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香山公園位于北京西郊,始建于金大定26年,占地188公頃,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這里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融為一體,亭臺樓閣、湖光漣漪散布山林之間。更有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香山紅葉馳名中外,成為京城最濃的秋色。</p> <p class="ql-block">香山海拔557米,最高峰頂有一塊巨大的乳峰石,形狀像香爐,晨昏之際,云霧繚繞,遠遠望去,猶如爐中香煙裊裊上升,故名香爐山,簡稱香山。</p> <p class="ql-block">香山歷史源遠流長,自晉代葛洪的丹井,始有記載。 金代 金世宗、章宗兩朝皇帝營建香山,為其營建的寺廟賜名"大永安寺",章宗帝還先后七次到香山游幸,留下夢感泉等多處遺跡。 元代 皇慶元年(1312年),仁宗帝賜鈔萬錠,重修香山大永安寺,并更名為“甘露寺”。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彌創建碧云庵。形成“香山八景、碧云十景?!?明代 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司禮太監范宏出資七十余萬,“捐貲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樓閣、廊廡、像設,煥然一新,規制宏麗,蔚為巨剎。事聞,乃賜額永安禪寺?!?清代 乾隆帝在舊行宮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擴建,僅用九個月的時間就在香山建成大大小小的園林八十余處,其中乾隆帝欽題并賦詩二十八處,成為明噪京城的二十八景,乾隆帝賜名"靜宜園"。香山、靜宜園占京西"三山五園"中一山一園。</p> <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國聯軍再度劫掠,一代名園瓦礫遍山,幾近荒廢。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修建,1956年香山作為人民公園正式對公眾開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走進香山公園,你仿佛在穿越一個歷史空間,感受人文與自然的述說。</p> <p class="ql-block">勤政殿位于香山公園東宮門內,它是乾隆皇帝來園駐蹕臨時處理政務,接見王公大臣之所,取意勤政務本、勤于思政。勤政殿景區由正殿、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河、牌樓等組成,占地面積達8000平方米。勤政殿于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僅存殿基。香山公園于2002年在勤政殿原址上進行復建,2003年7月竣工。</p><p class="ql-block">勤政殿是香山公園最具皇家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首,殿外牌匾為乾隆皇帝御筆題寫。</p> <p class="ql-block">致遠齋屬于勤政殿建筑群,由致遠齋、韻琴齋、聽雪軒三部分組成。始建于1761年的致遠齋,曾是乾隆皇帝在香山的理政之所,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2015年復建。</p> <p class="ql-block">這里曾是乾隆皇帝在香山的理政之所,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80余次來到香山,在致遠齋駐留時間長達253天,乾隆“十全武功”中絕大部分決策都是在這里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致遠齋殿堂東坐床兩側有一對聯:“我到香山如讀書,日新境會領徐徐”。橫批是“寧靜致遠”</p> <p class="ql-block">知松園位于南北游覽主干道西側,占地2公頃,是1987年新辟建的景區。景區內一、二級古松柏100余株。在景區之東立寬1.5米,長2.5米,高5.5米巨石一塊,正面刻“知松園”三字,石背錄陳毅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節,待到雪化時”。知松取意于《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景區內有古松同琉璃塔形成借景,命名為“瓊松塔影”。