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鼎門遺址,世界文化遺產,是隋唐和武周時期都城洛陽城外郭城正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位于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次年遷都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之后,定鼎門相繼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沿用時間較長的古代都城城門。</p><p class="ql-block">2009年10月30日上午,全國大遺址保護重點工程——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標志著我國古代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遺址再次重生。這座中國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在地下沉睡千年之后,終于“再現”地面。</p><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22日,定鼎門遺址作為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中遺址點之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外觀為仿唐城門,由城門、城墻、城樓和闕樓組成。其中城臺、城墻、闕臺內部為遺址保護和展示區,考古發掘出土的定鼎門遺址門道、柱礎石等將在這里得到原址保護展示;城樓、闕樓內部空間為陳列展覽區,主要展示定鼎門遺址的演變歷史和隋唐洛陽城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p><p class="ql-block">絲綢之路文化廣場東西長110米,南北寬160米,3條青石地磚鋪就的寬約6米的步道直通定鼎門城樓的3座大門,廣場東西兩側是綠地,小橋流水,綠草雪松,給人們一種休閑、雅致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應天門遺址博物館,以仿唐式建筑群為依托,館內集應天門遺址展示、文化科普等于一體,成為人們了解隋唐歷史的好去處。[1]應天門始建于隋大業元年,是隋唐洛陽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歷經隋、唐、五代、北宋等多個時期,存世530多年,是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城門,有‘天下第一門’之稱。</p> <p class="ql-block">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俗稱五鳳樓。始建于隋大業元年(605年),原名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則天諱改稱應天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應天門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等外朝大典的場所,如唐高宗詔釋百濟國王扶余義慈、武則天登基稱帝等,功能類似北京午門。亦是接見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萬國來朝之所,1985年全日本文化團體聯合會等在應天門遺址建立“日本國遣隋使遣唐使訪都之地”紀念碑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其間的廊廡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東西長達137米,兩側闕高36.4米,有今天十三層樓高。門有兩重觀,上題“紫微觀”;建有崇樓五座,似五只鳳凰,故稱“五鳳樓”;城樓下開有三個門道,中為御道,左入右出;門前置有象征皇家威儀的雙向三出闕,東西兩邊共計十二闕,是古代城門建制的最高等級、天子享用的最高禮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化县|
山东省|
九江县|
青阳县|
盘锦市|
彩票|
乡城县|
馆陶县|
自贡市|
盘山县|
抚州市|
威信县|
满洲里市|
改则县|
明水县|
冕宁县|
冀州市|
周口市|
宣威市|
乌拉特前旗|
综艺|
太仓市|
华容县|
板桥市|
茂名市|
榆林市|
嵊州市|
恩施市|
新龙县|
云林县|
尚志市|
庆安县|
唐山市|
盱眙县|
邢台市|
富民县|
阿合奇县|
巴中市|
白河县|
阳朔县|
嵩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