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喜歡上海人之二</p><p class="ql-block">腔調</p><p class="ql-block"> 有幸在北京右安門外西莊胡同16號的“上海院”住過幾年,滬上人的生活腔調著實令我難忘。</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排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平房,專為上海有福車身工廠遷京的工人們蓋的,那些人是中國客車的開山老祖,那房子俗稱“上海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離開工廠去上學,居無定所,張樹勛師傅心疼我,舍下老臉給我在“上海院”淘換了半間六平米的蝸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滿院子吳儂軟語,如同異域洋幫,頗感不適,但人情熱絡卻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個周日晨,懶床,九點過后,窗前人影憧憧,陸續有人敲門并殷殷敘問:“阿姨,好不啦?------”,“叔叔好不啦?”“儂好不啦?------”男聲女聲,聲聲盈耳,無奈起床開門,滬鄰聚來說:“日頭老高了,屋子恁小,以為中了煤氣,希的勒,希的勒(會死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海人勤快,每天五點左右就去臨院廁所倒尿盆子,回來在我家門前的公用水龍頭接上水,再顛顛端回前院廁所涮洗,絕不就手倒在下水池里,就為凈人眼,凈己心,保有著上海人小里弄里的大腔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時,學習緊張,做飯、吃飯都沒個正型。隔壁的萬章根師傅和老伴戴九妹格外照顧我們。逢好吃的經常送來,最難忘那香透上海院的莧菜餃子,絢爛如錦的八寶飯。上海人的吃食講究情致且算計精當,時間一長,妻子跟芳鄰們學會了打烊前去躉搓堆兒菜。茄子皮晾干,冬日里溫水浸開包餃子,照樣活色生香。肉皮曬得嘎嘎脆,油炸,巧燉,絲絲入味。后來,連茭白蹄髈一類的細菜竟也做得,果腹與烹飪僅在一念之間,舌尖上的腔調十足要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難忘那場螺螄風波,螺螄是滬人的專寵,每每有黑市小販來賣,家家戶戶大鍋小盆的浸泡,清洗,剪尖,香油,醬油,白酒的一通爆炒,每家都端一大碗并兩根牙簽送上門來,我們一對“北佬”見那竹簽子挑出的一砣灰黑色的疙瘩肉就起生理反應,又不好拒絕,背著人,盡數倒在垃圾桶里,怕人發現,浮頭蓋上點垃圾。誰知道,定點倒垃圾的時候,九妹阿姨搶著替我們去倒垃圾,敗露開來,臊得呦!現在想起來還臉皮子發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屋子只有六米,一床,一柜,一桌,一爐則滿,剩下一輛自行車死活塞不進去,滿院子街坊前來支招兒,有說應掛墻上的,有說應該架床上的,最后集思廣益,將屋門改向外開,將自行車倒著褪進房門,最寬的車把正好占滿門首僅存的一個90度角,眾呼“結棍!(厲害)”。真是螺螄殼里唱大戲,驚艷的是腔調,舒展的是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住就是三年,喬遷的時候萬般興奮,獨不舍一院芳鄰,很多年過去,念起滬上芳鄰,妻子還是眼紅。唉!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京滬,仁者愛人,最難忘的是上海院人們的慈悲心和那份苦中求樂,安之若怡的滬上腔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嵩明县|
阿坝县|
广西|
平度市|
黄浦区|
三台县|
汽车|
郸城县|
中宁县|
兖州市|
大埔区|
临安市|
安顺市|
东丽区|
临桂县|
渭源县|
邯郸县|
集贤县|
郸城县|
高密市|
万盛区|
略阳县|
健康|
抚顺县|
安义县|
古蔺县|
玉溪市|
中江县|
增城市|
云安县|
玉林市|
西林县|
南召县|
阳山县|
株洲市|
莒南县|
洪泽县|
武邑县|
玉树县|
合山市|
蒙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