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宋都城臨安,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臨安在北宋時就是一個大都市,人口有40多萬。建都以后,人口很快增加到120多萬。建有橋梁300多個,佛寺600多座,市面顯得空前繁榮。</p><p class="ql-block"> 南宋的紡織業、造船業、制瓷業、造紙業和火器制造業都有了較大發展。手工業生產達到了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新的高峰。南宋開創了古代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南宋時期,紙幣大量流通,逐步代替銅錢成為主要交換手段。</p><p class="ql-block"> 在十二世紀世界各國中,以南宋經濟最為繁榮富盛。臨安作為南宋的都城,實即為世界的第一大都會。 </p><p class="ql-block"> 紹興元年(12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是為“臨時安頓”之意。紹興八年(1138年)宋王朝正式定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南宋定都杭州,對杭州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p><p class="ql-block"> 臨安城依山傍水,河運便利,一度極其繁華。城內城外河流縱橫,與大運河相連,構成一副龐大的水運網絡,對臨安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臨安城以商業繁華著稱。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內造船、紡織、印刷、造紙等手工業都建立了作坊,產品種類極多,質量也很好。 </p><p class="ql-block"> 臨安城里各種店鋪齊全,全國乃至海外的商品應有盡有。專業性集市和商行遍布城內外。《武林舊志》說:“謂之燈市,每逢入夜,大街小巷游人如織,摩肩接踵,各式各樣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 這時的臨安城可謂燦爛開放,城市繁華真正達到了古代世界城市的最高境界。1275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臨安城,驚嘆這里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p> <p class="ql-block"> 北宋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p><p class="ql-block">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p><p class="ql-block">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p> <p class="ql-block">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柳永 ,字耆卿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柳永 咸平六年(1003年),作《望海潮?東南形勝》。柳永入仕無門,遂決定專心填詞, 到處飄泊流浪。當他來到了繁華的杭州,頓時被眼前這座城市的富庶和美麗折服了。恰逢杭州又是錢塘八月觀潮盛景,柳永詩意大發,才寫下這首歌頌杭州的千古佳作。</p><p class="ql-block"> 柳永為杭州寫下這首千古名詞。這首詞主要寫了錢塘的繁華,并暗地里稱贊好友孫何管理錢塘的功績(孫何當時在杭州任兩浙轉運使)。柳永這首詞寫出后,流傳極其廣泛。</p><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后,金國皇帝完顏亮讀到這首詞后,羨慕不已。竟然引得完顏亮率兵百萬,揮師南下攻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杭州歷史城址變遷圖。</p><p class="ql-block"> 紫色虛線 為隋城城垣。</p><p class="ql-block"> 粉色虛線 為吳越羅(夾)城垣。