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遠在西安的鐵建戰友潘建平的美篇書《山西鐵路建設兵團修建京原戰備鐵路回憶錄》,是一本“山西鐵路建設兵團”最準確、紀實的回憶錄。</p><p class="ql-block"> 五十二年前,眾所周知的原因,已經無學可上的“老三屆”“新三屆”,又陷入了就業無門的困境。四顧無人的青少年連生存都成了問題。鐵建“不政審、不體檢”成為我們可以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來到繁峙的京原鐵路沿線時,生活條件的艱辛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但隨后那超出常人的體力勞動讓我們的思維接近于崩潰。潘建平戰友回憶:</p><p class="ql-block"><b> “路基一天天在增高,任務一天天在歸零,戰士們的體力也在一天天地耗竭!</b></p><p class="ql-block"><b> 用最原始的工具,拼最原生態的體力,修建最高標準的現代化鐵路!</b></p><p class="ql-block"><b> 從平均每人每天在平地上鋪墊并夯實1立方米土方的常態勞動量,沖刺到在5米高的路基上至10倍土方量的現實奇跡,創造者竟然是一群處于半饑餓狀態的男女未成年人!</b></p><p class="ql-block"><b> 這種狀態,我當時只是在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練成的》這本小說中看的描述,但遠遠不如我們悲壯!</b></p><p class="ql-block"><b> 這種感受,如果不是親身親歷、所作所為,任憑別人怎樣說教,也難以相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個特殊的年代,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練成的》還是一本“可以讀”的書籍。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修鐵路的場景是這樣的</p><p class="ql-block"><b> “秋雨打著人們的臉。一團團飽含雨水的烏云,在低空慢慢移動。深秋,一望無際的森林里,樹葉全落了。老榆樹陰郁地站著,把滿身皺紋藏在褐色的苔蘚下面。無情的秋天剝去了它們華麗的盛裝,它們只好光著枯瘦的身體站在那里。</b></p><p class="ql-block"><b> 小車站孤獨地隱在樹林里。一條新修的路基從車站的石頭貨臺伸向森林。路基周圍是螞蟻一樣密集的人群。</b></p><p class="ql-block"><b> 討厭的粘泥在靴子底下撲哧撲哧直響。路基兩旁的人們狠勁地挖著土。鐵器發出沉重的撞擊聲,鐵鍬碰著石頭,鏗然作響。</b></p><p class="ql-block"><b> 雨像用篩子篩過的一樣,又細又密,下個不停。冰冷的雨水滲進了衣服。雨水也沖走了人們的勞動成果,泥漿如同稠粥從路基上淌下來。</b></p><p class="ql-block"><b> 濕透了的衣服又重又冷,但是人們一直干到天黑透了才離開工地。</b></p><p class="ql-block"><b> 離車站不遠的地方,有一座石頭房的空架子,凄涼地立在那里。里面的東西,凡是撬得下、拆得開、砸得動的,早就被洗劫一空了。門窗成了張口的大洞;爐門成了黑窟窿。房頂也破爛不堪,好多地方露出了椽子。</b></p> <p class="ql-block"><b> 唯一沒有遭劫的是四個房間里的水泥地面。每天夜里,四百個人就穿著里外濕透、濺滿泥漿的衣服躺在上面睡覺。大家在門口擰衣服,臟水一股股流下來。他們用最難聽的話咒罵這惡劣的天氣和遍地的泥濘。水泥地面上薄薄地鋪了一層干草,他們緊挨著睡在上面,相互用體溫取暖。衣服冒著氣,但是從來沒有干過。雨水滲過擋窗洞的麻袋,滴落到地上。雨點像密集的霰彈敲打著屋頂上殘留的鐵皮。冷風不斷從破門縫里吹進來。</b></p><p class="ql-block"><b> 廚房是一座破舊的板棚。早晨大家在這里草草吃完茶點,就到工地上去。午飯是單調得要命的素扁豆湯和一磅半幾乎跟煤一樣黑的面包?!?lt;/b></p> <p class="ql-block"> 當我們都可以靜下心來,冷靜的思考,直面我們五十年前的“修鐵路”經歷時,我把我能回想起來的鐵建歷史形成文字,結集成《鐵建瑣憶》出版?!