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br></div><div> 位于長治市潞州區南石槽村的“劉伯承工廠”舊址,是教育部授予的“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是“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和“山西省國防科技工業反腐倡廉教育基地”。</div><div><br></div><div> </div> 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劉伯承工廠的廠名源于解放戰爭時期,開展的以毛主席的五大生產方針“產量高、質量好、成本低、材料足、銷路廣”為標準的創建“劉伯承工廠”勞動立功競賽運動。它是我國軍工生產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效果最好、影響深遠”的生產競賽運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劉伯承工廠的軍工生產歷史,是從1938年9月在山西榆社韓莊組建的“八路軍總部韓莊修械所”開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流動到固定建廠</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山西和順石拐鎮會議以后,八路軍總部提出各部隊和游擊隊都要開辦修械所和手榴彈廠。從此各抗日武裝開辦的修械所、炸彈廠如雨后春筍般遍及太行山區。修械所規模小的二、三十人,大的不足百人,攜帶一些簡單如砧子、舞轉、臺鉗、銼刀和鋸弓之類的工具,對戰損和繳獲的槍支進行修理。因為缺乏加工機械,零件加工只能依靠手工完成。行軍打仗時修械所人員需要戰士保護,有時還影響部隊急行軍轉移,修械所隨部隊行軍作戰行動十分不便。鑒于此,總部決定對分散在太行山根據地的各隨軍修械所實行“統一領導,集中生產”。時任八路軍總部軍實科副科長徐長勛受命,在山西榆社縣韓莊村組建修械所。從此,開始了八路軍槍械修理從隨軍流 動到固定建廠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八路軍總部榆社韓莊村修械所舊址<div><br></div><div><br></div> 第一任修械所所長徐長勛<div><br></div><div> 1939年3月,八路軍總部決定成立軍事工業科,總部通信營營長劉鵬奉命擔任軍事工業科科長,抽調高原、白英、黃楓、黃浩等四名同志組成軍事工業科,統一領導和管理晉冀豫區的軍工生產。為加速軍事工業的發展,同年6月將軍事工業科擴建為軍事工業部,部長劉鵬,孫開楚擔任政委。</div><div><br></div><div> </div> <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劉鵬任軍工部部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孫開楚任軍工部政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夏天,朱德總司令指示軍工部要擴大造槍規模,避免敵人破壞,工廠要搬遷到更加隱蔽的地方重建。經過左權親自勘察,新的兵工廠地址選在黎城西北部的赤峪溝西端的大山里,與武鄉、遼縣緊鄰的一個被稱為水窯山的山谷里。組建的同時改名為“軍工部一所”,對外稱“流動工作團”,后改稱“工兵營”。 </p> 水窯山一所入口<div><br></div> <p class="ql-block"> 軍工部設在茶壺山下的赤峪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分散到集中生產</p><p class="ql-block"> 從7月份開始,軍工部建筑工程師陳志堅和設備安裝技師企云龍,分別負責土木工程建設和設備布局工作。12月底,建成全部12棟生產、工作、生活用房。</p><p class="ql-block">第一任所長程明升(1941年4月,徐長勛接任所長),教導員張先進,副所長劉貴福(40年3月擔任),副教導員葉桂生。總務科長李久春,器材科長康旺玉,工務科長李守文,車工部工長齊宣威,指導員王大鏡。鉗工一部工長朱振坤,指導員林溪,鉗工二部工長韓忠武,指導員梁速征。鍛工部工長韓國禎,指導員陳海清。