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晾鷹臺懷古</p><p class="ql-block">——游通州區德仁務村晾鷹古臺</p><p class="ql-block"> 黑龍江/ 宋瑜琪</p><p class="ql-block"> 題記:由于工作關系,經常從通州區永樂店鎮德仁務村經過。或許是途經那里的次數多了,對那塊廣袤無垠的土地,還有那塊土地上的風土人情,積淀了深厚的情感。我對那里的一草一木、村寨市鎮,都有了深厚的熱愛戀慕之情,故此為其寫篇游記文章以記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南的三個區通州區、大興區、房山區,雖同處京南大地,文化風情,千差萬別,各有千秋。房山區是半山區,不在此文寫了。大興區,以營字命名的村莊為眾。而同屬京東南的通州區,村莊多以務字命名的多。務,舊時是指收稅的關卡,今用于地名。在京津冀地區使用務字做為地名的地方很多,例如北京市通州區于家務回族鄉、梁家務村、馬務村、小務村。天津市武清區的河西務鎮,河北省廊坊市的楊稅務鎮等等。</p><p class="ql-block"> 這些被稱為務地方,還有一個特殊的慣例,凡是稱謂為務的村,在當地還可以稱謂“府”。例如于家務回族鄉,在與當地人聊天交談中,經常被稱之為于府,馬務村稱馬府,梁家務為梁府,河西務為河西府……也許是因為這些地方,舊時曾經做為收稅的關卡,老百姓就故此把官方的收稅卡點,尊稱為府的緣故吧,才會有今天的村莊名字的叫法不同。</p> <p class="ql-block"> 德仁務村也是京南很有特色的村莊,一個德仁務卻分為德仁務前街村、德仁務中街村、德仁務后街村三個村子。每次走到德仁務后街村村委會那里,內心的好奇之感,油然而生。不理解的是村委會辦公室旁邊,居然屹立著一座高大的黃土沙丘。心中不免沉思與疑惑,愚公都能夠為了眼前世界開朗,“子孫無窮匱也”的把擋在家門前的大山搬走,可是村委會辦公場所,為何不鏟除這座荒寂的土丘呢?</p><p class="ql-block"> 自從這里立碑開始保護以后,我終于深解其中的奧秘。這里是遼朝的晾鷹臺,早在1985年,就被通州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留存保護了。是文物故然不能撤除,理應加以保護。</p><p class="ql-block"> 最近一次去那里采風,還是疫情之下的今年初春。高大的晾鷹臺上,一樹桃花正在春風暖日下盛開,花兒嫵媚多姿的美麗,獨自綻放高高的土丘之上,呼喚著春天的帶來。滄桑殘破的晾鷹臺,風骨裸露,風吹雨蝕,殘存僅為一丘。春風浩然,桃花艷艷,風拂花舞,暗釋花香,鄉村一景,古樸迷人。丘臺之下,常坐幾位村里老人,閑談古今過往,樂享今日幸福。</p><p class="ql-block"> 遼朝的晾鷹臺,現在隸屬于永樂店鎮德仁務村管轄。過去它列管于古鎮漷縣鎮。“晾鷹舊臺”曾是古老的“漷縣八景”之一,譽名京東地區。</p> <p class="ql-block"> 據2017年6月20日,立碑保護的碑文記述:遼時其周圍為水泊,處延芳泊南部,遼代帝后每年春季至此游幸獵鵝,故稱晾鷹臺。與放鷹臺、呼鷹臺共稱遼代帝后狩獵的“三鷹臺”,古代漷縣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此臺是自然形成,但內仍掩有戰國至西漢的墓葬較多,更重要的是,遼金時期此臺是每年春未帝王將相放鵠擒鵝的游幸場所。既表明此處周圍是延芳淀水泊,又反映遼金少數民族的“捺缽文化”。對于研究古代歷史、地理都有重要價值,今僅余土臺西北端一部,長95米,寬45米。</p><p class="ql-block"> 古代這里百里水泊,滄海桑田,如今的京東南,成為了村郭城鎮的廣袤無垠的平川,水泊已經在京東南大地之上,蕩然無存了。