;清雍正十二年閩浙總督郝玉麟題獻“神靈赫濯”匾;清乾隆二年督撫李衛題獻“御災捍患”匾;乾隆二年巡撫盧焯題獻“救民水火”匾;清乾隆二十一年冊封琉球正使全魁、副使周煌在琉球小米山遇風浪,叩禱尚書公有應,欽賜“利涉百川”匾、清乾隆三十二年福建布政使錢琦題獻“福蔭南荒”匾;清乾隆四十三年春福建巡撫德保親詣致祭,題獻“海天利濟”匾;清乾隆四十三年福州大旱,官民至廟祈雨顯應,閩浙總督題獻“忠國惠民”匾;清乾隆五十年福州知府李振文題獻“海天砥柱”匾;清乾隆五十四年閩浙總督伍拉納題獻“節義文章”匾;清嘉慶九年福建巡撫李殿圖題獻“日星河岳”匾;清嘉慶十三年冊封琉球正使齊鯤,副使費錫章,詣廟請像于舟供奉,回京復旨,奏神靈異,欽賜“效順報功”匾及天后宮“昭佑孚誠”匾;清道光八年冊封琉球正使林鴻年,副使高人鑒,回京復旨,欽賜“護國佑民”及“海澨昭靈”匾;咸豐七年欽賜“風恬佑順”、“效靈翊運”匾。這些記載及文物都凸現了作為海神的陳文龍威鎮海疆的輝煌,凸顯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共濟天下的優秀文化傳統,印證了中華民族海洋文化所特有的“親、誠、惠、容”內涵。因為,冊封藩屬國體現的是中華民族與近鄰國家關系中的睦鄰傳統,從沖繩至今每年仍舉辦“大清冊封冊封琉球國王”紀念活動就足可見當時中國對藩屬國的親睦、誠信、優惠、包容。而鄭和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除了和沿途國家做生意,換回本國需要的物資和商品外,還給這些國家帶去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及工業、手工業特別是農耕技術,卻決不占領那些國家的一寸土地,且不掠奪那些國家的一點物資。七下西洋,昭示了中華民族對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國家的重諾守信、合作雙贏的外交傳統,同樣體現了親、誠、惠、容的精神,這就是習主席所講的“遠交”。只要我們堅持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所演繹的這種外交傳統,就一定能使當今的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對我們更認同、更親近、更支持。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明清二十三次冊封琉球使團及海絲沿線國家的封貢貿易往來均要到萬壽尚書廟致祭,祈求往返平安并恭請尚書公金身護航。馬祖北竿尚書府為萬壽尚書廟分靈廟宇,清康熙帝為褒揚尚書公常在海上顯靈護航,加封其為“鎮海王”(康熙四十二年)。據史料記載鄭和下西洋船隊由閩江口直駛至萬壽尚書廟前的左碼頭由尚書道入尚書廟恭請尚書金身安坐官船祈保平安。外國使臣由福州入中國時,使船停泊南臺橋(今解放大橋)下的臺江碼頭,由尚書道首先迎往柔遠驛及貢廠。尚書道至尚書廟不足兩百米,尚書廟至柔遠驛及貢廠不足一公里。尚書廟及尚書道和柔遠驛、貢廠周邊的繁華展示了明清時期海絲之路的輝煌,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標志性遺存。萬壽尚書廟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集崇賢、神緣、商貿、涉外、民俗五類文化于一體,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尚書公不僅從明洪武以來,由皇帝褒封崇祀,而且受到各級文武官員的提請祀典、撥款重修、給銀祭奉。是福州現存最早的陳文龍尚書廟之一,吸引著無數海內外游客特別是東南亞一帶專家學者經常來廟考察、朝拜。該廟1988年即列入臺江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陳文龍信仰”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萬壽尚書廟確定為福建省民間信仰活動場所聯系點,2015年列入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萬壽尚書廟躲債戲”及“尚書公出海——送官船”民俗活動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民眾的心目中,陳文龍永遠是一尊親民愛民的神靈。作為深得民心的忠義名臣和民族英雄,在走上神壇之后,他依然深得民眾的崇拜敬仰。因為人們相信,他定然會和在生時一樣,親民愛民為民。