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仲夏的雨褪了連日的暑氣,維波樓小波老師組織我們前往中山小欖拜訪菊城陶屋的工匠大師何湛泉。</b></p> <p class="ql-block"><b>眼前這位開心地把自己稱作泥巴魔術師的何老師,睿智沉穩氣度不凡,他興致勃勃的熱情和健談一下子拉近了我們彼此的距離。</b></p> <p class="ql-block"><b>小波老師送給何老師的維波樓藏品,一件精美的八寶盒。</b></p> <p class="ql-block"><b>在何老師的菊城陶屋,我們走進了他魔法般炫目的陶藝王國。</b></p> <p class="ql-block"><b>何老師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他有的是自己的故事:學藝的故事、制陶的故事、收藏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可以說每一件陶器都有一個精彩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b></p> <p class="ql-block"><b>回憶走過的艱辛路,何老師說:“ 剛開始辦廠我燒一窯壞一窯,基本每窯都失敗。燒出的東西不合格,只好一次次拿去倒了填魚塘。失敗是痛苦的,可就是不服氣。” 何老師用本子詳細記錄每次燒窯的經驗和教訓,“ 這個功課我一做就是幾十年……”。如今他已經燒過了數百窯,但依舊延續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習慣。</b></p> <p class="ql-block"><b>攻破了原材料、釉彩配方、上爐火候等技術關鍵,解決了工藝流程上一道道難題。何老師滿腔熱情地玩泥巴,越玩越癡迷越帶勁。</b></p> <p class="ql-block"><b>在盛行電窯煤窯快節奏出產品的今天,何老師堅持用傳統的龍窯柴燒,堅持用純手工制作。從選泥、配泥、煉泥加工到泥胚工藝制作、風干、上釉,再到裝窯、燒窯、出窯、打磨拼裝……,足足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整套陶器的工藝制作。</b></p> <p class="ql-block"><b>陶土的選擇要求很高, “要把控好泥胚在1250攝氏度的高溫燒制中不開裂不變形,泥的配方一定要準確。” 經過無數次試驗,何老師和他的技師團隊最終選定了最適合高溫燒制的泥種。</b></p> <p class="ql-block"><b>陶釉的調制十分講究,現成的化工材料雖然隨手可得,但何老師堅持按古法調制。他的釉料選取珠江流域的植物和礦物混合調制而成,混合的比例、含水的濃度以及上釉的技術也是在無數次試驗中才確定下來。</b></p> <p class="ql-block"><b>裝燒過程與燒制程度,是成功的大關,龍窯燒制以木柴為燃料,因而全靠人工經驗來判斷控制,從慢火開啟到燒窯結束,需要18個小時,升溫達到1250攝氏度。“一窯產品燒得好不好、漂不漂亮,火起著關鍵作用。龍窯燒火時,火的走勢一定要呈向上走的拋物線。柴燒不斷變化,每一秒鐘都要盯住 ” 。</b></p> <p class="ql-block"><b>何老師告訴我們,龍窯的經典就是“窯變”,“ 窯變”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磨練而成。</b></p> <p class="ql-block"><b>整窯的新陶安靜地在窯里等待著奇跡的出現,它們將在1250攝氏度的爐火中“窯變”成濃墨重彩的嶺南陶藝作品。</b></p> <p class="ql-block"><b>何老師的工場里,龍窯柴燒的陶藝作品琳瑯滿目。</b></p> <p class="ql-block"><b>成片都是釉色絢麗的傳統瓦脊裝飾構件、園林手塑壁畫、貼塑板畫、文房器皿、古典人物、花插壁掛、魚缸花盆和各種各樣的仿古器物……</b></p> <p class="ql-block"><b>隨處可見的珍品</b></p> <p class="ql-block"><b>新陶器的設計圖</b></p> <p class="ql-block"><b>在這本書上看到何老師1986年燒制的《變釉碟——火神》,這是他展現神奇窯變和絕美釉色的經典作品,非常生動地詮釋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令人驚異的柴燒特點。