惰F建瑣憶》我贈送我們一團二連的戰友們每人一本,戰友們認可我的回憶,并且給予了很好的評價。我們在五十二年前的生活與勞動場景是這樣的:</p> <p class="ql-block">當年鐵建戰士的住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們一排的兩個班被安排在這個大院的北面的一個大屋內。屋子靠墻兩排的地面上鋪著干草,、葦席——這就是我們的床。中間留有一條窄窄的走道。疲憊的我們,鋪開簡單的被褥,拿出飯盒,到院子里尋找熱水。</b></p><p class="ql-block"><b> 院內的一口大鍋冒著熱氣,黑色的鐵鍋內,水是渾濁的。大伙兒舀起一瓢倒進飯盒,喝第一口時,每個人都皺緊了眉頭,苦澀的水似乎是在給我們一個下馬威,讓我們對未來的生活要有一個重新的認識。第二天,才知道,這個村只有一口井,深十四丈。我們的到來使村民的生活用水驟然緊張了起來。</b></p><p class="ql-block"><b> 返回我們的大屋,破舊的窗戶上一看就是剛糊上的白紙,風稍大點,就發出噗噗的聲音。門是剛修過的,開關時吱吱作響。兩個昏暗的油燈擺在屋子兩頭,門縫里的風吹的燈火搖搖晃晃。在這樣的環境下,睡前的洗漱的程序自然是免了,沒有人覺的有什么不妥。大家脫鞋,拉開被褥,將自己的身體用被褥裹了起來。</b></p><p class="ql-block"><b> 也許是心情的緣故,亦或許是沒有洗漱的原因,誰也睡不著。有一句沒一句的閑聊著。感覺這里的天黑的比太原早,溫度也比太原要低,五月了,蓋在身上的被子總覺的有點薄。</b></p><p class="ql-block"><b> 頑強的油燈終于抗不住門縫里的風,努力搖曳了幾下后熄滅了。透過門縫里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有人嘀咕了一句,“要是有月亮,肯定比油燈亮?!?lt;/b></p><p class="ql-block"><b> 疲勞的身體和無法表述的心情,逐漸變成了困意,裹緊被子,在絲絲的寒風中漸漸進入夢鄉。朦朧中,似乎聽到隨先遣隊來的姐姐在外面叫我的聲音,莫名的一陣酸澀,捂住耳朵,翻身睡著了。</b></p><p class="ql-block"><b> 早晨是被寒冷催醒的。下雨了,走出屋門外仔細觀察才弄得知,這是一個大廟,我們睡覺的地方是廟里的大殿,廟里的戲臺作了連隊的食堂。</b></p> <p class="ql-block">一團八連男戰士住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大鍋飯本身就不好做,紅面成了炊事班最難做的口糧。這里沒有太原市那雖然難以下咽但還比較省事的鋼絲面。最初只能是最簡單的紅面窩頭。那堅硬的紅面窩頭,在剛出鍋時還可以,稍放一會兒,其堅硬度與石頭不能相比,但咬起來卻相當費勁。在食堂的大院里,沒人敢試驗,但剩下的一塊半塊,有戰士出了食堂大院后,隨手扔去,卻能在石板路上彈了起來?!?lt;/b></p> <p class="ql-block"><b> “記憶中那是7月上旬末。用傾盆大雨來形容都不為過的大雨斷斷續續下了兩天。工地上沒有停工,更沒有去避雨。渾身淋的透濕的二連戰士,在雨中繼續著超強的體力勞動。印象深刻的是任一排政工員的張志清在和任一排副排長的冀乃平在抬筐裝土的間隙,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說了一句,這真不是人干的。盡管是心中的共鳴,但沒有一個人接話,大家只是在雨中奔跑著,強迫自己繼續著機械般的動作。</b></p><p class="ql-block"><b> 當晚的晚飯,大部分班剩下了。</b></p><p class="ql-block"><b> 夜里,感覺熱的難受,被子蹬開,整夜沒有睡好。早晨,頭疼的像要裂開似的,怎么也起不了床。外屋的排長老喬進來催我,我勉強的回答了一句,就又昏昏沉沉的不知外面動靜了。</b></p><p class="ql-block"><b> 也不知道躺了多長時間,嗓子干的難受,好似要著火一樣。那時的我們,沒有一個屋里有暖水瓶。水壺是后來配置的。我艱難的爬起來,想去找房東要口水,腳剛夠著鞋,一陣頭暈,跌倒在炕對面翟耀恒(小名二牛牛)的鋪上。不敢再走了,返身又躺到了床上。當時的心情仿佛是滾燙的身體,心卻掉在了冰里,絕望......”</b></p> <p class="ql-block"> 我在五十二年前與家人和同學的通信中,對于我們那從未想象過的勞動場景和超常規的體力消耗沒有敢于詳細的描述。