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沈鴻鏗</p> <p class="ql-block"> 1871年,剛上任不久的詔安縣令羅運端在漳潮巡檢司遺址上重建文昌宮。</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宮的前身為文昌閣,舊稱崇義堂,原先在文廟前東隅,毀于1865年詔安乙丑屠城之中。縣城光復,縣招邑中紳士為善后計,獨文昌閣,原非官廟,眾議別建。欽文先生聞訊,甚為著急,不顧自已年老體邁,奔走于縣衙。經過多次交涉,得以重建。正如欽文先生于1869年8月撰寫《重修東關上帝宮碑記》一文所言:“業就公廨廢址,畫定規模,興工筑作。”</p> <p class="ql-block">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文昌閣重建一事并非順風順水。在碑記里,欽文先生亦描述:“徒以么麼虱吏,不便已私,浮言為梗,縣因循不執其咎,浸至太阿倒持,事遂中輟。”</p><p class="ql-block"> 文昌閣打算在原址重建之事卻被放棄。事隔還不到兩年,時任縣令羅運端為何會擇地被毀的漳潮巡檢司舊址,重建文昌宮。筆者不揣淺陋,試談談文昌宮重建之緣起。</p> <p class="ql-block"> 舉人沈欽文先生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和撰寫《重修東關上帝宮碑記》一文中提及文昌閣未能重建之緣由,對于文昌宮的重建有著莫大的推動作用。</p><p class="ql-block">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欽文先生性情沉靜,篤信好學,博極群書,道光己亥科中式第五名舉人。參加會試時,舉子云集京城,先生以文會友。在吟詩賦詞,談經論道中,先生才華出眾,輒冠首京城,聲名大震。消息不脛而走,傳到詔邑,士子深受鼓舞。欽文先生成為士子學習的榜樣。</p> <p class="ql-block"> 三尺講臺留素影,兩袖清風傳佳話。先生仁心于教,不分貴賤貧富,一視同仁。四方學子慕名求教。先生不忍久負盛名的丹詔書院及廣東省饒平縣的瑞光書院因時局而走向衰敗,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扛起、掌救兩書院。年七十余,欽文先生猶任丹詔書院山長。其行可嘉,其志可敬,為士子所欽服。</p> <p class="ql-block">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曾培育了林史林壬,舉人沈鏡鑾、沈士菁、沈一杰、沈庸等英才,時以文壇名儒名聞內外。先生往漳重游泮水,時任漳州學憲孫文宗授之以匾,曰”士林矜式”,即文人士大夫的楷模。詔邑人文一時大盛。</p> <p class="ql-block"> 欽文先生乃詔邑文人士大夫之楷模,亦受詔邑平民百姓之愛戴。</p> <p class="ql-block"> “位卑未敢忘憂國。”1864年9月24日,列王朱義德、天將宋北斗率領太平軍攻陷云霄縣城,開始窺伺、覬覦、進逼詔安。欽文先生輔佐時令趙人成,募兵籌餉、御太平軍于云境,屢立戰功。1865年,太平軍另一將領丁太陽率部抄襲后路,由平和縣潛入我縣二都,直逼縣城。由于內奸里應外合,素有“丹詔金墉”之稱的縣城淪陷。趙縣令一家三十三口壯烈犧牲。欽文先生旁筋亦斷,昏仆于積尸之中,幸好士兵救出。此時,欽文先生之第三子貢生沈昇已遇害矣。欽文先生保家衛國之行為,獲得人們支持、擁護。許多村莊組建民勇,紛紛投入此次戰役中。</p> <p class="ql-block"> 堅守孤城,為國捐軀的趙縣令卻被奸佞小人誣陷。閩浙總督左宗棠率軍追殺太平軍于廣東嘉應州,凱旋回閩,途經詔安,召集紳士父老,責問失城巔末,怒斥趙縣令失地犯律,罵不絕口,聲色俱厲,威若雷霆,父老皆股慄俯伏,莫敢仰視。欽文先生拍案而起,獨與總督左宗棠論爭,曰:“趙縣令守無援之城,已逾七月,不幸城陷,一家三十余口同時殉,雖使人人如趙令,我國山河何至破碎若此。”言畢,欽文先生放聲大哭,淚滿衣襟。總督左宗棠為之動容,遂接以禮。因此,趙縣令及合城陣亡的文武官員都得到從優撫恤。欽文先生大義凜然、聞義勇為、錚錚鐵骨之高風亮節,深受百姓尊敬。</p> <p class="ql-block">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乃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之精神寫照。欽文先生為其精神之踐行者。“屋漏偏逢連夜雨。”詔邑百姓歷經乙丑屠城,官紳士庶死難者3000多人,浮遺骸,填塞城廂,哀聲動地,怨氣彌天,求三數家之完全而不可得,又遭遇松中軍抄洗一空。百姓悲苦萬狀。欽文先生為此甚為憂傷。正如先生在《答桐桿程太守榮春書》一文里所言:“中夜起,立劇憐城里殷實人家, 一遭破耗,頓成貧瘠,雖宅廬如故而早稻失收,嗷嗷皆不獨窶人子也。況四門之外,蓬蒿無人,其流離瑣尾,無可依棲之狀,擬之故宮禾黍更堪酸鼻。欽文先生亦是此次災難之受害者。先生承受喪子之悲,身經亂離之苦,精神恍惚之痛,卻處處為流離失所的民眾擔憂。欽文先生先憂后樂之精神,怎能不受當地百生所愛戴?</p> <p class="ql-block"> 1869年8月,欽文先生受東關父老所托,撰寫《重修東關上帝宮碑記》。文末,欽文先生提及文昌閣未能重建之緣由。欽文先生酣暢直言,言語之中,倒不似“沉靜”性情,足見文昌閣重建受阻事于先生乃切膚之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1870年,新上任詔安縣令羅運端或許獲悉此文,深知民意,引起重視。為平民怨,攏絡人心,羅縣令于1871年毅然擇地漳潮巡檢司遺址,重建文昌閣,并取名為“文昌宮”。</p> <p class="ql-block">參考文獻:</p><p class="ql-block"> 1.沈欽文的《重修東關上帝宮碑記》</p><p class="ql-block"> 2.沈欽文的《答桐軒程太守榮春書》</p><p class="ql-block"> 3.吳夢沂的《乙丑詔安屠城》</p><p class="ql-block"> 4.民國版《詔安縣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柏乡县|
靖江市|
新乡市|
莆田市|
文安县|
台山市|
连平县|
闵行区|
庆元县|
同心县|
福安市|
和硕县|
泰和县|
河南省|
武山县|
和顺县|
绍兴县|
通榆县|
兴城市|
马鞍山市|
正定县|
东光县|
岢岚县|
孝感市|
无棣县|
循化|
汶川县|
湘西|
阜阳市|
杭锦后旗|
新民市|
溧水县|
大同县|
肇州县|
新龙县|
龙南县|
江城|
秭归县|
临汾市|
井冈山市|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