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翻越塔爾扎特山之后,向北經過發羅拉、費里,公路兩側,亦是連綿不斷的丘陵地貌,紅頂白墻的農舍點綴其間,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這些天一路走來,所見公路旁的山坡丘巒,均是一片綠色,沒有見過開山釆石采礦而必然留下來的山體裸露疤痕滑坡。看起來,這個國家在自然保護這方面還做得不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窗之城”到了。</p><p class="ql-block">它果然真是耀眼奪目,放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邊傍山,一邊臨河,小城的這個地段,也可以算是城市中心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尖上,有座通訊鐵塔,有面雙頭鷹國旗高懸。</p><p class="ql-block">那上邊,就是培特拉古城(世界遺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培拉特是一座罕有的、保存完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筑風格城市,它見證了好些個世紀以來各種宗教和文化群體的和平共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這個現代雕塑(二戰反抗德意法西斯占領)左轉彎往上走,就是培拉特古城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將汽車停在山下,刻意步行上山去看古城,為的是將古城由下及上,仔細端詳。</p><p class="ql-block">邊登山,邊回望,瞧見培拉特新城的面積還蠻大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入口大門。</p><p class="ql-block">六百多年前乃至兩千多年前,通往古城入口的路面(大石塊路),應該就是這個模樣。到今天,它依然是這個樣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門上下的城墻和堡壁,既高且厚,令人感嘆!</p><p class="ql-block">想一想,這高坡之上的古城,在千余年群雄逐鹿、戰火紛飛的冷兵器時代,真正是易守難攻的戰略重鎮、雄居中樞的堅強堡壘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城堡初建于公元前四世紀,鼎盛于公元十三世紀,為巴爾干地區古代戰略要地,道路樞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為古代的重要城鎮,堡壘范圍內各種設施建筑齊全。</p><p class="ql-block">有街市,有教堂,有高塔,有飲用蓄水工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處地方,粗粗一看,看不出來是什么場所。只覺得頂端是塊面積巨大的平臺,現今只是長滿茵茵綠草。</p><p class="ql-block">四周丈量一番并探索式進入建筑內部,發現奧秘 —— 這是一座巨大的蓄水工程。</p><p class="ql-block">平時,從城堡山下的奧蘇姆河取水,用人工傳遞,經專用水渠送至這里貯存。同時,建筑上的巨大平臺亦可以收集雨水,得以分門別類擴充水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到蓄水池內部窺視,如今仍有余水(現在城堡內當然棄用這種水啦)。</p><p class="ql-block">到此,思緒不禁飛揚:千年以往,尤其是十三世紀來歐洲群雄爭霸的歲月里,只要城內囤足糧草輜重,備足兵器火藥,加上城中數千過萬軍民同心協力,長期堅守,御敵于堅城之外,立于不敗之地是完全有把握的。例如篇二介紹過的高山之上的克魯亞古城,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堪德培就是利用古城作最后的根據地,幾十年中東征西戰,南北驅馳,所向無敵,所守如山(直到他病逝之后,克魯亞古城堡才為強敵所攻破)。</p><p class="ql-block">這高山城堡,是歐洲古代戰爭史上巨大的攻防建筑、宏偉的遺世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本是一個軍事堡壘,用來做軍事防御,后來逐步擴大,居民遷入城中,同居共守。</p><p class="ql-block">城堡經過戰爭和地震,各種軍事設施已經成垣斷壁,盡顯歷史的滄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依山勢而筑,壁陡墻厚,險要萬分。險要到什么程度? 待你登上城垣向外張望,便會心領神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堡內向東望,東邊,是托莫爾山。再過去,是著名的游擊隊峰(海拔2416米)。</p><p class="ql-block">就在這里,我與同伴們相約,若是下次有機會再訪此地,我們一定抽出一天時間,去爬游擊隊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古城望山下,培拉特新城亮晃晃得有點失真。</p><p class="ql-block">那些幢房子,哪里是房子嘛?</p><p class="ql-block">分明,是一個個安徒生童話集里面的小火柴盒子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奧蘇姆河從培拉特舊城山腳下緩緩流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個古城,全由這種巖石巨塊筑墻圍繞起來,長達十數公里,實在壯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遠,可見山間峽谷和奧蘇姆河濕地平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范圍之內的拜占庭帝國時代的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個拜占庭帝國時期的教堂,據說是來頭不小。