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采訪孔子過葉遺跡追記</b></p><p class="ql-block"><b> 今年是孔子誕辰 2571周年,也是孔子自蔡如葉、與葉公論政 2510周年。《葉縣史蘊》總編董中鋒先生囑我寫一篇與此有關的文字。《史蘊》是葉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的會刊,余為該會的一個會員,寫作此文,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初,我被選調到葉縣人民政府地名辦公室,參加《葉縣地名志》等書的編纂工作。其間接觸到一些有關孔子過葉的地名資料,如:今縣城的文廟、四眼井(圣井、子路飲馬處);葉邑鎮的葉公陵園、葉公問政處;鄧李鄉的溺車、妝頭、鑾場李;田莊鄉的尤潦、丈人墳;城關鄉的問村等地名,都與葉縣人民紀念孔子過葉有關。</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據《葉縣地名志》載:文廟,亦名孔廟。在昆陽故城東南隅。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故改名為文宣王廟,明以后簡稱文廟至今。金正大三年(1226年)知縣劉從益創建,知縣石克烈繼修完成。原有大成殿5間,東屋7間,西屋7間,欞星門3架、藏樂庫3間、名宦祠3間、鄉賢祠3間、明倫堂5間、尊經閣3間,總共43間。另有泮池、憤樂亭、文昌閣、狀元橋等。由于戰燹和風雨侵蝕,大部分建筑逐漸被毀,僅存憤樂亭、文昌閣、大成殿。其殿東西長21米,南北寬13米。紅磚碧瓦,斗拱重檐,四角有金鈴垂吊,系頂脊坡形磚木瓦宮殿式結構。民國時期縣辦小學、初級師范、職業小學及湯恩伯豫西警備司令部設此。新中國成應后,中共葉縣縣委機關設此辦公。再后,縣委機關遷文化路東段北側至今。</b></p><p class="ql-block"><b> 鄧李鄉馬灣村,在縣城東北22千米,舞陽、葉縣交界的沙河曲處。清朝咸豐年間,為防匪患,繞村筑寨,取“近悅遠來”之意,名為“悅來寨”。(葉公問政,孔于言“近者悅,遠者來”)當時的馬灣屬妝頭村管轄。</b></p><p class="ql-block"><b>妝頭村有孔子賞月臺遺址,后人為紀念此事,建有圣人閣。溺車、張村有曬書臺,葉邑鎮舊縣中村北部有葉公問政處石碑等等,這些都是孔子過葉及其與葉公論政后留下的遺跡。</b></p> <p class="ql-block"><b>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4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儒家創始者。先世是宋國貴族,初為委吏和乘田等職。后周游列國,聚徒講學,曾任魯國司寇,并攝行相事。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他的主要言論由其弟子記載下來,編成《論語》一書,計二十篇。他刪改史書,曾改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據《中國歷史人物詞典》)。</b></p><p class="ql-block"><b> 兩千多年前這么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曾經來過我們葉縣,并和我縣當時的最高行政長官——葉公沈諸梁討論為政之道,又留下了這么多名勝古跡、名言佳話,怎不令我輩葉邑后人倍感榮幸、驕傲與自豪!</b></p><p class="ql-block"><b> 遺憾的是,我那時只顧忙于室內工作,無緣親臨孔子過葉實地系統拜訪,所編有關史料也僅限于閉門造車、紙上談兵而己。</b></p><p class="ql-block"><b> 2003年8月,葉縣文聯組織本縣作家協會部分會員下鄉采風,采訪計劃中有孔子過葉遺跡。正好文聯領導安排我也參與其中,我便欣然聽命。