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院墻外的一篷艾草齊刷刷地綠著,差不多有半人高了,不用說,端午節就要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我們這兒沒人叫“端午節”,我們打小就稱這個節日為“五月單五”。至今也拿不準“單五”是不是“端午”的諧音?但端午節是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那倒是確鑿無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端午節為題的詩句眾多,最喜歡的莫過于陸游的《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字里行間透著俗世的歡喜。端午節俗棲居于古詩詞中,節俗與詩詞相映生輝,共同裝點著這一美好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 1 <p class="ql-block">我小時候是物質匱乏的年代,家家戶戶的日子都免不了捉襟見肘,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八瓣花。清湯寡水的日子過久了,人們自然盼望著能借著節日的由頭吃點可口的打打牙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在端午這天會吃到用艾草煮的雞蛋和用大黃米糗的糕。采艾草這活兒多是由我們小孩子去做。一大早,我們姊妹幾個便被母親喚醒,睡眼惺忪地結伴去村外的溝邊崖洼采艾草。“孟夏草木長”,初夏時節,草木枝葉里的水份已呈飽和的狀態,因而勃發著盎然的生機,處處綠意蔥蘢,滿目的蒼翠。艾草也長勢喜人,一叢叢一簇簇,擠擠挨挨的,一會兒的功夫就能采到一大捆。運氣好的話還會收集到在葉尖上踮著腳跳來跳去的新鮮的露珠,母親說,端午早上的露珠就是我們平常用的防蚊蟲叮咬的“花露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著艾草回家的路上只可盯著家的方向悶著頭走,哪怕人家在身后喊破喉嚨也斷斷不能回頭答應。這是母親一再的叮囑,母親說,不聽的話是會觸霉頭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擼一把碧綠的艾葉到灶上的鍋里煮雞蛋(用艾葉煮出來的雞蛋據說有溫經散寒的滋補功效),再把艾草一束束地別在門框上,可驅蟲也可避邪。去年的艾草早已成了枯枝敗葉,便丟到灶里當柴禾燒了。</p><p class="ql-block"><br></p> 2 <p class="ql-block">比起寡淡的煮雞蛋,甜粘軟糯的糗糕自然更愉悅人的味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糕”有“高”的偕意,因而也有著“高升”、“高壽”等的吉慶寓意,在老人生日、小兒百歲、結婚嫁娶、喬遷新居及幾個重大節日里,免不了要借糗糕來寄托人們的美好愿望與祝福。糗糕以黍米(大黃米)為主料,配以大棗、紅糖熬煮而成。熬煮的過程中要不停地翻攪以防糊鍋。今天并不討喜的字眼“糗”,其實在這兒是指邊煮邊攪的動作。糗好的糕泛著油亮亮的紫紅色,且粘稠且滑膩,飯勺可直挺挺地立在鍋中而不倒,舀到碗里可超過碗沿半寸而不外溢。用調羹抿一口到嘴里,那在舌尖上一下子漾開來的甜美,不輸世間任何的美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糗糕的活兒是母親的。灶里的火舌舔著灶上的鍋底,氤氳的蒸汽彌漫開來,絲絲縷縷地籠罩著母親那被灶火烤得通紅的臉。一邊往灶里添柴禾,一邊不停歇地翻攪,豆大的汗珠挨著兩鬢往下淌……母親糗糕的場景恍如昨日。可如今,年邁的母親已臥病在床多年,那個忙進忙出的身影只能留存在記憶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幾天參加同學女兒的婚禮,席上的一道面食竟是用素油煎制的糗糕,只夾了一筷子便興味索然,這哪里能品出母親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3 <p class="ql-block">我小時候,江米是稀罕物,極少見到。第一次吃江米粽子,是18歲那年的端午節在學校的食堂里吃到的,豆沙餡兒。有一外婆家在南方的同學有些不屑: 切,這也叫粽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過了些年,尋常的日子里也能吃到粽子了,我也終于吃到了正宗的豆沙餡兒江米粽子,是鄰居范師傅家做的,就像母親做的糗糕那般甜粘軟糯。我認識范師傅時,他們兩口子已從自行車廠下崗兩年,硬是靠起早貪黑地做粽子,讓一家人擺脫了生活的窘境。范師傅家住一樓,院子里常年支著一口煮粽子的大鋁鍋。剛出鍋的粽子能香過一條街去,路過的行人總要被濃郁的粽香裹挾著走出老遠。滿滿當當的粽子堆在一個大笸籮里,笸籮旁放著盛錢的紙盒子,任由買粽子的人自己取粽子、找零錢,他們兩人顧自忙著手里的活兒,眼皮都不帶翻一翻。有熟人戲謔: 也不怕多拿了,少放了?范師傅淡然回應: 人心不都是肉長的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有三三兩兩的人慕名來跟范師傅學包粽子,范師傅從不藏著掖著,一概傾囊相授,只象征性地收點費用,但對下崗工人是例外,分文不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搬家去了遠處,便很難吃到范師傅家那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的豆沙餡兒粽子了,但我不管在什么地兒看到粽子,還是會想到范師傅,一個貌似平實樸素,卻韌性十足的人兒,就像他包出的粽子一樣。</p><p class="ql-block"><br></p> 4 <p class="ql-block">我們家只有大姐會包粽子,往年的端午節我們只是坐享其成,可近來大姐身體欠佳,本以為今年吃不到她包的粽子了,試探著問了一句,大姐樂哈哈地說:“肯定得包啊!生活得有儀式感不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確實,雖然我們的傳統節日眾多,不同的節日也有著不同的意義與不同的講究,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節日的存在是為了提醒我們,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記得演員黃磊在《奇葩說》中曾說過:“就是這些儀式讓我們記住這一輩子,讓別人記得我們這一輩子,讓我們記得別人的一輩子” ,深以為然!節日不是為了禮物,而是為了愛與被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節日帶給平淡的生活以溫馨、感動、期待與希冀,也給我們瑣細寡味的日常增添了更多的樂趣和歡笑。細數這一年年的過往,開心也好,痛苦也罷,不管是好日子里的美好與歡笑,還是壞日子里的艱辛與酸澀,因為有了節日的調劑與點綴,所經歷過的往事便都成為了記憶寶庫中的珍珠瑪瑙,時不時地拎出來把玩一番,免不了有一份感慨蕩漾在心頭:原來我的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著不平凡的感動!</p><p class="ql-block"> (寫于2022年5月28日)</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泽县|
兰西县|
林口县|
尉氏县|
邵东县|
建昌县|
武乡县|
绥滨县|
冕宁县|
罗定市|
巨鹿县|
保靖县|
富宁县|
方正县|
会泽县|
杭锦后旗|
武陟县|
留坝县|
子长县|
井冈山市|
兴山县|
格尔木市|
宁城县|
石河子市|
廉江市|
德化县|
开化县|
巴林右旗|
阿拉尔市|
岳普湖县|
大荔县|
遂宁市|
乌拉特后旗|
余江县|
沿河|
三门峡市|
正阳县|
洮南市|
南昌县|
汶川县|
阿巴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