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家風代代往下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杜明杰</p><p class="ql-block"> 閻天柱先生把他寫的《悠悠歲月》初稿送給我,囑我給看看。我感到這是對我的信任和重托,我不僅要“看看”,還要為之寫點什么。</p><p class="ql-block"> 捧起書稿,仔細閱讀,如在聆聽一位老者在給后人講著過去的事情,在拉著家常,說著家事,一字一板,如數家珍。書中回憶了他祖父和父親、母親的人生遭遇和不同命運,講述了他自己從小到大的學習工作成長過程,還收錄了與其子其女的一些往來家書,還有進入“老有所為”階段,對人生的一些感悟。我知道這即是閻先生人生體驗的總結,更是閻先生留給家庭、留給社會的一筆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 掩卷閉目,細細品味,這本書給我的啟迪很深。一是作者人生軌跡是伴隨著共和國而成長的,他的經歷反映出共和國的歷史。建國后的一些大事件,如解放、土改、公私合營、大煉鋼鐵、食堂飯、上山下鄉、文化革命、改革開放、下崗再就業等等,在這些歷史的大潮中,一個人是怎樣成長的,一個家庭是如何走過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書是一部歷史書,是一部教科書。所以,讀《悠悠歲月》就是讀新中國的歷史,就是讀共和國同齡人的人生。二是,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家風,一個家庭的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立家之本,如何傳承家風,好的家風能傳多少代,取決于這個家庭的成員和上下幾輩人的素質和修養。從閻天柱先生的《悠悠歲月》中,我們能看到他的家風,乃至老城閻家的家風是如何傳承的,家中成員乃至族中上下幾輩人的素質和修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與閻天柱先生</b>)</p><p class="ql-block"> 我和閻天柱即是世交又是親戚,還是文友。解放前他父親閻振家在鄉寧縣黨部任職,我父親杜玉在縣公安局供職,兩人同族(我父根在閻氏四份,從小予了杜家)還是同庚,同居縣城里,素有交往,又在溫泉山的槍林彈雨中,生離死別。解放后,兩家曾在西門口和倉崖上兩度為鄰。他妻武惠翔與我妻閻潤菊是姑舅姊妹,我對他又以姐夫相稱。他愛好寫作和書法,我也樂于此道,愛好相同,常有交流。由于諸方面關系,我對閻天柱的家庭和身世,略有了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少年閻天柱)</b></p><p class="ql-block"> 閻天柱先生生于1945年,今年77歲。他這閻家是老城底坪(土語:dia\pie)閻家巷的三份閻家,系閻氏21世傳人。閻家是鄉寧城里的名門望族,始祖閻汝梅系河東解州席張村閻氏,在安邑考取了貢生,于明洪武初年在鄉寧任稅課司,直到告老請辭留籍本邑。閻汝梅留居鄉寧后,生子閻睿、閻虞,閻睿生有四子,即閻通、閻亨、閻泰、閻安。后弟兄四人分家為四份發展,其老大閻通為大份,居羅河村,老二閻亨為二份,居前后西坡,老三閻泰為三份,守家在地,居于底坪老宅,老四閻安為四份,居南府和書院,后有一支居后鋪。閻氏兄弟自分家為四份后,家族繁衍增快,到明末城里流傳的四句話里就有了“人多不過閻家”的口歌。且說這閻家大門大戶。明朝時即有祖訓家規傳世,其中明確指出,族人以耕讀為本,可教可醫可商,而不入仕為宦。尤其是到了清朝初期,閻氏族人更是有一種大漢族主義的精神,認為朝廷是蠻夷民族當政,更不愿為其服務。所以,閻家世代謹遵祖訓,只重讀書修身獨善而不為宦,后人多從教從醫從商,而鮮取功名。這正如同時期的城里北府鄭家先祖鄭欽天之名言;“人生建豎功名,何必仕宦。但隨身所處而為之,既是事業”。</p><p class="ql-block"> 單說這留守城里底坪閻家巷的三份,到繁衍至15世時,有個叫閻烺(lang)的后人,他學富五車,知識淵博,文章和口才都極好,在當時鄂城的讀書人里影響很大,頗有威望。這年縣府委他為訓導,負責全縣教育方面的事務,巡視和指導縣域內的各個私塾教育。閻烺拗不過大家的舉薦和縣府的邀請,便攬下這差事。但他一直有個心結,認為這沾著仕宦的邊,有違祖訓。所以,他極力教育自己膝下的三個兒子,好好學習,獨善其身,以經商為道。</p><p class="ql-block"> 閻烺的三個兒子(16世),老大閻時中,讀書至增生后,尊父命經營銀號,搞起了金融業,在城里橋溝有銀號“恒泰吉”。老二閻時康經營加工業,老三閻時和做起了養殖業。