可惜,門上四兩鐵,我們未能入內一瞧究竟。</p><p class="ql-block">原來,這里是位于古堡東坡的圣三一教堂(亦稱為圣瑪麗教堂),由前廳、內殿、和圣壇三部分組成,典型的拜占庭風格,被認為是培拉特最重要的歷史和建筑古跡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座高塔(主塔),其下邊巳經沒有小門可供出入,看不見內中乾坤。當年是作瞭望塔還是宣理塔之用,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不過,我們新疆烏魯木齊大巴扎步行街口的高搭,倒是與這十分神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細細看,此圖的左下方,新城區內有一座類似美國白宮樣子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那里是培拉特大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著城墻邊,隨意漫步走,港真,不由人晃悠晃悠地走入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十三世紀,走近那炊煙漸起蓽路藍縷人間的公元前四世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墻垣上有君士坦丁大帝頭雕像。</p><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名列“影響世界的100位帝王”之首,看來這培拉特古城與大帝有其淵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培拉特見證了一個堅固但開放的城鎮,并且長期居住著工匠和商人。其城中反映了巴爾干半島的本土住宅傳統,有的建筑風格則主要來自18世紀末和19世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山頂古城,至今仍有居民生活在其中,有幾條街食肄客棧遍布。</p><p class="ql-block">若是將一晚住宿安排在此,入夜時分,古城垣上耳聞山風吹哨,石頭巷口眼看新月如鉤,你會覺得,前想像得到古人,后召喚得到來者。</p><p class="ql-block">因為,你就真真切切、實實在在位居這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當中(禾實得了落!又留下一個重訪阿爾巴尼亞的理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盡情地拍攝吧!</p><p class="ql-block">小城如古,有公元前、中世紀歐洲大陸的風雨洗禮;有從今后、更未來新歐洲(特指歐東變革后從“東歐”到“新歐洲”的轉軌新生)的順理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培拉特環山的房子經過改造,以適應城鎮的生活方式,斜坡上的分層房屋,主要是水平布局,并充分利用進入的日光。</p><p class="ql-block">要離開培拉特了,我把同伴自由行者美女的一段感悟放在這里:“來之前自己心目中的阿爾巴尼亞是歐洲最窮國家,這里一定貧窮落后。沒想到阿國經過這些年來的發展,雖然高樓大廈比中國少,老百姓生活一點不比中國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看一眼這赫赫有名的圣三一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它就這般模樣,靜靜的留在這里。</p><p class="ql-block">任時光流逝,讓山風漫理骨絡;隨天荒地老,許明月獨映肌膚。</p><p class="ql-block">沒有刻意的改變,沒有堆砌的修飾,沒有大興土木,打造旅游勝地的喧囂,更沒有尾隨訪客、喋喋不休兜售物品的小販……</p><p class="ql-block">它就是它,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一顆寶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見啦,培拉特古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離開培拉特,向北途經大弋薩、恩德羅奇,驅車兩百多公里,竄入地拉那市中心區(斯堪德培廣場附近),巳是夜間九時許,七彎八拐(城區道路改造)徑直入住酒店,洗洗涮涮,倒頭便睡,按下不表。</p><p class="ql-block">次日(2019.10.9.),早早來到廣場上,在英雄斯堪德培像下,為七位同伴留下一幅打卡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個廣場,亦稱為“人民廣場”。近代幾十年間,阿爾巴尼亞的風云際會、革新變遷,這個廣場都錄有歷史的見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廣場上一側的歷史博物館,是要進去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館內,雙頭鷹造型(由許多桿毛瑟槍支擺成)的展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雙頭鷹下的阿族英雄人物(雕塑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館內有反映二戰時期阿爾巴爾亞軍民抗擊德意法西斯軍隊的畫作(看得出,那個年代的畫風滿是高、大、全英雄形象的宣傳。你看,畫面中的德意侵略軍,有死有傷;而抵抗力量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軍男女戰士,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敵軍坦克火炮卡賓槍,竟然無一傷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館藏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廣場上另一側的國家歌劇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她們身后的這幢紅色建筑,據說是一個州政府機關的辦公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斯坎德培廣場邊,有一處地下防空工事(碉堡)坑道開放給游客參觀。