</p><p class="ql-block"> 紅色實線 為南宋城垣。</p><p class="ql-block"> 綠色虛線 為元城城垣。</p> <p class="ql-block"> 老杭州十城門示意圖。</p><p class="ql-block"> 杭州作為南宋時期的都城,外城門曾有旱城門13座,水城門5座,隋著南宋王朝的破亡,城門逐漸演變成現今有跡可尋的十座城門。</p><p class="ql-block"> 盡管名義上有十座古城門,我們當今去尋訪,能看到遺址真跡留存的僅剩2座,重建新修的1座,其他7座,人們只能看到后人立的石碑,以此來證明這個地方曾經有一座古城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杭州城范圍簡圖。</p><p class="ql-block"> 杭州城方圓不足十公里,為何卻開了十個城門?杭州有首民謠云:</p><p class="ql-block"> 武林門外魚擔兒,</p><p class="ql-block"> 艮山門外絲籃兒,</p><p class="ql-block"> 慶春門外糞擔兒,</p><p class="ql-block"> 清泰門外鹽擔兒,</p><p class="ql-block"> 望江門外菜擔兒,</p><p class="ql-block"> 候潮門外酒壇兒,</p><p class="ql-block"> 鳳山門外跑馬兒,</p><p class="ql-block"> 清波門外柴擔兒,</p><p class="ql-block"> 湧金門外劃船兒,</p><p class="ql-block"> 錢塘門外香籃兒。</p> <p class="ql-block"> 古武林門 石碑。</p><p class="ql-block"> 古武林門位置:武林路與體育場路交叉北側。</p><p class="ql-block"> 古武林門,杭州最古老的北大門,始建于隋代,約有1300多年歷史。五代吳越國(公元983年)筑羅城時,名北關門(諧稱百官門)。城門雄麗,打更司晨。</p><p class="ql-block"> 南宋時,因門對余杭,亦稱余杭門,有水門二。秦漢時錢唐西部群山總稱“武林”,所以“武林”也是杭州的古稱。杭州城城門雖屢有興廢,但此城門始終未變,明代改余杭門為武林門。武林門,民國初,因筑路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 古武林門照片。武林門,這是一座可用得“價值”二字來衡量的城門。它,奉尊、要津、有序、富裕,一如它“北關”的舊稱。</p><p class="ql-block"> 武林門外一路,歷朝歷代都是黃土鋪路,清水遍灑。為啥?因為“朝廷恩澤自北而來”,由此入的杭城。</p><p class="ql-block"> 康熙六下江南,五次來了杭州;乾隆六下江南,次次都沒拉下。御船順運河而來,都在賣魚橋霞灣港駐蹕。上岸后,他們都是通過武林門,進入杭城。</p> <p class="ql-block"> 百官門外魚擔兒 ,武林門為京杭大運河南端。是古代杭州最重要的北城門,交通要道,軍事關口,五代吳越時稱為“北關”。從前,杭州與浙北、蘇南的聯系,要靠大運河,就必須要出武林門。</p><p class="ql-block"> 從隋代以來,武林門外一直是溝通我國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城北運河和城內運河的樞紐地帶。一直是各路商賈云集之地。每當夕陽在山之際,檣帆卸泊,百貨登市,入夜“篝火燭照,如同白日”。再加上游人、香客,多集宿于此 ,“熙熙攘攘,人影雜沓”,形成了熱鬧的夜市場面,素有“北關夜市”之稱。</p><p class="ql-block"> 武林門至湖墅一帶,檣帆集聚,百貨、米、魚紛紛登市。米店、魚行眾多。此地歷來是杭嘉湖地區淡水魚集散地 。每到清晨,碼頭一帶百聚匯,魚蝦鮮活,成籮成筐,肩挑手抬,魚市繁忙。大兜路上,魚行林立。賣魚橋也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古武林門照片。特納拍攝 民國。</p> <p class="ql-block"> 南宋都城臨安</p><p class="ql-block"> 市井生活圖(一)</p> <p class="ql-block"> 古武林門照片。 特納拍攝 民國。</p> <p class="ql-block"> 古艮山門 石碑。</p><p class="ql-block"> 古艮山門位置:環城北路與建國北路交叉處。</p><p class="ql-block"> 古艮山門,古代杭州的東北門。