當成為海神后,他更是充當了水上謀生民眾的保護神。福州民間關于尚書公的那些傳說,萬壽尚書廟的民俗活動,彰顯了作為神祗的陳文龍的愛民形象。就以該廟每年除夕通宵達旦演“躲債戲”來說,據說當年下杭路有一生意人,一度家境破敗,借債難還,那年除夕夜無奈跑到廟里躲債,向尚書公發愿如有一天發財,就演戲酬神并讓窮人在這里度過除夕。次年他發財了,于是聯合臺江的商家募捐修廟塑神并為窮人做善事,就這樣形成了每年除夕萬壽尚書廟演戲的習俗,并有民謠“富家過年喜笑開,窮人年關最難挨,燈籠數簿覓無處,尚書廟里躲債來”。兩年一度的正月十八日該廟舉行尚書公官船出海活動,一則是為了尚書公回莆田省親,二則是尚書公巡安四海,使舟航安妥。這個送官船民俗體現了作為神的陳文龍的孝忱和愛民,也體現了信眾對尚書公的感戴。這一天還舉行廟會、祈風科儀、太平法會、游神踩街等各種活動,在非凡的熱鬧中,充溢著的依然是海絲文化的因素。正是由于陳文龍身兼民族英雄和海神雙重身份,因而深得歷代官方的重視和民眾的信仰。1993年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題贈“民族英雄”匾。該廟大殿內有多根古柱,這些石柱原來刻有多幅出自名臣、學士之手的楹聯。現存清太子少保、云貴總督林則徐手書題刻“節鎮守鄉邦,縱景炎殘局難支,一代忠貞垂史傳;英靈昭海澨,與信國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聯,清嘉慶十年福建巡撫部院李殿圖聯“魄繞冬青,當年成仁取義,無愧科名,一代同心文信國;音沉蟋蟀,此日御患除災,著靈桑梓,九原疾首賈平章”、清光緒三年欽賜二品花翎閩安協副將楊廷輝手書題刻“信國媲科名,取義成仁,一闋采薇伸正義;天妃同里闬,報功崇德,千秋刺竹仰英靈”聯,此外清道光丙申狀元、冊封琉球使、船政之父沈葆楨、末代帝師陳寶琛、民國福建省主席薩鎮冰等名人楹聯毀于動亂。廟內有古碑刻14方,碑質都是花崗石,其中豎碑11方,橫碑3方。這些碑刻記載了萬壽尚書廟的修建歷史,記述了陳文龍生平事跡及他由人到神的演化過程,說明了尚書公信仰的廣泛,反應了福州的地理變遷,特別是體現了福州商貿和對外交流的情況,從而彰顯了福州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地位。探尋作為海神的陳文龍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挖掘陳文龍作為明清兩朝出海冊封,鄭和下西洋,海上經商謀生者及普通民眾的守護神的史料及傳說,探討其中的價值和意義,對于弘揚民族英雄陳文龍的節義精神和家國情懷;對于研究我國傳統海洋文化的豐富底蘊,傳承我國傳統的海洋文化;對于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開拓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途徑;對于謀劃我國末來走向更廣闊海域的海洋戰略,無疑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的意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22.6.1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萬壽尚書廟門外的民族英雄陳文龍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廟里供奉的尚書公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廟中供奉的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廟里舉行的“送官船”民俗活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廟中的番將像</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江县|
方城县|
钟祥市|
庄浪县|
峨眉山市|
郧西县|
汤阴县|
上高县|
东光县|
长春市|
吉林省|
韶关市|
营山县|
固阳县|
柳州市|
斗六市|
凤城市|
舞钢市|
东阳市|
宿迁市|
长岭县|
新泰市|
宁津县|
敖汉旗|
桦川县|
上饶县|
盐山县|
琼海市|
广州市|
故城县|
揭东县|
锡林浩特市|
清水县|
于都县|
改则县|
浮山县|
建宁县|
白朗县|
孝感市|
石家庄市|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