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紀大了,總愛懷舊。這不想起在插隊時呆過的小山村,一種深深地懷念之情,便會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十多年前,即一九六八年。我從原賀縣芳林中學畢業后,回到礦山一一平桂新路礦,無所事事,逍遙自在了好幾個月。偉大領袖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偉大號召,作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其中一份子,我來到了原賀縣南鄉公社沙垌二隊這個小山村,開始了兩年多知青生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插隊時,拍的紀念照,當時正十七歲,風華正茂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記得到了公社后進行了分配,我被分配到遠離公社的沙垌二隊,有人告訴我,那里很山很偏辟,翻山越嶺盡是羊腸小道,十分難行。我心情十分低落,老大不樂意。但去向已定也無法扭轉結局。去接我的生產隊長,長得雖不是膀圓腰粗,但卻十分有勁,挑著我的行李,快步如飛趕路,我急趕慢趕怎么也追不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時天色漸漸己黑了,離公社的燈火漸次褪盡,漆黑的小道上難已分辯,亦如我人生的路,一片茫然。。。跌跌撞撞摸索行走時,前方,突然一束火把照亮了漆黑的小道,原來是隊里的一位小青年,(后來我們認了老同)及比我插隊早些日子的兩位插靑朋友,打著火把迎接來了,望著撲實又善良的老鄉,和將要共同生活勞作的插友,心中一陣感動,鼻子一酸熱淚盈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與小山村結識的老同合影,像片己發黃有些模糊,但依稀還能分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晚,我便住進了兩位插青同伴的住房,房間狹長,一字排開三個木床,空間顯得有些擁擠。但這是村中最好的房子。據后來了解,此房是村中的祠堂,建筑十分精美,跨進兩扇厚重的大門,進入一小廳,旁邊有兩側房,便是我們知青住房和煮飯燒水的灶間。一道隔廳屏風,橫在中間,平時不怎么打開,從一側門穿過天井便進入大廳,只見正中位置還供奉著陳氏祖宗牌位,只不過當時環境下,沒人敢燒香拜佛罷了。大廳兩則,住著陳伯一家,只有一女,招了一個廣東的上門女婿,育有一子。陳伯老夫妻看年齡五十來歲,和藹善良,整天樂呵呵地忙個不停,正是他們給了我初到農村時生活上的幫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山村,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小山崗上,有八九戶人家,都是陳姓。他們居住的民居有些年份,青磚黛瓦遠遠望去,顯得古老幽靜別致。火紅的春聯、年畫、在每家大門依然張貼著,看似有些陳舊,但顯得古色古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縷縷似浮云般冉冉升起的農家屋頂上的炊煙,那空地上啄食的雞群,那對陌生人狂吠幾只大狗,那由牧牛大伯趕著耕牛發出的“哞、哞”聲,還有鄉親們扛著鋤頭下地勞作,哼著充滿著山野粗獷的壯族小調,勾勒出一幅山村平靜生活的“世外桃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坡下,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從村口流過,一群鴨子在水中戲耍,溪水長年嘩嘩嘩地響著,伴奏出一首優美的樂曲,山坡林子里的鳥兒,也不甘寂寞在歡快地唱歌,似乎在與溪水聲相應和。</p><p class="ql-block">美吧!從第一天見到它開始,我便喜歡上了這個美麗的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記得剛插隊時候,正是3月的春季多雨季節,咋暖還寒。我跟著一個老農學會了耕田。頭戴著斗笠披著蓑衣,扛著犁牽著牛,高挽著褲腳,下到田里犁田,牛拉著犁在前面行走,我在后頭扶著犁牽著繩,泥塊一片一片從犁鏵下翻起,列成一條好看的直線,調頭時,我用力把牛繩拽向一側,一聲吆喝,牛便乖乖的拐過彎來,牛真是一個聽話又純善,任勞任怨的孺子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理好的稻田平面如鏡。春插開始,大家左手握秧分秧,右手掐住秧根快速插進泥里。