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五臟六腑是什么?五臟六腑的關系及功能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 在中醫里,把人體最為重要的臟器分為臟和腑兩大類,其中臟有五個,包括脾、肺、腎、肝、心,即我們常說的五臟,其為人體貯藏精氣;腑有六個,包括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即我們常說的六腑,其功能則為消化、吸收與排泄。五臟六腑共同維持了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并保證了人體的健康與美麗,所以說五臟六腑越健康,人就越美麗。</p><p class="ql-block">《呂氏春秋·達郁》有云:“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臟六腑。”作為人體最重要的臟器,五臟六腑是否健康是人類身體健康的基礎。那么中醫中的五臟六腑各自的功能和關系到底是什么呢?下文將詳細介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五臟</span></p><p class="ql-block">臟通藏,《素問·經脈別論》中說:“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這里的五臟便是指“藏精氣而不瀉”的心、肝、脾、肺、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1、 脾</span></p><p class="ql-block">脾對應五行中的土,與六腑中的胃相關。與四時長夏相通,與五官中的口相聯系,故看脾可觀口。脾與情志中的思相關,故思慮過度易傷脾。脾主運化、主統血、主肉。</p><p class="ql-block">脾主運化,即脾具有轉化輸送、消化吸收之能力。脾可化水谷為精微,并將精微輸送至其他臟腑組織來維持整個人體的生理機能。此外,脾在運化水谷的同時,還會運化水濕,脾與肺、腎、三焦、膀胱等相互配合共同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p><p class="ql-block">脾主統血,脾臟具有造血、濾血、清除衰老血細胞的功能,是供血、濾血、藏血、免疫的中央。因其含血量豐富,能夠緊急向其他器官補充血液,所以有“人體血庫”之稱。若脾氣虛弱,則會導致脾運化水谷的能力減弱,使得氣血生化之源匱乏或致脾虛生痰,繼而使其濾血、造血、供血功能遭到損害,導致脾不統血、血液來源不足,從而引起月經失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2、肺</span></p><p class="ql-block">肺對應五行中的金,與六腑中的大腸相關,與四時中的秋相通,與五官中的鼻相聯系。肺與情志中的悲相關,故大悲易傷肺。肺主氣、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p><p class="ql-block">肺主氣,肺在人體的呼吸系統中占據著重要的角色,其實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氣體交換的重要場所。在五臟中,肺有調節、主持全身各臟腑之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肺主行水,如上文所說,脾具有運化水濕的功能,在運化水濕的過程中,一個關鍵角色就是肺,肺通過自身的宣發和速降來疏通和調節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p><p class="ql-block">肺朝百脈,這里所說的百脈主要是指人體全身的血脈,百脈均匯總流經于肺,并通過肺的呼吸進行交換。</p><p class="ql-block">肺主治節,所謂治節,即治理與調節,其是對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一種概括,主要是指肺與心臟的相互合作,從而使得全身氣、血、津液及臟腑的生理功能得以治理和調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3、腎</span></p><p class="ql-block">腎對應五行中的水,與六腑中的膀胱和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相關,與四時中的冬相通,與五官中的耳相聯系。腎與情志中的恐相關,故長期處于驚恐狀態易傷腎。腎藏精,主水、主納氣。</p><p class="ql-block">腎藏精,腎具有儲藏、封存人體精氣的作用。很多人都會誤以為精氣是男性專有,其實非也,每個人都有精氣,腎中的精氣能夠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與繁殖,同時參與血液的生成。我們常說:“腎有多年輕,人就有多年輕”,腎對人體的生長、發育、成熟、繁殖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固腎保精是保證人體強生命力的重要措施。</p><p class="ql-block">腎主水,我們常把腎臟稱為水臟,其具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p><p class="ql-block">腎主納氣,《類證治裁·卷之二》里說道:“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這里所說的“納”是指固納、受納的意思,人體通過肺進行呼氣,下歸于腎,并由腎進行固納,從而保證呼吸通暢、調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4、肝</span></p><p class="ql-block">肝對應五行中的木,正所謂“肝膽相照”,肝與六腑中的膽相關,與四時中的春相通,與五官中的目相聯系,所以護肝明目。肝與情志中的怒相關,故大怒則傷肝。說及肝的功能,主要為主疏泄,主藏血。</p><p class="ql-block">肝主疏泄,肝具有調暢氣機、疏通并調節全身各臟腑組織的氣機以維持平衡v。另外。