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英倫散漫游(一)大英博物館,美麗的邂逅...

一方

<p class="ql-block">十幾年前,來過倫敦和牛津。那時時間緊,只能“蜻蜓點水”,心想,等我退休了,一定要再來。這不,就來了。記得,那次也是先去大英博物館,但看了什么, 沒啥印象。</p> <p class="ql-block">這次,我們在倫敦的旅館,離大英博物館只有五分鐘。入住旅館小憩后,就去這個世界頂級的免費博物館。走過去,見邊門也可入,就抄了近路。</p> <p class="ql-block">這張博物館正門大廳全景照,來自后半截自駕同游的朋友。照片自然光線甚好,大廳獨特設計完整顯示,還隱約可見外面的圓頂。</p> <p class="ql-block">大廳里的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希臘雕像</span>《克尼多斯之獅》(Lion of Knidos)顯得滄桑安祥,沒有巨獅的雄<span style="font-size:18px;">威,倒像是一種來自遠古的注視。看介紹,</span>它確實很古老,有2200歲了,雖然對它的年齡存有爭議。</p> 上下圖,都是北美印第安人的圖騰柱,來自北美的人,覺得很是眼熟。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雕像。隨手拍的。</p> <p class="ql-block">上圖,有點像是中國古戲裝扮,故被吸引。其實是公元730年的瑪雅國王的紀念碑。他裝扮成年輕的玉米神,非男非女。這種神靈掌控農業生產力、生命更新和創造。這<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19世紀后期的一個復制品,來自洪都拉斯的科潘。</span></p> <p class="ql-block">希臘神話雕塑總是那么吸引人的眼球。這是阿波羅(Apollo)大理石雕像,大于真人。</p> <p class="ql-block">希臘女神 Ariadne 或 Maenad 的真人尺寸雕塑。修復于18世紀。</p> <p class="ql-block">愛馬仕(Hermes)雕像。他穿著有翼涼鞋,拿著他的先驅杖。愛馬仕也許是古希臘眾神中最受歡迎的神,名字被用作奢侈品牌,也因此而被現代人熟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理石雕像《薩蒂爾與嬰兒巴克斯玩耍》(</span>satyr playing with infant Bacchus)。<span style="font-size:18px;">薩蒂爾戴著松樹花環,</span>裝滿水果的籃子掛在他的左肩上…,細節很多。</p> <p class="ql-block">這座《擲鐵餅者》是羅馬時期( 公元 2 世紀)的作品。運動員的全身肌肉,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看到這尊石像,一般都會駐足。它名字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Hoa Hakananai‘a,</span>英語譯為“失落或被盜的朋友”,是大英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品之一。它來自智利的復活節島,是島上的眾多<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艾(</span>moai )石像中一佳品。1868年,被一艘<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國</span>船上的船員從島上搶走,當作禮物獻給維多利亞女王。島民對此一直不滿,呼吁歸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智利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復活節島,也是我很想去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這座巨大的人頭有翼公牛,是一對站在古代亞述人城堡門口的守護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啟蒙館中廳的花壇,由意大利著名考古學家、建筑師和藝術家喬瓦尼·巴蒂斯塔·皮拉內西(Giambattista Piranesi)修復。典型的古代雕塑與新古典主義的結合。</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信馬由韁,走過看到的,下面是想好要去的兩個展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中國館,邂逅易縣羅漢</b></p> <p class="ql-block">考慮到時間有限,加快腳去中國館。這只乾隆年間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銅</span>香爐置放在中國展廊的中廳。</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展,整整一長廊。介紹了從紅山到良渚的玉器文化,內容太多,沒有耐心看。</p> <p class="ql-block">在佛像展廊,被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蹙眉沉思狀的瓷像吸引,仔細看展品說明,乖乖,這不是有所耳聞的,美術史上評價極高的</span>易縣<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彩</span>羅漢!!大喜,沒想到能親眼看到中國佛教造像的巔峰之作。油然想起“美麗的邂逅”一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記不得以前從哪里聽說的易縣羅漢的故事。現查了一下, 相關的信息很多。故事來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國人帕金斯基(Friedrich Perzyński,1877-1965)的《中國行記》(Von Chinas Gottern)。書中記錄了他在易縣尋找三彩羅漢像的經歷。</span>1912年,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北省</span>易縣,八佛洼的某個山洞中,發現了一組遼代三彩等身羅漢像,一共16尊。一通明爭暗奪的倒賣后,目前,可查的存世羅漢<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10尊,均被</span>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兩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館、</span>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日本現代美術館、大英博物館、俄羅斯冬宮、法國吉美博物館各一尊。