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黃山寺】也叫黃石寺,位于山東省沂南縣孫祖鎮西北,沂蒙紅色景觀大道馬牧池至岱莊南段東側的黃山村。該村三面環山,背倚黃石山,東撫玉皇山,西牽和尚崮,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呈太師椅狀;南北臨水,南麓有澗水潺潺,涌珠噴玉,北麓有汶水東流,蜿蜒如帶,與孟良崮南北相望。晨昏之間,澗鳴鳥唱,如琴瑟合奏,空谷傳響,是一處難得的風水寶地。</p><p class="ql-block"> 當地有“先有黃石寺,后有濟南府”之說。據碑文記載,黃山寺為唐代開元年間重修。這里有元朝四龍碑一通,古泉一眼,千年銀杏樹3株,有寺廟、觀音殿、尼姑庵、龍王廟、天街、南天門、玉皇頂、聚洞、界樓等景致,曾以山高林密、云繞霧靄、香火旺盛、游人接踵而著稱。</p> <p class="ql-block"> 幾年前,我和爸媽一起來過這里,那時就感覺黃石山的崖壁很特別,想要爬上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和同事薛克麗一起,不到六點就來了,準備先游覽黃山寺遺址,然后攀爬黃石山。</p> <p class="ql-block"> 【黃山寺的歷史蹤跡】古剎梵宇黃山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清康熙十一年(1673年)、清道光七年(1828年)所修《沂水縣志》中皆載“黃石寺,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該寺最大面積280余畝,建國初期被毀。</p><p class="ql-block"> 黃石寺被毀前為三跨院落,寺內有黃石仙公殿、佛爺殿、奶奶殿、龍王殿等建筑,遺址現仍有銀杏樹、元朝碑等保存完好。前面為古式建筑大門,山門高聳,梵宇清幽,六檐八角,荊木作椽、檁木作柱,杏木大門,飛檐走壁,雕龍畫鳳,雄偉壯闊,氣勢宏偉。廟宇殿堂磚石結構,有前門、跨院、拱壁、佛爺殿、奶奶殿、禪房、客廳、講經堂、鐘鼓樓、龍王殿、龍泉等設施,大門前右邊為戲臺,左邊為碑林。周圍古樹參天,飛鳥翱翔,既顯生機勃勃之景象,又有清靜幽深之肅穆。院內花木滿園,石板鋪路,臺階闊平,整個部局美觀大方,古樸典雅,清靜宜人。</p><p class="ql-block"> 這里,歷史上曾先后為道教、佛教、神教的傳播圣地,昔日的輝煌繁榮和文化積淀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 該寺遺址現有銀杏樹三棵,龍井東南有兩棵銀杏樹,樹齡約有800~1000年,即北宋真宗趙恒至南宋寧宗趙擴年間(1007~1207年)所植。龍井東邊的銀杏樹,樹齡約有1150~1350年,即唐高宗李治至唐宣宗李忱年間(657~857年)所植。</p><p class="ql-block"> 這千年古樹,歷盡滄桑,仍生機盎然。</p> <p class="ql-block"> 龍王殿前有古井一眼,又稱龍泉,傳為黃龍為拯救黎民百姓除去旱魔,從東海一頭鉆來形成的神泉。</p><p class="ql-block"> 我爸說,十幾年前他來的時候,這眼泉水很旺,就像趵突泉一樣冒著水泡汩汩流淌,當時他還用泉水洗了花生吃,如今,泉眼也不知何處去了。</p> <p class="ql-block"> 【元朝碑】元至元十一年(1275年)所建四龍碑。莒州時為元朝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尉司益都路所轄,當時此地屬莒州沂水縣。四龍碑很少,目前我國發現的古碑大多為雙龍碑,四龍碑目前全國不足百通,其文物價值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該碑頭上鐫刻著四條活龍活現的龍環抱著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黃庭觀記”。</p> <p class="ql-block"> 《黃庭觀記》記載著當時的黃石山, “其中隱道,修聲而鑿空”,“有云穴松頂,眾勢連珠,群龍而作聲;西扤白虎之勢,嶺岫水秀,群山似舞鳳而翱翔;前有爐山異景,山藏洞壑清泉”,“后取望仙之勢,云巖古跡,清涼之景,來山堰浪,西有汶水涉津,灌胤于黃石山下”,“背靠森聳翠玉諸峰,四向皆拱,中有瀑涌甘泉”。</p> <p class="ql-block"> 在一塊原石上,鑿出的水槽。</p> <p class="ql-block"> 游覽完黃山寺遺址,我們依山而上,準備攀登黃石山,沿途看到很多從山上滾落的巖石。</p> <p class="ql-block"> 黃石山,從南面看,幾列黃色的山崖勢拔天外,如果走近看,會發現這些石崖有的像長條狀的縱向拱成,有的是黃色的碎石塊不規則的壘成,而不是像華山、武夷山那樣,由一塊整石構成山體,黃石山的山峰垂直而立,像一面巨大的墻壁,勢若累丸、搖搖欲墜,讓人悚然。</p> <p class="ql-block"> 從西側看黃石山</p> <p class="ql-block"> 站在紅色公路上看黃石山</p> <p class="ql-block"> 站在村子東南方向看黃石山。</p> <p class="ql-block"> 知道黃石山很難攀爬,就去詢問當地熟悉山路的人,一位鄉親告訴我們說,從山的北坡可以開車上去,但是到不了這座山頂,另一位鄉親說,從山的南面也可以上,就是太陡不容易上去,我們決定從南面上山,也許能到達山頂呢!</p> <p class="ql-block"> 山腳下是一片馬尾松林,穿過之后是來到一片開闊地段,久旱無雨,植被幾乎沒有生長。