所部駐黃崖洞茶壺山后的彭莊村,全所人員達到680人。</p> <p class="ql-block"> 水窯山軍工一所第一任所長程明升。</p> 水窯山軍工一所副所長劉貴福<div><br></div><div> 1939年12月至1940年7月,主要制造經過改進的中正式七九步槍1000多支。1940年8月“八一式”馬步槍試制成功以后,全所集中力量生產,這是我軍制式化生產的步槍。從1940年8月到1941年11月,共生產“八一式”馬步槍3000多支。“八一式”馬步槍,是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列裝最多的自產武器之一。關家垴戰斗以后步槍停止生產轉而擲彈筒制造。</div><div><br></div><div> 1940年2月15日,朱德總司令在左權副參謀長的陪同下視察了水窯山軍工一所,給韓忠武、劉先惠、齊宣威分別題詞“勞動英雄”,表彰他們在生產中的先鋒模范作用。</div><div><br></div><div> 1941年11月,“黃崖洞保衛戰”我軍取得了敵我傷亡6 :1的戰績,但是水窯山一所目標已經完全暴露,難以在原地全面恢復生產。<br> 1942年2月15日,日軍第三次偷襲水窯山軍工一所,并慘無人道的施放了毒氣后撤走。<br>鑒于形勢危急,軍工部于1942年3月6日作出決定:將水窯山一所 “化整為零,分散轉移,實行單一生產”。<br> <br> 從集中到分散隱蔽<br> 水窯山一所開始分散轉移并分解為三個分廠,職工由680多人減少為340人。所長徐長勛,教導員熊杰,副所長李作錦。<br> 一分廠住遼縣蘇公村,保密代號“河北”, 廠長齊宣威,指導員農友,廠房分布在蘇公村、河北溝村、大窯區、柏樹溝等四個村莊的廟宇和民居內。主要設備有車床15部,烘爐一盤,職工近200人,繼續生產炮彈,從機械加工、裝藥到產品裝配。<br> 二分廠仍留住水窯山,保密代號“黃山”,廠長劉先惠,指導員李寶慶,職工不足百人。有修復的車彈帶機、彈尾機、套口機以及車床四部堅持生產。主要加工由柳溝鐵廠送來的炮彈毛坯,加工成型后送往蘇公村一分廠裝配成品。<br> 三分廠作為鍛造部,開始住武鄉顯王村。保密代號“石灰窯”,廠長韓國珍,指導員陳海清,職工80余人,主要鍛造炮彈尾翅片和五〇炮筒毛坯。1943年7月19日后搬遷至黎城漆樹溝。<br> 1943年,日軍出動2.5萬多兵力對太行區進行夏季大“掃蕩”。5月10日,日軍500余人,又一次竄入水窯山二分廠,挖找軍工器材兩天,軍工一所被迫停工34天(5月20日至6月23日)。<br> 安全形勢十分危急。1943年7月19日,水窯山一所二分廠奉命停止生產,遷往平順西安村,利用軍工部二所原址重新建立新二所。所長為徐長勛,政委賴榮光,副廠長韓忠武。<br></div><div> </div> 朱德總司令題詞<div><br></div> <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1日,劉鼎任軍工部長。</p> <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20日,宋甫南任軍工部政治處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軍工部新二所所部和一分廠住平順縣西安村。由軍工一所水窯山二分廠的全部人員和軍工部一所蘇公村一分廠部分人員組成。</p><p class="ql-block"> 新二所二分廠住平順縣大門道村,也叫鑄造廠。抽調柳溝鐵廠的部分冶煉鑄造人員組成,承擔鑄造各種炮彈殼的生產任務。</p><p class="ql-block">新二所三分廠住壺關仙居村,也叫太南化學廠。1943年7月,百寶嶠化學廠技師張浩帶領30多人籌建,6月份化學廠撤并黎城源泉化學廠。</p><p class="ql-block">1944年6月八路軍后勤部決定調整兵工廠布局,西安軍工二所整編為軍工部兵工二廠。廠長賴榮光,副廠長韓忠武。 </p> 兵工二廠廠長賴榮光<div><br></div> 兵工二廠廠長賴榮光任命書<div><br></div><div> 從山溝向城市發展 <br> 1945年10月,晉東南全部解放。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將分散在偏僻山區的兵工廠向長治等交通方便的城市轉移。軍工部派出李寶慶和高原先期選擇了搬遷地址。陰歷十一月月二十六,西安村兵工二廠搬遷南石槽村。