這處坑道內部規模不大,陳列比較簡單。</p><p class="ql-block">不過,坑道工事的入口處在其碉堡狀的內穹里,佈置得像極了一處藝術殿堂的大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國大媽(這里我可沒有貶低我們同行美女們的意思喲)愛留影,國外的Ladies 又何嘗不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的著名建筑金字塔。</p><p class="ql-block">1988 年,為紀念阿爾巴尼亞前共產主義領導人恩維爾·霍查,作為霍查博物館的地拉那金字塔在地拉那市中心首次建成。</p><p class="ql-block">如今,金字塔敗落寂寞,據說會改建成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p><p class="ql-block">孰是孰非,留給時間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爾巴尼亞在上世紀歷經變革的滄桑留痕,在這些地方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由前領導人恩維爾.霍查女兒和女婿設計的建筑物——地拉那金字塔。建成后曾經作為霍查博物館,后來又成為展覽中心和夜店。</p><p class="ql-block">如今,石墻破損剝落,外壁滿是涂鴉、玻璃碎毀許多。</p><p class="ql-block">或棄或留,沒有定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之交在于民相親。</p><p class="ql-block">美女哈王與路人愉快交流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街道邊的畫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現學現賣,在地拉那街頭,我們集體擺出了山鷹的手勢,惹得圍觀的當地人一陣熱情的掌聲。</p><p class="ql-block">注意,圖中間較矮的穿深色長衫的那位,是當地的一逛街的婦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特蕾莎修女塑像,近旁有她的紀念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說,在阿爾巴尼亞晃蕩的這一周內,走到哪里,都會出現我們和當地群眾、當地人和我們熱情交流,互相問候的溫暖場面。</p><p class="ql-block">與我們這些個“退休一族”一樣,當地人也酷愛擺P、打卡留影。尤其聽到我們是中國人,他(她)們的要求合影的積極性更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到地拉那市郊的達依特山下,經過一個山洞通道,去參訪0774地下堡壘。</p><p class="ql-block">0774工事是阿爾巴尼亞前領導人恩維爾·霍查生前在首都地拉那近郊建造的秘密巨型防核武地下堡壘。這處2014年向公眾開放的地下堡壘位于達依特山山體內,始建于1972年,竣工于1978年,取名“0774工事”,供阿政治軍事領導人在想像中的阿爾巴尼亞遭受原子彈襲擊時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宏大的地下工事的秘密入口之一。</p><p class="ql-block">東西方的冷戰時期,由于擔心遭受入侵(當然,至今沒有過),霍查下令在阿爾巴尼亞全境內建造了幾十萬個地下堡壘和碉堡。</p><p class="ql-block">此處堡壘,上下有五層,一百多個房間及廳堂。無疑,是阿國最大的地下堡壘,所用材料及大部分設計,由中國提供,是用于給阿爾巴尼亞黨政軍領導人在遭到“原子彈襲擊”時使用的地下指揮中心。</p><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這處絕秘的地下堡壘,開始向公眾開放。</p><p class="ql-block">接下來的十八張照片,均攝自地下工事的內部陳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迷宮般的地堡總面積2685平方米,共5層,有106個房間,內有時任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霍查和總理穆罕默德·謝胡戰備用“公寓”、議會開會用會議室、食堂、咖啡角及特殊安全保護區域。進入“0774工事”需穿過五扇由士兵把守的厚重的防御門,進口隱蔽,防衛森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下工事有完備的通風系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各種圖片介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禮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恩維爾.霍查在地堡內的辦公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這地下堡壘各處廳堂房間,都成了圖片或者實物的展示場所。</p><p class="ql-block">這室內墻面圖片顯示了該國各地的有代表性的碉堡工事。</p><p class="ql-block">據介紹現在仍然有六萬多座各種類型的碉堡散布在全國各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片為1950年5月1日,地拉那舉辦的慶祝游行。各國共產黨領導人的畫像,被女青年拿著走過主席臺。</p><p class="ql-block">阿爾巴尼亞是與我國最早建立外交關系(1949年11月23日)的歐洲國家之一。</p><p class="ql-block">碼字至此,查閱史料,該說說“明燈”的稱謂是誰說出來的了。</p><p class="ql-block">1966年11月2日,康生率團專程赴地拉那,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宣讀了由毛譯東主席署名簽署的致阿黨“五大”之賀電。