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白居易</strong>作為文壇巨星,留下了眾多傳頌至今的不朽篇章,提起白居易,可謂是婦孺皆知。</h3></br><h3>他的不少詩作也是被收錄進了教科書,成為了當代學生分析和研究的榜樣。</h3></br><h3>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作為大文豪的白居易除了我們印象中的風度翩翩,還有著另外一番模樣。</h3></br><h3>白居易曾經在新婚燕爾之際,為妻子揮筆寫下了一首動人的情詩,令唐朝百姓紛紛贊賞。</h3></br><h3> <h3>然而,這首詩作放在當下,卻引起了眾多女性的反感,譴責白居易的做法分明就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h3></br><h3>究竟是白居易的哪首詩引來了如此的爭議?而白居易又是在什么樣的契機下寫下的這首詩呢?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h3></br><h3>白居易出生在一個中小官僚家庭,從小幾乎是吃穿不愁,生活有滋有味,但是隨著戰爭的到來,這種安穩的現狀便被打破了。</h3></br><h3>藩鎮李正將河南地區攪得民不聊生,當地的百姓處在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其中自然也包括白居易一家。</h3></br><h3>在白居易兩歲的時候,其擔任鞏縣令的祖父去世,緊接著,白居易的祖母也因為傷心欲絕病故。</h3></br><h3>之后,白居易的父親便擔任了徐州彭城縣的縣令,并且因為堅守徐州有功,很快就被提拔為了徐州別駕。</h3></br><h3>為了保護家人免受徐州戰事的困擾,白居易的父親將其送到了宿州生活,得益于此,白居易也算是過了一個較為安穩祥和的童年。</h3></br><h3> <h3>因此,白居易在其很小的時候便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三歲開始識字,五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朗誦詩文。</h3></br><h3>也許是天賦異稟,年幼的白居易在文學方面展現出了驚人的創作力。白居易在他年僅<strong>十六歲</strong>的時候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h3></br><h3>可見,白居易的文學天賦之高,隨著年齡不斷地增長,白居易也像當時的很多文人騷客一樣,有著為百姓、江山社稷作出一番貢獻的遠大理想。</h3></br><h3>因此,白居易也是義無反顧地踏入了官場,憑借著出眾的才識,他很快便得到了皇帝的賞識。</h3></br><h3> <h3>終于在白居易三十六歲的時候,他成功晉升為了翰林學士,成為了皇帝身旁的名人,令眾人艷羨。</h3></br><h3>這個時期無疑是白居易仕途的巔峰時期,經常出現在皇帝的身邊,深得皇帝的信任。</h3></br><h3>不久之后,白居易更是擔任了左拾遺,由此也可以看出,皇帝對于白居易的喜愛,對此,白居易更是受寵若驚。</h3></br><h3>正因如此,也堅定了白居易要盡忠盡孝,為其肝腦涂地的決心。拾遺本質上就是言官,雖然地位并不高,但是卻由皇帝直接進行選拔。</h3></br><h3>因此,在皇帝的默許下,白居易準備在職場中大施拳腳,在這段時期,白居易用自己擅長的文字寫下了大量反映百姓生活疾苦的詩作。</h3></br><h3> <h3>表達了自己對天下百姓的關懷,對社會現實的憂心,不僅如此,白居易更是直言不諱,將自己的想法悉數上報給了當朝皇帝。</h3></br><h3>起初,皇帝對于白居易的進諫很是感動,認為白居易這樣敢于直抒胸臆的人才實在是難得,為此,也是采取了白居易的大部分建議。</h3></br><h3>隨著意見不斷地被采納,白居易心中的野心也是逐漸被激發,于是,白居易便更加的口無遮攔,甚至不再顧及皇帝的面子,很是快言快語。</h3></br><h3>久而久之,皇帝便對白居易的做法有些厭惡,為了阻止白居易不停進諫,當朝皇帝免去了白居易的拾遺職位。</h3></br><h3>然而,白居易在被免職之后,依然固執己見,堅持闡述自己的意見,白居易的此番做法也是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滿。</h3></br><h3>恰逢這時,當朝宰相武元衡在上早朝的路上被刺殺,對于這件事情,很多人都是不敢言語,唯獨白居易。</h3></br><h3> <h3>在朝廷之上,公然責備辦案人員辦事不力,表示應該對其進行責罰,然而事情哪有白居易想得那么簡單。