但是在與戰友們的聊天中,也曾經是以“保爾柯察金”的修鐵路來比喻。這種比喻最重要的是政治正確,同時也是一種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的重要因素。那個年代,一種無法言說的感情與警惕迫使我們只能以這種“高大上”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心中的無奈與疲憊。</p><p class="ql-block"> 五十二年以后,我看到了潘建平戰友的這句話,翻出了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描述保爾·柯察金修鐵路的環境,與我們當年的環境相比較,感覺我們的環境竟然比奧斯特洛夫斯基一百年前描述的還要惡劣。奧斯特洛夫斯基修鐵路時是蘇聯剛剛建國,我們是建國二十年后。奧斯特洛夫斯基修的是為了解決基輔城市供熱的木材而建的專用小鐵路,而我們修的是承載著祖國首都安全轉移的戰備鐵路。兩條鐵路無論從體量、重要性、可以獲得的后勤保障與支援都不具備可比性。我們都已經是古稀之年時,再翻開當年的記載,真不敢想象,我們當年是怎樣堅持下來的。</p><p class="ql-block">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最有名的一段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段著名的話語在那個年代幾乎每個年輕人都能背誦下來。我們當年的那種超出常人的體力勞動也正是這種“紅色教育”與“不準搞對象的紅色禁令”集合下的體現。</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我們,相信地球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接受的教育是肩上抬起的不是大筐,而是共和國的命運,我們拉上去的不是鐵軌,而是確保共和國生存的生命線。</p> <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我們才知道這個世界真正的模樣。睜開雙眼的時候,一切似乎顛倒了過來。震驚之后的思考,那個特殊的年代引起我們當年共鳴的其實是“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p><p class="ql-block"> 互聯網上的《知乎》網站在2021年發起一個討論“如何評價奧斯特洛夫斯基及其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2907人關注,259萬的瀏覽量。其中有一位署名Alkaid.K有一段回答:</p><p class="ql-block"> “比如書中最為經典的這一段話,我在紐約讀高中的時候,盡管當時還沒有讀過這部作品,但也在課堂的作業中引用了這段話。在美國這樣意識形態處在蘇聯對立面的地方,當劃掉那些美國人完全不知道的,有關于這部在美國傳頌量微乎其微的作品的情節去引用這一段話的時候,也完全不會制造出任何來自于美國人的不滿或反對意見?!?lt;/p><p class="ql-block"> 拋開意識形態的分歧,正確的人生觀就不應對死亡感到恐懼,但是這并不代表不珍惜生命,每個人都應該去努力地生活,去努力去實現自身的價值。</p><p class="ql-block"> 支撐起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的是“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p> <p class="ql-block"><b> 潘建平戰友的日記中記載“當人體負重幾十公斤在45°的路基上拼命攀爬奔跑時,其體力支出已經幾乎達到了極限,連呼吸都很困難,卻還必須聲嘶力竭地、有節奏地、帶有激情地高喊口號和高唱戰歌!那時,那陣子,我真有“窒息”和“瀕死”的感覺!我曾給領導提過“這樣會死人的”,但沒有人敢于糾正!” </b></p><p class="ql-block"><b> “每人每天要將890筐黃土抬到5米高的路基上,再把這可怕的一大堆黃土,用人體的極限去夯實!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機械,也沒有任何福利!我們擁有的,只有柳條編制的大筐、楊木鋸成的抬杠、頑石鑿成的石夯、還有吃不飽的胃腸!