肝臟與人的精神情志、消化吸收、氣血運行、水液代謝、性與生殖息息相關,其通過疏泄功能來調節人的情志、促進消化吸收、維持氣血運行、平衡水液代謝、調節性與生殖等。</p><p class="ql-block">肝主藏血,肝有“血海”之稱,其具儲藏血液、調節血量的作用。肝通過貯藏血液來維持肝的陰陽平衡、氣血和調。</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5、心</span></p><p class="ql-block">《飲膳正要·序》中提到:“心為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故心為君主而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在中醫里,我們會將五臟對應五行,其中心對應五行中的火,與四季中的夏相通,與五官中的舌相聯系。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為陽中之陽臟,主血脈,藏神志,與情志中的喜相關,所以說過喜則傷心。</p><p class="ql-block">心主血脈,其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血液循行于脈中的作用,這里的血就是血液。脈,即是脈管,又稱經脈,為血之府,是血液運行的通道。</p><p class="ql-block">心藏神,從人抽象的思維、意識、精神到具象的眼神、面部表情、言語、肢體反應等,都可謂之神。《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人的整個精神、神智均藏至于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六腑</span></p><p class="ql-block">腑同府,有庫府之意。《素問》中說道: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于藏府間,故為水也。這里的府即為腑。五臟的功能是貯藏精氣,而六腑的功能則是消化、吸收與排泄。六腑的生理機能可概括為受納運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具體介紹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1、 膽</span></p><p class="ql-block">膽與五臟中的肝相通,并與肝相連,有濃縮、儲存、排泄膽汁的作用,其對應五行中的木。膽汁,味苦(有嘔吐經歷的人最后都會口苦,就是膽汁被吐了出來),呈黃綠色,可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我們常說肝膽相照,其實膽汁即是由肝的精氣所化,且膽汁的排泄必須依賴肝的疏泄功能。此外,五臟六腑環環相扣,相互關聯,如果肝氣郁結,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進而導致膽汁排泄不暢,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有所阻滯,從而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p><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膽子大、膽子小等,這就屬于膽氣問題。在中醫學中,膽主決斷,屬思維范疇。膽具有判斷、分析、決定的作用。在現代臨床醫學中,我們知道人體對外界從感應到反應要通過整個神經系統來完成。但是在中醫中,五臟六腑則與情志相關。正因為肝膽相照、相連,所以肝膽相互依附, 肝主謀慮,膽主決斷,二者相互協調,共同調節著精神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從而維持各腑臟直接的平衡關系,并保障氣血的正常運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2、胃</span></p><p class="ql-block">胃與五臟中的脾相通,對應五行中的土,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腸。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其在整個消化系統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p><p class="ql-block">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素有“水谷之海”、“太倉”之稱,這是因為胃主受納、腑熟水谷,能夠將食物消化為食糜,繼而下傳于小腸,完成進一步的消化吸收過程。此外,脾胃同為后天之本,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前者的功能為后者的功能提高良好的物質基礎。</p><p class="ql-block">胃主通降,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噯氣、口臭、食欲下降、便秘等癥狀,這很可能就是胃失通降。胃主通降是指胃氣以通暢下降為順,食物在胃中的整個作用過程都有依賴胃氣的通降作用,而這里的通降主要是指降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3、小腸</span></p><p class="ql-block">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三個部分,其上通幽門與胃相接,下接闌門與大腸相連。與五臟中的心互為表里,通五行中的火,也是人體消化吸收的重要場所。在整個消化系統中,小腸亦占據著重要的角色,其消化過程有化學性消化(小腸液、胰液、膽汁的分解作用)和機械性消化(小腸蠕動)兩種,基本上完成了消化的掃尾工作。此外,小腸粘膜還將有效地吸收了食物中的營養物質。</p><p class="ql-block">所以,小腸的主要功能便是主受盛、化物,其中受是接受的意思,盛是容器的意思,即小腸接受經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并起到一個容器的作用;化物就是進一步消化的意思,即食物還須在小腸內完成進一步的消化吸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4、大腸</span></p><p class="ql-block">大腸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五個部分。