后來,兄弟三人都成了鄂城里的財主,尤其是老二閻時康發展為擁有九個作坊的“同心玉”商號,成為遠近聞名的巨商,做出了很多流傳后世的善事義舉,諸如捐資成立“賓興會”,修建“文筆峰”,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閻時康雕像)</b></p><p class="ql-block"> 卻說這老大閻時中,就是閻天柱先生的天祖,即高祖的父親。他有一雙優秀的兒女,兒子閻鍮(yu),系閻氏17世,乃閻天柱先生之高祖。閻鍮一生守著父親留下的銀號,在長期的經營中練就了絕活,如遇有拿銀錠換取碎銀的,他只要用手一掂,就知重量多少,把銀錠往柜臺上一墩,就知成色如何。這在當時的城里商界傳為美談。閻時中的女兒嫁給了城壕楊家修志大師楊篤,是楊篤的原配夫人,為楊篤生有一男三女,幫助楊篤修完了《山西通志》,成就了楊篤的千秋大業和千古功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楊篤雕像)</b></p><p class="ql-block"> 閻鍮生子閻玉魁(18世),即閻天柱的曾祖。閻玉魁繼承祖上的銀號生意,除自己讀書修身外,還抓緊對自己的獨生兒子閻起元進行培養教育,從小就送到底坪閻家的私塾里讀書。在他手里把銀號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并接受官府通匯官銀,其經營規模、信用、存放款額度以及所產生的利潤,都達到歷史高峰。而其子起元也教育的很有出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閻氏祖居建筑群。紅框內為曾被“封門”后的小東院)</b></p><p class="ql-block"> 閻起元(19世),生于1898年,是閻天柱先生的祖父。他生活成長的年代,正是家庭通過幾輩人的銀號生意積累了豐厚家底的時期,家庭條件優越,自小錦衣玉食。但父親閻玉魁沒有因此對這唯一的兒子嬌生慣養,而是尊祖訓讓其讀書,成為一個知書達禮的文化人。起元也不負父望,后來考上了山西最高學府山西大學。畢業后選擇了教書育人的道路。但身處軍閥混戰的年代,祖傳銀號分別兩次被陜西軍閥的隊伍搶劫一空。閻起元站在一片狼藉的銀號前,向鄉人和儲戶起誓宣告,立志要重振家業。他給自己的兒子起名為振家,從資金積累到購買市房,一切都在做著振興家業的準備。而壯志未酬,適逢解放,土改時他被劃為地主成份,閻家巷的祖業“東小院”被沒收,自己被掃地出門,一夜之間,一貧如洗,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本人還被坐監和下放農村。后來為撫養孫子閻天柱,一度以賣水為生。一副應該是擔當人間大任的肩膀,卻挑著價值二三分錢的井水,挨門求賣。但在這樣的景況之下,他沒有放棄培養孫子閻天柱,教孫子學知識,學文化,練習毛筆字。他堅信著一切身外之物可以沒有,但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就是要修身養性,要有道德操守,本門家風不能因我而斬,要世代傳承下去。1960年,饑寒交迫的閻起元先生,在所下放的農村一孔低矮潮濕的小石窯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先生雖然去了,但先生的魂還在。這個魂就是讀書做人的家風和家道。就像作家馮驥才寫的小說《神鞭》中說:辮子沒了,但神還在。先生的靈魂將直接影響著這個家族的以下幾代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閻天柱的父親閻振家先生1)</b></p><p class="ql-block"> 閻起元之子閻振家,閻氏20世傳人。自幼天資聰慧,承祖訓勤奮好學,拜族內鴻儒閻春洞先生門下,終以品學兼優考入山西政法專門學校。抗日戰爭時期學校停課,遂投身于民族抗戰之中,回鄉與旅外學生王晉省、楊凱南、龐玉麟、丁昌緒、閻寧波等人,組織“鄉寧縣旅外學生宣傳隊”,深入農村宣傳抗日。后又加入晉綏軍215旅60團,在教導大隊政治工作第二組擔任組長。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親自編寫編排各種宣傳抗戰的節目,為群眾演出。解放戰爭時期,擔任國民黨鄉寧縣黨部秘書、書記長,職務相當于現在的縣委書記。但當時在閻錫山統治的山西境內,國民黨的縣黨部有職無權無錢,根本沒法實現他為國為民的政治抱負。1947年解放鄉寧時,在溫泉山上死于非命,年僅27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閻天柱的父親閻振家先生2)</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閻天柱父親閻振家先生遺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青年閻天柱)</b></p><p class="ql-block"> 閻天柱,閻氏21世傳人。父親不在時,他不足兩歲,還在嗷嗷待哺的襁褓之中。一家三代三口,爺爺閻起元土改時定為地主成份,國家沒收了他的全部家產,全家被“封門”。