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悟“本手”智慧,做“妙手”醫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李東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每年高考作文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今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是“材料作文”,要求考生用三個圍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作為文題的素材寫一篇作文。臨床醫生對這三個詞,并不陌生,尤其是“妙手”一直是人們稱贊好醫生的常用的詞匯。并且,成為“妙手回春的再世華佗”也是莘莘醫學學子畢生追求最高的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圍棋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們所喜歡的一種高雅的智力運動,更是現代人們十分喜愛的一種體育競技項目。學習圍棋要求從“本手”開始,基本功扎實了,才能下出對殺、巧活、收官等“妙手”,否則,難免下出昏招、錯招、敗招等“俗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為醫如下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目標,俗手要謹防!所謂本手是指一個行業或專業領域的前人總結的知識經驗,在醫學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基”,即: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在臨床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積累下來的臨床經驗。對于年輕醫生來講,沉下心來,做好本手工作,至關重要。急于求成,“彎道超車”打不牢臨床基本功的“妙手”,最后都會掉進前人掉進過或避開過的坑。一個醫生如何才能在自己從事的專業領域實現達到妙手的境界呢?這是每一位醫生都應該思考和終身追求的目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做好本手 成就妙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圍棋中有“善弈者通盤無妙手”之說。其意思是:很會下棋的人往往一盤棋很少看到那種奇妙的妙招,出其不意的絕招,但最終贏得一盤棋的勝利。在這方面表現最為典型的是前些年在世界棋壇稱霸多年的韓國棋手李昌鎬,他16歲就奪得世界冠軍,連續15年無人能撼動他的霸主地位。人送雅號“石佛”,形容他下棋時的從容不迫,鎮定自若的樣子。他下棋的最大特點,也是讓對手最頭疼的手法是:不追求“妙手”,每盤只求51%的勝率,俗稱“半目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學醫、從醫雖然不是對弈下棋,但是能在眾多的醫學人才中脫穎而出,成為能為患者消除病痛,解除痛苦的“仁心妙手”,也應該樹立這種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務實精神。在這個方面有無數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楷模,也有身邊的榜樣。但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被人們尊稱為“協和”泰斗,湘雅“軒轅”的我國著名內科學先輩張孝騫院士。張老說:“醫學是學共性,而看病是看‘個性’”。 在臨床工作中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病人,為患者診療,就像是警察破案,不能滿足于一次診斷,更不能 “先入為主,成竹在胸” 因為無論醫生如何使自己的診斷符合疾病的實際狀況,都只能是在一定條件下、對某階段病情的認識。所以,在他接觸過的每個病例中,都能“因人制宜”,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個體診治方案。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鞭策自己每天學習,還要經常親臨患者床邊詢問病史,了解病情。他主張的學習,不是埋頭讀書,他告誡學生,不要做只看書的“郎中”,而是要經常下病房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注重臨床細節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張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去過北京“協和”院史館的同志都知道。至今還陳列著張孝騫院士的“三樣遺物”,一摞發黃的小本子,一個截短管子的聽診器和一根已經脫了漆的竹拐杖。這些都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在臨床工作中踐行“本手”,成為一代宗師“妙手”的見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謹防“俗手”,志存高手</b></p><p class="ql-block"> “俗手”,在圍棋術語里,則是指無特殊創意的圍棋下法。從表面上看,俗手與正常下法所差無幾,但實際上是錯著,是不高明的下法。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雖然醫生是人,不是神,在臨床工作中,出現“俗手”的情況在所難免,但是,由于醫生的服務對象是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臨床工作的性質要求我們,對于能治愈的疾病,能根治的手術,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因此,要將敬畏生命,敬畏職責融入我們的血液中,深入骨子里。力求“萬無一疏,萬無一失”,最大限度地杜絕“俗手”昏招發生。對于無法治愈的疾病,也要千方百計地減輕患者痛苦,延長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這就要求我們除了終身學習,刻苦鉆研,掌握更多、更高、更尖的專業技術外,還要有一個嚴謹科學的態度及對患者高度負責的精神,有多大本事做多大的事,“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決不能視患者的身體為兒戲。作為醫生我們要經常換位思考。如果今天躺在病床上的是自己的親人或自己本人,我會怎么做?我國著名外科學家,心胸外科創始人,原北京阜外醫院院長吳英愷院士曾經說過,“臨床領域的成才要求,可以概況為兩條。一是出色地完成好本職醫療、教學、科研工作,有良好的醫德醫風,才會受到患者的信賴;二是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學術上要不斷提高精益求精,才會受到同行的尊重和尊敬”。我想如果這兩個方面都做到了,做好了才能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最大限度地減少“俗手”錯招。患者才能得到最安全、最好的治療,取得最佳的療效。這是我們作為醫生應有的境界。一個艾滋病人這樣說:“醫生是上帝伸向這個世界的唯一的手”!作為醫生我們不應該讓每一位患者失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畏新手,漸成能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醫學雖然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但至今我們對人體、對疾病、對于致病因素等的認識知之甚少,遠未完善,從而不得不對醫學、對自然懷揣虔誠地敬畏和深刻的思考。在醫學這個浩如煙海的知識的海洋里,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有無數新技術需要探索、開發和應用。因此,我們在做好“本手”,謹記“俗手”的同時,也不能畏懼退縮,因此束縛了我們對醫學未知領域的探索,放棄對新技術、新業務學習、開發和應用,這樣的話反而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影響到醫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要在具有充分科學論證、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在上級醫生的指導下,積極探索開展新技術、新業務,總結經驗,苦練本領,掌握更多的絕招,走出合乎客觀規律的本分,逐漸由新手變老手,由老手到妙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棋如人生,從醫如下棋。愿同行們,同事們,尤其是年輕的朋友們,走好人生每一步,下好事業每一手,全身心地投入醫學事業中,愿每個人都能成為為患者鏟除頑疾,為人民帶來安康的仁心妙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李東良周末隨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6月11日</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永嘉县|
肇州县|
历史|
阿克苏市|
铁力市|
陇川县|
淮南市|
田林县|
临安市|
高安市|
浦北县|
会东县|
泸西县|
察隅县|
嘉义市|
南投县|
北辰区|
农安县|
高邮市|
恭城|
乌兰浩特市|
航空|
中宁县|
磐安县|
上饶市|
安溪县|
吉林市|
会理县|
鞍山市|
榆林市|
广汉市|
句容市|
通海县|
寿宁县|
民和|
洛浦县|
安陆市|
鹿泉市|
周至县|
永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