</b></p><p class="ql-block"><b> 早上四點鐘出工,穿著外衣還打顫;白天勞動,脫光膀子還冒汗!特別是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簡直能把大地燒焦、把萬物烤干!”</b></p> <p class="ql-block"> 支撐著我們在那個惡劣的環境下仍然有著如此旺盛的精力,用我們的血肉之軀去突破人體極限的是那時在我們耳邊每天講述的這是關系到共和國生死存亡的生命線,是那還有三分之二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神圣使命感。潘建平戰友高度概括:“嚴峻的戰備“打仗”形勢和嚴酷的工程建設現狀,迫使黨和政府果斷決策:全力以赴、盡快通車!當時毛主席曾針對“三線”建設工程作出‘三線建設要搶在戰爭的前面,要把LD耽誤的三年時間搶回來,即使是提前一個小時也是好的’指示,足見戰備壓力之大、形勢逼人之甚。”</p><p class="ql-block"> 歷史留給我們的不是有多少輝煌,更重要的是需要我們的思考。我們在京原鐵路最艱難的時候,遭遇到了口糧的削減。我們在平坦的農田抬筐壘路基的工程量在鐵道兵機械化的施工中變得微不足道。不可否認的是作為配合鐵道兵施工的民工,我們本來就不應該是承擔大規模土石方工程的主力軍。(這一點的論據,可在我們的《再見鐵建》一書中查閱)當我們睜開眼睛,看清世界時,支撐我們的神圣使命感云消霧散。如同支撐起奧斯特洛夫斯基兩個不會的“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一樣,我們是不是應該對任何超越生命極限的驚人之舉進行一番反思呢?</p><p class="ql-block"> 我在“壯哉 悲乎”一文中講過“一萬多年輕人的付出,一萬多年輕人青春年華的付出,十幾位年輕生命的付出,不知有多少年輕人身體被透支、身心健康出現問題,這種付出的代價之大,投入之巨,是不是如我們當年所想象,是不是真正的值得,與帶來的效益其比又是什么數字。我們不敢想,也不愿想。</p><p class="ql-block"> 潘建平戰友在五十年前就打破了我們這種“鴕鳥”式的想象?!皩τ阼F建人,面對驕陽似火酷暑如爐的七月,生命在火中熔煉、青春在熱中熬煎、情感被激動到沸騰、體力被透支到極限!雖說鍛煉了體魄、磨練了意志、強化了初心、積累了人生寶貴的財富,但畢竟是違背自然規律、傷害身心健康的非常態行為!” ”</p> <p class="ql-block"> 1975年的“京原鐵路施工總結”也對當時的全線施工進行了客觀的回顧和總結。時隔近五十年,這段回顧仍然毫不過時??上У氖牵匀挥胁簧偃诉€是“鴕鳥”式的想象,不愿意承認這種現實。</p><p class="ql-block"> 鐵建戰友王夢雄在看了我的“壯哉 悲乎”一文后,打來電話,提到奧斯特洛夫斯基及其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烏克蘭的命運反轉。</p><p class="ql-block"> 我在二十年前到俄羅斯的海參崴時,曾經與俄羅斯導游謝爾蓋提起這本在中國廣泛流傳的名著。謝爾蓋告我,那是他父親那一輩的事情,他們幾乎不看這本書,謝爾蓋說這番話時那種不屑的語氣,當時帶給我的只有震驚。</p><p class="ql-block"> 上百度可查到,2006年11月26日的《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橇艘黄獙W斯特洛夫斯基的外甥女——加林娜·瓦西列夫娜·奧斯特洛夫斯卡婭的一次采訪。</p><p class="ql-block"> 據其外甥女加林娜回憶,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烏克蘭軍人家庭,其父親阿歷克賽.伊萬諾維奇參加過巴爾干戰爭,在戰斗中曾經表現英勇,被授予2枚格奧爾基耶夫斯基十字勛章。母親奧爾加.奧西波夫娜出生于一個捷克林業局主任的家庭,是一個非凡的女性,會講6種語言,而且寫過詩,作者談不上是出生于無產階級的家庭。奧斯特洛夫斯基為了自己的目的,不僅篡改自己的家庭背景,而且在1919年(15歲的時候)加入了蘇維埃的軍隊,參加了對烏克蘭的分裂和入侵。</p><p class="ql-block"> 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保爾柯察金作戰的敵人西蒙.彼得留拉,在書中是無惡不作的匪幫。蘇聯解體后,彼得留拉的銅像豎立在今天的烏克蘭街頭。