</p> <p class="ql-block">見心齋,是一組江南園林風格建筑。建于明代嘉靖年間(1522年),清嘉慶年間重修(1796),是皇帝訓誡臣屬的地方。園內亭、臺、廊、榭布局精巧別致。清代,乾隆曾在此讀書和賜宴群臣。嘉慶帝曾在軒內題七律一首,其中四名道:“虛檐流水息塵襟,靜覺澄明妙悟深;山鳥自啼花自落,循環無已見天心。”</p> <p class="ql-block">從見心齋沿林蔭道而下,行不多久,即可聽到潺潺的水聲;再往前行,可見兩個圓形小湖由一座單孔小石橋相聯結,構成一幅“眼鏡”圖形。眼鏡湖原是由兩潭水構成,民國時期湖水被一座白石拱橋一分為二,自遠望去猶如一副閃光發亮的眼鏡,故有眼鏡河之稱,1959年對眼鏡河進行疏竣工作,之后改稱眼鏡湖,湖水引自碧云寺卓錫泉。湖的北面靠山,上有疊石小洞,洞口有瀑布,晃如水簾,所以又稱之為小水簾洞。湖的東南側是“佳日亭”。建于1992年,為十字重檐頂。亭內畫有蘇式彩畫。</p> <p class="ql-block">自湖西側沿山路向上,繞過宗鏡大昭之廟紅墻前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色彩斑斕的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琉璃萬壽塔是香山公園標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木建筑及石佛像均遭破壞。后經重新修繕,再現佳境。整座寶塔金碧輝煌,這是因為塔身整體都是用黃綠琉璃瓦鑲砌而成。每當清晨與傍晚,陽光灑在塔身上,琉璃反射出一片耀眼的金光,充分烘托出了皇家建筑的雍容華貴。琉璃萬壽塔塔高三十米,為七層密檐式實心塔,塔基為八角形須彌座。在它周圍是全部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圍欄,圍欄四面各開有拱券式塔門,雕刻有坐禪姿態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在塔門兩旁刻有佛教的吉祥八寶,分別是:輪、螺、傘、蓋、花、罐、魚、長。在塔基座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面上,各雕有大型結跏趺坐式佛像,兩旁刻有假山與纏枝花卉圖案。塔身表面八十座琉璃佛龕,檐端綴有銅鈴,微風徐來,鈴聲悅耳。</p> <p class="ql-block">踏著臺階路繼續前行,會穿過修復的園墻側門,再沿墻邊緣上行,這是登香爐峰的一條道路。</p> <p class="ql-block">途中有一亭臺,上有匾額書“隔云鐘”,始建于清朝,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由于地勢較高,時有霧起,每當夜幕初降或星辰乍隱時,在此聆聽臥佛寺、寶勝寺、法海寺、大覺寺等古剎鐘聲,悠揚斷續,此起彼伏,仿佛相互呼應。</p> <p class="ql-block">站在隔云鐘,極目遠眺,北京城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只能眼望“鬼見愁”而興嘆了!香爐峰下次見。</p> <p class="ql-block">下行一段,就可以看到氣勢軒昂的宗鏡大昭之廟了。</p> <p class="ql-block">宗鏡大昭之廟位于見心齋以南的半山坡上,是乾隆為班禪六世而建。班禪六世為慶賀乾隆七十大壽遠道而來,乾隆特命在承德和京城為班禪六世建駐錫地,香山的宗鏡大昭之廟就是班禪六世夏季在京城的駐錫地,故世人稱之為班禪行宮。</p><p class="ql-block">宗鏡大昭之廟四周古松環繞,西靠青山,東臨綠水;建筑群坐西向東,由低到高。八角琉璃萬壽塔是宗鏡大昭之廟的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可惜宗鏡大昭之廟1860、1900年先后兩次遭到英法聯軍的焚毀,如今看到的是修葺一新的宗鏡大昭之廟。</p> <p class="ql-block">這座寺廟是仿照扎什倫布寺修建的,與須彌福壽之廟不同的是,宗鏡大昭之廟的布局是白臺在前、紅臺在后,參考了時輪金剛壇城。</p> <p class="ql-block">下得山來,在香山飯店東側山坳,有一片清澈的小湖,名為靜翠湖。小湖南岸有一小亭,名為“對瀑”。為單檐歇山式敞廳,“對瀑”二字仿乾隆御筆。這一帶為靜宜園“帶水屏山”遺址。</p> <p class="ql-block">原景區三面環山,如屏風。清泉自西南緩緩流下,如素帶。故名“帶水屏山”。帶水屏山為庭院,有對瀑、懷風樓、琢情之閣、得一書屋、山陽一曲精廬等建筑,1860年毀于英法聯軍。</p> <p class="ql-block">靜翠湖南側有一翠微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因此地處于古樹,綠蔭,溝壑,山巖之間,故有"翠微"之稱,此處可覽四時之勝,特別以“入夏千章綠蔭,禽聲上下”為最,是休閑、納涼的絕好地方。