五代吳越時筑城,稱保德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移門于菜市河以西,改稱艮山門。艮山門的東面,宋代曾有座“順應橋”,又稱壩子橋,因而也稱壩子門。</p><p class="ql-block"> 南宋末,元兵攻占杭城,城門被毀。元末至正十九年,將城外展三里,在保德門故址重建艮山門。</p><p class="ql-block"> 明《萬歷杭州府志》稱:“艮山門東城上有望海樓,俗呼跨海樓。”其時,艮山門是受倭寇侵擾較多的城門,浙江總督胡宗憲在艮山門東側建造了望海樓,以拱衛杭州城。</p><p class="ql-block"> 艮山門,民國初期(1913年),因筑路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艮山門石碑。攝于上世紀五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出艮山門是沙田里,北通打鐵關、東新關;東北經三條槍,連接走馬塘路,通喬司、丁橋,過上塘河至皋亭山、黃鶴山、臨平山,是宋代的一條重要官道。</p><p class="ql-block"> 凡有北方官郵文牒或使者陸路來朝,都由此路進入艮山門去南宋朝廷。</p> <p class="ql-block"> 壩子橋,古艮山門附近,南宋已有。橋橫跨東河北段,長62.5米,寬6米。為三孔石拱橋,橋頂筑有鳳凰亭,造型優美。壩子橋為杭州東河第一橋。</p> <p class="ql-block"> 艮山門外絲籃兒,艮山門最富特色的,是當數古時女人們手挽竹籃,去河港漂洗煉絲,蠶婦們在兜賣土絲的景況。絲織品市場買賣興旺。</p><p class="ql-block"> 古時候,艮山門一帶,經濟也很發達。自宋元以來,就一直是杭州的絲織業集中地,個體絲織戶與機紡作坊遍布,機杼之聲,比戶相聞,是馳名中外的“杭紡”主要產地。</p> <p class="ql-block"> 古城門照片。 甘博拍攝 晚清。</p> <p class="ql-block"> 古慶春門 石碑。</p><p class="ql-block"> 古慶春門位置:環城東路與慶春路交叉處。</p><p class="ql-block"> 古慶春門,為古代杭州東城門之一。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原名東青門,因門外有菜市,又稱菜市門。南宋末,元兵進占杭州,城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東拓展三里,新門近太平橋,改稱太平門。</p><p class="ql-block"> 明初始名慶春。門內慶春街,歷來為繁華街道之一。明初朱元璋部將常遇春由此門入城,故而改稱慶春門。</p><p class="ql-block"> 慶春門在杭州城東郊,早就有“東郊迎春”習俗。芒種前,杭州官民都會到慶春門外先農壇迎慶芒神 ,從慶春門外一直迎送到吳山上。沿途鼓吹、秧歌、臺閣、戲曲一路跟隨,市民燒香迎供,放炮竹,慶賀春耕開始,一年豐收。</p> <p class="ql-block"> 慶春門 (杭州古城墻陳列館)。慶春門是杭州唯一一座復建的城門。</p><p class="ql-block"> 慶春門于2006年年底開工重建,2007年2月初全部建成,整體建筑以杭州清代古城墻為原型,城墻全長66米、寬5.4米、高6.65米,兩端為殘墻,城墻中間建有城門,城墻頂上還建有一個按南宋城樓仿建的歇山頂式全木結構城樓,整座城墻的中空部分為杭州古城墻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 太平門外糞擔兒。慶春門內的慶春街,歷來為杭城繁華街道之一。門外為郊區農民的菜地,農民以種菜為主,早晨運菜進城售賣,后擔糞出城回家,均此門出入。</p><p class="ql-block"> 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時,曾在這里留下了“東南農事已春深,菜壟花開滿地金”的贊美詩句。</p> <p class="ql-block"> 古慶春門照片。滿清入關,兵分八旗。杭州的十座城門,從順治年起,九座城門的鑰匙由八旗的門卒掌管,漢人的巡撫都不能染指。唯獨慶春門由漢兵把守,為啥?因為這城門洞內進出的,多糞擔,屬“污穢之門”。</p> <p class="ql-block"> 古慶春門照片。特納拍攝 民國。</p> <p class="ql-block"> 南宋都城臨安</p><p class="ql-block"> 市井生活圖(二)</p> <p class="ql-block"> 古清泰門 石碑。