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從1990年開始,擔任廣播電視臺記者、臺長助理、總編的緣故,32年來到紅軍長征四渡赤水主戰場一一土城青杠坡戰斗遺址應當有上百次之多,但至今沒有走遍約2平方公里的戰場舊址,多數時間是到現在的戰斗紀念碑、烈士陵園、醫院紀念館和紀念廣場。從民化豐村壩徒步經九里十三灣、寒棚凹、永安寺,到青杠坡戰斗紀念碑僅有三次:一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昆明陸軍學院四百名官兵在習水境內沿長征路野營拉練跟隨部隊采訪報道、二是二0年代遵義軍分區近百名官兵沿長征路野訓拍攝報道、三是十多年前機關干部紅色體驗教育從走長征路到青杠坡。</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應縣委辦方志檔案股、縣委黨史研究室邀請,參加“尋訪紅色戰場 挖掘紅色資源”為主題的青杠坡紅色資源專項調查活動,第一次用專門的時間在當年中央紅軍與國民黨軍青杠坡激戰的區域,尋訪古戰場,重走戰斗路。</p> <p class="ql-block"> 登上寒棚垇口,極目遠眺,當年紅軍與國軍雙方投入約3萬人在這里激戰,反復爭奪。紅五軍團、紅三軍團、中央縱隊直屬干部團、紅一軍團二師,從1935年1月27日中午至29日凌晨,在尖山子、石膏咀、貓貓巖、馬石溪、官墳咀、高檢槽、馬鞍山、永安寺、獅子腦、燈草池、猴子椏、鳳凰山、狗兒垇、桐梓窩、團山包、洪發店、大興臺、新田壩、營棚頂、寒棚垇等與國軍郭勛祺、潘佐旅激戰,經過反復爭奪,紅軍突破國軍尖山子、永安寺、團山包、營棚頂、寒棚垇防線,將追兵打退至民化豐村壩一線對峙,紅軍連夜在土城赤水河架設浮橋,第一次渡過赤水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當地70至90多歲的健在老人描述父輩口口相傳講,整個青杠坡地區,處處是戰場,槍炮滿天飛,尸橫遍野,紅軍與國軍持續打了三天三夜,后來連修房整屋砍伐來的木頭上都還有槍眼子彈。在寒棚垇、老青杠坡文化廣場、紅軍井、大興臺、向陽平等地,聽當地村民趙之德、趙方銀、趙地坤、趙及海、趙及枝、趙及勝、余顯容、袁仁良講述父輩經歷和留下的紅軍戰斗故事、軍民魚水之情,通過介紹地形地貌,指認地名古道,對照紅軍將領的回憶、日記,以及研究掌握的情況,進一步了解當年紅軍各部隊的進攻、堅守、爭奪、撤退路線、陣地、山頭,包括楊柳莊、水澌壩、屋基壩、蓮花山、白馬山、大埂上這些地名和位置,現場與村民進行了確認。</p><p class="ql-block"> 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現場對比、史料查證,進一步的清楚了87年前一渡赤水河之前的這場生死決戰,知道了為什么說遵義是轉折之城,習水是轉折之地,青杠坡是轉折之戰;領悟了毛澤東主席生前總結的“四渡赤水戰役才是他的得意之筆”,也進一步領會了為什么這一仗有后來的“黨的兩代核心、三任國家主席、一任國務院總理、五任國防部長、七大元帥”等數百位開國元勛參加和指揮了這次關乎黨和紅軍生死存亡、建立新中國的戰斗,進一步的理解“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以及根據戰場變化,戰斗進程,而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最后取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戰果。為建設全省首批紅色美麗村莊,規劃設計研學體驗路線提供了支撐,為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軍故事豐富了素材,為全國青少年紅色教育示范縣課題提供了路經選擇。</p> <p class="ql-block"> 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賈文新,縣委辦、縣關工委、長征公園辦、黨史研究室、歷史文化研究會、云鼎書院(籌)和土城鎮黨委政府、四渡赤水紀念館、青杠坡村相關負責同志參加調查。</p><p class="ql-block">(圖片拍照王為、曹行燕、王鴻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莆田市|
自贡市|
新河县|
镇康县|
安福县|
贡觉县|
疏附县|
迁安市|
鄂托克前旗|
石泉县|
申扎县|
志丹县|
山丹县|
平度市|
深州市|
丹东市|
杨浦区|
朝阳市|
沈阳市|
汉沽区|
高雄市|
青河县|
盐边县|
铜山县|
休宁县|
手机|
格尔木市|
华宁县|
洪湖市|
平远县|
闸北区|
德昌县|
广昌县|
高碑店市|
化隆|
昭平县|
龙游县|
庐江县|
子长县|
洞头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