1991年復建,又移杏樹,再現明代春現杏花之景。</p> <p class="ql-block">靜萃湖以南是瓔珞巖景區,始建于明代,人工疊成的石山間有泉水流下,俗稱“小瀑布”。現狀由假山疊石、清音亭、水池、綠筠深處等組成。</p> <p class="ql-block">“瓔珞巖”原是一塊云巖“立峰”的名稱,其上有綠筠深處殿。乾隆三十六年,拆卸立峰,改為堆石。泉水在巖間流淌,恰似將珠寶連綴成瓔珞。乾隆皇帝有《瓔珞巖》詩,詩序中描寫了泉流巖間的景象,詩中形容泉聲如云中傳來的誦經之聲,清澈透明。</p> <p class="ql-block">故建清音亭,為歇山式方亭,有彩畫裝飾,匾額為“清音”。亭旁古松參天。</p><p class="ql-block">瓔珞巖立峰上原康熙年間建有三楹廳宇,正殿外檐向東懸康熙御書黑漆藍字“綠筠深處”匾額?,F為上世紀80年代中期修復,“綠筠深處”建為敞廳?!熬G筠深處”北側竹林茂密,十分應景。</p> <p class="ql-block">來香山不能不到香山寺,其寺始建于唐,原是香山、吉安兩寺,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二寺合一,并賜名大永安寺。歷經滄桑損廢,元、明朝在其原址重建,并續建成蔚然壯觀的西山巨剎。但永安禪寺最盛時期則在大清乾隆年間,因在香山興建靜宜園,以其寺獨特的布局而定為靜宜園二十八之一,并賜名“大永安禪寺”。但一八六零年一九零零年兩度遭英法帝國主義侵略軍焚劫,竟成廢墟。1991年春天,香山公園開始拆殘房剃榛莽、剔瓦礫、亮舊基、葺垣筑坊、修路綠化,古剎重現遺跡。直到2016年,主體建筑才得以修復。</p> <p class="ql-block">大永安禪寺依山而建,節節升高,從下至上有前街、中寺、后苑。一寺競有三座牌坊,也是獨特。</p> <p class="ql-block">前街有前街牌樓、知樂濠池、知樂濠后坊和接引殿。</p> <p class="ql-block">中寺有天王殿,鐘鼓樓、壇城和大雄寶殿(靈圓應現)。</p> <p class="ql-block">后苑有眼界寬、香林閣、水空明月、青霞寄逸等樓閣和環廊。</p> <p class="ql-block">依山勢而建的香山寺,寺院規模宏大,輝煌壯觀。后苑峰巒疊嶂、環廊抱閣、高低錯落、氣勢斐然。各種假山疊石更是充滿靈秀之美,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在香山寺天王殿兩側坐落著雙清別墅和來青軒。</p> <p class="ql-block">雙清別墅,是乾隆御題的香山二十八景之一。 位于北京海淀區香山公園南麓的半山腰,原是清代皇家園林香山靜宜園“松塢山莊”舊址,后為平民教育家熊希齡于民國七年(1918年)前后所建。環境幽雅,以其蒼翠的竹林、遮天蔽日的銀杏、挺拔的松柏、古樸的建筑引人前往。雙清別墅掩映在香山一片蒼松翠竹之間,這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全國勝利的指揮部,是籌備召開新政協、建立新中國的歷史見證地。</p> <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共中央曾在靜宜園內辦公,毛澤東同志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來青軒原為熊希齡為收留北平孤兒在所建的保育院。中共中央進入北平后成為首長居住辦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進北平前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劉少奇同志、任弼時同志曾在這里工作和居住。</p> <p class="ql-block">香山的人文遺跡和自然景觀數不勝數,走進香山就仿佛沉寖在歷史長河中,你會為那古人的智慧而感嘆,會為那滄桑的屈辱而憤慨,也會為來之不易的今天而自豪。走不完的香山路,觀不凈的香山景,道不盡的香山情,回頭再走進香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美县|
临城县|
沙湾县|
昔阳县|
普兰店市|
修文县|
凤台县|
青川县|
普兰店市|
若尔盖县|
铁岭县|
西充县|
浙江省|
桂平市|
金寨县|
普定县|
滦平县|
南丰县|
广南县|
泊头市|
崇文区|
庆安县|
金乡县|
新源县|
兴化市|
三穗县|
海淀区|
定襄县|
商水县|
个旧市|
澄江县|
高雄县|
信宜市|
阿勒泰市|
桦甸市|
尚志市|
东明县|
常宁市|
八宿县|
时尚|
肇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