</b></p><p class="ql-block"><b> 是年8月22日上午,我與李海芳先生、王西芹、孫延凌二位女士等一行5人專程去鄧李鄉采訪。在該鄉文化站老金同志的陪同下,我們先驅車溺車村。由于剛下過雨,空氣格外清新,路兩邊的玉米、大豆等作物散發著誘人的芳香,整個田野一望無際,恰如一片綠色海洋,微風吹來,細浪起伏。我們穿行在鄉間的小路上,汽車如同漂洋過海的一葉扁舟,劈波斬浪,飛速前行。</b></p><p class="ql-block"><b> 溺車村南有一段泥路,尚未硬化。汽車行至此處,險些被“溺”,我們便下來推車。車輪轉動帶起的泥點飛濺在我的黑色皮涼鞋上,晾干以后,變成了黃白色。與鞋面顏色相比,可謂黑白分明。同行的西芹女士風趣地說:“這泥點是非同尋常的泥,這是泥車的泥,是孔子當年溺車的泥。”搞得我帶著這泥跑了一天,也沒舍得擦掉。</b></p><p class="ql-block"><b> 剛到村里,鄉親們一聽說我們是來采訪的,便紛紛圍攏過來。有的讓出凳子,有的端來茶水,有的掏出香煙,款待我們。一提到孔子當年路過之處,大家便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如數家珍,詳盡介紹村上兩千多年來的歷史傳說。哪里是古渡口,哪里是古大道,哪里是曬書臺,不厭其煩,一一道來。</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孔子62歲那年(公元前492年),攜弟子周游列國,路過此處。渡沙河時車陷泥中,書簡被浸。后人在此建村居住,名曰溺車,沿用至今。書簡被浸濕后,因剛下過雨,地面很濕,唯有一塊臺地干著。孔子師徒便將書簡攤于臺地進行晾曬,故將這塊干地命名為曬書臺。曬書臺在村東南約500米,高約2米,面積約60平方米。據傳,有一年發了洪水,臺周圍一片汪洋,比這塊地高的地方都漫了水,唯獨這塊地上是干的,令人稱奇,不得其解。迷信的說法是因為孔圣人在此地曬過書,這里便有了靈氣。因此,周圍村民多有來燒香祈愿者,祈求神靈保佑兒孫聰慧成才。說來也怪,古往今來該村還真的出過不少能人,也可能是因為地靈人杰之故吧。</b></p><p class="ql-block"><b> 告別了曬書臺,從溺車村向南,汽車沿著沙河堤岸向前行駛一公里許,便是妝頭村了。此村河灘上植滿了柿樹,樹干約碗口粗細,枝頭已是碩果累累,甚為壯觀。村邊河堤旁有一棵千年銀杏樹,樹干粗大,同行者4人方才合抱。向導老金告訴我們:千年銀杏長龍角,此株銀杏正應了這句俗話。它的下層枝杈上,長了四個“龍角”,分布在樹冠的四個方位,令人嘆為觀止。</b></p><p class="ql-block"><b> 說到這里,我忽然想起了另一位老金,也就是老金的父親金培峰先生。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金培峰先生在鄧李公社高中退休后,被返聘到該公社地名辦公室,搜集編寫該公社的地名資料。我所掌握的有關地名資料,多由金老師搜集整理。本想利用這次采風機會,再次拜訪這位學識淵博的老校長。遺憾的是,老先生已經作古多年了。</b></p><p class="ql-block"><b> 進入村內,據村民介紹,春秋孔子周游列國,在溺車過河時,車陷沙河,所載書簡盡濕。行至此處,曬書、更衣、住宿、梳妝,所以村名叫妝頭。我們在老者的帶領下,找到了紀念孔子的圣人閣遺址。據老人講,明清時期,妝頭村有一鄉紳,蓋了一幢雙龍脊青磚瓦房。按照當時的等級制度,只有具備一定官位的人家方才可蓋雙龍脊房舍,而此戶鄉紳根本沒有這種資格,無疑犯了殺頭之罪。此事傳到縣衙,知縣便帶人查辦懲處。鄉紳聽說后,提前連續晝夜施工,在此修建了這座圣人閣,以期將功折罪。縣官來到村里,正要緝拿鄉紳問罪,卻看見了鄉紳新建的圣人閣。因為那時的文人都尊孔子為圣人,有聯為證:天下文人祖,歷代帝王師。縣官便對著圣人閣一步一磕頭,一步一作揖,朝拜孔子塑像。由此,縣官以鄉紳建閣有功,哪里再敢追究其“罪”。“曬書回顧”石匾長約0.5米,寬約0.9米,厚約0.2米。可惜圣人閣因年久失修,數年前傾塌,現已蓋為民房了。