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東坡先生走了近千年,但他似乎從來都沒有走遠。</p><p class="ql-block"> 我曾莫名地假設(shè),如果遇到了東坡先生,那該是一種怎樣的場景?他會不會說:“你這個后生,老是跟著我,想什么呢?”,我想我不會窘迫,反會報之一笑:“我愿意!”那時,“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的東坡一定會會心微笑的。</p><p class="ql-block"> 蘇軾是大宋,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負盛名的文豪巨匠,他為官的歷程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貶謫流放幾乎就是他隨身攜帶的行囊。但他一路顛沛流離,一路踏歌而行,千百年來,人們從未吝惜過對他的喜愛。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曾經(jīng)說,“我愿意和蘇軾做朋友,因為他是一個有趣的人。”</p><p class="ql-block"> 林語堂先生說:“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東坡才華橫溢,命運多舛,但從未有人忍心嘲弄哂笑過他,他非同尋常的豁達通透、超逸灑脫,讓人不忍心生同情和悲憫,只是讓人們在他的長袍大袖、詩書煙火、禪茶美食中品悟別樣的人生況味,閱覽非凡的意趣年華。</p><p class="ql-block"> 可能在一百個人的眼里都只有一個多才、多情、多難、多趣;超逸、超然、超脫、超凡的蘇軾,讀懂了蘇軾的詩詞,就讀懂了他的人生,感受到他的溫度,聆聽到他的心語。可蘇軾也許從沒想到,情感流淌間,會用人生心得體會的詞韻詩美,記錄下自己命運跌宕起伏的悲喜華章。</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b></p><p class="ql-block"> 熙寧四年(1071年),心無別念的蘇軾認為變法太過激進,反對由王安石領(lǐng)頭的“新法”一派,連上兩書直言進諫,論述新法弊端,由此惹怒王安石,讓御史在皇帝面前“告黑狀”,他的政治對手不遺余力地收集他所有的詩詞,從中搜羅罪狀,成為在朝堂上攻擊他的理由和借口。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想法,蘇軾自求外放出京任職,至熙寧七年,派往杭州任通判,后調(diào)往密州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這段時間倒也順通,他能得以隨心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所到之處革新除弊,頗有政績。</p><p class="ql-block"> 四月,蘇軾調(diào)往湖州任知州。時年43歲的蘇軾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其中“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兩句又讓一直對他心生芥蒂的新黨抓住了把柄,那些原本就看不慣他的臣子斷章取義,紛紛群起而攻之,想把他置于死地,在皇帝跟前進言詆毀他妄自尊大,包藏禍心,于是在1079年釀成了導(dǎo)致蘇軾走上悲戚人生的轉(zhuǎn)折點——“烏臺詩案”。</p><p class="ql-block"> “烏臺詩案”是蘇軾艱難人生的開端,也由此引發(fā)了他死里逃生,被貶黃州后開始屢受貶謫的歷程。</p><p class="ql-block"> 公元1084年(神宗元豐七年)五月間,在四年多后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蘇軾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作《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 身居廟堂之上,傾向于保守派的蘇軾也許從未想到堅持政見也會引火燒身,他反對王安石主導(dǎo)的新法,也主張汲取新法的合理成分,但因此招致舊黨的排斥。對于習(xí)慣于以站隊論敵友的政客來說,立場的不同就意味著圈子和下場的不同。面對廬山高低起伏的層嵐疊嶂,他感覺那仿佛就是撲朔迷離的政局,蘇軾便有了政治體驗后更深的人生感悟,恐怕只是那時還沒有想到仕途上“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自己以后還會遭遇那么多的風(fēng)暴。