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淺”作為一個“梗”為大家喜聞樂“用”,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淺淺”的了,大有“深之不必”“點到為止”之意。而我這里要說的“淺讀”,那是真的“淺讀”。本以為自己從教三十多年,教學《蘭亭集序》(以下均稱《蘭亭》)也有很多次,對《蘭亭》多少有一點體會,給某些同志作個閱讀的向導在能力上也綽綽有余,及至讀了一些專論,方知“北海之大”和“涇流之小”了。我于是在“讀”字前深深的加了個“淺”字。希望我的“淺讀”能換取你的粲然“淺笑”。</p><p class="ql-block"> 先放一張從百度“圖片”查得的所謂“蘭亭圖真跡”(我就是輸入這幾個字查的)圖片,有助于大家比照認讀,也有利于我在胡言亂語中最終能回歸本題。</p> <p class="ql-block"> 看上面的《蘭亭》,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是個“醉本”,也就是說,這是在作者半醉半醒或者酒醉未醒狀態下寫就的。唐人何延之在《蘭亭記》有如是記載,道是王右軍揮毫制序,如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書數百十本,終無如祓褉所書之者,右軍亦自珍愛寶重此書。”李商隱和宋代薛紹彭(他可是宋代書法界的一顆響當當的銅豌豆)都有類似“不因醉本蘭亭在,后世誰知舊永和”的詩句。酒醉中的創作我沒有經歷過,但那種感覺我有過,那一天和燕祥和龍哥和樂云他們一起喝酒,不知道是老酒催化了情感,還是情感催化了老酒,反正我醉了,隨處坐下的車庫的凹凸便是我最感安樂的地方。人的靈魂無處安放,只有安放在醉人的酒里。所以我敢說,王羲之一定是借著酒醉把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最大的“痛”和最深的“悲”寫出來了,有什么是一個酒醉人說不了的話、寫不了的字呢。</p><p class="ql-block"> 因為是“醉本”,作者興之所至,全文324個字,光勾劃涂抹處就有二十來處,占到總量的十六分之一。平素我們總以為涂改是不好的,譬如高考,光書寫分就有五分,占比比我前面提到的數值還要高,閱卷組怎么不考慮一下給修改特別精彩的試卷加分呢。(估計現階段恐怕是不可能了)你看“歲在癸丑”的“癸”字筆畫寫得很細,好像是后續填上的,“有崇山峻領”的“崇山”也好像是漏掉了,因為沒有地方填不得不填在右邊;“向之所欣,俛仰之間”的“向之”似覆蓋了“於今”,“豈不痛哉”的“痛”似覆蓋了“它”字,“悲夫”的“夫”字,似覆蓋了“也”字,“有感于斯文”的“文”字似覆蓋了“作”字;“囙寄所托”的“囙”(今已不用)貌似是“因”的異體字,“未甞不臨文嗟悼”的 “甞”(今已不用)又貌似是“嘗”的異體字:這一填一改一異,讓你感覺到填得好,改得奇,異得美。就算是“修稧事也”的“稧”,“悟言一室”的“悟”,“崇山峻領”的“領”,到底是當時通行的字呢,還是確實是寫錯了呢,也成為學界的趣談。至于“恵風和暢”的“惠”字的少兩筆和“和”字之“口”的多一筆(神龍本),這恰恰就是書法體的“求變”吧,書法的覺醒由此可見一斑;還有“怏然自足”的“怏”字,某以為甚至比一般認為的“快”字要更好些,“怏然”意為“自信自負的樣子”,用以描摹“自足”的情狀,是最恰當不過的。</p><p class="ql-block"> 也正因為是“醉本”,作者筆隨意轉,總共二十八行,縱橫自如,一氣蟬聯。有一句話想必大家很熟悉,就是“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這一句是后人送給《蘭亭》的專用贊美語:一個“之”字,極盡變化之能事,字同筆異而意殊;一個“為”字,“為”所欲為,隨心而“為”;一個“其”字,恰如“其”分,出“其”不意;“興”“豈”平中寓奇,“悼”“每”斜中求正,其他諸如“所”“于”“者”等等,皆別出心裁,自成妙構。或平正穩健而挺立,或左右舒展欲躺平。(思想的火光閃了一下,如果放在今天,他們的所為一定會給“筆跡鑒定”制造麻煩吧。)還有一個概念叫“八闊九修”,這是我讀柏江先生《讀<蘭亭>》時新get的,道是有一個版本,第八行較寬,第九行較窄,故稱“八闊九修”本。柏江先生是我的學長,他的博修和涵養,使得他學術上的水準遠超同學、同年和同輩。所以我讀他的《讀<蘭亭>》,因為缺乏足夠的閱讀能力,也只是“淺讀”了一下。(如果本文不小心被他看到,希望能得到他的諒解。)</p> <p class="ql-block"> 某日宣生來訪,見我淺寫了以上的文字便發現了“問題”,說前面講到的“蘭亭圖真跡”其實不是真的,真跡應該是隨唐太宗殉葬了。按照宣生所言,我于是繼續我的淺讀。</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要說的是,平時我們所見的,都是“摹本”。而這一段要從下面的幾張圖片說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上面的圖片,不知大家是否看得出,它們講述的正是“蕭翼賺蘭亭”的故事,由唐代大畫家閻立本以我前面提到的何延之《蘭亭記》故事為藍本創作而成。