</p> <p class="ql-block"> 遼朝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210年,是一個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封建王朝。《遼史》,也是中華民族輝煌的《二十四史》中的一部史籍。</p><p class="ql-block"> 遼國,也曾稱為契丹國。自從耶律阿保機登基建立遼國,先后經歷一朝九帝。但是第五任景宗耶律賢和第六皇帝圣宗耶律隆緒父子,都不是有所作為的盛世君主。然而歷史上蹊蹺之事,也伴隨著巧合而改變著歷史。就在這個時期遼朝出現了一位杰出偉大的女性,為他們父子主持朝政。這位女能人,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蕭太后”。蕭太后本名為蕭燕燕,她是景宗的皇后,圣宗的母親,興宗的奶奶。</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與張家灣鎮,有一條小河,依然還是用她的名字命名為“蕭太后河”。臺湖鎮在建的“古運蕭太后碼頭遺址公園”,就是以蕭太后河為主題的公園,由于正在建設,沒有開放。冬日里,我曾從周圍擋板空隙里窺視過,雜草叢生的公園里,一尊花崗巖的蕭太后石雕像屹立在公園內的蕭太后河南岸,古樸大氣,威氣凜然,雄姿英發,不愧為一代能征善戰的巾幗英雄。公園正在建設中,水泊四周雜草叢生,水生植物枯枝敗絮,寒風瑟瑟,蒼破悲涼,與這位南征北戰的巾幗英雄氣概形象格格不入,實為不符。估計未來建設完工后,它將成為演藝小鎮臺湖鎮的一道反應歷史主題的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 蕭太后,威名遠赫中國歷史和傳統戲曲舞臺之上的杰出女性。地命其氏,河稱其名,實至名歸。</p><p class="ql-block"> 遼朝不同于其他朝代,它不尊崇于“男尊女卑”的封建觀念。遼朝也有別于其他朝代,它有皇族和后族,皇族和后族都是契丹人,皇族姓耶律,后族姓蕭。皇族與后族多有聯姻。遼朝九帝中,竟出現了四位蕭太后,第一位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淳欽皇太后,也是歷史上的“斷腕皇太后”。第二位的就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蕭燕燕,她是我們日常記憶里的蕭太后。第三位是遼圣宗耶律隆緒的元妃蕭耨斤。第四位是遼興宗耶律宗真的皇后蕭撻里。</p><p class="ql-block"> 蕭太名本名為蕭綽,生于953年6月18日,卒于1009年12月29日。小字燕燕,契丹族,遼朝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最為鼎盛的之時。蕭綽為后族重臣蕭思溫之女,蕭燕燕的父親又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附馬。保寧元年(公元969年)遼景宗耶律賢繼位后,選為貴妃,后冊立為皇后。保寧三年(971年),生遼圣宗耶律隆緒。遼景宗在位期間,蕭綽即參決軍國大事。乾亨四年(982年),耶律賢去世,耶律隆緒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二十七年臨朝攝政生涯。統和元年(983年),耶律隆緒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后”。蕭綽主政期間,重用耶律斜軫、耶律休哥及韓德讓,在統和四年(986年)擊退了大宋王朝的軍隊,并對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的進攻。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蕭綽以索要關南地為名與耶律隆緒共同親征伐宋,同宋朝達成了歷史上聞名“澶淵之盟”,從而威名遠揚。