</h3></br><h3>有人在天子腳下犯案,如果皇帝想查,豈有查不清楚的道理,聽聞白居易的莽撞發言,朝廷的其他官員便瞬間將矛頭指向了白居易。</h3></br><h3>認為以白居易目前的身份地位,根本沒有資格對這件事情發表任何言論,不僅如此,更有人將白居易母親去世的事情拎了出來,彈劾白居易不孝。</h3></br><h3>于是,在有心人的誹謗之下,白居易最終被貶為了江州司馬,這對性格要強的白居易來說是不小的打擊。</h3></br><h3>自此之后,白居易也是收起了自己的豪情壯志,開始獨善其身,寄情于山水,專注于自己的生活。</h3></br><h3>這段時期,陪伴在白居易身邊的也就是他的摯友元稹,兩人可謂是難兄難弟,仕途都極其的不順利。</h3></br><h3> <h3>這時的元稹也被貶為了通州司馬,雖然兩人都互相為對方打抱不平,但卻也于事無補。</h3></br><h3>漸漸地,抑郁不得志的白居易和元稹也就不再糾結此事,反倒是將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吟詩作樂上。</h3></br><h3>兩人在唐朝是出了名的“青樓兄弟”,平日里不是在“泡樓”,就是在飲酒賦詩,活得格外的恣意。</h3></br><h3>為了忘卻人生的煩惱,白居易更是結識了很多的女性,其中最為出名的要數小蠻和樊素,白居易甚至還在詩中寫下了<strong>“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strong></h3></br><h3>然而,此時的白居易已經三十好幾,雖然游離在紅塵之中,生活得很是瀟灑,但是在早該成家的年紀遲遲沒有成家,也是遭到了人們的詬病。</h3></br><h3>不僅如此,白居易身邊的朋友也很是擔心他,于是便為他介紹了一個對象楊氏,楊氏出身高貴,是京兆尹楊虞卿的妹妹。</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兩人雖是中間人介紹,但并不是媒妁之言,白居易同楊氏相處之后,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就產生了情愫,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h3></br><h3>最終在白居易三十六歲的時候,終于結束了單身生活,和楊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楊氏貴為名門千金,而白居易也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詩人,兩人也算是門當戶對,被很多人看好。白居易和楊氏確定關系之后,很是開心。</h3></br><h3>一個嶄新家庭的誕生,沖刷了白居易心頭不少的仕途不順的郁悶,兩人結婚當天,新婚燕爾之際,白居易更是激動地一氣呵成地寫下了一首詩作。</h3></br><h3>將其送給了妻子楊氏,這首詩歌更是被唐朝百姓奉為最美情詩,然而在這首詩作穿過朝代的更迭,流傳至今之后,卻被天下的女人罵慘了。</h3></br><h3> <h3>這首詩為《贈內》,內容如下:</h3></br><h3>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h3></br><h3>他人尚相勉,而況我與君</h3></br><h3>黔婁固窮土,妻賢忘其貧</h3></br><h3>冀缺一農夫,妻敬儼如賓</h3></br><h3>陶潛不營生,翟氏自爨新</h3></br><h3>梁鴻不肯仕,孟光甘布裙</h3></br><h3>君雖不讀書,此事而亦聞</h3></br><h3>至此千載后,傳是何如人</h3></br><h3>人生未死間,不能忘其身</h3></br><h3>所須者衣食,不過飽與溫</h3></br><h3>蔬食足充饑,何必膏梁珍</h3></br><h3>繒絮足御寒,何必錦繡文</h3></br><h3>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h3></br><h3>我亦貞苦士,與君新結婚</h3></br><h3>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h3></br><h3>這里的內人自然也就指的是妻子楊氏,在詩作開頭,白居易表示了要與妻子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決心,約定死后要與其合葬。</h3></br><h3>但是緊接著,白居易卻舉出了很多例子,一一向楊氏介紹了作為賢妻應該有的樣子,這也就是白居易此篇詩作受到爭議的原因。