唯有這塊石匾今存該村退休教師任國欣家中。</b></p><p class="ql-block"><b>出妝頭村南行約5千米,便到鑾場李村。這里是孔子路過,被一頑童攬車之處。《葉縣地名志》云:鑾場李,自然村,又名攬車李。在縣城東北20公里,鄧李東偏北4公里,葉縣至杜楊公路北側。孔子周游列國經此,遇一頑童,名曰項橐,在路上筑城為戲。孔子要他讓路,他反問孔子說,是城該為車讓路,還是車應繞城而過?孔子聞之有理,遂繞城而過,并贊曰:“后生可畏也,焉知來者不如今也。”《三字經》上“昔仲尼,師項橐”即指此事也。后李姓遷此建村稱攬車李。又傳,孔子過此,停車扶鑾,故又名鑾場李。</b></p><p class="ql-block"><b>在鑾場李村,我們還聽到了另一樁趣聞。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別了項橐,繼續前行。在葉邑邊境的方城山下,遇著一個漢子,頭發散亂,衣帽不整。他望見孔子的車輛時,一邊走路,一邊唱著歌:“鳳凰啊,鳳凰啊!你為什么不識時務呢?過去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未來的時間總可以自己掌握吧!當天下太平的時候,圣人的才能方可發揮:現在列國紛亂,雖有圣人,也無能為力啊!罷了,罷了,現在的執政者太危險了!”孔子聽后,知道這位是隱居的高賢,打算下車和他說話交流。那人并不理會,唱著歌遠去了。后經打聽,原來此人姓陸名通字接輿,很有學問,平時放蕩不羈,“佯狂不仕”,時稱“楚狂”。孔子知道后,很敬重他,認為他的話是對的,可是當時他還不能做到。</b></p><p class="ql-block"><b>舊縣為古葉邑治所駐地,也是孔子和葉公論政的發生地。原先曾因其他工作去過多次,但均未及采訪葉公問政有關情節。2003年6月,葉縣旅游局組織人員普查旅游資源,我和該局的小史同志分為一個小組,普查對象正好有舊縣和田莊尤潦,這為我了解葉公問政與荷蓧丈人止子路宿處提供了天賜良機。</b></p><p class="ql-block"><b>是月24日,我和小史等3人乘車前往舊縣(今葉邑鎮)普查。葉公與孔子論政的具體所在早已不存,但是,葉公問政的千年佳話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孔子師徒在攬車李繞城而過后繼續南行,經過廉村、仙臺、龍泉等地到達葉邑,拜見葉公。葉公也久慕孔子圣名,迎接孔子到來。葉公和孔子談論為政之道,孔子答曰:“近者悅,遠者來。” 葉公非常認同孔子的這一觀點。適時,葉邑發生一起民事案件,有一孩童,因迷羊誤入家門,其父竟將大門關閉,企圖將羊據為己有。失羊者沿路尋找到此,孩童即開門告知失主,并將羊趕出門外,完璧歸趙。葉邑的人們稱贊這個孩童為“率直”的典范。葉公以此為題請孔子發表意見。孔子回答道:“我們那里(山東曲阜)的‘率直’與你們這里有所不同,我們那里的‘率直’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父為子隱’曰慈,‘子為父隱’曰孝,直在其中矣!”葉公對孔子的回答不敢茍同,并對孔子的為人產生了懷疑,即問子路孔子為人怎么樣,子路沒有正面回答。孔子知道后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這樣回答?他的為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道衰老就要到來,如此罷了。”</b></p><p class="ql-block"><b>據此可見,葉公和孔子在治國理念上存在著根本的差異。葉公崇尚法治,提倡依法治國,大義滅親。孔子則注重親情倫理,反對大義滅親。由于話不投機,孔子在葉邑漸受冷落,只得離開葉邑,向北繼續周游。</b></p><p class="ql-block"><b>6月25日,我們到田莊鄉尤潦村普查。是時,下著小雨,該村路面早已硬化,汽車仍然暢通無阻。我們在村委主任的帶領下找到該村略通歷史的田姓老人。據老人講:孔子周游列國時,曾經路過此地。