</p><p class="ql-block"> 古清泰門位置:環城東路與清泰街交叉東側。 </p><p class="ql-block"> 古清泰門,是杭州古代東門 。吳越時名南土門,南宋初,在其南另建崇新門,門近薦橋,亦稱薦橋門。南宋末,元兵攻城,城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往東延伸三里筑門,名清泰門。</p><p class="ql-block"> 清泰門,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滬杭鐵路設車站于清泰門內。經當時清政府欽準,破除了清泰門北和望江門南兩處城墻。鐵路自城外破城而入,拆城門及城墻數十丈,此為杭城拆城之始。</p> <p class="ql-block"> 螺螄門外鹽擔兒,清泰門是杭州古代的正東門,吳越時名南土門。因清泰門門外水網交錯,河中多產螺螄,故有螺螄門之稱。</p><p class="ql-block"> 相傳清泰門外沿江一帶,直達江水入海處,是古代煮海鹽的地方。沿江多鹽田,引入海水。煎水成鹽,賣與鹽商,分行各地。到了近代,江水改道,海塘變遷,在此煮鹽已成了陳跡。</p><p class="ql-block"> 清時,杭州府轄下的鹽場,在清泰門外有“三保”。“三保”設有灶保三名,役使四名,屬于杭州府的“干部”編制,負責鹽場的“稽檢緝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民國清泰門火車站遺址,(簡稱清泰站),是杭州江墅鐵路的一個中間車站,為杭州火車站的前身。清泰門火車站始建于1906年,至1907年8月23日,隨江墅鐵路通車而啟用。車站幾度異址改建,后改稱杭州站。杭州清泰門火車站遺址,現在杭州“古清泰門公園”內。供人們參觀、回憶。</p><p class="ql-block"> 杭州的江墅鐵路是浙江省歷史上第一條鐵路,全長16.135公里。于1906年11月14日開工建設,線路沿當時杭州的老城墻外由南而北,到1907年8月23日全線通車并開始客貨運營。</p> <p class="ql-block"> 古慶泰門照片。清平、安泰,這是城門的原意。滬上的開埠、鐵路的興建、帝制的沒落,這是中國的近代。清泰門,它所擁有的細節,更多的屬于近代。以這個城門命名的火車站、立交橋,多多少少的巨變,從此開始。</p> <p class="ql-block"> 古清泰門照片。甘博拍攝 晚清。</p> <p class="ql-block"> 古望江門 石碑。</p><p class="ql-block"> 古望江門位置:望江路與江城路交叉東側。 </p><p class="ql-block"> 古望江門,古代杭州東南部城門。始建南宋二十八(1158年),門其東有茅山河上草橋,俗稱草橋門。南宋末 ,元初(1276年)元兵攻城 ,城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拓展東城三里,在此建門改稱永昌門。因登城可遠望錢塘江潮,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稱望江門。</p><p class="ql-block"> 古時,望江門外為觀潮勝地,唐有江樓,宋有煙云魚鳥亭,門內有御園富景樓。元有瞰江亭,明筑映江樓有“形勝東南屬此樓”之譽。望江門,民國初,因筑路拆除城墻、城門。</p> <p class="ql-block"> 草橋門外菜擔兒,望江門,俗稱草橋門,又稱永昌門。明代中葉以后,由于望江門外江岸淤沙日增,江涂田野。農民便在此墾荒,種不得稻谷,世代種菜。農戶以種菜為業,挑到城里售賣。</p><p class="ql-block"> 草橋門外錢江魚。望江門頻臨錢江,至候潮門一帶,向來是漁市集散地,漁人在這里上岸就市。江堤上提籃叫賣,魚賈販客,人行紛沓,十分熱鬧。</p> <p class="ql-block"> 古城門。甘博拍攝 晚清。</p> <p class="ql-block"> 古候潮門 石碑。</p><p class="ql-block"> 古候潮門位置:候潮路與江城路相交處。</p><p class="ql-block"> 古候潮門,始建五代吳越,因筑城以竹籠石,車運之定城基,故稱竹車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在竹車門舊基重建候潮門。因城門頻臨錢江,每日可兩次候潮,故名候潮門。</p><p class="ql-block"> 門外舊有觀潮樓,門內有都亭驛及侍從官宅。每日候潮時,達官貴人和賈商市民,紛至沓來,飲酒品茗。