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梅雨時節,天氣陰晴不定。</p><p class="ql-block"> 空山雨后,蓮花峰云霧彌漫。午后,天空被烏云壓得很低。雨時下時停:它剛停下腳步,忽又匆匆地朝我趕來。所幸,不是暴雨。我冒雨拜謁了二丘書院。</p><p class="ql-block"> 二丘書院就隱藏在蓮花峰腳下。那是個不起眼的角落,它被另一所毗鄰的書院遮擋了視線,因此,平時并不太引人關注。在綠樹丹崖蔭庇下,書院沐浴在初夏的雨中。</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建于宋末的書院,時間過了八百多年,它的確離我們太過久遠。在當地人物志里,關于丘氏叔侄的文字記載僅寥寥數行。在戰火頻仍的古代,山上的建筑均遭受毀壞,到晚清時,損毀程度就更加嚴重。在最近一次修建前,這所書院只剩一扇石門樓,它孤零零地挺立在靜寂的山間,仿佛與時間展開對抗。獵獵山風吹走了昔日學子們的讀書聲,平時只有飛鳥和云霧與之相伴。如今也很少人去探究它的過去,它曾經是連城傳播文化的搖籃,曾經有多少人仰望過這座書院的存在。文明會斷裂和消失,而優秀文化卻一直會延續下來。透過那精致的石門樓,我仿佛看到了古代讀書人儒雅的臉,那是古代書生或先生們的門面,上面寫著不僅是功名和榮光,還有那種對文化追求渴望的眼神和骨子里的那種不屈精神。</p><p class="ql-block"> 門樓基座雙翼還鑲著石耳,門框頂鐫刻的“進士聯芳”依然清晰如昨。下方橫條淺浮雕的兩只鳳凰依然生動地呈現在眼前:雙翅及長尾充盈著飄逸和靈動,展示著飛翔時的優美姿態。磚雕斗拱鑲嵌著正中的“恩榮”石匾。搭配工藝精巧的飛檐,使整座門樓充滿靈動和生氣,也突顯出門面的精美和雅致。</p><p class="ql-block"> 如今書院里空蕩蕩的,“叔侄進士”和“理學傳人”兩塊橫匾掛在中堂,邊墻鑲嵌著一些石刻的介紹文字。我的意識穿梭在錯亂的時空里……</p><p class="ql-block"> 書院位置原屬冠豸十三景 “仰止亭”的范圍。據傳,在丘氏叔侄之前的宋建炎二年(1128年),57歲的理學家羅從彥(字豫章)受文亨宗親邀請,從三明沙縣背著行囊,趕到靈芝峰下的仰止亭,開啟冠豸山理學傳播之旅,長達四年之久。如今,靈芝峰的摩崖石刻“壁立千仞”四字尚存。豫章先生是福建理學四大家(朱熹、楊時、李侗)之一。羅先生的到來,吸引了不少儒生慕名前往,冠豸山“儒林亭”因此而得名。羅先生離開連城多年后,丘鱗、丘方叔侄覓其芳蹤而來,于此結社讀書、弘道養正、傳播正學,為當地培蘭植桂。當時,閩西、閩北不少學者慕名前往游學,于是,此處又有“二丘先生讀書處”的雅稱。</p><p class="ql-block"> 連城置縣于宋代紹興三年(1133年)。丘鱗,莒溪人,字起潛,生于宋慶元二年(1196年),25歲成嘉定十三年(1220年)進士。他終結了連城置縣87年以來,沒出過進士的歷史。更令人欣慰的是,時隔六年,侄兒丘方(?~1279),字正叔,考取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他們是連城置縣以來,唯一的一對叔侄進士。</p><p class="ql-block"> 為紀念先賢,丘氏族人于宋末建書院,地點定在昔日丘氏叔侄讀書處,位置坐東朝西,乙山辛向。左往林赤章先生讀書處,右與修竹書院毗鄰。《八閩通志》記載了宋代閩西最早的兩所書院:一所是翠云巖書院;另一所是二丘書院。由此可見,該書院在當時便已聲名不小。 </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被周亮工稱為“海內名士”的布政司參政黎士弘(1618~1697年)認為,楊方及其門生丘鱗、丘方叔侄,使得汀人始知詩書禮樂之學。</p><p class="ql-block"> 楊方,汀州人(1134~1211年),字子直,號淡軒,隆興元年(1163)進士。楊方是宋代理學家朱熹高足,為理學正統集大成者,對汀州、延平兩地傳播程朱理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其生平事跡在《八閩通志》《汀州府志》中均有記載。