據說其中八尊是經<span style="font-size:18px;">帕金斯基之手賣到國外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易縣<span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十六</span>羅漢像<span style="color:rgb(0, 0, 0);">是手工塑形、施釉的</span>彩繪瓷像<span style="color:rgb(0, 0, 0);">。他們的形體、容貌、皮膚、衣飾高度逼真,自然生動,惟妙惟肖,被認為是</span>極為罕見的中國寫實主義雕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0, 0, 0);">引起西方美術界高度關注。</span>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國雕塑史》中對易縣羅漢有一番描述評論,結論是:“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不亞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最精作品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丹青先生的《局部》,有一集講易縣羅漢,蠻有趣。在他看來,十世紀時的佛像制作師傅,不自覺地偏離了佛教規范,以真人為模特,制作了這些羅漢,“不然,不可能這么準確、具體、活生生”。有意思的是,他把羅漢的面容表情,具體描述為宗教的自在感和深沉感,一種“自以為把握真理的確信”,“不可辯駁的信仰的傲慢” 。還說,小時候從大人臉上也可看到這種表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比之下,現代人的“臉上不容易看出內心的立場,隨時準備改口,迎合、掩飾”。啞然失笑,想想又深以為然。也許是科學發達,信息爆炸,信仰變得不容易。扯遠了,這是個大話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說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兩尊三彩瓷像,是易縣羅漢中的最上品。下次一定進城去看看。大英博物館中的這尊瓷像,面容生動,耳朵大得出奇,還可以看出,他的雙手特別出色。現在才知道,這雙手疊加的姿勢,叫禪定印。每次旅游,都會學到些東西。</p> <p class="ql-block">觀音像很常見, 但這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彩繪木制</span>觀音像顯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雍容華美,</span>服飾和發型都很講究。<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朝的(約1115-1234)。</span></p> <p class="ql-block">這樣的觀世音的形象,這樣放松的坐姿,是不是藝術家又一次“偏離佛教的規范”?</p> <p class="ql-block">布袋和尚( Budai ),即我們比較熟知的彌勒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肚彌勒、笑佛。</span>介紹說是五代后梁時期的僧人,明州奉化,今浙江寧波奉化人。難怪杭州靈隱附近特多<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肚彌勒。也許這是最世俗化受歡迎的佛,其</span>“量大福大”的形象,像是提醒世人包容別人,也包容自己。</p> <p class="ql-block">根據展品解說,下圖兩尊明朝的釉面瓷像,是站在閻王兩側的“判官助理”。女助理專記行善者。她的卷宗很薄。<span style="font-size:18px;">綠臉</span>男性助理拿著沉重的卷軸,上面記著犯下壞事人的名字。這是說明壞人比好人死得多,還是說明世上壞人比好人多,因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總是要死的。</span>呵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來只聽說閻王殿兩側站的是黑白無常,四大判官,牛頭馬面一眾,還是第一次看到閻王的這兩個助理。</p> <p class="ql-block">不知名的晚明畫家的作品。青綠山水畫,可能來自蘇州的某個作坊。</p> <p class="ql-block">這幾個彩繪陶罐,被看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石器時代</span>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300-2000年)的代表。它們應該是馬家窯陶中的上品。罐的造型優雅,上面的幾何圖形比較復雜,紅、黑色至今鮮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的農業社區文化,以其彩繪陶器而聞名,被認為是當時陶器制造業的頂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埃及館,奔羅塞塔石碑而去</b></p> <p class="ql-block">埃及館是大英博物館最大的陳列區,有10萬多件古埃及文物。雖然去過埃及,有些古埃及寶貝只有這里有,譬如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它是大英博物館鎮寶之一。忘了上次來看了沒有,反正買了一只<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有羅塞塔石碑文的茶杯</span>。這次,先去找到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仔細看介紹,才了解這塊石碑為什么這么寶貴。在這塊殘缺的巨石板上,分別用三種不同的文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刻錄了同一段國王</span>詔書, 日期是公元前196年3月27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上端,該詔書是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寫的,這是古埃及的傳統文字;中間,是用有文化的埃及人的日常草書寫的;底部是用政府語言,即希臘語寫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當時,埃及由希臘王朝統治,該詔書是以男孩國王,托勒密五世·埃皮法尼名義發的。