賀電說:“以恩維爾.霍查同志為首的光榮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在帝國主義和現代修正主義的重重包圍中,堅定地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紅旗。蘇聯修正主義領導集團、南斯拉夫鐵托集團、一切形形色色的叛徒和工賊集團,比起你們來他們不過是一抔黃土,而你們是聳入云霄的高山。英雄的人民的阿爾巴尼亞,成為歐洲的一盞偉大的社會主義明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面說到,地堡內上下為五層。我們沿著樓梯下行,拐角處的墻面,不間斷地放映著紀錄影片。</p><p class="ql-block">此刻,畫面里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地拉那閱兵儀式上走過的女兵方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影片放映室內的畫面,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1991年地拉那斯坎德培廣場(人民廣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一刻,尤見廣場上10米高的恩維爾.霍查銅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以后,銅像倒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手指著的,是一本《恩維爾.霍查選集》。這種由國家統一發行、人民群眾務必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貫徹執行的領袖人物的書籍,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中,仍舊揮之不去,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紀60~70年代,阿爾巴尼亞和中國是同志加兄弟的關系。當時中國人勒緊褲腰帶對阿國這盞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進行輸血式的各種經濟援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光是軍需物資,連居家生活必備的物品例如“蝴蝶牌”縫紉機,“永久牌”自行車,“紅燈牌”收音機等等都由中國源源不斷地供給著,現在作為展品在地堡里收藏著。</p><p class="ql-block">甚至,這地堡工事里面還有專門教授中國話的教材和教室,真個是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下工事里的各種生活設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嘗試著把“領袖”像端出籃框(佈置者的原意可能是任由參觀者投籃擊打),放到一邊合適的位置上。</p><p class="ql-block">我的努力沒有成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足足參觀了兩個多小時,臨走出地下堡壘的時候,美女哈王代表我們八位,在留言薄上寫下了“了解歷史、端正自己”八個字。</p><p class="ql-block">我們參觀時的了解、思考、認知和感悟,一切的一切,都在這八個字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街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個塑像有點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巿的東邊,是高聳的達依特山。山上的觀景平臺,是遠眺夕陽西下、俯瞰地拉那全市風貌的絕佳場所。</p><p class="ql-block">實話實說,阿爾巴尼亞有著許多震撼人心的獨特景致,它的連綿起伏的古老山巒、被遺忘的考古遺跡、仿佛時光永駐的原始村落、獨立或者連成縱深工事群落的大小碉堡等等。而且,直到1991年之后,阿爾巴尼亞的旅游才開始起步,在這點上,這個國家可謂是巴爾干半島上的一匹黑馬(風光秀麗、物價廉宜)。</p><p class="ql-block">沒有說的,我們抖擻精神,乘坐費時25分鐘、其間要翻越兩座山巒的登山纜車,來到了達依特山上。</p><p class="ql-block">圖為山上纜車站近旁的高山賓館一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位阿族帥小伙(山上歺廳的服務員)子,興致盎然地與我們的美女驢友(自由行者)擺出像征著阿爾巴尼亞的山鷹手勢。</p><p class="ql-block">畫面有趣且意義不凡,我果斷攝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時,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上氣溫沁涼,游客稀少。山下是地拉那城市全景。</p><p class="ql-block">攀談中,得知圖中這位身著紅色防寒短大衣的女子是來自東邊保加利亞的游客。而我這個貨真價實、人窘物缺的流浪漢,仍著短袖T恤,立在夕陽冷風中。</p><p class="ql-block">怎么搞的,冒覺得冷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腳下,整個地拉那城市,一覽無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觀景臺上,七位“流浪漢和流浪女”一字排開,看夕陽西下、月升星移。</p><p class="ql-block">我們,以這種方式,告別地拉那,告別阿爾巴尼亞。</p><p class="ql-block">告別是告別,但是我們八人心里都裝著同樣的一句話 —— 阿爾巴尼亞,我們會再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月10日下午,到地拉那機場歸還載了我們驅馳四方七天的MPV車輛。</p><p class="ql-block">地拉那特蕾莎修女國際機場(阿爾巴尼亞沒有國內航線)候機大廳外。