</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走,都是裸露的易碎的巖石,形狀酷似一顆顆尖銳的狼牙,需要手腳并用,才能前行。</p> <p class="ql-block"> 快要接近懸崖的時候,我們在一塊相對平坦的巖石上用早餐,補充一下體力,為攀爬懸崖做準備。</p> <p class="ql-block"> 看著這垂直的懸崖,確實讓人膽寒,不過,從小在山上長大的我,還是要準備嘗試一下。</p> <p class="ql-block"> 沿著人們爬山留下的模糊痕跡,我艱難地攀爬在懸崖峭壁之間。</p> <p class="ql-block"> 爬到半山腰,回頭往下看,感覺心驚膽戰,從安全角度考慮,還有年齡的原因,我感覺不能再往前爬了,在前后左右各拍了照片之后,就打算下山了。</p><p class="ql-block"> 沒有到達山頂,沒有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心里多少是有些遺憾的!</p> <p class="ql-block"> 怎么樣?大家看看,這絕崖峭壁夠危險的吧?</p> <p class="ql-block"> 為了彌補心中的缺憾,時隔五日,我和二妹及她家的大外甥王軼峰,從朱家店把車開上山, 可是,我們依然無法到達黃石山的山頂。</p> <p class="ql-block"> 從山上下來,我們站在紅色公路上看向黃石山,在軼峰的堅持下,我們決定從西邊第三次登山。</p> <p class="ql-block"> 走到半山腰,是一片小規模的懸崖,休息一會兒。</p> <p class="ql-block"> 看到不遠處的黃石山主峰,勝利在望!二妹留在原地休息,我和軼峰繼續向上攀登。</p> <p class="ql-block"> 二十分鐘后,我們到達山頂,果然是登高望遠,風景無限!</p> <p class="ql-block"> 東邊就是蒙陰頂子,據說站在上面可以看到蒙陰縣城,故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黃石山從南面看那垂直的懸崖,從山巔看下去,已經從山體斷裂形成峽谷,看上去搖搖欲墜!岌岌可危!</p> <p class="ql-block"> 西邊的紅色公路</p> <p class="ql-block"> 南面的登山路</p> <p class="ql-block"> 自西向東看到的黃山村。</p> <p class="ql-block"> 黃石山北坡,生長著很多松樹。松樹,不管是在懸崖的縫隙間也好,不管是在貧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種子——這粒種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種植的,還是隨意丟落的,也不管是風吹來的,還是從飛鳥的嘴里跌落的,總之,只要有一粒種子,它就不擇地勢,不畏嚴寒酷熱,隨處茁壯地生長起來了。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狂風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沒它,嚴寒凍不死它,干旱旱不壞它。它只是一味地無憂無慮地生長。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p>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剎黃山寺,在這里目睹了多少個朝代的興起衰落,更替迭換,人事代謝,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教課書。只可惜現在沒了清幽的古廟,更沒了香煙繚繞,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只有三棵千年銀杏樹,和亂石堆中搖搖欲墜的四龍龜馱碑,在訴說著曾經的繁華與輝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需要我們后人的維護和發揚,站在這破敗的黃山寺遺址上,禁不住一聲嘆息!如果是毀于自然災難,那是不可避免,如果是人為破壞,那真是太可惜了!試想一下,如果這座千年梵宇被完好的保存下來,現在的黃山村,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當然不會是斷壁殘垣,荒涼一片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生亦如登山,在最好的年紀,有能力努力向上的時候,千萬不要停下來,即使遇到種種困難,也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這樣,才會讓自己登上人生巔峰,去看最美的風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江市|
三都|
奉贤区|
潼关县|
都兰县|
江川县|
上栗县|
邮箱|
元江|
银川市|
辛集市|
长宁区|
当阳市|
金沙县|
阳西县|
万盛区|
满城县|
姚安县|
德安县|
保康县|
华安县|
洪泽县|
湖口县|
兴义市|
青阳县|
江都市|
石河子市|
五大连池市|
新龙县|
临洮县|
铁岭县|
东阿县|
淄博市|
泸州市|
临夏县|
大连市|
麻栗坡县|
铁力市|
枣庄市|
高清|
建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