</h3></br><h3> <h3>首先,白居易列舉了黔婁的妻子,黔婁乃是春秋魯國時期著名的窮苦學生,但是他的妻子卻是一位富家千金。</h3></br><h3>黔婁的妻子不僅不嫌棄黔婁身無分文,甚至還愿意與其一同過苦日子,褪去了富家千金的光環,為了愛情開始下地種田。</h3></br><h3>緊接著便是冀缺的例子,與黔婁相同,冀缺也是貧苦人家出身,為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每當他在田間干活的時候,其妻子都會將飯菜送到地頭。</h3></br><h3>后來,相敬如賓的成語也是來源于此處,然后,白居易更是舉出了陶淵明的例子,陶淵明不愿去謀生。</h3></br><h3>其妻子也并不嫌棄他,最終戀人跟他歸隱山林,一同燒柴做飯,過起了苦日子。最后,白居易更是列舉了梁鴻的妻子。</h3></br><h3>梁鴻的妻子本是一位美人,但是在她向梁鴻表示愛意之后,卻遭到了拒絕,梁鴻表示自己更喜歡懂得生活,勤儉持家的女子。</h3></br><h3> <h3>為此,梁鴻的妻子便洗掉了身上的胭脂浮粉,同梁鴻做起了尋常小夫妻,后來的舉案齊眉也是出自這里。</h3></br><h3>白居易列舉這四個例子,無疑是想表示,希望妻子楊氏可以同他們四位賢妻一樣,日后能夠與自己做到相敬如賓。</h3></br><h3>不僅如此,在詩的最后,白居易更是開始向妻子介紹何為清苦的生活,沒有必要山珍海味,也沒有必要玲瓏綢緞。</h3></br><h3>只是簡單的飯菜和粗布就能維持生活,實在是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了白居易想要同妻子一同安貧樂道的決心和迫切。</h3></br><h3>因為迫切,白居易此次作詩的用詞也是頗為直白和樸實,因此,這首詩在被唐朝百姓知曉之后,人們紛紛贊賞白居易的用情之深。</h3></br><h3>這在唐朝自然是沒有問題的,畢竟在那個年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極其低廉,很多時候都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h3></br><h3> <h3>在婚后,甚至沒有發表立場的權力,然而,時至今日,在呼吁男女平等的現在,人們對于這首詩又有了重新的解讀,很多女性認為這首詩中的白居易太過大男子主義。</h3></br><h3>整首詩的大篇幅都用來敘述自己對于賢妻的要求標準,但是卻沒有絲毫的字眼來約束自己。</h3></br><h3>不敢想象,作為白居易的妻子,在看到這首詩作的時候,心里是怎樣的感想,究竟是痛苦的甜蜜,還是被束縛的煩悶。</h3></br><h3>正是因為千百年來,女性一直在遭受壓迫,遭受霸凌,而隨著女性意識的逐漸喚醒,女權開始崛起。</h3></br><h3>因此,在當下但凡觸及女權的事情,在社會上絕對會引起一陣熱烈的討論,倘若白居易是當代的一個網友。</h3></br><h3>在他寫下如此的言論之后,勢必會被罵得狗血淋頭。</h3></br><h3> <h3>不過,也許這層解讀是對白居易的誤解,白居易在與楊氏結婚之后,生活得還是很溫馨,雖然算不上琴瑟和鳴,但至少也是相濡以沫。</h3></br><h3>尤其是在女兒出生之后,為這個家庭更是帶來了很多的歡聲笑語,令白居易心中的苦悶一掃而光。</h3></br><h3>然而,好景不長,白居易的女兒在三歲的時候不幸夭亡,對此,楊氏也變得終日悶悶不樂,以淚洗面。</h3></br><h3>此時,白居易也是再次寫了《贈內》來鼓舞楊氏,使其重新振作。在之后的漫漫人生旅途中,楊氏更是陪伴白居易度過了無數的艱難。</h3></br><h3>始終陪伴在其身邊,撫平了白居易心中的不少傷痕,成為了他心中的慰藉。</h3></br><h3>圖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h3></br><strong>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PjDmZrD0qaGjq9ZFHgWew"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清县|
浙江省|
黎城县|
黄平县|
崇仁县|
晋中市|
南通市|
尼玛县|
浦江县|
贡觉县|
南华县|
文登市|
双辽市|
沂南县|
永修县|
三亚市|
班玛县|
罗定市|
武山县|
长兴县|
临湘市|
西畴县|
临夏县|
尚义县|
双城市|
金山区|
会昌县|
武汉市|
电白县|
元谋县|
嘉禾县|
云梦县|
江阴市|
乌鲁木齐市|
宁乡县|
独山县|
日喀则市|
昭苏县|
疏勒县|
呼图壁县|
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