</p><p class="ql-block"> 說起來二十一歲進京應(yīng)試,被歐陽修盛贊“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而名動京師的青年才俊,蘇軾一定會有自己的政治見地。寫文章是講究窮理思辨的,廣聞博覽、智慧機變的蘇軾不會看不到、悟不透官場的陰陽毀譽、利弊權(quán)衡,只是他從未考慮過把個人的進退留轉(zhuǎn)和官場的機巧權(quán)變?nèi)诤显谝黄稹<词钩跞雽m廷意氣風(fēng)發(fā)的少年也應(yīng)該能看得清眉眼高低,輕重緩急,何況他還不是一個恃才傲物、行為乖張的狂妄浪子。只因為不管做官為文還是從政做人在他那里從來都是經(jīng)緯分明,也許這正是他恪守人性本質(zhì)或文人孤傲導(dǎo)致命運浮沉的因由。</p><p class="ql-block"> “烏臺詩案”讓三個多月牢獄之災(zāi)的蘇軾差點命喪黃泉,也許黃泉路上走一遭的他心有所悟,出獄當天就作了一首詩:“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斗少年雞。”此時的詩詞雖然有些反思自己為文字所累的自嘲,但他坦蕩平直的內(nèi)心也許更多了一些難以名狀的無奈和壓抑。</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b></p><p class="ql-block"> 因為太過喜歡蘇東坡,人們往往不忍顧看他非同尋常的苦難和蹉跎,也正是因為他承受那些人生“黑障”后依然故我的超逸豁達和坦蕩從容而更加喜歡蘇東坡。因為人們看到了在苦難流離中可以溫暖身心的一束光芒,感受到了在污濁塵垢中能夠濯洗心靈的一股清流。</p><p class="ql-block"> 林語堂先生在他的《蘇東坡傳》序言里這樣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xué)的憎恨著,一個瑜伽術(shù)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整個評價里看不到東坡任何人生苦旅的影子,但正是因為他經(jīng)歷的那些人生苦難支撐的人性和才華的閃光,才愈顯了一個生而非凡且有趣的靈魂。</p><p class="ql-block"> 對蘇東坡來說,所有的苦難都如他舉杯片刻、然后一飲而盡的瓊漿,雖有些“長恨此身非我有”的無奈甚至凄楚,但依然憑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和隱忍,把所到之處都當做自己療傷平復(fù)的精神家園,活出了“江海寄余生”閑適,涵養(yǎng)了“人間有味是清歡”的通透,寄托了“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安然。</p><p class="ql-block"> 也許蘇軾的出生用盡了所有的運氣,才招致苦難給他設(shè)置了那么多無法繞過的溝坎,他一生的苦難如影隨形的眷顧對他顯得格外苛刻和殘酷。不了解他的苦難,就不會真正地了解蘇東坡,甚至沒有這些苦難,也就沒有了終歸被世界、被世人、被歲月溫柔以待而熠熠生輝的蘇東坡。</p><p class="ql-block"> 嘉佑元年(1056年),20歲的蘇軾帶著傾盡他手足之愛的弟弟蘇轍走出眉山赴京趕考,憑《刑賞忠厚之至論》脫穎而出,獲得了主考官歐陽修的青睞。本來金榜題名后的春風(fēng)得意之時,母親卻離他而去。按照大宋律例,蘇軾回鄉(xiāng)守孝。期滿后回京,“三年京察”入三等同時封官。京察期滿正當想要大展宏圖之際,父親蘇洵又病逝,無奈扶柩還鄉(xiāng),再守孝三年。當他再次回京的時候,一場不期而遇的風(fēng)雨已經(jīng)在等著他了。</p><p class="ql-block"> 1065年,年方27歲,與蘇東坡一起生活了11年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去世。</p><p class="ql-block"> 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34歲的蘇軾與王安石推行新法政見不合,自請離京,出任杭州通判。三年后轉(zhuǎn)任密州。此時結(jié)發(fā)妻子王弗已離世10年。</p><p class="ql-block"> 事發(fā)1079年的“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痛徹心扉的標簽,他也由此有了第一次被貶謫的經(jīng)歷。湖州知州任上才三個月的蘇軾受到構(gòu)陷身陷囹圄,受牽連者達數(shù)十人。在政敵王安石等人斡旋下,蘇軾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得以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受當?shù)毓賳T監(jiān)視。</p><p class="ql-block"> 元豐八年(1085年),司馬光復(fù)相,蘇軾調(diào)任汝州,赴任路上痛失幼子。