日歷翻過了百年,我們當年的偶像與神圣的使命感竟然如此的反轉。</p><p class="ql-block"> 我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理事、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當代外國文學》雜志主編余一中先生通過歷史事實的還原,通過與同時代優秀作家和作品的對比,揭示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敘事和描寫上的漫畫式和簡單化的傾向。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提出了尖銳的質疑和深刻的反思?!昂苊黠@,用真實性的尺度來衡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無論如何都不是一本好書”。</p><p class="ql-block"> 余一中先生先后寫了四篇文章,對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各種編輯錯誤提出批評,并從反思斯大林的極端“左”傾的角度進一步批判《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空洞。奧斯特洛夫斯基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他生長和居住的烏克蘭一千五百萬居民中有五百萬人餓死,這些在作者和主人公的心中沒有一點反映,他只是唱高調,卻連自己周圍的人們的痛苦都想不到,有什么資格談論全人類的解放事業呢?</p> <p class="ql-block"> 歷史最終不是任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一百年前的一位外國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為中國人的偶像,成為我們五十年前修鐵路時的一種精神支柱。隨著歲月更迭,改革開放,我們的思想開始逐漸成熟,反思已經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重要動力。歷史可以還原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真實面目,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對五十年前的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呢。</p><p class="ql-block"> 我們無法,也沒有必要去追究和落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否真實的反映那個年代。但我們自己的親身經歷應該是勇敢的面對,認真的反思?!蛾P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五十年前的歷史有一個明確的總結:“運動開始后,黨的各級組織普遍受到沖擊并陷于癱瘓、半癱瘓狀態,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爭,廣大黨員被停止了組織生活,黨長期依靠的許多積極分子和基本群眾受到排斥?!?lt;/p><p class="ql-block"> 五十二年前,黨中央對山西剛剛發布了七二三布告。布告指出,在山西省的太原市、晉中、晉南地區,混在各派群眾組織中的壞領導蒙蔽一部分群眾,抗拒中央歷次發布的通令、命令、通知和布告,犯下了一系列極其嚴重的罪行。1.組織專業武斗隊搞打砸、搶抄、抓;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破壞社會革命秩序;2.抗拒執行中央決定的革命大聯合,革命三結合的方針,破壞已經實現革命大聯合、革命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另立山頭,制造分裂,提出“武裝奪取政權”的反革命口號,向無產階級進行反奪權;3.沖擊軍事機關、部隊,搶奪武器,毆打、綁架、殺傷人民解放軍指戰員;4.破壞交通,襲擊列車,搶奪交通工具和旅客財物,危害旅客生命和財產安全;5.搶占國家銀行、倉庫、商店私設銀行,搶奪國家大量資財;6.用武力搶占地盤,構筑武斗據點,實行反革命割據,殘害人民群眾,敲詐勒索,派糧派物;7.