統和二十四年(1006年),耶律隆緒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承天皇太后。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蕭綽歸政于耶律隆緒。同年十二月,病逝于行宮,享年57歲。</p> <p class="ql-block"> 晾鷹臺的遺存,充分反映了遼金少數民族的“捺缽文化”。捺缽,契丹語的譯音,意為遼帝的行宮。自遼代以來“捺缽”一詞由行宮、行營、行帳的本義被引申來指帝王的四季漁獵活動。即所謂的“春山秋水,冬夏捺缽”,合稱四時捺缽。</p><p class="ql-block"> 捺缽,做為封建皇家一種習俗活動,與遼金時期,一年中要有幾次契丹游牧涉獵習俗相關的營地遷徒,從而形成了捺缽文化。春捺缽設在便于放鷹捕殺天鵝、野鴨、大雁和鑿冰釣魚的場所,最遠到達混同江(今松花江上游)和延芳淀(今北京東南),就是德仁務晾鷹臺處。</p> <p class="ql-block"> 說起晾鷹臺,必先談其延芳淀。</p><p class="ql-block"> 沒有延芳淀良好的濕池生態環境,豐草水美的風景,就不會有每年北歸的候鳥遷徙,暫落這里休息,補充長途跋涉消耗的體能。水草豐美,自然就成了飛鳥的天堂,飛鳥多了,也成了遼帝攜帶皇后及內宮家眷,來此春放捺缽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一千年前,契丹人興起了一世王朝——遼朝。京東南當時還是百里茫茫,岸畔蒼蒼的水泊濕地。其中最為著名的風景區,就屬延芳淀。據《遼史·地理志》記載:“延芳淀方圓數百里,春時鵝鶩所聚,夏秋多菱芡。”遼代延芳淀在漷陰縣境內,今通州區的南部。其范圍包括朝陽區東南隅、大興區東端、武清縣西北部,皆屬遼朝漷陰縣境。在上述地域范圍內,并非全是延芳淀的水域,也有一些未被水淹沒的沙洲土崗的地方。遼漷陰縣治所在地為霍村鎮,就在景色秀美的延芳淀水域之外的土地上。因為遼代帝王常去延芳淀游獵,霍村鎮人口逐漸增多。“居民成邑”遂開設縣制統之。又因地處漷河之南,故以“漷陰”為縣名。</p><p class="ql-block"> 延芳淀在遼、金時期是“方數百里”較完整的水域湖泊。到了元代時期,雖為“瞻彼漷兮,其水沄沄”,但是己經離析分為多個面積縮小的湖泊了。變成南辛莊飛放泊、栲栳垡飛放泊、馬家莊飛放泊、柳林海子、延芳淀等幾個淀泊了。</p> <p class="ql-block"> “飛放”詞源于北方游獵民族,據《元史》記述“冬春之交,天子或親幸近郊,縱鷹隼搏擊,以為游豫之度,謂之飛放。”所以南辛莊飛放泊、栲栳垡飛放泊、馬家莊飛放泊都為元代淀泊名稱,而不是遼金時的稱渭。</p><p class="ql-block"> 馬家莊飛放泊在漷縣城北八里,南辛莊飛放泊在縣南二十五里,栲栳垡飛放泊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今于家務回族鄉東垡村附近。南新莊飛放泊遺址在今永樂店鎮半截河村北、德仁務村南。半截河村元代稱南新莊,村北的前、后馬坊村就是在飛放泊淤塞后變成低洼荒地。明朝為防御蒙古兵南侵,曾在此設官養戰馬,場所建的村莊為馬坊,因為村莊一前一后,故為前、后馬坊村。栲栳垡飛放泊,在今于家務回族鄉東垡、西垡兩村之南,兩村原稱東、西栲栳垡。二村東南的小海子村,就是在此處飛放泊。明代時淤積成原后,由山西遷民所建的村落,栲栳一詞今在山西仍然使用,例如山西有一美食就為莜面栲栳栳,栲栳栳是柳編簸箕的別稱,而在栲栳飛放泊旁建村,故名為東栲栳垡,西栲栳垡。由于這兩個村,后來建成通州區聚富苑工業開發區,我因工作關系,經常到這里,故此我對這兩個村感情也是比較深厚。馬家莊飛放泊,遺址在今張家灣鎮海子洼村以南及西的大面積低洼易澇農田處,蒙古人有將較大水面的胡泊,稱為“海子”的習慣。