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我站在他鄉的田野上,靜靜的望著遠方。一陣陣熱風拂過,空氣中彌漫著熟悉的的氣息。那是小麥將要成熟時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放眼望去,是大片的麥田,麥田的盡頭是成排的楊樹,它們站成綠色的風景,像士兵一樣守衛著金黃的麥田。晴朗的天空中,偶爾有白鴿子飛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我突然想到了泰戈爾的一句詩:“翅膀在天空中沒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是啊,有些東西失去了、錯過了,就再也找不到了、再也回不去了。一回頭、一轉眼就是一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時光無聲無息的在田野上游走,一切都變得面目全非。我在記憶中努力的尋找當初那個樸素的少年,以及昔日那難忘的麥收歲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我記憶的箭穿透深沉的流年,來到那熱火朝天的麥收時節。那模糊的畫面也漸漸清晰起來。布谷聲聲,時光無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熾熱的陽光下,人們揮汗如雨,舞動著鋒利的鐮刀,畫出一道道優美的曲線。銀光閃處,大片的麥桿應聲倒地!少年的我也曾經躍躍欲試,學著大人的樣子割麥子,但割了不到半壟,便累得直不起腰!終于知道,這實在是一個辛苦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小麥收割完畢,還要打成捆。這一捆捆的麥草,農村人叫做“麥個子”。然后,便用拉車子拉到場院里。(場院,是在田地里用石磙輾壓成的一塊平地。用于堆放麥秸、加工出小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在拖拉機沒普及的時候,便是用牲口拉著石磙一遍遍的軋場。往往還要一遍遍的翻場,大中午頭的,越熱越往場里跑。經過一番折騰,直到麥粒和麥穗徹底分離。然后,把麥秸堆起來、打成麥秸垛。麥粒和麥糠也堆成垛,還要趁風起時用木锨揚場。這樣,麥粒就能分離出來了。現在想來,這種操作很是繁鎖。大概和千年以前的封建社會沒什么區別。一句話,累死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機開始普及。于是,人們便開始用拖拉機軋場,用半機械化的收割機收割小麥。用拖拉機旋地、耕地……。從此,人們的勞動量便大為減少。再后來,便是大型收割機收割小麥,完全的機械化了。而我們作為七零末八零初的一代,有幸見證了中國農村社會從小農經濟向機械化的跨越。目睹了中國上千年以來所遺留的原始的耕作方式向現代化耕作方式的轉變。也親身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滾滾大潮以及信息化時代的無孔不入。所以說,我們這一代經歷的,是前輩們和后輩們,所未曾經歷的。我們是很特殊的、承上啟下的一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麥收時節干活的農具,釵和耙子、揚锨等。現在基本上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對我們而言,還是相當熟悉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各行各業都有“把式”。也就是在某一行業很精通的人。譬如,駕車好的叫“車把式”,瓦匠活好的叫“瓦匠把式”。揚場也是這樣。揚場的把式,一锨揚出去,會揚得很分散而均勻。像天女散花一樣。然后一锨接一锨,看似不緊不慢,實際很出活。莊稼人一搭眼,就知道是不是干活的把式。看“莊稼把式”干活,那絕對是一種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份汗水一份收獲,經過繁冗的各道工序,沉甸甸的金黃的小麥終于收獲了。農民的心里是喜悅的、是充實的。那時的生活是慢節奏的,一個麥收至少得過半個多月。人們生活清貧,但幸福指數相對高。不象現在,雖然物質生活提高了,但生活節奏也加快了,生活壓力也大了!唉,以前那種恬淡的田園生活再也回不去了,感覺現在每天每根神經都緊繃著。縱使身邊有很多的風景,也無暇欣賞。因為每天我們不是在奮斗就是在奮斗的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前小麥的秸桿都是要打成垛的,那鄉村里一個個的麥秸垛,也是別樣的風景呢!麥秸有許多用途,可以燒火做飯,可以和泥蓋房子,賣給造紙廠還能作為紙張的原材料。麥秸垛打得好了,手拽得生疼,也只能拽下一小把兒麥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一個個的麥秸垛佇立在昔年的原野,也藏在我們深深的記憶里。給我們的童年、少年時光增添了靚麗的風景,平添了無限的樂趣。我們曾經圍著它捉迷藏,也曾經在柔軟的麥草上練習各種高難度的動作。而今,麥桿都秸稈還田了。昔日最普遍的麥秸垛再也見不到了。更遺憾的是,那種恬淡安逸的田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伴隨失去的還有美好的青春時光!</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許是現代生活節奏太快了,心是浮燥的。甚至沒有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所以更加懷念和留戀曾經的鄉村時光。在古樸而寧靜的鄉村,生活節奏是緩慢的。有很多休閑和娛樂的時間。麥收的時節,白天可以去水塘游泳,去菜園果園摘些新鮮果蔬。晚上可以在樹上捉爬杈(蟬的幼蟲),可以欣賞滿天的星斗。那時的天空是清亮的。沒有現代工業的污染,沒有人造光源的干擾。漆黑的夜晚,伸出手來是看不到五指的。而夜空中的星斗反而是非常清晰。它們一閃一閃的,象調皮孩子的眼睛,又象是黑色布幔上鑲嵌的珍珠。那時河里的水也是清澈透明的,甚至可以直接飲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時過境遷,周圍的一切早已變得面目全非。魚尾紋悄然爬上我的眼角眉梢。不見了當年的打麥場,聽不到盛夏蟬的歌聲;曾幾何時,我迷失在了城市的鋼筋混凝土的叢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時光如鄉間潺潺的流水,一去不返。田園的生活凋零成昨日的落花,隨水而逝。落紅遠去,卻氤氳著濃郁的花香,讓人回味無窮。而那段美好的麥收時光,只能永遠珍藏在記憶里,讓我獨自品味。我時常在想,美好的東西終究是不能永存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珍惜當下,珍惜擁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愿時光無恙,你我安康!</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东市|
塘沽区|
依兰县|
名山县|
沂水县|
泽州县|
海盐县|
井冈山市|
凤凰县|
资阳市|
鹤山市|
轮台县|
宜昌市|
田阳县|
德阳市|
阜康市|
永川市|
龙江县|
收藏|
莫力|
黔江区|
新干县|
遂昌县|
柳河县|
汉沽区|
什邡市|
丽水市|
闻喜县|
石嘴山市|
青神县|
常宁市|
莱州市|
昌图县|
星子县|
扎兰屯市|
游戏|
个旧市|
汝阳县|
黎城县|
日喀则市|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