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忽聞法鼓與金鐃,<br>風雨半天灑樹梢。<br>放下清涼醫俗散,<br>聽經更比讀書高。<br>————陳興亞</font></h5> <h5> 前文中我們講述了關于萬歲峰摩崖石刻更易背后的故事,然而在千山眾多石刻中,還有一處頗有爭議的摩崖石刻。<b>這就是位于無量觀一步登天南面巨石之上所刻的“化險為夷”。</b></h5> <h5> 由于地處千山核心景區黃金旅游線路之上,想來到過千山的人對這四個字并不陌生。可卻少有人知道,在這刀筆之間刻錄著一個叫陳興亞的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也記載著他與千山的筆墨之緣。</h5> <h5> 1926年,時任東北憲兵司令的陳興亞偕夫人游覽千山,走到此處發現由于山勢險要很多游人只能在這里折返,無法繼續攀登。于是他出錢請工匠在這里的石壁上鑿出幾個石槽,并加裝了護欄,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八步緊”。隨后又在一旁的崖壁上題字,即“化險為夷”。</h5> <h5> 乍看之下,“化險為夷”摩崖并無特殊之處,說白了無非就是一個官員自掏腰包為游人修路的善舉。然而真正的故事并不在這四個字,而是陳興亞本人。</h5> <h5> 陳興亞字介卿,1882年生于遼寧海城縣騰鰲堡永安村。20歲就中了秀才,后又考中振武學校赴日本留學。先是學習了三年的警察業務,又在日本的陸軍研究所做了一年的士官生。1910年回國,身為緊缺型人才的陳興亞回國后第二年就升至北京憲兵二營營長,到1917年陳興亞已經是北京憲兵司令。1921年,張作霖入關,非常欣賞陳興亞的才干,便將其帶回東北,任命他為東北憲兵司令。</h5> <h5> 陳興亞雖為軍閥,但在文學上頗有造詣,喜歡游歷名山大川。如今在泰山、華山、廬山、雁蕩山、北京的盤山與西山等地都保留著很多陳興亞的題字。然而雖盡攬天下美景,但那份濃濃的鄉土之情還是讓其對千山情有獨鐘。甚至在香巖寺附近提前為自己開鑿了墓穴,希望死后可以埋骨于千山。在無數次游覽千山的過程中,陳興亞寫下了很多千山游記,后裝訂成書,并在開頭附上了千山游覽地圖。<b>《游千山記》也是歷史上第一本千山旅游攻略。</b></h5> <h5> 據考,陳興亞雖權傾東北,威震遼東,但為人謙和,居官不傲,平易近人。每次回鄉探親,陳興亞雖身著將軍制服,騎馬挎槍,衛隊先行,威風凜凜地離開司令部,可當戰馬馳過鞍山,距永安村五里之遙的安家堡時,即翻鞍下馬,摘下手槍,脫去將軍制服,換上便裝,徒步回村,威武的司令官,瞬間變成了布衣平民。</h5> <h5> 陳興亞的家國情懷不僅表現在對待家鄉父老的謙卑。“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淪陷。很多人都做了漢奸,位高權重又有日本留學經歷的陳興亞更是當時日軍極力拉攏的對象。<b>但他意然辭去了憲兵司令一職,到北京閑居。</b></h5> <h5> 辭官之后,陳興亞的內心仍舊滿懷國仇家恨。北京香山上至今還保留著他題寫的“明恥”、“遼天悵望”等多處摩崖,<b>就連別人要給他祝壽,他都躲到山里,留下了“國破家亡,何壽之有”的石刻。</b></h5> <h5> <b>歷史不會否認一個人的鐵血豪情,也不會掩飾一個人的銹跡污點。</b>雖然陳興亞為人謙遜,慷慨悲歌頗有燕趙之風,可無法回避的是他因為一次人生的反動,永遠把自己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這也是開頭為什么說陳興亞的石刻頗有爭議的原因。</h5> <h5> 1927年4月6日,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時任北平警察總監的陳興亞奉張作霖之令,親自策劃并抓捕了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同志,最終導致李大釗同志遇害。<b>陳興亞因此加官進爵,由陸軍少將升為陸軍中將。</b></h5> <h5> 直至解放后,由民眾檢舉揭發,陳興亞于上海被捕。1959年,陳興亞死于獄中,終年77歲。<b>他想埋骨千山的愿望,也終成泡影。</b></h5> <h5> 兒時的我們以為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好人”和“壞人”。直到長大后才明白,世上的人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陳興亞,即有面對高官厚祿不為所動的豪情,又有助紂為虐殘害棟梁之劣跡。然而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b>有些錯誤一旦鑄成,便再無轉還的余地。</b></h5> <h5> 如今我們再看陳興亞留下的這四個字,更像是一種警醒。它仿佛在說,<b>走到人生險要之處,唯有堅持正道,才能化險為夷。</b></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平市|
疏勒县|
肥城市|
巴彦淖尔市|
广水市|
抚宁县|
常宁市|
棋牌|
彭泽县|
尉犁县|
和静县|
衡水市|
罗山县|
大石桥市|
肇庆市|
孝感市|
宜川县|
陈巴尔虎旗|
巴马|
故城县|
海兴县|
上饶县|
北流市|
砚山县|
镇安县|
秦皇岛市|
额敏县|
元氏县|
鄂托克旗|
都昌县|
崇文区|
新河县|
遵化市|
临沧市|
资源县|
南川市|
内乡县|
微山县|
遵化市|
佛山市|
武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