“海子洼”村名即以馬家莊飛放泊淤塞后形成洼地,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除上述飛放泊外,元代還有柳林海子和延芳淀。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先“車駕幸漷州”;后又“車駕幸柳林”。“畋于柳林。敕更造行宮”。柳林海子在元代是十分重要的元帝皇家游獵的去處。柳林海子,今在張家灣鎮大、小北關村與前、后南關村之間。元代曾在此建有行宮,乃帝王游幸駐蹕之所。行宮位置在西永和屯村西,名叫磚碴地的耕地處,因此處大面積耕地里多磚頭瓦礫故名。</p> <p class="ql-block"> 這些殘留的遼金捺缽廢墟,均是被明將徐達、常遇春攻打通州時,縱火將柳林行宮燒毀。據《清一統志》載“延芳淀在通州西南,今南海子側有延芳村,或謂延芳淀,即南海子之舊名云”。所謂南海子側之延芳村,應為今大興區東北角的大、小羊坊店村。其東即今通州區西南部的次渠鎮轄域,從次渠鎮一帶村落較稀疏程度來看,可以證明這里曾是延芳淀故地的可信度極高。元代時期,延芳淀已演變成5個較小的淀泊。</p><p class="ql-block"> 到了明代,這五個淀泊仍然存在。明人所修《漷縣志》對馬家莊飛放泊、南辛莊飛放泊、栲栳垡飛放泊相對縣城的方位、里程一一確指,就是明證。《明一統志》謂“延芳淀在漷縣西,廣數百畝。中多菱芡芰荷、鵝鶩雁鴇之類”。《讀史方輿紀要》中也見有柳林的記載。但是,明代的這幾個淀泊較元代又縮小了許多,由延芳淀只有數百畝即可見。至清朝中期,馬家莊飛放泊、南辛莊飛放泊、栲栳垡飛放泊、柳林海子、延芳淀等。由于后來明朝引入山西墾民大量流入,放干湖水,開墾犁地,古老的延芳古淀,就在京東南大地上消失了。乾隆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謂“飛放諸泊(指馬家莊飛放泊、南辛莊飛放泊、栲栳垡飛放泊)俱湮廢”,又“延芳淀久湮廢”,“元時(柳林)行宮遺址無考”。綜上所述,從遼代“方數百里”的延芳淀,到元、明時南辛莊飛放泊、栲栳垡飛放泊、馬家莊飛放泊、柳林海子、延芳淀,再到清中期幾個淀泊的湮廢,大約興衰沉浮經歷了800余年,延芳淀最終演變成阡陌縱橫,煙火鄉村,盛產五谷的沃野良田。</p><p class="ql-block"> 遼代延芳淀中的遺跡遺物,主要有放鷹臺、呼鷹臺、晾鷹臺、蕭家臺子、蕭太后馬步軍點將臺。另外還有天宮寺、神潛宮、蕭太后糧倉和石刻等。可是現如今也只有晾鷹臺,殘存的土丘依舊在,其他的呼鷹臺,放鷹臺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放鷹臺故址在今漷縣鎮唐頭村址處。唐頭村之名,唐是池的意思。是以村址位于水池東端故名。建村時,村西尚存有延芳淀遺跡大水塘,塘東岸有高土臺。明中期,知府徐盛(涕縣城內人)埋藏在唐頭的放鷹臺遺址上,其家奴在此看墳,并管理所雇窮民耕種家田,漸成一村,起名唐頭村。</p> <p class="ql-block"> 呼鷹臺故址,在今天通州區張家灣鎮前青山村北、漷馬路南側。1958年大躍進時,尚存有數畝地的高土崗,雜樹叢生。1974年學大寨運動中土崗被平,曾出土金代延慶院照公壽塔銘、經幢和鑄鐵編鐘。照公壽塔銘的序文中言:僧人圓照俗姓侯,年十有八歲,禮漷陰縣清善村延慶院職慧大師而出家。可見延慶院在遼時已建,而且是建在呼鷹臺上,遼代帝后信佛,甚至給僧人賜官,有位至三公者,因而飲食多隨僧俗,來延芳淀游獵,常不食葷,而食“清善”,因此在帝王用膳之處所成村落,命名“清善村”。</p> <p class="ql-block"> 遼代雖然在北京建了都城,但是它只是陪都,它還不足以為北京的都城歷史的開始。但是遼朝燕京,就被稱為“四時捺缽”之圣地。“捺缽”就是皇家帶有軍事訓練性質的游獵活動,儼然成為一種文化是歷史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 延芳淀,古老的捺缽圣地,位于通州區南部漷縣鎮域,大運河西岸。