插秧是倒退著插的,大家很快就插到后面去了,我手忙腳亂完全趕不上趟,遠遠落在前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塊稻田插完,己腰酸背痛。第二天轉行挑秧,在滑滑的田埂上不知摔了多少跤,出了不少洋相,惹得老少婦女、爺們哈哈大笑不止。</p><p class="ql-block">五月初,隊里的春插完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借著農閑的空隙,我們三位插青,不辭辛苦,去到公社趕街,順便買回國家配給的糧油,也順便買些頭菜,欖角、燈油等日常生話用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時的生活確實有點難,隊里劃給我們插青一小塊菜地,開始熱情挺高,跟老鄉要了一些菜秧,松土、栽苗、施肥、除草,看見它們一天不同一天,長勢很旺。可不久,栽種的蔬菜生蟲了,一片菜地被蟲啃個精光。從此,再也不打理菜地種菜了。吃菜基本靠老鄉接濟,有一頓沒一頓,有菜就吃。沒菜就點鹽。后來,國家配給的糧油沒有了,青菜用清水煮,曰之“青龍過海”也算是苦中作樂罷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月下旬,田野里一片金黃,成熟的稻穗隨風晃動,似乎在向人們招手示意,收獲的季節來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緊張的“雙搶”勞作,是一年中一場時間緊、任務重、天氣熱的硬活。天剛蒙蒙亮,田里人影流動,插青跟鄉親們一道揮動著手中的鐮刀,在一片刷刷聲中,稻子一排排倒下。后面打禾脫粒的,是四位舉著禾把的壯青年,不停地在一只四方禾桶內使盡摔打。顆顆稻粒便留在桶內。而挑稻谷回村涼曬的老鄉及我們三位知青,則挑著上百拾斤稻谷,在田埂上、小道上快步疾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臨近中午,驕陽似火,密實的稻田里絲風不露,額頭上黃豆大小的汗珠滴落在田里,粘在身上,衣服輕易就能擰得出水來。吃過午飯,下午割稻到天黑。連續近十天,搶收接近尾聲,趕緊搶插。每天起五更睡半夜,凌晨時分,就到秧田扯秧,迷迷糊糊中,螞蝗吸到腿上也全然不覺。一場“雙搶”下來,人瘦了一圈,累得半死,我真正懂得了粒粒皆辛苦,體驗到了屬于這片土地的人生滋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去冬來,忙完了田里、地里所有農活,公社就組織勞力去合面獅參加電站的建設。聽到這一消息,不少插青朋友坐不住了,紛紛報名參加。第一時間以插青為主的南鄉連便成立了。是日一早,舉著紅旗,背著行李,排著長隊,雄糾糾氣昂昂步行趕往遠在有百多公里的合面獅工地。記得行走了三天,分別住宿在大寧的螺石、大桂山林場場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地上人很多,各個地方來的都有,遍布在河堤上工棚很多,但極其簡單,住宿條件很差。工棚內用稻草鋪成二排,中間留一過道。大家攤開鋪蓋晚上就擠在這稻草鋪就的大通鋪上,也能美美睡上一個好覺!</p> <p class="ql-block">這是建成后的合面獅電站壩首,壯觀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風呼呼地吹著,天寒地凍。工地上紅旗招展,人山人海,黑壓壓數千人,干得熱火朝天,場面非常壯觀。垻上、簡易公路上,人們往來穿梭,你追我趕,干勁十足。廣播喇叭里播放的“社會主義好”等革命歌曲,響徹群山,直沖云天。下工回到住地,連隊安排專人做飯,伙食還不錯,小菜油水挺足,也不用交錢。蹲在地上,一雙筷子或勺子,此起彼落吃的火熱,還時不時有加菜的時候,一小瓢紅燒肉,鮮香四溢,稍事咀嚼,滿嘴流油,真是太好吃了,相比我們自個的伙食,好到天上去了。。。盡管我們每天干的是上磨肩膀,下磨腳板,趕工期下大力氣的活,但畢竟不用自己為一日三餐操心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不覺日子過得很快,在合面獅電站工地也混了有倆月有余,又該回生產隊了。當聽到一些插青朋友繼續留在工地工作,心中未免有些失落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立者為同隊插友,坐著的兩位是別隊的插青好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生產隊,隊里的一位插青去了枝柳鐵路工地,則剩下我與一位陳姓插友,繼續修理著地球。</p> <p class="ql-block">在農村,我和玩伴好友一起留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產隊里的大山中,他們的先輩栽下許多杉樹,給村里的后人留下一筆財富。