《蕭翼賺蘭亭圖》在宋及以后多被反復臨仿,現存宋人摹《蕭翼賺蘭亭圖》三本,分別藏在遼寧省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里。那么,“蕭翼賺蘭亭”的“賺”是什么意思呢?據我淺淺的了解,應該是“獲得好處”的意思吧,用我們紹興話來說,就是“好唄咯”。但你再注意一下畫面內容:一位僧人打扮的叫辯才和尚(就是《蘭亭》真跡的擁有者智永禪師的弟子),一位書生打扮的叫蕭翼(就是至高無上的萬歲皇帝唐太宗的監察御史),他們正在暢談書法之道。看他們的表情,一個似高聲暢談,心無旁騖,一個似滿臉虔誠,別有所謀。所以從后來蕭翼終于得到蘭亭的結果看,這“賺”,應該是“欺騙”的意思。可是,以蕭翼為代表的皇帝向老和尚要《蘭亭》,用得著“欺騙”嗎?孔子不是有曰嗎,“吾聞君取于臣謂之取,不曰假”?也只怪老和尚確實太迂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情商太低”,要不然,直接拿出《蘭亭》真跡作為獻給皇上的“贄禮”,何止于后來抑郁而死呢。 </p><p class="ql-block"> 然后據說后來“《蘭亭》真跡”成為至愛它的太宗的殉葬,又據說其實被同樣至愛它的太宗的姐妹調包,因為有唐末五代溫韜盜墓“得真跡”和“未得真跡”兩說。我寧愿相信真跡是作了殉葬的。一個人(更何況是皇帝)能和自己至愛的東西廝守在一起,這是何等的幸福不說,贏來后學者臨摹無數,這在書法界是怎樣的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啊。這是書法的幸運。后來有那么多臨摹版本,什么“神龍本”“定武本”“穎上本”“長治本”“褚摹本”、“馮承素本”“薛稷本”等等等等。因為我對這方面的無知,所以排列不分先后了。這許多“本”中,我感覺其實也不是“本”,而是“人”,他們有“瘦”,有“肥”,有“修闊”(前面不是有提到“八闊九修”嘛)),有“獨孤”。甚至,我感覺也不僅是“人”,而是“神”,因為人最終將“死之而速朽”,而它們“火”燒之而不殘(趙孟頫《蘭亭序十三跋》火燒本,至今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里),“水”落之而不溺(《定武蘭亭》趙孟堅落水本,卷首有“性命可輕,至寶是保”八字),真正做到了“永垂而不朽”矣。</p><p class="ql-block">趙孟頫《蘭亭序十三跋》火燒本</p> <p class="ql-block">趙孟堅書法跋落水本</p> <p class="ql-block"> 說到“速朽”和“不朽”,我想該說說《蘭亭》的內容了。“死生亦大矣”,它道出的人生的最大的命題,所以我說,《蘭亭》是一個“大本”。全文盡管只有區區二十八行字,情緒上卻是抑揚頓挫,跌宕起伏。“樂”而“痛”而“悲”,道盡了人世間多少陰晴圓缺,悲歡離合。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讓人在生命的長河短流中泣血宵吟,扼腕長嘆。偉大的波斯王克謝爾克謝斯率領波斯歷史上最大的遠征軍向希臘進軍,在阿比多斯海灣檢閱全軍,當看到他的海軍遮天蔽地布滿海灣,他感到無比榮耀,之后卻傷感以至泣下,他對叔父說,當我想到人生短暫,想到再過一百年,這一支浩蕩的大軍中沒有一個人能活在世間,便感到一陣突然的悲哀。然而《蘭亭》終究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的,書修禊事,便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倘若王右軍不敘其事,就算是后來文征明、趙孟頫、唐寅們古稀畫工,知命技高,青樓夢好,也難賦深情啊。“禊帖”緣何謂之“禊帖”,乾隆皇帝因誰題有“晉唐心印”之詞,以及蘭亭景區門口為什么要懸掛“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匾額,我有點懂了。</p><p class="ql-block">文征明蘭亭修禊圖</p> <p class="ql-block">趙孟頫蘭亭修禊圖卷</p> <p class="ql-block">唐寅蘭亭修禊圖卷</p> <p class="ql-block">蘭亭景區的匾額</p> <p class="ql-block"> 回應一下開頭,其實我安插在前面的正是唐代書法名家馮承素臨摹的“神龍本”,你看一下卷首的那個小印“神龍”便知,那是唐中宗李顯的年號。</p><p class="ql-block">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的左半小印</p> <p class="ql-block"> 有暇無暇,盍“淺讀”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村|
思南县|
天气|
兴安盟|
抚宁县|
龙岩市|
岳普湖县|
高青县|
石屏县|
米脂县|
达日县|
韩城市|
井研县|
高清|
惠来县|
句容市|
龙里县|
肃北|
莱州市|
乐至县|
民勤县|
绥滨县|
荥经县|
阳新县|
蒙自县|
三原县|
邓州市|
大邑县|
江达县|
延长县|
习水县|
呈贡县|
莱阳市|
宝清县|
石嘴山市|
格尔木市|
石渠县|
涡阳县|
呼和浩特市|
铜川市|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