</p><p class="ql-block">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50歲的蘇軾被極為賞識自己的皇太后召回京城,一躍擢升為三品大員,官升翰林院學(xué)士,一下飛躍了12個官階。迎來人生高光時刻但不諳世故的蘇東坡依舊不附群黨,因力陳新法的合理成分,使得他既不為變法派所容,又不為保守派接納,蘇軾再次請求外調(diào),于是,“兩邊不討好”的蘇軾再次外放,先后做過杭州、穎州、揚州、定州的知州。</p><p class="ql-block"> 1093年,結(jié)發(fā)妻子王弗去世后第三年嫁給蘇東坡、陪伴蘇東坡躬耕荒野,度過了一生中最低迷、窮困、艱難歲月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王弗的堂妹)病逝。</p><p class="ql-block"> 1094年新黨再度執(zhí)政,蘇軾又被加上“譏刺先朝”罪名,翰林侍讀學(xué)士等職務(wù)、官銜被朝廷撤掉,在一個月內(nèi)被三次降職,最后貶為寧遠軍副節(jié)度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六旬的蘇軾,不得不日夜奔馳,千里迢迢奔赴貶所。嶺南7年,蘇軾一家死了9口人。</p><p class="ql-block"> 1096年,蘇東坡?lián)磹鄣那楦兄簟⑸平馊艘獾募t顏知己,誓死相從蘇東坡在惠州耕種土地、修建房屋,陪著蘇東坡窮困潦倒、艱難度日,曾哂笑他“滿肚子不合時宜”,時年34歲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在身體勞頓和喪子的神傷中凄然離世。</p><p class="ql-block"> 紹圣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東坡再次遭貶,被一葉孤舟送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儋州。第三次被貶的蘇東坡經(jīng)歷了生命中的至暗時月。“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暮年的東坡,也沒能逃脫流離之苦。</p><p class="ql-block">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駕崩后,徽宗繼位大赦天下,蘇東坡得以赦免,被封為成都玉局觀提舉(宋代祠官),這也是蘇軾一生最后的官職。</p><p class="ql-block">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軾北歸途中臥病常州,連續(xù)20多天不能進食,最后悄然離世,逝年66歲。</p><p class="ql-block"> 隨著東坡生命的隕落,他的苦難歷程也終于了結(ji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b></p><p class="ql-block"> 法國《世界報》曾經(jīng)評選過1001-2000年間12位世界“千年英雄”,亞洲唯一入選的人物就是蘇東坡,因為“他有一個自由的靈魂”。</p><p class="ql-block"> 丹青難繪是精神。蘇東坡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千百年來,人們用景仰和品讀追隨他的足跡,用心解讀他不為官所囿,不為名所累,不為情所殤,不為苦所溺的心路歷程和精神軌跡。</p><p class="ql-block"> 相信蘇東坡面對猝然臨之的苦難,也曾有過“何至于此”的惶恐和“我太難了”的感慨,他被一貶再貶,帝朝的更替對他的命運始終有一個無法解除的“魔咒”,但終究歸于你與我萬般為難,我總是一笑而過。他從沒有啼饑號寒,賣窮訴苦,總是低垂首,淚闌干,轉(zhuǎn)眼又是艷陽天。</p><p class="ql-block"> 事業(yè)、親情、愛情和友情一定是蘇東坡多舛人生最強大而柔情的精神支撐,我始終認為感性十足但不乏知性的蘇東坡對于人生的磨難也難有“跳出三界外”的神通,他也有自己心曲的闡發(fā)和情緒的釋放,有過譏諷、發(fā)過牢騷、表過自嘲,有過“人生幾度秋涼”的悲情、“此生飄蕩何時歇”的無奈、“縹緲孤鴻影”的幽恨、“人生如逆旅”的感懷,也有過“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的孤寂和憤懣,“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的惶恐和怯懼,“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情傷和哀思……</p><p class="ql-block"> 但對于蘇東坡來說,苦難和傷害如同蕩滌他灼痛和神疲的良藥,就是這樣一個仕途上的“死心眼”加“直心眼”,“不拐彎”而又“不妥協(xié)”,帶著些率性和任性的“死腦筋”,對生活、對百姓、對妻子、對兄弟、對朋友卻洋溢著質(zhì)樸溫潤的人性溫度和濟世情懷,在苦難歲月中用豁達和坦率把自己的人生做成了一個酸甜苦辣咸、愛恨情仇怨的百味拼盤。