一時城門內外,遍布酒坊和茶肆,熙熙攘攘,一番熱鬧景象。候潮門,民國以后,拆城筑路,門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 候潮門外酒壇兒,此門東臨貼沙河,可通錢江。因為酒壇運輸經不起車馬顛簸,紹興老酒進入杭州城,大都走候潮門旁的水門。每每酒船劃過候潮門外,陣陣酒香撲鼻,過水門經中河,一直飄香到城中各處。</p> <p class="ql-block"> 候潮門遺址照片。</p> <p class="ql-block"> 南宋都城臨安</p><p class="ql-block"> 市井生活圖(三)</p> <p class="ql-block"> 水上行舟 石雕 。</p><p class="ql-block"> 杭州城內,河流縱橫交叉,北通運河,南通錢江,西至西湖。人們出行和物資運輸,把船在水上航行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十分方便、省力。</p> <p class="ql-block"> 候潮橋。</p> <p class="ql-block"> 古水門照片。慕雅德拍攝 晚清。</p> <p class="ql-block"> 古鳳山門 石碑。</p><p class="ql-block"> 古鳳山門位置:在高架下紫陽街道的公園里。</p><p class="ql-block"> 古鳳山門,古代杭州的南大門,位于鳳凰山腳下。宋室南渡,建都臨安(今杭州)。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在鳳凰山一帶筑皇城,又筑外城,城門十三座,周圍九里,此地為大內北門和寧門所在。</p><p class="ql-block"> 元初(1276年)元兵進占杭城,不久,南宋皇宮大內毀于戰火,鳳山門也遭毀。元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墻,在此處筑城門名鳳山門(因為于鳳凰山麓而得名),又名正陽門。</p><p class="ql-block"> 鳳山門,地處御街南端,北達城內諸宮觀。鳳山門有水陸兩門,進出方便。鳳山門,民國初期,城門被拆毀。</p> <p class="ql-block"> 鳳山水城門遺址,是杭州唯一真實存在的古城墻水城門。它扼守著運河水道,僥幸逃脫沒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1912年7月22日,杭州開始拆除古城墻。此后,杭州綿延幾十公里,高大宏偉的城門城樓一點一點,從人們的眼前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鳳山水城門照片。鳳山水城門處于杭州古城南端。錢塘江之水自龍山河涌入鳳山水門,經由杭州城內縱橫交錯的河道水路,出武林門水門,和京杭大運河連了起來,扼守江南運河通往錢塘江的咽喉。可見鳳山水門當時在京杭大運河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鳳山水門,建于1359年,經歷600多年風雨,是杭州唯一保留至今真實存在的古城墻和水城門。是中國大運河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鳳山水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遺產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古鳳山門照片。蓋絡拍攝 晚清。</p><p class="ql-block">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當年鳳山門城垛上有一個架子,并裝有可升降的吊籃。人們在晚上時,花點錢,就可以讓人把自己吊進城去。</p> <p class="ql-block"> 鳳山門外跑馬兒,鳳山門外萬松林一帶,是連接江干一帶和游覽西湖的交通要道。城外地勢起伏,風景優美,直通西湖,成為游人騎馬踏青之處。</p> <p class="ql-block"> 六部橋,古鳳山水門北側,橫跨中河,單孔石拱橋。南宋時,橋東有都亭驛,為當時接待外國來使之處,故舊名稱都亭驛橋。后稱六部橋</p><p class="ql-block"> 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以橋西顯寧寺為基礎擴建為三省六部官署所在地,為南宋時政治中心。六部橋是中河上南宋皇城內居民,東西兩側過河的重要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 古清波門 石碑。