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五腳基”或許是出口轉內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阿拉伯菜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廣東、海南、福建等沿海地區,有不少騎樓式建筑,騎樓之下走廊的叫法,很多人認為是源自新加坡的“五腳基”。事實真的如此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一、泉州“廡腳架”與新加坡“五腳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1、泉州方言音義皆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廡(w</span>ǔ)<span style="font-size:20px;">,堂下周圍的走廊。騎樓下的走廊,泉州方言謂之“廡腳架(houkāgèi)或“廡架腳”,發音與詞義皆吻合。而新加坡的“五腳基”,說是英人萊佛士規定店屋的臨街面要留出five feet base的公共空間,謂之“五腳基”,顯然發音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2、閩南語對新加坡英語有著強大的介入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黎明職業大學梁麗娜的文章《基于語料庫的閩南語對新加坡英語的詞匯影響》指出,閩南語原詞作為外來詞,完整介入了新加坡英語。很顯然,新加坡英語有很多閩南語的結合,說明閩南語在新加坡的普遍使用。同時,在five feet base的規定出來之前,來自泉州及其他閩南地區的新加坡華僑,對騎樓之下的廊,早已習慣于閩南話“廡腳架”的叫法,后來的“五腳基”無非是口頭語轉文字的諧音字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宋代,廊廡就有廡架之稱。例如宋代的《臨汀志》就提到:前兩廡架樓:左曰“文事”,右曰“武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3、“五腳基”并非新加坡最早的騎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腳基”出現之前,新加坡的華人即大量建有“店屋”,也是騎樓式建筑。《全宋詩》載有周弼的詩句:竹門開店屋,草市夾橋街。店屋,是臨街商業與居住結合的房子,宋代大量廢除街坊之圍,臨街建店屋非常普遍,泉州作為當時海上貿易最繁榮的地區,也是到處店屋。遷徙到新加坡,離鄉不離腔,叫法延續也在情理之中。因此,five feet base是起源,是相當勉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外,自古至今,泉州方言稱呼“廡腳架”并非特指連排的騎樓,即便是單樓之下的廊,也稱“廡腳架”,這一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完全一樣。誰先誰早,答案自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4、泉州“廡腳架”為本源的理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國時期,廣東官方稱騎樓為“有腳騎樓”,民間后來簡稱騎樓。新加坡稱之為“五腳基”,泉州人稱之為“廡架腳”或“廡腳架”,臺灣稱之為“亭仔腳”,四川稱之為“涼亭子”,不一而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閩南語地區來看,新加坡、福建、臺灣等對騎樓的稱呼均有“腳”,這也印證了前面所說的閩南語原詞作為外來詞,完整介入了新加坡英語的觀點。為什么同樣是新加坡的“五腳基”,唯獨在閩南語區的叫法才如此接近,到了粵語區的廣州就被稱為“騎樓”,顯然存在語言認同的差異。腳,在閩南語當中,有“人”的意思,例如打牌人不夠,欠腳。也有“下”的意思,山腳即山下。廡為廊,架為頂,腳為下,廡架腳,即走廊也。無論是發音或詞義,均十分貼切。由此推測“五腳基”源自新加坡華僑的閩南語“廡腳架”,也是說得過去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騎樓式建筑,早在宋代就大量出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且看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二的描述:坊巷御街,自宣德樓一直南去,約闊二百馀步,兩邊乃御廊,舊許市人買賣于其間……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唯任店入其門,一直主廊約百馀步,南北天井兩廊皆小子,向晚燈燭熒煌,上下相照,濃妝妓女數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喚……又有瓠羹店,門前以枋木及花樣礬結縛如山棚,上掛成邊豬羊,相間三二十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三、騎樓建筑,中外皆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林琳所著《港澳與珠江三角洲地域建筑~廣東騎樓》一書認為,騎樓的歷史淵源有五。即源于印度的“外廊式”殖民建筑,源于地中海的“柱廊式”宗教建筑,源于歐洲的“敞廊式”市場建筑,源于中國的“櫞廊式”店鋪建筑,源于中國的“干闌式”居住建筑。可見,把騎樓之下的廊,歸類于源自英國(新加坡)的結論,失之偏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與現代騎樓基本一致的櫞廊式店鋪建筑,至少在宋代大量出現,例如前面的《東京夢華錄》之描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國近代建筑史的騎樓,在北緯25°以南,自泉州到昆明,皆有分布。林琳的《港澳與珠江三角洲地域建筑~廣東騎樓》指出,廣州騎樓最早出現在20世紀二十年代,泉州中山路始建于1923年,道路兩側則建騎樓。之所以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現連排連片騎樓,與廣東、福建推行城市改造有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說說泉州騎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騎樓,樓房向外伸出遮蓋著人行道的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泉州建筑志》(P196)稱,南宋及元,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發達,外商云集,繁華街市臨街筑以樓屋,樓下為店,樓上或店后做居室。這種模式,稱為店屋。例如,《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五有載:以店屋送店宅務管系。店宅務,即負責公房維護和出租的官方機構。古代的店屋,一般選址街邊、廟邊、祠堂邊等人流量較多的地方,也有沿河開設,以利游人,與現今并無不同。清代《東瀛紀事》有“遣人燒毀街尾店屋,阻賊歸路。”之說,清代《澄齋日記》有“兩岸店屋懸燈倒影水中”的記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泉州地處亞熱帶,氣候炎熱潮濕,降雨頻繁,“廡架腳”可以避雨遮日,行人躲進來之后,很可能多了停留或產生購物欲望。這種利人利己的店屋,實屬雙贏。同時,古代街道狹窄,如能自二樓墻體外延些許,無形中提高了建筑面積,樓下還能有個利人利己的走廊,何樂而不為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泉州古建筑》(P16)有這么一段話:明確泉州作為城市文化圈的發生源資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泉州建筑藝術的性質。南方地區的騎樓,本來是極普通而平常的建筑方式,但泉州的中山路騎樓,無論從建筑與街道寬度的比例關系,還是開間的確定,騎樓下人行道寬度的確定等,都非常合乎人情味,有著中世紀步行商業街最合宜的尺度……泉州中山路在步行時所體會到的舒適感,合宜的尺度感,親切的人情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總而言之,騎樓古來有之,近代騎樓則為中外建筑文化的融合之物。騎樓之下的廊,稱為“廡架腳”或“廡腳架”比較合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本文系泡茶閑聊騎樓一時興起的粗糙之作,不當之處,歡迎指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日县|
昆山市|
普格县|
仪陇县|
安多县|
绍兴县|
壤塘县|
馆陶县|
南乐县|
铜川市|
巴林左旗|
攀枝花市|
修文县|
泾阳县|
高雄市|
内乡县|
昭平县|
比如县|
罗江县|
石泉县|
平谷区|
靖宇县|
定远县|
广东省|
玉树县|
岐山县|
富顺县|
泸定县|
通海县|
甘泉县|
吴忠市|
陇西县|
且末县|
奇台县|
手游|
台中县|
东莞市|
阳江市|
宝丰县|
新兴县|
砀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