大腸上口(大腸的上端稱為回腸,是小腸的一部分)在闌門處接小腸,下端與肛門相連接。大腸也是人體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處于消化道的下段,大腸吸收營養的功能已經非常微弱,而是以排泄為主。在中醫中,大腸被稱為“傳導之官”,其接受小腸下傳的廢物殘渣,將其形成糞便,并通過肛門排出體外。</p><p class="ql-block">在五臟六腑之中,大腸的傳導變化作用非常重要,其余脾、胃、肺、腎的生理機能密切相關,若其傳導失司,便可反映其他臟腑的機能好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5、膀胱</span></p><p class="ql-block">膀胱是人體的一個儲尿器官,位于小腹部,膀胱上有輸尿管與腎相通,后端開口與尿道相通。膀胱的主要功能就是儲存和排泄尿液。</p><p class="ql-block">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出現尿頻、尿急、尿失禁等情況,且大家都知道這是因為腎不好。腎與膀胱互為表里,對應五行中的水,膀胱的排尿功能要依賴于腎的氣化作用,如果腎的氣化功能失常便會導致膀胱開合失司,從而形成小便不利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6、三焦</span></p><p class="ql-block">三焦,對于很多人來說,都很陌生,其是上、中、下三焦的總稱,為六腑之一。在中醫中,各家對三焦的認識各不一致,有些人認為三焦為有形之物,有些人則認為三焦為無形之氣。通常而言,三焦是位于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膈肌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臍以上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與五臟中的心相表里,主要功能為主持諸氣、運行水液。</p><p class="ql-block">主持諸氣,三焦是人體元氣通行的道路,元氣又稱為真氣,發源于腎,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機能的基礎。人體的元氣必須通過三焦輸布全身,從而激發并推動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所以說三焦總司整個人體的“氣化活動”。</p><p class="ql-block">運行水液,三焦具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其是人體水液運行的道路,人體內的水液只有通過各臟腑和三焦的共同作用,才能保證機體的水液代謝平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七情與五臟的關系</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七情是指:</span>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精神情志變化的七種表現,是對外界事物的反映。作為致病因素,是指這些精神活動過度強烈和持久,影響臟腑氣血的功能,或內臟先發病變,進而影響習精神活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五臟是指:</span>人體內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p><p class="ql-block">臟,古通藏。五臟具有“藏”的特點,藏精、藏氣、藏血、藏神為其共性,故又名五神臟。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廣泛聯系六腑和其他組織器官而形成的有機整體,因而五臟對人體的生理、病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五臟在生理功能上各有專司,病證上也互不相同,其間的依存、制約、協調平衡關系,以及臟與臟,臟與腑,乃至人體與自然界的關系,主要用陰陽、五行理論及藏象學說來闡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醫這樣說: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span></p><p class="ql-block">主要臨床表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喜傷:</span>心神不寧,精神恍惚,甚至神志錯亂,語無倫次,哭笑無常,舉止異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怒傷:</span>見頭暈或脹痛,面紅目赤,口苦,胸悶,兩脅脹痛,急躁易怒。有的可見呃逆,嘔吐,腹脹,泄瀉,甚則神昏暴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思傷:</span>頭暈目眩,怔忡,健忘,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形體消瘦,失眠多夢。</p><p class="ql-block">憂傷:情志抑郁,悶悶不樂,神疲乏力,食欲不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悲傷:</span>面色慘淡,吁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恐傷:</span>少腹脹滿,遺精滑精,二便失禁,或驚惕不安,常欲閉戶獨處,如恐人捕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驚傷:</span>則情緒不寧,甚則情志錯亂,語言舉正異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七情與五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心主喜,喜則氣散,不可過度</span></p><p class="ql-block">心主喜,喜就是高興,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說心花怒放,沒有說肝花怒放的。