制造停工停產,煸動農民進城武斗,破壞工農業生產和國家計劃。</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見那時的山西,整體形勢已經差到了什么地步。</p> <p class="ql-block"> 那時中學開始有新生入校,“老三屆”在參軍、煤礦、個別工廠招工后,絕大多數被徹底拋向社會?!靶氯龑谩币矝]有了入學的資格,一并進入社會。太原市的知識青年與北京、上海等地不同,是在個別工廠招工后開始動員上山下鄉插隊。而北京、上海則是一刀切全部到農村去。經歷了廠礦招工后被迫“待業”的知識青年對于上山下鄉有著本能的抵觸?!拔母铩敝械闹髁娫谝灰怪g成為社會上的“無業游民”。成為一個潛在的社會問題。與那時的社會狀況一旦發生碰撞,后果是任何執政者都必須要考慮的。</p> <p class="ql-block"> 京原鐵路需要大量民工給了當時主政者解決這個社會矛盾的契機。因為當時的會議記錄至今不允許我們查看,我們無從了解這個決策者的具體姓名,但這個決策給了我們一個出路,給了太原市近萬個家庭生活的希望。當時的街道干部,武裝部的有關人員(那個政府部門被徹底砸爛的年代,只有武裝部還保持完好、可以運轉的狀態,所以鐵建組建只能由武裝部出面。)沒有一位給我們進行慷慨激昂的教育,也沒有任何人明確告訴我們具體修鐵路的地點。至于京原鐵路作為戰備鐵路的重要性,應該是在改革開放十幾年以后,媒體與公開的信息才使我們一點點的有了朦朦朧朧的概念。平心而論,那時的我們有誰能真正說清楚“三線建設”,在那個年代,任何一級的領導,誰敢公開講京原鐵路是為了國家領導在戰爭時快速轉移而修建的呢。</p><p class="ql-block"> 那時,年輕的我們,心中的無數疑問不敢述說,緊緊地追隨著“政治正確”的方向?;I備“紀念展”時,我們拿出我們當年的日記、講用稿,捫心自問,有多少是我們當時真實的心里話呢?</p><p class="ql-block"> 鐵建給了我們生存的希望,磨練了我們的意志,這是我們必須要感恩的。對于這些決策者,我們更要心存感激之心。作為一個經歷了超出人體極限的艱苦歲月的古稀老人,回顧歷史,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清醒的反思,如果忽視五十二年前那個特殊年代對于知識青年這樣的社會底層潛在的社會意義,那么我們任何超越生命極限的驚人之舉就變得無比虛偽而不真實。</p><p class="ql-block"> 正如現代青年絕大多數已經不知道保爾柯察金,我們的子女絕大多數已經不理解我們當年為了生存的無力和無奈?,F代青年絕大多數崇拜的對象已經不是保爾柯察金,更不是他們的父輩。而是比爾·蓋茨、馬斯克等事業有成的人。在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影響下,傳統文化衰落。多數青年認為成功者不再是吃苦耐勞、或愿意做社會的螺絲釘,他們理想中的成功者必須是財富傲世或有崇高社會地位的人。</p> <p class="ql-block"> 歷史無法改寫,時代在進步。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但更不應該無限拔高。我們當年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而參加的鐵建。五十年前我們的血汗青春與共和國的命運或許有過關聯,但要說我們當時就已經將我們的超常規付出與祖國、人類聯系在一起,就已經知道這條戰備鐵路的重要性,就已經準備為祖國的“三線建設”貢獻青春甚至生命,說句不好聽的話,那是“鴕鳥的行為”。</p> <p class="ql-block"> 當年的我們,去鐵建是無奈的選擇,但鐵建解決了我們的生存問題,磨練了我們的意志,我們在感謝這些決策者時,我們亦無悔我們的選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州市|
子长县|
濮阳县|
烟台市|
南木林县|
肥西县|
洪江市|
麻阳|
衡东县|
凌云县|
裕民县|
纳雍县|
康平县|
永定县|
高安市|
汝城县|
湖南省|
延边|
奇台县|
墨江|
汽车|
民和|
新竹县|
历史|
南溪县|
四川省|
平乐县|
东明县|
清流县|
南开区|
红河县|
封丘县|
灵寿县|
南投市|
民权县|
贡山|
桐柏县|
高雄县|
若尔盖县|
湖南省|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