丘鱗16歲那年,恩師作古。由此推斷,丘鱗、丘方師從楊先生,當在宋嘉定四年以前。后來,汀連兩地隨二丘游學者不少。書院是崇文重教場所,二丘書院開啟了山城崇禮育人之風。</p><p class="ql-block"> 當時,另一位與二丘交情很深的是隱士鄧旦。鄧旦少時博覽群書,文章古雅,曾在禮部工作,因厭倦官場,返鄉歸隱石門巖達四十余年,有《歸田記》存世。他們詩酒相娛,彼此無話不談。后來,又有名士彭孫、鄧察、張鵬翼、童能靈等人到冠豸山隱居,他們或著書立說,或教書育人,成為冠豸山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p><p class="ql-block"> 明代萬歷年間,御史王喬桂巡視連城,特意前去瞻仰丘氏書院,并留下一首詠二丘書院的詩。</p><p class="ql-block"> 冠豸山離城只幾里路,遠看像海上奔涌的浪濤,又像巨幅的山水畫長卷,王御史便和隨從縱馬前行,抵達山腳下,方徒步徐行。待到“二丘書院”門前,他背著雙手,踱著方步,環繞書院數圈,低頭沉吟片刻,便脫口而出:</p><p class="ql-block">天險捫蘿上,虛空敞勝游。泉香松雨落,洞古石煙流。繞席層巒度,開軒宿瘴收。大丘人浩渺,林宇跡淹留。問俗酬心賞,懷賢思壯游。登臨無限意,一笑碧云頭。</p><p class="ql-block"> 詩中“大丘”是對丘鱗、丘方的尊稱。“二丘書院”的重要意義在于,作為連城首家書院,它對傳播儒學方面具有引領性作用。在昔日我國科舉制度盛行期,書院是教育機構的重要補充,除繼承傳統宏文養正的教化作用外,還是宣傳主流價值觀的重要窗口,亦是國民走向獨立思考,追求人文精神的創新載體,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p><p class="ql-block"> 二丘登科出仕后,丘鱗為江西贛州縣尉,丘方為江西寧都丞。兩人都是清官,體恤民情,深受百姓擁戴。</p><p class="ql-block"> 宋理宗紹定年間(1226~1230年),連城盜賊土匪興起,恰逢丘鱗返鄉,其獻計策,并率百姓上冠豸山避難。當時招降收捕官員陳斡向朝廷進言他的功績,被提拔為邵武軍正六品判官。丘方有文學天賦,性格耿直、特立獨行,為官期間,尊賢愛士,興教育民,倡導正學,廢除邪教,體恤民情,每遇荒年,竭力賑災,深受百姓歡迎。</p><p class="ql-block"> 據相關文字記載:二丘書院在明代前后修建了兩次:一次是萬歷乙酉(1585 年),將豎立的“恩榮”木牌樓改為石牌樓;第二次是崇禎壬午(1642年),將書院擴大,增建從屋、照墻,并全面整修。</p><p class="ql-block"> 清代連城教諭吳士宏寫《二丘書院記》稱:隸縣東七里為蓮峰山,亭亭秀峙,屹立群山之表。元代馬周卿標山之奇勝者十三景,為連邑之巨觀,其左則為二丘書院。從游者丘瑞為余言曰:“此余祖起潛、正叔二先生讀書處也。”清代還有另一位連城教諭詹旭曾作《二丘書院》詩:“連城遺跡古為多,歷盡滄桑半草窩。獨有先生書院在,夜深尚可聽弦歌。”誠如詩中所言,連城風景名勝多,冠豸山是絕佳自然風光,丘氏書院這種獨特的人文景觀與之相得益彰,如今顯得彌足珍貴。</p><p class="ql-block"> 返回時,又下起雨。云霧彌漫了眼前的峰巒,回望被雨打濕的二丘書院,腦海突然閃現出宋人的歌詞,不過,我把它稍作改動:云山蒼蒼,汀水泱泱;二丘之風,山高水長。</p><p class="ql-block"> 壬寅初夏 于冠豸山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和县|
江安县|
华坪县|
济源市|
隆昌县|
海城市|
沐川县|
文安县|
民权县|
安康市|
乐陵市|
策勒县|
合川市|
五家渠市|
资溪县|
剑河县|
综艺|
仁化县|
府谷县|
鸡泽县|
六安市|
平舆县|
长乐市|
庆云县|
诸暨市|
宿州市|
远安县|
荆州市|
达拉特旗|
黄浦区|
安溪县|
安义县|
夏邑县|
鞍山市|
景泰县|
右玉县|
彰武县|
黑河市|
柳河县|
剑阁县|
来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