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老人常說,孩子小的時候晚上最好不要出去,就算出去也要早點回來,還要把鞋脫在外面,用火把自己烤一下才能進屋,否則容易帶來不干凈的東西。</p><p class="ql-block"> 對此我是一直持懷疑的態度的,可是那一次發生在我女兒身上的事讓我對此有了不一樣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那時女兒剛剛三歲,我帶著女兒回老家居住了一段時間。那天下午我去醫院看我的一個生病的朋友,母親一個勁的囑咐我早點回來,孩子太小,醫院又是陰氣比較重的地方。我嘴上答應了,可是我一直待到晚上6點多才回來,那時候是冬天,天色已經暗黑。我回家的時候經過一片墳地,平時沒覺得什么,可是那天確格外的害怕,總感覺心里生生的,騎著車拼命的往回趕。回家后免不了母親的一頓埋怨,還讓我去廚房烤烤火再進去,我隨便烤了兩下就進去抱女兒了。畢竟那時我是不信的。</p><p class="ql-block"> 一開始女兒還是很高興的,晚上9點多正要睡覺的時候,女兒突然大聲哭鬧起來,我以為是打盹了鬧脾氣就要去抱,結果女兒一把推開我,瞪著眼睛對著我大哭,我再去抱時就在床上打滾起來,我嚇的急忙叫來我的母親。母親見狀就要去抱女兒,可是不知為什么女兒的力氣變的非常大,不斷的在母親懷里翻滾,而且還不斷的抓自己的臉和脖子。我跟嚇傻了一樣呆呆的看著,不知道該干什么,母親死死的抱住女兒,然后大聲跟我說快去找你爸爸去外邊拾點荊棘來烤烤去。</p><p class="ql-block"> 我趕忙去鄰居家把正在喝茶的父親找來,我父親就領著我去了嶺外撿了一大堆荊棘,跟我說荊棘屬陽,能辟邪。然后囑咐我往回走的時候不要說話,不要回頭,一直往家走。</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父親就在屋內點燃,母親就抱著女兒邊烤火邊說著什么,具體我也記不清了,總之女兒在母親的懷里安靜的睡著了。父親也讓我好好烤烤,還讓我把穿的鞋子放在外面。</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母親就去找了我們村的一個神婆,說了大體的情況。神婆就用手摸了摸女兒的頭,然后念了一段什么,類似于禱告詞之類的吧,按照我們農村的話來說就是“念佛”,然后囑咐母親用白紙和紅紙疊六對元寶,傍晚到村口燒一燒。</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有用,但是自那晚后女兒再也沒有哭鬧過。如今女兒已經上小學了,可是這件事回想起來仍然讓我心有余悸。是巧合呢還是真的有鬼神的存在?我沒有答案,但是這是我確確實實親身經歷的事情。我現在也非常的注意這方面的事情,每次只要晚回家就會把鞋放在外面,畢竟有敬畏之心是非常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b>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辟邪植物(來自于百度百科,非原創)</b></p> <p class="ql-block">白茅</p><p class="ql-block">白茅出處《南華真經》、《抱樸子》、《周易》。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諸侯,象征土地所在方位之土。白茅首先應是出自于《周易》第二十八卦《大過》卦初六爻的爻辭中“籍用白茅,無咎”。最開始為祭祀品,而后慢慢賦予了驅邪之意。</p> <p class="ql-block">桃木</p><p class="ql-block">出處《南華真經》、《左傳·昭公四年》。其《左傳》中有一句記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災”。桃木可以殺鬼,以桃木做弓做箭置于家中,震懾鬼邪;《南華真經》則表示以桃木而插門,孩童不驚。桃木在我國民間文化和信仰上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桃木亦名“降龍木”、“鬼怖木”,是用途最為廣泛的伐邪制鬼材料。傳說夸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p> <p class="ql-block">桑木</p><p class="ql-block">出處《禮記正記》、《千金方》,可用作祈福之物。</p><p class="ql-block">《禮記》中記載過桑木為眾木之木,這一點在如今看來,應該是由當時百姓以桑為生而脫胎的一個美好觀點。但桑木的作用依舊很大,在《子不語》里,有鬼類怕桑刀的例子,而在《千金方》里,則有以桑木來祈福的法術。“正月初一晨,取朝向東方的桑根,制成七寸長,手指粗細的木棍,涂抹朱砂,懸掛于門戶之上,或隨身佩戴能辟邪氣。”在今天有不少人說桑木諧音喪,不可種植,不然家中多喪失。這種諧音使用多有偏頗,不用是情況也要視情境而定,例如堪輿有些忌諱就是必須遵守陽宅的前不種桑后不種柳的原則,是因為這兩種樹木極陰雖可用于辟邪但不懂之人或者陽宅里那些沒有忌諱的孩童,在生活中不會運用可能反倒會給自家陽宅造成不便,所以雖可用但必慎用。</p> <p class="ql-block">蘆葦</p><p class="ql-block">出處《續漢書·禮儀志》、《日書》。</p><p class="ql-block">其《續漢書》記載五月當掛辟邪靈草,以蘆葦為多。出土秦代的《日書》也記載過用蘆葦打鬼之例。古人把蘆葦稱為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為流傳千年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艾</p><p class="ql-block"> 艾又稱艾蒿、白蒿、冰臺、醫草、甜艾、灸草、海艾、白艾、蘄艾等,是我國的傳統中藥。古人對其賦予了諸多美譽,如尊稱老者為“艾”,形容年輕美貌女性為“少艾”,《詩經》稱保養為“保艾”,《史記》把太平無事也寫作“艾安”等,可見古人對艾的厚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荊棘</p><p class="ql-block">出處《日書》。《日書》有記載,以荊棘為矢,桃木為弓,雞毛為羽,可以射厲鬼,辟邪之用。出處《荊楚歲時記》南朝學者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初五“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以攘毒氣”在將相和的故事中廉頗負荊請罪,它在古代驅邪儀式中多配合桃木使用。</p> <p class="ql-block"> 在我國傳統文化里,葫蘆也是能驅邪避兇的植物,也有多子、多福、多壽的寓意。古人常將其種在房前屋后,以給家宅帶來平安。此外,民間蔥姜蒜等味沖之物,在民間風俗里,都有些驅邪之用。不過已經不可考究來源了。至于很多人知道的柳樹辟邪,其實在古時,柳樹辟邪之意并不如蘆葦,那個時候蘆葦辟邪說法更廣泛一點。至于為什么現在有了,可能是因為柳樹本身為二十八星宿,在風水學上有獨特的地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冷水江市|
翼城县|
苍山县|
大田县|
镇原县|
罗甸县|
泌阳县|
安庆市|
涞源县|
蓝山县|
随州市|
鄂尔多斯市|
长宁县|
邯郸县|
英山县|
西贡区|
福安市|
金塔县|
镇赉县|
饶平县|
新疆|
文昌市|
鸡西市|
东源县|
玛纳斯县|
开化县|
徐闻县|
平果县|
南丹县|
凤山县|
郁南县|
望城县|
自贡市|
开远市|
会宁县|
木兰县|
寻乌县|
武城县|
丹阳市|
齐齐哈尔市|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