他強忍著老年喪子之痛,靠挑井水賣錢養活全家三代人。幾年后母再走,爺孫二人相依為命,相濡以沫,而生活上的壓力使人直不起腰,且算小事,政治上的折磨讓人抬不起頭,那才是大事。閻天柱受此影響而上不了縣上的公辦中學,但不能就此輟學。公辦不要他上民辦,城里不要他到村里,千方百計地讀完初中課程。到了找工作的年齡,他“上山下鄉”,插場到譚坪的水保專業隊,滿懷著一顆紅心,度過了八年“修地球”的繁重勞作。此番經歷,閻天柱先生的《悠悠歲月》一書已作詳盡的述說,此處不贅。需要強調的是,這段經歷正應了一句老話:人有一虧,天有一補。水保隊八年,閻天柱雖然失去很多,但收獲亦豐。如同“舍得”的辯證關系,有舍就有得,有得就有舍。他失去了青春年華,卻收獲了美滿愛情,組建了自己的幸福小家庭。武惠翔,一個賢惠端莊、知書明理的女人,走進了他的生活,并伴隨著他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青年時期武惠翔)</b></p><p class="ql-block"> 武惠翔出身城里大門大戶的武家,家族書香傳家。其父武清世解放前為編村村長,解放后從教,擅長講解文言文。其母閻貞秀,城里西坡二份閻氏,祖父閻乃庸曾任縣議會議長,父親閻哲獻為閻錫山田糧處長。閻貞秀自幼在縣女校讀書,成績前茅。有其母必有其女,惠翔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受著家學淵源的熏陶和教育,會做人會處事,落落大方,相夫教子,善解人意,風里雨里,拿得起放得下,里里外外一把手。俗話說:一個好女人,可以旺三代。又說:女人是家中的風水。也是閻天柱先生幾世修來的福份,自從惠翔進了門,天柱先生生活上一帆風順,工作上一路綠燈,人生如同步入了一馬平川。生兒育女、修房蓋廈、工作調動、開辦診所、兒婚女嫁、成家立業、孫輩成長,一順百順,不一而足。等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閻天柱 武惠翔結婚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結婚后的第一個春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閻天柱夫妻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閻天柱先生工作照)</b></p><p class="ql-block">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閻天柱先生所供職的的機械廠,也同樣不可避免的經歷了改制買斷和下崗。下崗后的他開了個小診所,專治小兒疾病和燒傷。由于他醫術精湛,取費合理,再加上他人品厚道,態度和藹,視患者如親人,所以他的小診所名聲鵲起,在鄉寧城里很有名氣,眾口皆碑。尤其是他鉆研獨創的治療燒傷的秘方,更是遠近傳名,多少外地患者也慕名而來。他的診所四壁掛滿了治愈后的患者感謝他的錦旗和牌匾。《山西日報》、《山西政協報》、《健康報》、《臨汾日報》等報刊,都刊登過對他的報道,《世界名人錄》還收錄了他的事跡。他也榮幸地連續三屆被推薦為縣政協委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醫學成就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華杰出貢獻愛國英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縣政協先進個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閻天柱先生書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閻天柱先生是一個成功者。他無愧于他所處的這個時代;無愧于他祖上的輝煌和企盼;無愧于他自己超乎常人的辛勤和付出;無愧于關懷過他、幫助過他的親朋好友;更無愧于陪伴他一路風雨走來的好妻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回到當年水保隊住過的土窯洞)</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夫妻倆和三個孩子)</b></p><p class="ql-block"> 閻天柱先生膝下一女二男,三人都在他的精心培養和教導下,成為了鄉寧城里同輩人之間的佼佼者。女兒閻江屏,畢業于長治醫學院,進修于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主攻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職稱,現任鄉寧縣人民醫院副院長。長子閻江龍(22世),畢業于山西財經學院,就職于山西地方電力公司鄉寧分公司,任副總工程師。