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編 者 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畢業的高中生,此文稱為“老高三”。現在這撥人都已經是七十五歲左右的老人了。他(她)們人數很少,是共和國成立以來經歷最曲折、但閱歷最豐富的一撥人,也將是絕無僅有的一撥人。推薦大家閱讀此文,是“老高三”的請珍藏此文,因為這是這撥人的真實寫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國,有一大群人被稱為“老三屆”,總數大約1000萬。所謂“老三屆”,指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時在校的高、初中六個年級(少量教改試點學校為五個年級)學生的統稱。他們是一個同幼稚、盲從、狂熱、不幸、磨難、倔強等字眼,同“紅衛兵”、“大串聯”、“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返城”等歷史事件,緊密聯系著的一批人。這三屆學生人數不是均等的,66屆人數最少,68屆最多,66、67兩屆之和只有402萬,而68屆自己就高達598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何謂“老高三”?可不是只要若干年前讀過高三的人就叫“老高三”。不管你后來是本科、碩士、博士,也不管你是教授、達官政要,或者是下崗、退休、農村一老翁,只有1966年在學校的高三學生,才會被稱為“老高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高三”在“老三屆”中屆次最高、年齡最大,當時正要“跳龍門”,卻又被重重地摔到了無底深淵。許多稱謂,就是這樣不能僅從字面理解,而是有其特定的含義,或者叫規定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高三”大多于1946年、1947年舊歷狗年、豬年出生,少數1948年舊歷鼠年出生,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從小天天看到的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他們認認真真地學習雷鋒,做好事,不留名。他們崇尚的是保爾柯察金式的英雄,而不是歌星與舞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們喜歡朗誦高爾基的詩文《海燕》。他們引吭高唱的是前蘇聯《共青團員之歌》。他們關心國家的命運,為了祖國而改造思想,鍛煉身體,自覺地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標準對照自己。他們會習慣性地隨手關掉水龍頭和電燈開關,以節約水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那物資極為缺乏、政治運動連綿不斷的動蕩年代,能夠挺入高三階段學習者,應屬鳳毛麟角,其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絕不會遜色于當今的碩士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批人受到了十二年系統、完備的教育,堅信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同時又不輕視語文政治和史地生學習,體育課不僅僅是跑跳投,籃排足,還有吊環鞍馬,雙杠高低杠,墊上運動;課余他們參加合唱團、舞蹈隊、航模、報務、射擊。更有集體參加的國慶游行和大型團體操演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們作為高中畢業生,可以說基礎扎實知識豐富;他們能夠侃侃談歷史,激昂議時政;有的粗通天文,有的廣曉地理;如果和今日之大學生、研究生對侃,除了專業之外,恐怕不會落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時值1966年春夏之交,這茬人進入了高三畢業倒計時:已經填寫了高考志愿表;已經結束了各門課程準備高考;已經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但是,時局突變,命運逆轉,平靜校園狂濤驟起,濁浪排空。歷經兩年半的動蕩之后,歷史強行扭轉了這批老高三的前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只能帶著滿身的傷痕,無可奈何地離開了熟悉的校園,成了最可悲的犧牲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就是這一批人,被稱為“老高三”。現在他們中的最年輕者也年愈七旬,一般說來,他們大多數沒有豐厚的收入,沒有寬敞的大房子,沒有拉關系的資本,也沒有腐敗的機會;但是他們有的是良好的素質和教養,清醒的眼光,達觀的心理,以及永遠不敗的熱情!