</p><p class="ql-block">結束了七天七夜的阿國自駕游,我們將從這里乘機飛往希臘雅典,在希臘,我們會繼續一段十四天之旅。</p><p class="ql-block">侯機時分,凝神一想,到地拉那為止,我們這趟旅行經過的四個國家(保加利亞、馬其頓、科索沃、阿爾巴尼亞)全都是以前的“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歐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論調圍繞著你我 ——歐東生變,民不聊生,沉淪陷落,國將不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機場侯機廳內。</p><p class="ql-block">你也許會問,這初次到訪的這個“非常熟悉”的國家,有什么觀感?</p><p class="ql-block">讓我用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秘書長金雁女士在《從“東歐”到“新歐洲”》一書中的一段文字來作回復,恐怕是再準確和適宜不過的了:星轉斗移,十年滄桑之后又一個十年過去了。其間,國內聽聞的消息,多以“東歐/生變”是如何/糟糕為主調。所以,“陣痛變革”時期的歐東/負面/報道自然很多。但在進入“第二個十年”(現在巳是第三個十年了)之后,絕大多數的這些國家巳經走向復興,社會穩定,經濟持續增長……</p><p class="ql-block">嗯,以我們在四個前歐洲東部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在阿爾巴尼亞七天七夜的流浪踐行(從海濱到山區、從城市到鄉村)和視覺認知,金雁教授的這段話,信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地拉那飛希臘雅典,飛行時約為兩個小時。</p><p class="ql-block">其實,在當時(2019年上半年)策劃此次旅行路線和方式時,是按自希臘入境,自駕車走保、馬、科及阿爾巴尼亞,再駕車返回希臘,沒有安排這趟飛機的。及至后來發生意料不到的變故,被迫全力應對。</p><p class="ql-block">茲將當時心煩意亂中的記錄,列如下:</p><p class="ql-block">“……本來,巴爾干南部五國(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科索沃、阿爾巴尼亞)自駕游的攻略行程半年前就擬訂好,我也預定好了自駕汽車,就數著日子等出發。豈料九月中離啟程時間只有一個多星期的時候,突然接到租車公司的通知:希臘租車公司最新政策不接受中國駕照租車自駕離境前往第三國第四國……</p><p class="ql-block">這下,全亂了!</p><p class="ql-block">好在,同行的美女驢友紅紅和哈王,臨危不亂,九月十六日(出行前八天)在我的蝸居小屋內,四手翻飛撥弄手機(電腦),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找尋替代可行之途徑,及至夜以繼日三天整,提煉出來包括自駕、飛機、輪船、跨國大巴在一起的仍然竄游五國的交通方式,終于,九月二十四日,我們按期起程!”</p><p class="ql-block">哈哈,有波折才會有故事,有困難才能有攻堅克難之說!今天回想起來,仍然禁不住要為哈王和紅紅兩位美女驢友游伴點贊點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月11日,雅典打卡漫游一天。</p><p class="ql-block">希臘雅典,各位看官應該都了解,都熟悉,我就不饒舌了,隨意看圖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衛城之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任其滄海桑田,只為一訴衷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想當年,這里該是什么模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衛城上,永遠有熙熙攘攘的游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衛城上面腑瞰宙斯神廟和哈德良拱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望衛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嗬,八位到齊了,來一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議會大廈前的儀仗隊員換崗表演,倒是個讓人百看不厭的節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雅典呆了兩夜兩天,我們在10月12日晚上乘通霄航行的郵輪,去訪愛琴海最南端、地中海核心區、希臘最大的海島克里特島。</p><p class="ql-block">那里,遙遠而神秘,美麗且陌生。我們要一睹為快。</p><p class="ql-block">船離雅典港前,夜景璀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郵輪碼頭燈光如晝,兩臺大奔送我們到乘船碼頭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郵輪之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待會兒開始,會有一通霄的愛琴海上夜航,引人遐想……</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圳市|
民乐县|
蒙自县|
隆化县|
邹平县|
岢岚县|
桐庐县|
霍山县|
佳木斯市|
沂南县|
安陆市|
田阳县|
罗平县|
米林县|
东乡|
颍上县|
乐平市|
乐安县|
桓台县|
兴安盟|
德清县|
临海市|
苏尼特右旗|
白玉县|
丽江市|
巫山县|
衡东县|
垦利县|
乐亭县|
定西市|
呈贡县|
桂林市|
襄城县|
海城市|
耿马|
文昌市|
清流县|
专栏|
左云县|
勐海县|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