次子閻江濤,畢業于山西師范大學,就業于鄉寧縣委辦公室,歷任秘書、政府辦主任,現任鄉寧縣教育局局長。其孫輩四人。長孫閻書強(23世),畢業于太原工學院,就職于太原稅務審計事務所。次孫閻書浩,現就讀于西南交大利物浦國際大學。長孫女閻書琴,現就讀于河海大學(南京)。次孫女閻書君,就讀于鄉寧迎旭小學。孫輩們都學習刻苦,成績優秀。除研習好各自的專業外,分別對寫作、書法、聲樂、舞蹈,均有愛好,都在繼承著閻家基因,賡續著閻家的家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那年新蓋了房子 照個全家像留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們一家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江屏 江龍 江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三個孩子長大了)</b></p><p class="ql-block"> 亞圣孟子曾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其意為一個君子的品行和家風經過五代人之后,就不復存在了。而在現實生活中真是這樣嗎?本文給出了最好答案,閻天柱先生的家風傳承給出了最好答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年過古稀 再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全家福)</b></p><p class="ql-block"> 最后,吟詩一首,以贈閻天柱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憶昔如同數家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悠悠歲月見真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身處逆境多歷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經磨難出賢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輩輩讀書無虛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代代門風有傳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喜看后浪推前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君子之澤永世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寫于2021年10月</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杜明杰,鄉寧縣退休干部,中共黨員。歷任中小學教師,縣委文明辦主任,縣疾控中心主任,戎子酒莊文化副總,《戎子》雜志主編。現為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擅長敘事詩、紀實文學和人物傳記的寫作。</p> <p class="ql-block">編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曹東平,網名曹操語錄,山西臨汾鄉寧縣雙鶴鄉人。男,六十年代生人,大專學歷,喜愛文學,擅長寫作,長于宣傳策劃。分別為鄉寧縣三晉文化研究會、鄉寧縣文化研究會、作家協會和中和文化研究會會員。曾在縣、市、省和國家級報刊、電臺、網絡發表文章多篇。2015年被山西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確定為“第一批山西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首席服務專家”。目前,通過抖音、快手、微信、西瓜視頻、視頻號等多個平臺發表視頻。做人理念:自強自立,善待親友。自尊敬人,惠人達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和县|
苏尼特右旗|
沅江市|
分宜县|
丹阳市|
介休市|
元氏县|
略阳县|
四子王旗|
永济市|
遂平县|
桦南县|
凤冈县|
宿松县|
涪陵区|
北辰区|
青州市|
区。|
来宾市|
太谷县|
铜山县|
京山县|
青河县|
灵寿县|
长宁区|
井冈山市|
昌宁县|
盈江县|
准格尔旗|
汝城县|
苍梧县|
九龙县|
湟源县|
微博|
朝阳县|
崇义县|
即墨市|
惠来县|
双峰县|
翁源县|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