盡管霜染黑發,盡管身體漸衰,盡管步履開始蹣跚,盡管溝紋悄然臉上,但是,歷史賦予他們一個永遠年輕的稱號——老高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歷經數十年的風風雨雨之后,在絕大多數“老高三”的心目中,1966年都是一道滲透著殷殷血跡的深刻傷痕,都會將1966年牢牢地銘刻在自己的心里。絕大多數“老高三”幾十年來的人生道路都走得很崎嶇、很艱辛,都與這一年發生的事情有關。想起1966年,“心病” 就會隱隱作痛,如同因刀斧砍擊而留下的瘡疤在陰雨天會有反應一樣,而且怕是終生難以痊愈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高三”產生至今已50余年了,這個“心病”沒有因時光消磨而淡化和減弱,仍然是往事“不堪回首”。當然,極少數“老高三”出于種種原因或個人運氣,在這幾十年來的大部分時間里活得很順利、很滋潤,他們的1966年情結可能比較淡薄一些。但是,1966年也是他們人生道路上的一次磨煉,在道德和情感上有諸多傷害,對他們日后的發展也具有負面意義。和此類“老高三”接觸,談起1966年,他們亦是耿耿于懷、感慨系之。顯然,這種古今中外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老高三”現象,浸洇著濃重的社會文化內涵,很值得思考和分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為什么會形成這種綿延50年之久的“老高三”社會文化現象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人的一生中,參加高考和上大學深造無疑是一個“關口”、一個“拐點”,是影響一生的關鍵性、根本性的際遇和基礎。“老高三”們正是在這個重要時刻,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嚴酷的政治斗爭需要一批人去沖鋒陷陣,去造那些“牛鬼蛇神”、“資產階級權威”和“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反,“老高三”以及整個“老三屆”不幸被選中,被推上了“文化大革命”的第一線。他們完全沒有考慮到,正常的教育秩序被打亂了,高考制度被廢棄了,對他們自己的一生意味著什么。充斥他們頭腦的是“革命小將”、“接班人”之類虛幻的“高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他們看來,為了實現“文化大革命”“反修防修”、“永葆紅色江山不變色”的崇高目標,讓包括“老高三”在內的“老三屆”放棄學業,到“文化大革命”中去“經風雨、見世面”,不僅義不容辭,而且是一個鍛煉成長的“絕好機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推遲”高考和“停課鬧革命”以后,全國各地中學里“造反有理,革命無罪”的氛圍陡然升級,“紅衛兵”、“破四舊”、“紅色恐怖”等均由中學生發起,中學里折騰得最厲害,被學生批斗、羞辱和折磨致死的教師的比例之高,是大學望塵莫及的。隨后,他們又殺向社會,到工廠、農村煽風點火,攪得狼煙四起、天昏地暗。“走資派”、“反動權威”和“牛鬼蛇神”們被打斗、驅趕,顏面無存,家破人亡。實踐證明,不知天高地厚的“老三屆”、“老高三”們,的確是給自己心中的“紅太陽”交上了一份成績斐然的答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待到“無產階級革命司令部”已經勝券在握,不再需要“革命小將”們上火線、打頭陣時,高校卻不招生,已經千瘡百孔的企事業單位也難以吸納他們,小將們業已被激發起來的亢奮心態和“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造反精神卻不可能在短期內被遏制,由動力變成了負面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花依然爛漫,“老高三”,乃至整個“老三屆”卻笑不出來了。原本讀大學如同囊中取物的驕子們,能在城里謀個崗位就很不錯了,擺在多數人面前的只能是“到農村去,到邊疆去”“接受再教育”,在黑土地、黃土地、紅土地里“煉紅心”,為各自的生存而奮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筆者就是一個“老高三”,原本有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班集體,待到離校時,卻枝葉凋零,花蕾盡落,前途渺茫、心情沮喪,連一張畢業照都沒有留下,足見當時之窘況。我常常為此遺憾,后來我發現,沒有留下畢業照的“老高三”絕非特例,而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1年之后,“高考”得以恢復。但此時的“老高三”們已由十八、九歲的“花季”,到了“而立”之年。