<br></div><div><br></div> 50年代初期的劉伯承工廠廠部<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北石槽村山繌廟 鍛工部舊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廠部辦公室設在裴家大院東院,倉庫設在西院。鍛工部設在北石槽的山繌廟里。不少人員住在地方政府沒收的地主房屋和村里的古廟、戲臺以及租用的民房,也有不少工人住在鄰近的北石槽村里。有的工部灶房設在山上的奶奶廟。</p><p class="ql-block"> 廠長齊宣威,政委賈曉東,副廠長韓忠武,副政委張漢英。 </p> 兵工二廠長齊宣威<div><br></div> 兵工二廠政委賈曉東<div><br></div><div><br></div> 兵工二廠副廠長韓忠武<div><br></div><div><br></div> 兵工二廠副政委張漢英<div><br></div> 兵工二廠附城府君廟鑄工部工長袁德恩<div><br></div><div><br></div> 兵工二廠附城府君廟鑄工部指導員李寶慶<div><br></div><div> </div><div> 兵工二廠的基本建設由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的工程師高原負責。從1946年春季開始相繼新建起了機工部、火工部、木工部、完成部,鍋爐房,醫務所等。由于建設規模大,建材材料來源缺乏,地方政府動員了附近農村的人力、馬車運輸上黨戰役后拆除的長治城墻老磚,還拆用了附近鳳凰山上寺廟的不少建材。建成后的廠區占地面積達到了77.4畝,辦公用房562間,騾馬82匹,運輸大車22輛。工廠設有工務股,管理股和檢驗股。生產部門有;翻砂部、機加部、鉗工部、鐵工部、銅頭部、修理部、完成部。1946年春全廠人員達到450多人。</div> 大門道村的二分廠搬遷長治市附城村府君廟,為兵工二廠所屬翻砂工部。袁德恩任鑄工部工長,李寶慶擔任指導員,員工有90余人。鑄工部住府君廟,鑄造工房設在護城河東岸的聚豐鐵廠里。<div><br></div><div> 1947年7月,國民黨空軍對太行兵工廠進行多次轟炸,晉城葦町化學廠、西達兵工廠、南石槽兵工二廠都被作為重點目標。敵軍飛機把鳳凰山上石佛寺塔作為地標參照物,軍工部在請示后,將石佛寺塔進行了拆除。同時將工房頂部覆蓋苞米秸稈進行偽裝,在廠區挖了防空洞,車間玻璃貼了防空紙條,并制定了防空疏散預案。</div><br> 開展立功競賽運動<br><div> 1947年,我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大兵團的運動戰、陣地戰使彈藥消耗量急劇增加。中央軍委電令薄一波、劉伯承、鄧小平、滕代遠:“運動戰中迫炮作用甚大……應大量制造。”為此,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在所屬的華北17個兵工廠(共計30個分廠、工部),開展了以增加彈藥產量、提高產品質量、開展技術改造、降低材料消耗為目標的“劉伯承工廠”立功競賽運動。此時,兵工二廠淘汰了手搖磨盤,人拉風箱和點油燈等落后的生產設備,實現了以電力為主,蒸汽機為輔的動力格局。通用車床代替了一部分由道軌制作的簡易車床;產品檢驗部分開始使用卡尺和樣板尺,推廣使用皮尺,鋼卷尺,游標卡尺仍然是稀缺的高檔量具。</div><div> </div> <p class="ql-block"> 1944年9月16日,賴際發任軍工部政委</p> <p class="ql-block"> 1942年11月29日,張貽祥任軍工部政治處主任</p> 軍工處工會主席李鑫德<div><br></div> 兵工二廠機工房<div><br></div><div><br></div> 兵工二廠生產任務<div><br></div><div><br></div> 勞動競賽生產現場<div><br></div><div><br></div> 現場檢驗產品<div><br></div><div><br></div> 生產的八二迫擊炮彈<div><br></div><div><br></div> 劉伯承工廠競賽方案<div><br></div><div><br></div> 捐贈收據<div><br></div><div><br></div> 各廠干部任命書<div><br></div><div><br></div> 功勞簿<div><br></div><div><br></div> 報刊刊登的獻金消息<div><br></div> 創建劉伯承工廠活動報道<div><br></div><div> 從1947年2月開始,軍工處組織開展創建“劉伯承工廠”立功競賽運動,1948年4月11日開始進行總結,歷時14個月。