它記錄了當時埃及牧師同意建立皇家異教,以換取托勒密對埃及寺廟讓步的決定。石碑被放置在一座寺廟里,可能是在羅塞塔附近的塞斯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碑上刻文的內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讓考古專家有機會,對照不同文字版本,解讀出已經失傳千余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從而成為研究古埃及的鑰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碑是在1799年時,一個拿破侖的法軍上尉發現的。1801年,拿破侖的大軍被英軍打敗投降。雙方就石碑的歸屬問題,多次協議。最后,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石碑的拓印與<span style="font-size:18px;">研究成果</span>,而英方則獲得石碑的實際擁有權。自1802年起,它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并向全世界公開展出。覺得英國在這事上,不失氣度。25年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Jean Fran?ois Champollion),最終破譯了羅塞塔碑文,出版了《古埃及象形文字體系概論》,從此敲開了古埃及文明的大門。再說,若石碑放在盧浮宮,去看還得買門票,呵呵。</span></p> <p class="ql-block">下圖中間,巨大的閃石圣甲蟲,是古埃及人崇拜的眾神之一。在埃及卡納克神廟看得過這種巨大的圣甲蟲,那是紅色花崗巖石材雕刻。好像這次的形象更好更完整。</p> <p class="ql-block">公羊保護塔哈爾卡國王的花崗麻巖雕像。 公羊是阿蒙(Amun)神圣的動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這個拄杖人的面前,展品從左到右:Setau,拉美西斯二世的努比亞總督的雕像;拉美西斯六世墳墓中的石棺頭像碎片;孟菲斯的普塔大祭司Pahemnetjer的紅色花崗巖類人形石棺。</p> <p class="ql-block">獅頭與苗條女身結合,這是女神塞赫梅(Goddess Sekhmet )的雕像。據說她<span style="font-size:18px;">給人類帶來了疾病和災難。然而,由于她也可以將它們帶走,故信徒仍忠于她的保護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18王朝,法老</span>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巨大紅色花崗巖雕像。時間約在公元前137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刻有梅羅伊特字母(Meroitic script)的砂巖石碑。</p> <p class="ql-block">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胸像也是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文物之一。有兩位真人作對比,你可看出其高大。 右臂的圓孔據說是拿破侖時期的法國人鑿的,與此相連的是這尊雕像如何最后來到此館的各種故事。</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被普遍視為古埃及帝國最強大的法老。他熱衷于大興土木,故埃及各地都有他老人家的留下的寺廟宮殿、雕像、紀念碑遺跡。在埃及孟菲斯,曾參觀過一座高達10米,石灰石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由于它的底座和腿部都已經損毀,只能躺著陳列于孟菲斯博物館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前這座花崗巖的胸像,高高聳立,且面部完整,英武逼人,可以想見當年的不可一世。1817年,當這尊著名雕像殘部緩慢地從中東運到英國時,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奧斯曼迪亞斯》(Ozymandias 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希臘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遇見一位來自古國的旅人 </p><p class="ql-block">他說:有兩條巨大的石腿</p><p class="ql-block">半掩于沙漠之間</p><p class="ql-block">近旁的沙土中,有一張破碎的石臉</p><p class="ql-block">抿著嘴,蹙著眉,面孔依舊威嚴</p><p class="ql-block">想那雕刻者,必定深諳其人情感</p><p class="ql-block">那神態還留在石頭上</p><p class="ql-block">而斯人已逝,化作塵煙</p><p class="ql-block">看那石座上刻著字句:</p><p class="ql-block">“我是萬王之王,奧茲曼斯迪亞斯</p><p class="ql-block">功業蓋物,強者折服” </p><p class="ql-block">此外,蕩然無物</p><p class="ql-block">廢墟四周,唯余黃沙莽莽</p><p class="ql-block">寂寞荒涼,伸展四方。(譯文/楊絳,摘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如大英博物館地上刻的名言:“......讓你的雙腳,從此處走過千年,沉浸在知識中” (“and let thy feet, millenniums hence, be set in midst of knowledge”)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物館就是有這種功能,讓你感受到歷史。</span>當年留下無數巨像的君王已逝,寫下千古杰作的詩人也已逝,….每個人都會逝去,“是非成敗轉頭空”,唯有天地悠悠,崇高的文明精神和美麗的靈魂永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安| 沧源| 汉源县| 三河市| 黔西| 新兴县| 济源市| 安康市| 邢台县| 长海县| 富顺县| 靖边县| 额尔古纳市| 嘉义县| 乡城县| 安塞县| 博客| 保定市| 高邑县| 滦平县| 乌拉特前旗| 定结县| 凯里市| 田林县| 汤阴县| 连江县| 虎林市| 乌审旗| 廉江市| 蒙阴县| 黄浦区| 买车| 古丈县| 孟州市| 房产| 始兴县| 抚松县| 新平| 宜阳县| 灵丘县| 汉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