</p><p class="ql-block"> 古清波門位置:南山路與清波街、河坊街、孝子坊、勾山里相交一帶。</p><p class="ql-block"> 古清波門,五代吳越時筑羅城,在此設涵水門,俗稱“暗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筑杭城,為門十三,清波門是西門之一。因門頻湖之東南,取“清波”之意名門,為歷代沿用。</p><p class="ql-block"> 清波門一帶,頻湖倚山,景色宜人,向來是休閑賞景的好地方。陽春三月,春風輕拂,漫長的柳林地帶,猶如碧波蕩漾,蔚為壯觀。黃鶯在柳蔭啼鳴,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柳浪聞鶯”因此得名。附近還有“聚景園”、“錢王祠”等景點。</p><p class="ql-block"> 元末,杭州西城只存清波、涌金、錢塘三門。明、清在原址上維護復建,清波門成了城西南市民出入的唯一孔道。</p><p class="ql-block">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挖地道破清波門城垣數丈,進占杭州。清波門,民國二年(1913年),城墻被拆除,改建成南山路、湖濱路。</p> <p class="ql-block"> 南宋都城臨安</p><p class="ql-block"> 市井生活圖(四)</p> <p class="ql-block"> 清波門外柴擔兒,清波門一帶古跡甚多,歷史上曾是文人墨客及書畫家寓居之地。舊時杭人燒飯煮茶,主要用木柴和木炭。清波門外通南山,為起伏的山巒。更遠還有富陽、桐廬等地山民挑柴炭,從此門運入。進城售賣,故清波門附近柴炭行較多。</p> <p class="ql-block"> 古清波門照片。甘博拍攝 民國。</p> <p class="ql-block"> 古湧金門 石碑。</p><p class="ql-block"> 古湧金門位置:南山路與涌金路交叉處。</p><p class="ql-block"> 古湧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國王錢元瓘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湧金池,筑此門。門頻西湖,東側有水門(亦稱湧金閘)。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涌現”之地,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筑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稱湧金門。湧金門歷來是從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p><p class="ql-block"> 湧金門也稱小金門,宋代詩人楊萬里有詩“未說湖山佳處在,清晨涌出小金門”,就是寫湧金門。湧金門,民國二年(1913年),城墻被拆除,改建成南山路、湖濱路。</p> <p class="ql-block"> 古湧金門照片。英國女旅行家畢曉普夫人于1898年來杭州時拍攝 。</p> <p class="ql-block"> 湧金門外劃船兒,門外頻臨西湖,古時杭城西湖游船都在此集散。湧金門歷來是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覽主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城墻內又近杭州府衙及錢塘、仁和兩縣縣衙所在地,向為杭城繁華地段。清代,湧金門城樓大方威嚴,為重樓歇山式建筑。城樓上,有一副楹聯曰:“長牒接清波看水天一色 ;高樓連鬧市繞煙火萬家”,形象地概括了湧金門當時的重要地位和繁榮景象。</p> <p class="ql-block"> 金牛出水,相傳漢代,西湖有金牛潛伏,每逢湖水干枯,金牛涌現吐水。故杭州西湖,也稱金牛湖。</p><p class="ql-block"> 此銅雕“金牛出水”,為2002年10月 杭州西湖南線改造時所建。</p> <p class="ql-block"> 張順 元末明初小說《水滸》中一百零八將之一。人稱“浪里白條”,原在潯陽江上打漁為生,后上水泊梁山,屢建戰功。</p><p class="ql-block"> 據《水滸》載,北宋宣和年間,張順隨宋江奉召南下征討方臘,戰死在湧金水門下。有詩云:潯陽江上英雄漢,水滸城中義烈人。