古時為白河,也稱潞水,今潮白河和北運河流經地區,形成原因與南海子相似,是古河道形成的天然濕地。</p><p class="ql-block"> 遼金元時期,火紅的延芳淀,是一個王朝興衰的見證。淀,是較淺的湖泊,延芳淀是皇家游獵的湖。看京南蒼茫大地,眼前仿佛皇帝攜后妃和文武百官春獵的情景再現。延芳淀上空高飛春歸成群天鵝,鷺鳥,那時候王朝的沒有動物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的概念,春獵主要對象就是這些珍貴的天鵝的飛禽。</p><p class="ql-block"> 南海子、延芳淀,古老的燕京一海一淀。都曾經消失在京城的版圖之上和人們的視線里。然而南海子已經恢復重建了,成為京郊最大的郊野公園。延芳淀就沒有南海子那般幸運,雖然如今已經在古老的土地之上,規劃建設許許多多濕地景觀公園,但是至今仍然沒有明顯近似乎當年輝煌的延芳古淀的復制品。</p><p class="ql-block"> 不過曾經作為皇家游獵地的延芳淀,也留下了謎一般的晾鷹臺遺址,這就是我所感興趣的。</p><p class="ql-block"> 晾鷹臺就是皇帝放出獵鷹(海東青)捕獵天鵝返回時,“晾曬”濕身獵鷹的地方。今天還可見幾米高的土臺,上面生長著根系發達,但樹齡并不蒼老的小樹。春風十里,古臺新樹,桃花朵朵開,美景古跡,彌足珍貴。千百年來,歷史更迭,社會變遷,晾鷹臺依舊存在,這也是這塊土地謎人般的神奇。</p><p class="ql-block"> 從殘存的晾鷹臺剖面土質觀察,土臺沒有人工夯實壘造的跡象,應為天然形成,但是也沒有水成沉積層理紋路,更像是風吹黃土沉積而成的。該遺址被列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立碑保護,碑文說明土臺是天然形成。曾經的低洼濕地延芳淀,如今海拔依然是不足10米的廣闊平原,突兀“聳立”一座幾米高的土臺,正如鶴入雞群一樣孤傲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潞河滾滾南去,滔滔河水泛起浪花朵朵,大浪淘沙淹沒了沉睡千年的歷史,滄海桑田能夠保留下這一丘之高地,已經實屬不易。</p> <p class="ql-block"> 如今通州區的城市化建設進程,迎來了首都副行政中心設立的浩蕩春風。古老的通縣大地,煥發了勃勃生機和發展前進的無限動能。永樂生態公園修建了反應古老捺缽的映月湖,湖畔休憩的風雨長廊;于家務回族鄉東口的群眾文化廣場——延芳廣場;馬駒橋大杜社的濕地公園,都在這塊神奇的大地之上,因韻而生。曠野之中的啾啾雉雞鳴叫,高天之上的鶴翔鷺舞,無不是今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時代發展理念,接出的累累碩果。</p><p class="ql-block"> 新一代延芳古淀的后人,敢為人先,勇立潮頭,敢做時代發展大潮中的弄潮兒,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新家園而奮斗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涟源市|
华池县|
商城县|
莱州市|
富裕县|
河南省|
塘沽区|
珠海市|
临漳县|
湖口县|
江山市|
浦城县|
宣城市|
北辰区|
南澳县|
客服|
应城市|
沧州市|
大田县|
桂东县|
海南省|
南陵县|
桂平市|
垣曲县|
五华县|
买车|
沂南县|
固安县|
霸州市|
沁源县|
白山市|
罗平县|
嘉兴市|
张掖市|
麦盖提县|
卓资县|
鄄城县|
文山县|
大足县|
平远县|
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