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往事】</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岱 崮 情</b></p><p class="ql-block"> 于天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62年入伍的,被分到26軍77師229團岱崮連三排機槍班。清楚地記得,有一天指導員把我們新兵集合在連隊榮譽室,面對著很破很破的“岱崮連”獎旗,向我們講述岱崮連在各個戰爭年代的英雄事跡。我當時不知哪來的膽量,突然舉手,報告指導員,岱崮在哪里?指導員說岱崮在臨沂的蒙陰,是72崮的大崮,是軍事堅守重地。我們岱崮連在抗日戰爭時期堅守岱崮一個多月,擊潰了日本鬼子的進攻,被山東省軍區授予“岱崮連”的光榮稱號。我聽了很受感動,慶幸自己分到了這樣一個英雄連隊,也暗下決心一定要干出個樣來。</p> <p class="ql-block"> 我入伍的第二年3月,部隊掀起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熱潮,我積極向雷鋒學習,模仿雷鋒做好事,一做好事就受表揚,我的虛榮心和上進心混在一起,于是助人為樂就上了癮。后來追溯雷鋒是學毛著的結果,部隊又掀起了學毛著的高潮,我就成了學毛著積極份子,被軍師團和軍區樹為標兵,先后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1969年我當岱崮連指導員時,到北京參加了國慶觀禮,參加了周總理主持的國宴,兩次見到毛主席。那時,我渾身充滿了要求進步的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于天松夫妻學毛著</p> <p class="ql-block">新兵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在岱崮連9年,從列兵當到指導員。經歷了在世回堯營房的軍事訓練,經歷了在棲霞道西打坑道,經歷了到萊陽中荊搞生產,經歷了到文登海螺灣圍海筑壩種水稻。打坑道時,常常連續加班,三十幾個小時不出洞口,施工的流動紅旗一直保持在岱崮連。我們掄大錘,常常一個班掄三四千錘。我記得剛開始掄錘時,兩手血泡,下班回來把泡挑破,把血水擠出,到老鄉家的煤油燈上烤,房東大娘不敢看,心疼的到墻角掉淚。連隊備復時,我當搗固手,在宮頂上作業,配發的手套很快就磨爛了,一個個指頭肚被水泥燒出洞,鉆心的痛。下邊兩個人舉上來一百多斤的大石頭,我要一個人在上面接住,進行回填。我落下了很重的腰病。在中荊搞生產,我們一人三畝地,打的糧食畝產比老農的都多,被姜山農場評為先進。在海螺灣圍海筑壩,就像今天電視上看到的解放軍大堤抗洪一個樣,那大壩簡直就是窩窩頭堆起來的。那時我們的肩和腳脖子都是腫的,天天大汗淋漓,渾身像泥猴似的。這一個個硬仗,讓我看到了岱崮連真是好樣的,英勇頑強的作風在傳承,其慣性在延續,戰爭時期的岱崮連與和平時期的岱崮連多么一脈相承。我也從中得到了鍛煉。</p> <p class="ql-block">岱崮革命遺址</p> <p class="ql-block"> 我入伍時,岱崮連138人,我一個個把他們送走,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岱崮連的。九年間,我和戰友們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可惜今天都找不到了,分別半個世紀,太久遠了。我只能找到一人,就是山東省軍區司令員張齊紅。我和他都是萊陽人,一個車拉到部隊,分到一個連,后來到了一個班,我當班長他當副班長。有一天張玉祥指導員找我談話,他說你是先進,你的班必須搞好,但你又經常在外面開會介紹經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決定選個最好的副班長和你搭檔。實際是讓我當桌子面,讓他當桌子腿。實踐證明他很優秀,我們合作很好。那時我們是種菜班,晚上睡在菜棚里,四個人一張床,身子一貼蚊帳就被咬一片,第二天早晨就互相比誰身上咬的片大。后來俺倆又碰到一起了,他當三營副營長,我當副教導員。前幾年,張司令到煙臺,我請他吃飯,他說:“咱倆可是真正的戰友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原山東省軍區張齊紅司令員專程從濟南來煙臺看望于天松等老戰友</p> <p class="ql-block">岱固連部分老戰友</p> <p class="ql-block"> 我其他那些戰友都到哪里去了?他們都好嗎?退休了,我在家喝茶,一個個想他們,想他們的音容笑貌,想和他們的一個個故事。我多想我的連長張金凱!指導員劉慶典!多想我的入黨介紹人單練朋!多想第一次教我包水餃的副班長刁成坤!多想第一次帶我到老鄉家挑水的吳寶蘭!多想班長于忠一!多想一起抬鋼軌,由于我這頭放早了,把他耳朵崩掉一塊的邵殿坤!多想坑道塌方領我逃出的電工譚波!我如果能找到他們,憶憶當年那該多好啊!我幾次自己在家想得淚流滿面。我過去真沒想過分別了再就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我在樓下跟一個收廢紙的聊天,當我得知他是臨沂獨樹頭村的,不覺眼前一亮。因為我們班有個叫付占亭的戰士沒文化,我負責給他寫家信。當我問是否認識付占亭時,他說認識,前幾年病故了。這又讓我難受了好一陣子。我恨我當初每次淚別戰友時,都不曾在小本上記下和他們的聯系方式,只顧自己瘋狂地進步。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看,找到一個戰友比立個功更重要。我多想找到個當年的戰友抱哭一頓以釋懷,我很郁悶。我無法原諒自己的錯誤,今生我注定走在思念戰友的路上,生命不止,將思念不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軍區和師團都工作過,認識的戰友上千,但最讓我想的是岱崮連這138個戰友。我們這批兵身上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能吃大苦且無怨言,二是樸實。