絕大多數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要養家糊口過日子,生存狀況艱難、窘迫,有幾個人能重振鴻鵠之志并丟老棄小、拋妻別子、義無反顧地去考大學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高三”確實有人通過1977、1978年的高考,圓了大學夢,但在這個群體中十分有限。當絕大多數“老高三”看著比自己年齡小很多的“學弟”、“學妹”們紛紛走進了自己11年前就應該走進的考場和大學時,其內心的苦澀和酸楚是終其一生都不會忘記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相比之下,比“老高三”早一年的1965年高中畢業生就幸運得多了。不僅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順利考上了大學,就是落榜生也大多有一個較好的去處,與1964年的高中畢業生相比,下鄉、支邊人數都大幅度減少。恰恰是這批1965年進入高校的學哥,他們只上了一個多學期的課,“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就“停課鬧革命”了,其所學專業知識比“老高三”多不了多少。這批人同“文化大革命”爆發時其他年級的大學在讀學生,通稱“老五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改革開放以后不久,中央大規模地實行領導干部“四化”,既年輕又有文憑的“老五屆”被整體性地提拔到了各級各類領導崗位上,并且在此后20多年間越來越成了全國各層次、各領域領導干部隊伍的主體。他們不僅在自己的崗位上呼風喚雨、大顯身手、官運亨通,也都生活得很優裕、很風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相比之下,“老高三”卻是“運交華蓋”。他們較之比自己年齡稍大的“老五屆”,因為沒有文憑而在各方面越來越被甩到了后面;他們較之比自己年輕的同事,因為在年齡方面處于劣勢,競爭力又越來越趨于弱化;他們要得到自己應有的“社會回報”,一般都得付出比其他人多幾倍的奉獻和辛勞;而改革開放的“成本”和“代價”,則往往都要攤到他們的頭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實際上,“老高三”這撥人作為一個整體的力量,在歷史的進程中已經作出自己的巨大貢獻。“老高三” 中的少數佼佼者,才干適逢機遇,進入了精英層,在科技界,教育界,在商貿圈中,在文藝圈中,各自創業前行,執著敬業,獨樹一幟。“老高三”中的許多人經歷了上山下鄉,使得他們生活的積累成為個人寶藏。在貧困和勞頓中他們懂得了生活;邊疆、農村造就他們意志的堅強;上上下下的歷練,使得他們平易寬容。可以驕傲地說,雖然生活愧對了他們,但是他們的愛國之心永恆,生活激情永在,助人熱腸永存,未來希望永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年閉塞的鄉村因為他們的入駐而打開了通往外界的大門,鄉野文化與精神得到了提升;劫后的城市因為他們的回歸而構筑一層堅實的地基,這批城市兒女加倍珍惜返城后所得到的機會,將一腔熱血盡灑在家鄉的土地上。不是嗎?在集體戶,在兵團連隊,只要有“老高三”成員在其中,就多了一份穩定,讓學弟、學妹們多了一份依靠。回城后,無論是工廠學校,無論是機關處所,無論是商店街道,哪里有這批人,哪里就多了一份熱忱,多了一份放心,多了一份責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們從苦難中來,最易知足,他們從最低層提升,最懂珍惜。他們忘我,鍥而不舍,他們拼命彌補當年耽誤的青春年華。他們埋頭苦干,兢兢業業,努力追回失去的寶貴光陰。“老高三”啊“老高三”,從中隨機找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曲折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在他們的晚年遇上好時候,能以他們的良好心態和素質,以他們的樂觀和親和,在燦爛的夕陽里,構筑各自的幸福生活。給他們補上一份道歉吧,因為他們是共和國的長子,因為他們分擔得太多;給他們一份關愛吧,因為他們史無前例,因為他們承上啟下;給他們一份祝福吧,因為他們勞苦功高,因為他們構筑和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章作者:冷壽中</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许昌市|
双鸭山市|
梁山县|
长沙市|
会宁县|
宜春市|
儋州市|
沽源县|
高青县|
南康市|
英山县|
中江县|
清涧县|
贵定县|
遵义县|
防城港市|
江油市|
永新县|
宝应县|
巴彦县|
绥棱县|
鄯善县|
波密县|
宜章县|
海城市|
房山区|
泾阳县|
怀集县|
濉溪县|
忻州市|
民乐县|
湖口县|
沽源县|
汉源县|
濮阳县|
双鸭山市|
台山市|
柳林县|
正安县|
通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