我們也看到很多老年人,是心臟不好的病人,為什么等孩子都回來了,特別高興,哈哈一笑就走了?因為喜則氣散,過于高興的時候,他的心氣就耗散了。所以高興是件高興事,但是過度的高興,也未必是件好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肝主怒,肝不好愛發脾氣</span></p><p class="ql-block">很多女同志特別愛生氣,而且女同志什么時候愛生氣呢?是在她月經前后的時候。為什么?因為女同志是以血為主,以肝為先天,當她月經要來的時候和來月經這中間,由于她血往下行了,血行于下,而氣浮于上,她這個時候氣血不平衡,氣有余便是火,所以,這時候就愛發怒了。所以,女同志在自己月經來的前后的時候,就一定注意調養自己的情緒,不要過怒,既不要過怒,也別郁悶。過怒和郁悶都不符合正常的生理狀態,時間長了,就會產生疾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脾主思,思慮過多傷脾胃</span></p><p class="ql-block">脾主思,“思”就是過度思慮的人,脾主思就是說過度憂慮的人的脾胃就會出現問題。經常用腦的同志,他的脾胃功能都比較差,為什么?因為我們大家知道,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吃完飯的時候,人的氣血都往胃上走,幫助你消化去了。如果這時候你的血不往胃上走,長期往腦子上走,那么時間長了,脾胃的功能就要受到影響了。</p><p class="ql-block">比如說有很多司機,特別是開長途的很多司機都有胃病,為什么?就是因為他的職業習慣,只要他往那汽車司機座上一坐,那血自然就往腦袋上走,久而久之,你想想,他的血老往上走,而吃進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那么時間長了體內的病就出來了,最典型的就是什么胃潰瘍、胃下垂之類的疾病。所以中醫說思和脾胃之間的關系是憂思傷脾,思則氣結,就是這個道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肺主悲,過悲則傷肺</span></p><p class="ql-block">肺主悲,大家都看過《紅樓夢》,您看看林黛玉肯定有肺病,要不然她不會沒完沒了地老哭。經常哭,經常想掉眼淚肯定與肺有關。我前些日子看過一位患有肺癌的老先生,我給他看病,他說 “大夫啊,我不知道怎么搞的,我見了你就特別想哭。”我說 “這因為您肺上有毛病了,因為肺和悲這個情緒直接相關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腎主恐,恐則腎氣散</span></p><p class="ql-block">腎主恐,恐跟腎有直接的關系。《三國演義》里張飛在當陽橋上一喊,就把曹操身邊那人給嚇死了,我想,那人肯定腎氣虛。恐則氣下,老百姓有一句話,說嚇得他屁滾尿流,說要被槍斃的人,大小便都失禁了。為什么一害怕的時候大小便都失禁了呢?因為腎是思二便的,它是控制二便的。當一個人過度恐懼的時候,他的腎氣就散了,腎的固攝功能就差了,腎的固攝功能一差,大小便就失禁了。所以中醫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的變化和人的五臟是休戚相關的。其實我們在看歷史小說的時候,這樣的人是比比皆是。你看那王熙鳳,她為什么得病?“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她對誰都那兒算計著呢,最后老天就把她算計了。林黛玉天天哭,天天哭,哭著哭著她那肺結核就來了。大家看過《三國演義》,你看那周瑜,周瑜那么年輕,就是因為他嫉賢妒能,由于他的心態太不平衡了,老覺得諸葛亮比他聰明,老不服氣。說諸葛亮把他氣死了,不如說他自己把自己氣死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心臟”使用說明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膝蓋”使用說明書</span></p> <p class="ql-block">醫生講座:</p><p class="ql-block">中醫王平旦大夫談“慢性矮縮性胃炎”的病因是情志方面障礙引起的論述。</p> <p class="ql-block">人不知而不慍,不要生氣,不要被情緒左右。</p> <p class="ql-block"> 本篇根據《黃帝內經》相關醫學典籍,介紹了人體的五臟六臟縱橫身體上下的經絡是如何運作的,是如何影響我們身體健康的,總結得出了“要想不生病,五臟安和是根本。”五臟是身體的核心,身體上的問題幾乎都同五臟有關系,五臟六腑出現了問題又與情志有關系。因此,我們如何因地制宜,順時養生,如何根據自身的體質養生,如何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如何調節自已的情志,如何追求至上的生命質量,是人生的當務之急。</p><p class="ql-block"> 讓我們以遠離疾病和衰老的終極智慧,以至誠至真至簡的正心修心之法,重樹把屋生命自由的高度自信,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積極調整心態,面向未來,找到醫心良藥,順時養生,實現自主生命,健康快樂!謝謝大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蕴县|
广丰县|
巴南区|
沈阳市|
无为县|
宜兰县|
许昌县|
建始县|
务川|
成都市|
射阳县|
于都县|
英吉沙县|
兴业县|
工布江达县|
扎囊县|
云霄县|
灵山县|
葫芦岛市|
报价|
秭归县|
得荣县|
临高县|
齐齐哈尔市|
天津市|
东乌珠穆沁旗|
思茅市|
湘潭市|
鲁甸县|
凤台县|
鹰潭市|
新余市|
泰和县|
苍梧县|
泸水县|
电白县|
万年县|
衡山县|
岑溪市|
库车县|
莱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