我們那批兵都是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從農村餓到部隊來的。我在農村一天二兩糧,差點就餓死了,當兵就想吃飽飯的。我們入伍后吃那么大苦有怨言嗎?沒有。因為我們在農村餓著肚子干活更苦。我們在岱崮連這9年,除第一年在世回堯營房洗過幾次澡,其余八年沒洗澡,都住農村。有怨言嗎?沒有。因為我們入伍前在農村也洗不上澡,習慣了。第二個特點是樸實厚道不油滑,話不多卻沒有假話。生活上艱苦樸素,從不亂花錢。我們那批兵都生在舊社會,家里窮,從小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我忘不了上小學的時候,看到有的同學有紅藍鉛筆,感到好神奇,便向母親要錢買,母親說,孩子,咱哪有錢?咱就靠去集上賣雞蛋換點零花錢,可這一段咱的老母雞又不爭氣。我馬上想到,我母親每晚關雞窩時,她都一個個摸老母雞的屁股,按按里面硬就說明第二天要下蛋。她常常摸完了自言自語地說,明天又沒有蛋。我深知母親不是不想給錢,確實是家中沒有錢呀!我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多掙錢給母親,讓她高興。我剛入伍時月津貼費6元,一年72元,第一年往家寄了60元,一年僅12塊錢的零花錢,但我很知足,因為當兵前我兜里就沒有過錢。由于在家過苦日子慣了,這都不覺得啥。特殊環境造就特殊兵。今天新形勢下的兵,相信有按電鈕的聰明,但俺那批兵的兵味怕是今后難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轉業到地方,有時候陪客人去練歌房,朋友們都忘不了歡迎我唱“老一段”。我的“老一段”就是“駝鈴”。每有唱歌的場合,我總愛唱它。那歌詞字字刺著我的心:“送戰友,踏征程,耳邊響起駝鈴聲,路漫漫霧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樣分別兩樣情,親愛的弟兄,當心夜半北風寒,一路多保重。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待到春風傳佳訊,我們再相逢”。我總是邊唱邊想到那些今生難以見到的戰友淚流滿面。我愛唱這首歌還因為每次唱它,感到特別釋懷,唱完了會感到心情松快很多。當高緒平處長動員我上微信起昵稱時,我沒加思索的就取名“思念”。我說了以上這些,戰友們對“老一段”和“思念”的來歷就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于天松近照</p> <p class="ql-block"> 我有太深的岱崮連情結,再說三件事。第一件,我外甥張賢波當兵,我把他安排在岱崮連,想讓他當一個岱崮連的好兵,但他后來考上了軍校,以后分到別的單位去了,沒有實現我的初心。第二件,有一年軍區宣傳部攝影記者陶俊峰到臨沂,他登上了岱崮,他知道我曾是岱崮連的指導員,撿了塊岱崮頂上的炮彈皮給我。他說岱崮頂上隨便一扒拉就能撿到炮彈皮,那炮彈皮已和石頭一個顏色了。第三件,我在軍區宣傳部工作時,有一次隨濟南軍區政委袁升平到蒙陰山區了解兵工廠的情況,我看到不遠處有個崮很宏偉,一打聽是岱崮,我的心好激動。我向袁政委說明了情況,他高興地準了我兩個小時的假去登岱崮。我撒腿就朝岱崮跑,誰知看著近,實際上很遠。我五十分鐘才跑到崮根。時間來不及登了,我只好站在崮下仰望,站了許久,想了很多,好像看到了岱崮連先輩拼殺的壯烈場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深深體會到,岱崮連是培養我的母親。是岱崮連把我一個農村毛頭小子培養成一名軍人。讓我學會了包水餃,洗衣服,疊被子,整內務,縫縫補補,提高了自立能力;學會了走隊列,喊口令,五大技術;學會了當兵和帶兵;學會了從政治眼光看問題,腦子里裝上了黨和國家。這些都為我后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我永遠感恩岱崮連的培養,永遠記住我是岱崮連這塊土壤里長出來的小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為自己是229團岱崮連的兵而驕傲,我為在岱崮連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而欣慰,我為結識了一批感情深厚的戰友而幸福,我為因我的失誤致使很多戰友都找不到了而懺悔。欣聞南通戰友今年印制戰友紀念冊,進國發微信讓我在冊子上寫點回憶文字,誰知我一打開塵封半個世紀的閘門便剎不住話了,這些回憶是我從心里掏出來給戰友們看的。人老了淚多,有幾處我邊寫邊流淚。思緒回到了五十年前,我想起一點就補充一點,不覺就寫了這么多,這就作為我對岱崮連戰友的寄思吧!</p> <p class="ql-block">作者:原229團8連指導員、77師副政委、大校</p> <p class="ql-block">《我的戰友我的團——回憶我在229團的日子》編審組</p><p class="ql-block">顧 問:于天松、孫明勇</p><p class="ql-block">總 編:張首吉</p><p class="ql-block">執行總編:程作華</p><p class="ql-block">副總編:邵 華、吳明田、丁懷華、郭志強、劉友鑄、劉建華、姚進國、張 龍(按入伍時間為序)</p><p class="ql-block">主 編:繆根山</p><p class="ql-block">副主編:張桂榮、牛文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红桥区|
安多县|
文昌市|
澄城县|
万山特区|
龙泉市|
保德县|
梁山县|
额尔古纳市|
静安区|
珠海市|
高碑店市|
仙游县|
广南县|
扎囊县|
沙湾县|
滁州市|
凯里市|
石泉县|
申扎县|
浦县|
腾冲县|
湾仔区|
时尚|
元氏县|
高阳县|
任丘市|
镇安县|
双峰县|
安陆市|
吉安市|
嵊泗县|
廊坊市|
绥江县|
虞城县|
万载县|
唐山市|
荥经县|
屯昌县|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