</p><p class="ql-block"> “拙于謀身”的東坡因自己率性耿直的個性左右不逢源,上下不討好,但他卻以“君子無朋黨”的磊落,以一顆可貴的赤子之心贏得了同僚、百姓和朋友、甚至贏得了政敵的尊重和偏愛。所有這一切,皆因為蘇東坡始終堅守彰顯自己內(nèi)心價值的情之所向、心之所系。</p><p class="ql-block"> 因政見不合自求外放任杭州通判的蘇軾,仿佛一轉(zhuǎn)身就忘卻了世事紛爭的煩憂,一到杭州就驚嘆“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寫下“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烏臺詩案”劫后余生的蘇軾不改豁達率直的心性,剛出獄所就揮筆寫就“卻對酒杯渾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此災(zāi)何必深追咎,竊祿從來豈有因。”大有一笑而過的灑脫,甚至沒有一聲嘆息。</p><p class="ql-block"> 被貶黃州最艱難的歲月,宦海浮沉也許曾在他心底激起些許漣漪,但生活的困頓和勞苦卻未曾壓彎他精神的脊梁。初到黃州時,備受牢獄之災(zāi)和流放之苦的蘇軾卻怡然自得地吟誦起“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家徒四壁的他墾荒種地,躬耕播種,“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辛勤的勞作贏得了“東坡”的美名。路遇風(fēng)雨卻瀟灑漫步,信筆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坦然。他流連赤壁,寫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三個月后,又寫下《后赤壁賦》。他夢安黃州,隨心揮灑,寫下經(jīng)久流傳、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p><p class="ql-block"> 蘇軾赴汝州(今河南汝縣)任團練使途中,閑游時抒發(fā)“細雨斜風(fēng)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于平淡簡疏的生活中闡釋了人生的真味。 </p><p class="ql-block"> 被貶惠州,東坡樂道安命,獨自逍遙,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閑適詩句。清貧的日子里,蘇東坡依然保持了一貫的樂觀放達的心態(tài),艱難困苦置之度外,淡然《縱筆》:“白頭蕭然滿霜風(fēng),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蘇東坡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引得清朝詩人江逢辰賦詩:“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p><p class="ql-block"> 貶謫更為艱苦的蠻荒之地儋州后,蘇東坡經(jīng)受著“食無肉,居無室,病無藥,出無友。”的窘境,他卻把儋州作為第二故鄉(xiāng)。自酌自飲后寫下“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fēng)。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孤寂的滄桑中依然不失天真的幽默和豁達。</p><p class="ql-block"> 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蘇東坡終自海南北還,苦盡甘來的他興奮之情難以言表,放筆寫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參橫斗轉(zhuǎn)欲三更,苦雨終風(fēng)也解晴。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心系江山社稷,終歸月朗星明的堅忍信念和快意釋放,更凝結(jié)著他“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般的執(zhí)著和胸襟。</p><p class="ql-block"> 這是蘇東坡的魅力,源自于他無私、坦誠的本性使然,也使“東坡”這個溫潤的名字成為歷代人們心目中達觀樂天的精神坐標。