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終于把秦波的《帛書老子注讀》看完了。想讀這本書,一來是想重讀《道德經》— 中國哲學的開山之作,讀多少遍都不嫌多。二來是好奇,想知道帛書版跟傳世版到底有什么區別?</p><p class="ql-block">先說區別吧。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甲、乙兩個版本,專家推測比傳世版早了大約50—100年,共有數百處不同。有些不同差異很大。</p><p class="ql-block">作者秦波,以帛書甲乙本為底本,參照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注本及當代注家的注釋,列出帛書版與傳世版的139處不同,并按帛書版的篇次,德經在前,道經在后,對帛書版做了詳細的注讀。</p> <p class="ql-block">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傳世版“道可道,非常道”,帛書版為“非恒道”。傳世版的“執古之道”,帛書版為“執今之道”。傳世版的“道隱無名”,帛書版為“道褒無名”。</p><p class="ql-block">作者說第一個差別是為避漢文帝劉恒的諱,“恒”被改成了“常”。如果把“常”字理解為“恒常”,則恒、常二字無差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更認可帛書版的“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因傳世版的“執古之道”,一下就把道家從“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順應自然,變成了“拘泥古法,復古為用”的固執守舊。</span></p><p class="ql-block">傳世版的“道隱無名”,表示隱藏起來連名字都沒有,與“道褒無名”剛好完全相反。“道褒無名”,對道最大的褒揚便是無名無譽,因為任何名譽都不足以加之。隱于無名為極隱,而褒于無名則為極顯。好辯證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常用“大器晚成”來形容勵志進取,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帛書版是“大器免成”。意思是</span>天成之器方為大器,而此等大器都不是人力能造就的,所以如何才能接受“天”的成就,如何才能承接“道”之偉力的塑造,道家總結出只有“自然”。換句話說,自然是最大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到底是重生還是動生?帛書是“濁而靜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作者認為這兩句是相承相接的關系,奔流的濁水安靜下來以后,就會徐徐澄清。萬物在安穩沉靜的狀態下,就會有生機萌發。</p><p class="ql-block">就像種子要種下來不能擾動,往下生根而后才能發芽成長;動物要休息入眠,體松意沉而后才能恢復精力;重癥的人要安然靜臥,沉心休養而后才能煥發生機。而且“重”,在《道德經》中,與“靜”等列,而不是“動”與“靜”等列。對應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p><p class="ql-block"> 而傳世版是“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作者認為加了孰能,句子就成了擁有兩個主語的病句,而且把對自然現象的描述變成了對行為準則的考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許是傳世版的說法太深入人心了吧,我還是喜歡安以動之而徐生。</span></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帛書版的“大贏如絀”是怎么來的呢?甲本是“大贏如?”,乙本只剩一個“絀”字了,推為“大贏如絀”。因為古代“出”、“內”二字讀音相同,“?”字或通“絀”字。“贏”又作獲利、超出講,“絀”意是不足、不夠。正好對上了。</p><p class="ql-block">整段話是“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贏如絀。”“大盈”不能滿盡,“大成”需要留缺,留出更新發展的空間,居中而左右皆有余地。所以最大的伸展,是看上去還能再伸展一下;最大的靈巧,是看上去還能更靈巧一點;最大的獲利,是看上去還能再多得一些。</p><p class="ql-block">老子這是在告訴我們無論是工作還是持家,追求完美和極致其實是沒有必要也是得不到的。無論做什么事還是留有必要的余地,進退自如為好。</p> <p class="ql-block">我特喜歡這句話,“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于人乎!”所以人生百年,一切都不能長久。壞事兒,撐一陣子就過去了。好事兒,高興一會兒也就算了。</p><p class="ql-block">還有太多的人生大智慧了,比如,故知足之道,恒足矣。禍,福之所依。福,禍之所伏。九層之臺坐于贏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慎終若始。有,天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無為而無不為。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可以說舉不勝舉。我們如果細品寫它一本書都不為過啊!確實值得我們好好學習而且溫故而知新。</p> <p class="ql-block">老子特別推崇柔。為什么呢?我個人理解,因為柔利他,善下,有力量。</p><p class="ql-block">帛書版是“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而傳世版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個人看,不管是有靜還是不爭,都是水的優點,都利萬物。</p><p class="ql-block">還有“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江海的高明之處就是處下而成為天下水流的歸處。</p><p class="ql-block">其結果就是“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在天下最堅強的事物上縱橫自如,可見柔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老子關于水,關于柔的話還很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知道而且要行動,學會用柔軟的身段來順應大勢。</p><p class="ql-block">有人說“儒”家相當于“乾”,主張自強不息;“道”家相當于“坤”,主張上善若水,無為不爭,一乾一坤才讓中國文化得以流傳幾千年之久而不中斷,恐怕這也是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吧。</p><p class="ql-block">讀這本書花了我很長時間,但還是非常值。下一篇筆記我還想試著說說道德經里的養生智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秭归县|
宣化县|
河北省|
顺义区|
双牌县|
兰坪|
曲阜市|
桦南县|
黄陵县|
界首市|
江北区|
延边|
五常市|
淮北市|
博兴县|
桂阳县|
米易县|
札达县|
扎囊县|
普兰县|
重庆市|
白水县|
富锦市|
耒阳市|
南投县|
利津县|
天峻县|
扬州市|
资中县|
航空|
平潭县|
兴安盟|
禹州市|
拜城县|
新平|
嘉黎县|
普兰县|
湖南省|
通城县|
莱阳市|
玉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