每年農閑時候,村里的男勞力,都會砍伐一批杉木,千辛萬苦從水路運往賀街賣給木材站,這也是大山的農民唯一的一點副業收入,全村人的油鹽、日用品就靠它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木材從砍伐到運輸,過程十分艱難。首先就是砍伐,經驗老道的老鄉,揮舞著鋒利的斧頭,朝著倒向山坡的方向,將樹底部劈開一個大斜角,然后多人用綁著鐵鉤的長竹桿,死死拽住樹桿拉向山頭方向,一人用力劈著,只聽轟然一聲悶響,大樹轟然倒下。這時,其它的人則揮舞手中砍柴刀,七手八腳地砍去枝校椏椏,剝去樹皮。剝好的杉木,晾曬在山坡上,讓其自然風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倆知青雖然沒見過這么大陣仗,可砍柴還是會的,因為我們畢競是在礦山長大的。從小就到山中砍柴慣了,修枝椏這活也難不到我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過些日子,隊里的老鄉帶著我們倆知青上山,準備撬木材下山。人們用撬棍抬起大樹,然后塞進滾木,借著撬力的幫助,一根根原木順著坡勢直沖山底,那壯觀的景象,把我們看得目瞪口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往后的時日,又修整了小道,架設了拉木的過澗橋道,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在訊期來臨時候,在南鄉河集中了所有的木材,然后綁扎成一個個木排,然后由懂水路,放排經驗豐富的鄉親,順著河流飄向賀街木材收購站。因水上漂流風險大,隊長沒讓我們知青參加,為此,我心中還老大不高興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參加縣上山下鄉知青積代會,與參會的沙垌大隊知青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不覺,上山下鄉來到小山村,已兩年有余。感覺時間過得也真快啊!</p> <p class="ql-block">一臉稚氣的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一年底,我們兩位插青得到返礦招工的通知,急急忙忙趕回礦務局醫院,做了例行的身體撿查,一切合格,將返回礦山工作。為此心中十分喜悅但又念念不舍。兩年多的插隊生涯,鍛煉了身心,磨煉了意志,雖沒有做出什么突出貢獻,但鄉親們和插友認可了我,讓我出席了原賀縣和梧州地區上山下鄉先進知識青年大會,受到大會表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別小山村,已近五十年,腦海總浮現小山村模樣,總浮現鄉親們的親切笑容。趁現在身體還好,總想回去看看,可回頭一想,我都七十多啦,當年年長的生產隊長及三四十歲的老鄉,怕是已做古見不著了。對了,還有一位老同與我同歲,現在尚好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插隊一朋友聚會閑聊,他回了幾次南鄉,也到了我插隊的小山村看過,但怎么也找不到舊址,據說是廣東連山福堂鎮至賀州高速公路從其村中穿過,因而搬遷到及他地方,但沒細查也就沒有了具體地址。何日回到小山村,見到鄉親們是我心中最大愿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難忘插隊時的小山村,難忘共同插隊的插友,更難忘小山村的鄉親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想你們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步于七十古稀之年的我,還有年青時的朝氣嗎?!</p> <p class="ql-block">部分視圖來自網絡,謝謝!</p><p class="ql-block">6月初習作于南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岳县|
平和县|
曲靖市|
汾阳市|
洛阳市|
利津县|
合阳县|
石狮市|
孟津县|
江西省|
海口市|
黑水县|
黔西县|
毕节市|
寿阳县|
海伦市|
海林市|
扎赉特旗|
新津县|
宣汉县|
德江县|
定安县|
信丰县|
宜兴市|
鄂托克前旗|
伊春市|
乌鲁木齐县|
博乐市|
石棉县|
文成县|
齐齐哈尔市|
靖江市|
乳源|
红河县|
商丘市|
溧阳市|
措勤县|
东明县|
香河县|
凤山县|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