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畫說范仲淹寫《瀟灑桐廬郡十絕》與建德的關系</span></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睦州、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抱病上任,于途中逝世,終年六十四歲。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p> <p class="ql-block">——北宋景祐元年(1034)春,范仲淹因對仁宗廢郭皇后一事有不同看法,而被貶至睦州,范仲淹遠離了朝廷上的勾心斗角和爾虞我詐,前往兩浙路的睦州任知州,逐漸接近山明水秀的睦州之地,他的心境也隨之豁然開朗起來,雖然他被貶謫而來,但他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憂國憂民。他在《睦州謝上表》中表示,既到睦州任長官,"敢不盡心以求疾苦。"?從赴任到離任,前后只有幾個月時間,但卻干了不少實事好事,深得睦州人民的愛戴與懷念。在睦州任職期間,每當政事之余,他都會登州子城高樓遠眺,吟詩作賦,贊頌睦州山水之美。雖然范仲淹在睦州任職時間不長,但他一生中最優秀的詩文,有相當一部分創作于睦州任職時期,其文學創作激情令人稱絕。</p><p class="ql-block">《瀟灑桐廬郡》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自唐朝神功元年(697年)起睦州由新安縣移治于建德縣(治所在今建德梅城),(轄地含今桐廬縣、淳安縣和建德市),宋宣和三年(1121年),把睦州改為嚴州,下轄淳安、建德、桐廬、分水、壽昌、遂安六縣,范仲淹任職時睦州別名叫(桐廬郡),為什么用桐廬郡來作睦州的別名(雅名)呢?南宋詩人陸游之子陸子遹跋潘閬《逍遙集》中說:子遹竊惟此邦以嚴名州,為子陵也。以桐廬名郡,為桐君也。二君之所立,可以廉貪立懦。有不容稱贊者,皇朝所以作風俗,亦未嘗不在是。”說的再清楚不過了。當時的睦州州治(官署)就在現在的梅城嚴中、梅城鎮中、嚴師校園一帶,據史料記載睦州州治后有個后花園叫“瀟灑園”園內有“千峰榭”、“瀟灑樓”、十余畝“荷池”、“木蘭舟“、“潺湲閣”等亭臺樓閣多處,州治的后花園是當時官吏、家眷等人讀書、歇息、休閑、聚會之處。</p> <p class="ql-block">——縱觀范仲淹寫《瀟灑桐廬郡》里的景點大多是以瀟灑園內就近景觀描寫的一篇心境詩篇。范仲淹公務之余,在子城樓上遠觀烏龍山在藹藹的云霧中,午睡后每天打開樓閣門窗看到是青山,在家里可以聽到泉水叮咚繞過房舍的聲音,即使遠離喧囂的京城,聽不到歌舞聲,但全家能常一起開心地聊家常,閑暇時大家相呼采蓮,歡笑著走上木蘭舟......這些描述體現了被貶后的范仲淹不消沉怨嘆、不患得患失、寧靜淡泊的心態;詩中一方面贊美烏龍山及周邊的環境,另一方面表述了睦州居民生活的瀟灑,把自然環境與人文有機地融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近年來,時常在網絡媒體報刊上看到一些錯誤解讀《瀟灑桐廬郡》的文章資料,有誤導后人對詩本意的理解,實在是不妥。</p><p class="ql-block">為正確解讀范仲淹的《瀟灑桐廬郡》,經多方查找歷史圖文資料,證實范仲淹寫的《瀟灑桐廬郡》里除聯想題到嚴子陵釣臺景外,詩里描寫的大部分就是寫睦州州治后花園內(現在梅城鎮)的景點,以及一些聯想到的情景。以下整編的圖文基本可以還原作者當時描寫的情境,以供大家參考品鑒。</p> <p class="ql-block">一、瀟灑桐廬郡,烏龍山靄中。使君無一事,心共白云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譯文</span>:瀟灑桐廬郡,置身于烏龍山的靄靄云中。可以令你忘卻一切煩塵事,心像白云一樣空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64年壽崇德老師寫生畫的水彩畫《梅城烏龍山和古嚴州府衙》</span></p> <p class="ql-block">二、瀟灑桐廬郡,開軒即解顏。勞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譯文</span>:瀟灑桐廬郡,每當打開窗戶心情就舒暢。勞碌了一生有幸的事,就是每日面對著賞心悅目的青山。</p> <p class="ql-block">三、瀟灑桐廬郡,全家長道情。不聞歌舞事,繞舍石泉聲。