</p> <p class="ql-block"><b>“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b></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愛情往往是醫(yī)治心靈創(chuàng)傷的良藥,對于蘇東坡來說,三段痛徹心扉的愛情給了他漂泊心靈的溫暖港灣,雖前后離他而去但一直不離不棄的三任煙火夫妻讓他流放的疲憊有了最真實質(zhì)樸的撫慰。</p><p class="ql-block"> 對于“喚魚聯(lián)姻”佳話的發(fā)妻王弗,蘇軾曾有“豆蔻花梢二月初。”的愛憐,又有“關(guān)山有限情無限,待君重見尋芳伴。為說相思,目斷西樓燕。”的思戀,更有別離十年后“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的悲戚。想當年,蘇軾從京城護送妻子靈柩回到老家,在安葬愛妻的山坡上種下3萬棵青松,3萬棵青松,銘刻了蘇軾“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的千古愛情絕唱。</p><p class="ql-block"> 被貶黃州,獨在異鄉(xiāng)的蘇東坡對暖心的續(xù)弦王閏之抒發(fā)了“尊前一曲為誰哉。留取曲終一拍,待君來。”的深深懷念。亦在悼亡的情愫中表達了“燈花結(jié)盡吾猶夢,香篆消時汝欲歸。”的無盡思念。</p><p class="ql-block"> 蘇東坡對一生摯愛的王朝云最不吝筆墨,”惠州流放的共同歲月感懷“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在王朝云逝后,作《悼朝云詩(并引)》:“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后緣。歸臥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蘇東坡把愛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邊修筑了六如亭。悲痛欲絕的東坡親手寫下挽聯(lián):“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便思卿。”此后孤寂的綿長歲月,蘇東坡時時沉浸在“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的深情追思中。</p><p class="ql-block"> 這樣專屬的愛情屬于蘇東坡,但片段式幸福而凄婉的愛情,的確給了他別的東西難能替代的心靈撫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b></p><p class="ql-block"> 當交友遇到蘇東坡不能不說是人生的快意和幸運,但苦難歲月的友情對蘇東坡來說也時時熨帖了他情感的波瀾和悲苦的洗濯。</p><p class="ql-block">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蘇東坡流離人生中的濃厚友情對此給予了充分的注解。</p><p class="ql-block"> 東坡有一個好人緣,他的朋友圈不小,知心的朋友不少,朋友天南地北、包羅萬象,從朝野同僚到文壇才俊,從僧侶道友到販夫走卒,亦官亦民,亦雅亦俗,無論廟堂還是江湖,無論得勢還是失意,他都惜緣惜情,真誠相待,以心相處。</p><p class="ql-block"> 至今我還時時在腦海中想象和“曲水流觴”相媲美的“西園雅集”是一種怎樣優(yōu)雅而濃情的盛景。夏秋之交的一天,蘇東坡和他的兄弟蘇轍以及黃庭堅、米芾、秦觀、李公麟等16人相會于駙馬王詵的西園,他們一起吟詩、作畫、悟禪、論道,一場文人雅會盡顯宴游之樂,這一定是蘇東坡最快樂的時光,也一定是文人雅士追崇的精神家園。南宋劉松年所繪《西園雅集圖》定格了這場中國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文會場景。之后唐寅、傅抱石、張大千等許多畫家人都臨摹或創(chuàng)作過《西園雅集圖》。</p> <p class="ql-block"> 在交友中,有一種“與眾不同”屬于蘇東坡,他從不把官場上的恩怨情仇帶到個人生活中。當時蘇東坡吐槽王安石新法,受到排擠后自求外放,但他卻沒有忽略對王安石的尊重和友情,以至于在王安石同樣受到冷落回家養(yǎng)老后,途徑金陵的蘇東坡專門登門造訪,他們之間有恩怨外太多的共同話題,惹得王安石心生感慨:“世上不知更幾百年,才出如此人物啊!”對于司馬光,蘇東坡同樣捐棄前嫌,不因曾經(jīng)因其受到的打擊和不公耿耿于懷,而是十分敬慕司馬光的人品,欣賞他的才德。