經過13天的評選,會議一致認為:兵工二廠成績突出。其82炮彈由月生產量13000發增加到34000發,增加2.6倍;單發炮彈成本下降66%,立功競賽運動期間,共生產炮彈33.656萬發,共計節約冀幣15.36億元;以“組織落實好,產品質量高、生產數量多、技術革新成果大、競賽運動氣象新”,榮獲“劉伯承工廠”稱號。得到劉伯承司令員親筆題詞的“提高兵工質量 增大殲滅戰的實效”獎旗一面,本部獎金100萬元(冀幣),獎章、紀念冊各528個。</div><div> </div> 兵工二廠榮獲的錦旗<div><br></div><div><br></div> 一等功獎章<div><br></div><div><br></div> 二等功獎章<div><br></div><div><br></div> 紀念證章<div><br></div><div><br></div> 張漢英拍攝的照片<div><br></div><div><br></div> 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滕代遠 滕代遠題字<div><br></div><div> </div> 1948年的兵工二廠大門<div><br></div><div> 1948年5月1日,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滕代遠來晉東南視察兵工廠工作,為南石槽兵工二廠寫了“劉伯承工廠”的題字。為激勵全廠職工的積極性,工廠將題字做成廠牌懸掛在大門上。</div><div> 以后陳毅、徐向前、李先念、李富春、滕代遠、鄧子恢、楊立三等首長先后來電題字祝賀。</div><div><br></div><div> 1948年10月,兵工一大廠組建,南石槽兵工二廠改編為一大廠南石槽分廠。此時全廠職工達到1639人。</div> 1949年8月,華北公營企業部發布命令,將兵工局所屬兵工廠以及所屬單位,統一劃歸中央金屬工業處領導。9月南石槽兵工二廠調整為兵工一大廠一分廠,廠長韓忠武,副廠長張漢英。<br> 1949年10月,華北兵工局調撥來四臺高頻點焊機,使炮彈尾翅焊接用上了現代技術,突破了困擾82迫擊炮彈生產瓶頸。因點焊機焊接時產生高溫,其高頻頭需要水冷卻,為此蓋起了水塔,作為高頻焊接頭冷卻的水源。<div> 1951年9月,長治第一兵工廠改編為國家兵工局第三四二廠。<br>以后,劉伯承工廠舊址作為淮海機械廠九分廠生產工房,也稱“火工車間”。八十年代后,隨著軍工科技迅速發展,生產效率極大提高,九分廠搬遷淮海廠生產區。政企聯合對劉伯承工廠舊址進行了保護性開發,建成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基地。</div><div><br></div><div><br><div> </div></div> 某部隊在劉伯承工廠舊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div><br></div><div><br></div> 消防大隊在劉伯承工廠參觀<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少先隊員在進行國防教育訓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撰稿:王祥生</p><p class="ql-block"> 攝影:王祥生</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2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州市|
额敏县|
江北区|
安阳县|
临澧县|
永顺县|
嘉善县|
靖边县|
疏附县|
湘阴县|
黎城县|
建平县|
纳雍县|
海原县|
称多县|
桐城市|
德保县|
石楼县|
若尔盖县|
山阳县|
凤冈县|
太仓市|
丹棱县|
昌黎县|
老河口市|
方城县|
漳浦县|
江山市|
河南省|
凌源市|
任丘市|
广丰县|
松江区|
彰武县|
务川|
南投市|
沭阳县|
广宗县|
吉安市|
阳原县|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