有一天下午,子路掉了隊,天快黑時還未趕上隊伍,遇到一位扛著鋤草農具的老人,便問:“子見夫子乎?”老人答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說罷繼續鋤草去了。子路拱手站在那里,態度非常恭敬。老人感其誠心,留他在家住宿,殺雞置酒,熱情款待。次日,子路辭別老人,趕上孔子,說明此事。孔子說:“隱者也!”遂派子路回訪,老人已經外出,最終未能相見。尤潦村西北角至今仍有荷蓧丈人墓,村中原建有丈人祠堂,堂內龍碑上刻有“子路遇荷蓧丈人,丈人殺雞為黍作食”的記載。并有“止子路宿處”石碑,原在關爺廟西墻上裱著,今已無存。</b></p><p class="ql-block"><b>問村在縣城北4.5公里處。孔子在楚國沒有得到葉公的重用,于是離葉北去。當走到滍水(今沙河)岸邊,見河水茫茫,找不到渡河的地方,迷失了路徑,便使子路去詢問渡口。子路看見有兩個人在一起耕地,便走過去問他們。這兩個人一個叫長沮,一個名桀溺,都很有學問。長沮問:“夫執輿者誰?”子路說:“為孔丘。”長沮又問:“是魯孔丘歟?”子路答:“是也!”長沮曰:“是知津矣!”說罷又繼續耕地。子路問桀溺,桀溺反問道:“子為誰?”子路答:“為仲尼。”桀溺就直言不諱地說:“禮壞樂崩,如洪水一樣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們呢?你與其跟著逃避壞人的人(指孔子),哪里勝跟著逃避社會的人呢(指自己)?”說罷,仍又耕起田來。后人為紀念此事,把該村取名為“問津”(問村),并在此設了“子路問津處”石碑一通。</b></p><p class="ql-block"><b>子路見天色不早,不再詢問。他們便循著車轍,找到渡口過河。水漫車廂,又一次浸濕了書簡。到黃柏山以北的張村后,進行晾曬(該村也有曬書臺遺址)。舊《葉縣志》曾有記載:孔子曬書于此,此處仍有遺址。這一處不同于溺車曬書臺,而是一塊巨石。雖經兩千多年的滄桑巨變,現在巨石仍存,當地人們都知道孔子在此曬書之事。孔子在張村曬書后,整理行裝,尋路北上。</b></p><p class="ql-block"><b>后來,當地人為紀念此事,在村北沙河上修建了渡口,為清代葉縣八大景之一。按察使吳伯通寫有“無邊道路有通津,舉世茫茫獨愴神。上國不來三聘召,中途聊問耦耕人。山川曾識周游面,沮溺焉知大造化。糊口四方連我輩,臨流空嘆負君民”的詩作,傳世至今。</b></p><p class="ql-block"><b>清同治《葉縣志》有問津古渡圖,其后有詩云:“世入春秋姬運頹,素王何事此徘徊。葉郊野渡停車馬,滍水途荒迷草萊。沮溺高蹤惟耒耜,文人故址亦塵埃。空余滔滔朝宗水,誰復臨津一問哉!”</b></p><p class="ql-block"><b>長沮、桀溺墓在孫灣村東沙河岸邊,我在地名辦工作時,曾和同仁李春先生前去觀瞻。墓前有碑,碑文清晰可見曰:“周隱士長沮桀溺合葬之墓”。</b></p><p class="ql-block"><b>如今,子路問津處早就建成了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行人車輛從此路過,再也不需求人問津了</b></p><p class="ql-block"><b> 葉縣地名志:宋號召</b></p><p class="ql-block"><b> 2003年8月</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川县|
中宁县|
长乐市|
泸定县|
荔波县|
双牌县|
呼和浩特市|
高台县|
乐业县|
宽甸|
乌拉特中旗|
贡山|
博乐市|
新乐市|
克什克腾旗|
元阳县|
澄城县|
八宿县|
师宗县|
涪陵区|
叙永县|
黑水县|
高要市|
宜黄县|
泰兴市|
任丘市|
库伦旗|
涿鹿县|
阳信县|
商城县|
湖北省|
寿光市|
潜山县|
乌兰察布市|
清河县|
平安县|
扬州市|
武乡县|
卓尼县|
论坛|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