</b></p> <p class="ql-block"><b>手工制作是用腦用手的功夫,是最需要費時潛心沉浸的精細工作,何老師承接過珠三角、港澳地區40多項古建筑陶塑瓦脊修復和新造工程: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南海神廟、農講所、德慶悅城龍母廟、廣東粵劇藝術博物館、香港青山寺、中山玅靈宮……。一脊炫萬彩,功夫到時泥亦金,何老師用他的精湛功夫交出了最優秀的作品,成為嶺南古建筑陶塑瓦脊修復和新造工程的專家。</b></p> <p class="ql-block"><b>小欖鎮玅靈宮</b></p> <p class="ql-block"><b>玅靈宮高高的屋脊上,何老師把泥、釉、火、藝四要素發揮得淋漓盡致。色彩華麗裝飾精微的陶塑令人萬分震撼,每一組故事內容豐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設計中還加入了菊花、木棉等小欖風土的文化元素。</b></p> <p class="ql-block"><b>在何老師看來,“古建筑的瓦脊才是整個陶藝生產過程中最有趣、最好玩和最高境界的一種陶的演繹”。因此,他曾經用了7年時間去修復悅城龍母祖廟的瓦脊,為嶺南傳統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杰出的貢獻。</b></p> <p class="ql-block"><b>聽何老師講故事,如同讀了一部這位工匠的人生之書。我們開始慢慢地讀懂了他,讀懂了他的初心和癡心,也觸摸到了嶺南傳統陶文化博大精深的靈魂。</b></p> <p class="ql-block"><b>在何老師美輪美奐的家作客,他和太太設豐盛的午宴讓我們品嘗了一桌中山特色的美味佳肴。</b></p> <p class="ql-block"><b>女主人淳樸和善,是何老師最貼心的賢內助,她理解和支持著何老師的事業,辛苦養育了三個優秀的兒女,如今已是兒孫滿堂快樂幸福的她,依然親自照料打理陶屋和家里的方方面面事事物物,是個永遠閑不下來的人。</b></p> <p class="ql-block"><b>飯后一邊品茶一邊聽何老師聊起幾十年精彩的收藏故事。何老師說,收藏陶器是為了讀懂嶺南人和嶺南文化。何老師通過閱讀大量的人文歷史文獻,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把學到的知識用在自己的陶藝研究和制作上,因而他的作品充滿了靈性,前人的智慧得以傳承,生生不息。</b></p> <p class="ql-block"><b>何老師的故事一個接一個,妙趣橫生飽含激情,談話間多次講到感恩家人、感恩師傅、感恩自己遇到的所有好人和好時機,情到深處不能自已,更感動了在座聽故事的我們。</b></p> <p class="ql-block"><b>跟隨何老師游覽他的陶塑王國,我的眼睛難以離開他那雙善變魔法的布滿老繭的手。這雙手,從17歲開始勤奮學藝到艱難起家打造品牌創建菊城陶屋,入行四十多年,如今是一雙廣東省傳統建筑名匠的手,是嶺南最頂尖的陶塑瓦脊工藝傳承人的手。</b></p><p class="ql-block"><b>這雙手不做第一,只做唯一。</b></p> <p class="ql-block"><b>在我眼里,何老師豈止是一位把泥巴玩得出神入化的匠人,他還是一位對美孜孜以求的詩人,一位生活閱歷豐富的哲人。他精彩的人生故事,折射出一種讓我們一直尊崇的高尚品格,這種品格就是堅守初心,砥礪前行。</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左云县|
明水县|
泰安市|
保定市|
东方市|
土默特右旗|
大名县|
余姚市|
蓬溪县|
勃利县|
蓝山县|
合山市|
中宁县|
滕州市|
遂川县|
玉林市|
喀喇|
宿迁市|
云阳县|
呈贡县|
石柱|
陈巴尔虎旗|
北海市|
绵阳市|
泸州市|
加查县|
绿春县|
富民县|
濮阳市|
绥宁县|
璧山县|
雷州市|
桐柏县|
呼和浩特市|
浮山县|
昌平区|
东乡族自治县|
鄂托克前旗|
卫辉市|
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