天數已盡無可救,湧金門外已歸神。</p> <p class="ql-block"> 古錢塘門 石碑。</p><p class="ql-block"> 古錢塘門位置:湖濱路與環城西路相接處。 </p><p class="ql-block"> 古錢塘門,在隋朝杭州建城就有,1400多年來,是杭州唯一從未改名易地的城門。為杭州的西城門之一。杭州有錢塘之名,始自秦朝。故稱錢塘門。為宋至清歷代沿用。</p><p class="ql-block"> 南宋以后,錢塘門與涌金門、清波門并列為杭州西城三門之一。錢塘門,民國二年(1913年),拆除城墻,改建成湖濱路、南山路。</p> <p class="ql-block"> 錢塘門外香袋兒。錢塘門自隋朝起即有此稱,既未改名,也未易地。有宋以來,錢塘門外多佛寺、樓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到民國初年杭州仍有大小寺院2000余座。是杭州的人物風情繁華之地。</p><p class="ql-block"> 最有名的看經樓,又名望湖樓,建于宋乾德二年(964年)是觀賞西湖水景的絕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出錢塘門即昭慶寺、過看經樓,可直通靈隱、天竺。古時往靈隱天竺進香之人,肩背香袋,手提裝滿香燭的籃子,多由錢塘門出入。</p><p class="ql-block"> 錢塘門外的香市,聞名江南。每年香市,太湖流域的、杭嘉湖等地的農民及杭城市民,會成群結隊,到杭州靈隱、三天竺、昭慶寺等寺庵來進香。各路香客摩肩接踵,不下數百十萬人。城門下,整日人如川流,熱鬧非凡。杭州城里的三百六十行 ,每年也都指望這一香市,靠它坐吃一年。</p> <p class="ql-block"> 古錢塘門遺址。</p><p class="ql-block"> 2008年經考古調查勘探發現南宋錢塘門遺址。遺址坑內展示的內容包括門道、門洞側壁基礎和城墻夯土。</p><p class="ql-block"> 2011年杭州西湖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錢塘門遺址成為了世界遺產名錄中杭州西湖的24個核心景點的組成部分。成為杭州歷史見證的幸存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古錢塘門照片。</p><p class="ql-block"> 弗里德里希拍攝 晚清。</p> <p class="ql-block"> 南宋都城臨安</p><p class="ql-block"> 市井生活圖(五)</p> <p class="ql-block"> 古錢塘門照片。甘博拍攝 晚清。</p> <p class="ql-block">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王朝的繼續,共歷9帝153年。南宋著力經營長江流域,使中國南方社會經濟持續向前發展,呈現出高度繁榮。但在軍事上卻一直屈服于北方強敵,最終1279年被元滅亡。</p><p class="ql-block"> 南宋統治者,一方面向金國屈辱講和,來換取茍安局面;一方面加緊壓迫剝削勞動人民,來維持自己豪華享樂的生活。他們窮奢極欲,醉心淫樂,根本置國家和人民不顧。 </p><p class="ql-block"> 因此,南宋詩人林升在《題臨安邸》一詩中諷刺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p><p class="ql-block"> 南宋是一個歷盡屈辱的朝代,以屈辱始,以屈辱終,然而卻維持了長達150多年的統治。南宋,重科舉教育,興禮樂文治,商品經濟發達,海外貿易繁榮, 科技創造眾多,文化思想鼎盛。</p><p class="ql-block"> 南宋在社會經濟方面實現了高度繁榮,算得上是一個歷史奇跡。正由于這一奇跡,最后成就了杭州八大古都之一的歷史地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庄浪县|
福建省|
芜湖县|
江孜县|
大洼县|
盘锦市|
枝江市|
西藏|
安国市|
江源县|
光泽县|
桂平市|
水富县|
阿拉尔市|
绥中县|
方正县|
天门市|
监利县|
海阳市|
沈丘县|
利川市|
公主岭市|
霍林郭勒市|
乐东|
和政县|
赤水市|
雷州市|
泌阳县|
深泽县|
砚山县|
英山县|
隆尧县|
年辖:市辖区|
新丰县|
宝丰县|
穆棱市|
鄂温|
楚雄市|
南安市|
香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