(烏龍山泉實過公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譯文</span>:瀟灑桐廬郡,全家人常在一起聊聊家常,即使聽不到歌舞聲,但能常聽到繞過房舍潺潺的山泉流水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壽崇德老師寫生畫的國畫《烏龍山雨后》</span></p> <p class="ql-block">四、瀟灑桐廬郡,公余午睡濃。人生安樂處,誰復問千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譯文:</span>瀟灑桐廬郡,公務之余時間,中午睡意正濃愜意的睡上一覺。人生有如此的安樂之處,誰還去過問有無優厚的俸祿。</p> <p class="ql-block">五、瀟灑桐廬郡,家家竹隱泉。令人思杜牧,無處不潺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譯文</span>:瀟灑桐廬郡,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竹林里隱藏著一泓清泉。叫人思念起杜牧所寫的“無處不潺湲”的詩句。(唐朝詩人杜牧,曾做睦州刺史,寫有《睦州四韻》,其中一首有“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湲”二句。這首詩是寫睦州(桐廬郡)人優美的居住環境,家家房屋都掩映在竹林之中,屋旁還有泉水潺潺流過。由于處境相似,風景依舊,范仲淹則用“潺湲”一詞來形容“瀟灑園池”中烏龍山小溪徐徐流入荷花池的清泉。荷花池東的小筑,因此被稱為“潺湲閣”。)</p> <p class="ql-block">六、瀟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新雷還好事,驚起雨前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譯文</span>:瀟灑桐廬郡,春天已來臨,在多半是茶葉樹的山上,隱約輕響的新雷聲仿佛做了好事,驚醒了沉睡一冬的茶葉樹在春雨來前抽出了新芽。</p> <p class="ql-block">七、瀟灑桐廬郡,千家起畫樓。相呼采蓮去,笑上木蘭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譯文</span>:瀟灑桐廬郡,千家萬戶仿佛都筑起了畫中樓閣。大家相互招呼著去采蓮,高興地笑著走上木蘭舟。(據記載:范仲淹在睦州州治后的瀟灑園里有千峰謝、瀟灑樓、瀟灑池,有荷花十余畝,在千峰榭之下由松關而北為荷池,池之東為潺湲閣西為木蘭舟。“木蘭舟唐代就有之”。</p> <p class="ql-block">八、瀟灑桐廬郡,清潭百丈馀。釣翁應有道,所得是嘉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譯文:</span>瀟灑桐廬郡,清澈的潭水約深百丈有余。在這垂釣的漁翁應有他獨特的門道,他所釣到的都是品質很好的魚。</p> <p class="ql-block">九、瀟灑桐廬郡,身閑性亦靈。降真稥一炷,欲老悟黃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譯文</span>:瀟灑桐廬郡,身體悠閑性情也很空靈。點上降真香一炷,等到老了便能領悟到《黃庭經》的真諦。(《黃庭經》為道教上清派,經書里主要說道教養生修煉的原理。)</p> <p class="ql-block">十、瀟灑桐廬郡,嚴陵舊釣臺。江山如不勝,光武肯教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譯文</span>:瀟灑桐廬郡,嚴子陵遺留下來的舊釣臺。這里江山如果不十分優美,當初光武帝(劉秀)怎么肯讓嚴子陵來此隱居,樵漁此生。(表達了作者對嚴子陵高潔之志的傾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壽崇德老師寫生畫的國畫《嚴子陵釣臺》</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门市|
郯城县|
邵阳县|
临夏市|
乌拉特中旗|
和静县|
宁化县|
濮阳市|
秭归县|
岳阳市|
宿松县|
绥棱县|
本溪市|
沙雅县|
招远市|
白玉县|
溧阳市|
罗定市|
凤庆县|
和田县|
彰化市|
游戏|
吉林省|
清远市|
林西县|
屏山县|
宣汉县|
长丰县|
阜阳市|
通州市|
富平县|
金阳县|
宜丰县|
红安县|
三明市|
溧阳市|
海阳市|
呼玛县|
延寿县|
嘉鱼县|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