還有不得不說的莫逆之交章惇,他們本為同科進士,相處甚篤,但后來卻因政見不合分道揚鑣,蘇東坡更是受到了身處仕途頂峰的章惇一而再、再而三的構(gòu)陷,因此一貶再貶,直至貶到儋州。后來命運輪轉(zhuǎn),章惇也被貶到了與蘇東坡一海之隔的雷州,蘇東坡一樣為病疾中的章惇送上了真誠的問候和祝福。他至死都沒有怨恨害得他顛沛流離的政敵章惇,一直認可并懷念與他的友情并心生感慨:“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在氣量宏大的蘇軾眼里,曾經(jīng)的對立和加害,與珍貴的友情相比,都不重要。這就是滿懷著“只要你過得比我好”的豁達和坦蕩的蘇東坡,這就是一輩子不會阿諛奉承,卻“見得了別人的好”、“誠服于別人的高”、“忘不了曾經(jīng)的情”,在友情天地里純凈如水、溫潤如玉的蘇東坡。</p><p class="ql-block"> 因為蘇東坡處江湖之遠不忘兼濟天下,居廟堂之高從不傲上矜下,篤信眾生平等,拋卻功名勢力之心,所以有了那么多不管順逆境都能與之共溫暖,同涼熱、心相依的真情朋友,于是就有了心儀蘇東坡,在蘇東坡被流放后辭官追隨,一跟就是二十年的馬夢得;有了在蘇東坡風(fēng)光時從不攀附,被貶黃州后卻飄然而至的巢谷;有了四年中7次探望被貶的蘇東坡,留下了“河?xùn)|獅吼”典故的一介白丁的陳慥;有了他由衷贊嘆、惺惺相惜“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的摯友錢穆父;有了陪著他一路走到惠州,充當蘇氏兄弟的信使,還陪伴蘇東坡在海南居住數(shù)月的道友吳復(fù)古;有了在蘇軾病重時趕赴常州探視、陪伴,猶論今世來生的杭州維琳方丈;有了因“烏臺詩案”受到牽連,讓蘇軾為之內(nèi)疚“為某所累尤深,流落荒服,親愛隔闊。每念至此,覺心肺間便有湯火芒刺。”被貶比蘇軾還要偏遠的嶺南荒僻之地廣西賓州,卻讓其感慨“平生交游,十年升沉,惟子瞻為耐久。”的披肝瀝膽的生死之交王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b></p><p class="ql-block"> 蘇東坡曾對自己的一生作過總結(ji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蘇東坡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從政為官,他“歷典八州,身行萬里”,心系百姓、政績卓著。他的足跡所到之處處懲辦悍吏,滅蝗救災(zāi),抗洪筑堤,改革邑政,惠民于政。被貶落魄時安身樂命,作詩為文、開蒙興教,做自己想做的事,詩酒禪茶、美食佳肴都成為他消弭人生磨難的交響。他把苦難當成生命的繁華,把勞乏當做人生的充盈,這何嘗不是生命意義的真諦。</p><p class="ql-block"> 可愛有趣的蘇東坡,血肉豐滿,靈魂通透,真實不做作,平易接地氣,只是因為做了官,那身“成也由此,毀也由此”的官袍裹住了一個有溫度的軀體,但裹不住一個熱烈奔放的靈魂。他把所有無常不公的命運強加給他的苦痛深藏在心底,借明月?lián)嵛肯嗨嫉墓录牛倒轮郯残吹膭陬D,攬星河釋放無盡的悵惘,煮清茗翻卷煙火的聲色,在懷古中直抒豪邁胸臆,于驚濤中抑揚人生浮沉,他就是這樣一個東坡先生,用達觀的甘醴勾兌命運的苦酒,以哀婉的相思舔舐災(zāi)難的傷口,從“人生到處知何似”,到“廬江煙雨浙江潮”,劃一個不凡生命跌宕起伏的起始和終結(jié)。</p><p class="ql-block">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蘇東坡的人格魅力在于看透了人情世故之后,仍然保持一顆赤子之心,這應(yīng)當就是蘇東坡的生命光華所在。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蘇東坡。</p><p class="ql-block">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苦難和無常都“煙滅灰飛去”,而蘇東坡成為了永恒!</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參考書目:</p><p class="ql-block">林語堂《蘇東坡傳》</p><p class="ql-block">《蘇東坡詩詞文精選集》等</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铜峡市|
阜新市|
柳州市|
绥滨县|
化德县|
巴彦县|
普洱|
鄄城县|
威宁|
宁海县|
辽宁省|
青川县|
屏南县|
芷江|
花垣县|
札达县|
玉田县|
临洮县|
昌黎县|
白水县|
屯留县|
公主岭市|
拜泉县|
武山县|
新宾|
绍兴县|
嵊州市|
平凉市|
巩留县|
都匀市|
巴里|
绍兴县|
安国市|
呼和浩特市|
山阳县|
两当县|
当涂县|
普洱|
牡丹江市|
闻喜县|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