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藏在深山中的瑰寶 ? 郎德苗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17日下午, 從季刀苗寨出來沿著公路繼續前行,很快就到了郎德鎮。游客的汽車不能進寨,我按照管理人員的指引將車停在地下停車場,然后從郎德下寨沿著一條小河邊的木棧道步行2公里,進入郎德上寨。</p> <p class="ql-block"> 先要路過云霧縹緲的郎德下寨。</p> <p class="ql-block"> 郎德上寨四面群山環繞,由深山溪流匯集成的望豐河,在寨前劃了一道漂亮的圓弧彎,歡唱著流入美麗的巴拉河。</p> <p class="ql-block"> 河上架著富麗堂皇的風雨橋,溪中群鴨嬉戲,岸邊排列著數部水車。</p> 遠處郁郁蔥蔥的山峰連接著白云,山坡上茂盛的樹林掩蓋著一片鱗次櫛比的吊腳樓,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色。 郎德上寨開發的比西江苗寨早,是貴州第一個開放的民族文化旅游村。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它是奧運火炬傳遞中唯一的苗寨。這塊巨大的奧運火炬石碑就坐落在郎德上寨的村口。 順著青石砌成的臺階進入寨子中心的蘆笙場,一塊醒目的石碑立在入口處——“郎德上寨古建筑群”,黑底黃字金光燦燦,2001年它被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蘆笙場的地面用青褐色石片鋪設,它模仿古代銅鼓面的太陽紋圖案,鋪成12道太陽光芒,兩頭還各有一個用青石板鋪的飛奔的駿馬圖。 場子中心高高的旗桿是用來吊銅鼓的。寨子里的歌舞活動、祭祀儀式都在這里舉行。此時,從城市來的一群小學生和老師穿著苗族盛裝,正在蘆笙場上學習苗族轉圈舞,感受苗族的風俗和文化。 蘆笙場四周有郎德苗寨民俗展覽館、苗族服裝店、雜貨鋪和吊腳樓客棧。<br> 我們就住在蘆笙場邊上的陳龍吊腳樓客棧。苗族老板很熱情,專門開車到下面郎德鎮為我們取回車上的行李。 陳龍客棧的地下一層是他們的住房、廚房和儲物間,地上一層改造成餐廳和客房。原來儲物的二層也改造成兩間客房,每間有獨立的衛生間和空調。木板的墻面掛著繡有圖案的各種掛袋,擺放小件用品,打開二樓房間的小木窗,一陣陣清爽的山風拂面而來,從這里可以看到蘆笙場的一角。睡在古色古香的苗族木屋里,充滿了新奇的感覺。 按苗族子父連名制推算,郎徳上寨苗族先民遷到此地建寨已有近千年歷史,要早于西江苗寨。據說朗德苗寨是蚩尤的直系血脈。<br> 苗族是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郎德苗寨也曾出現過他們的民族英雄楊大六。清朝咸豐同治年間,郎德上寨的楊大六為反抗清朝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壓迫,參加了張秀眉領導的苗民大起義。率部曾在黔湘地區大勝清軍,先后與清軍激戰達18年之久,1872年義軍戰敗,與張秀眉一同被俘,就義于長沙。<br> 郎德上寨遭清軍瘋狂報復,被燒殺一空,僥幸有15人逃至深山密林才保住了性命。后來這15人組成4個家庭,在廢墟上重建家園,人丁逐步興旺起來。在郎德上寨可見到楊大六的故居,后山上至今還保留了一條古戰壕。 游客的到來推動了村寨的發展,許多村民把自家吊腳樓改造或擴建為農家樂旅店,增加了許多收入。如“老支書農家樂”、“戰壕賓館”這些吊腳樓的名稱很有特色,客房內部設施也很齊全。 “池塘客棧”門前的池塘,除了圍上精致的帶座椅的木欄桿外,池塘里還放置了一條大水牛,處心積慮地吸引游客。 新修建的吊腳樓客棧樓上,一串串金黃的玉米棒惹人眼目,是最好的招客廣告。 窄巷里的小工藝品店,琳瑯滿目的苗族飾品吸引了許多游人的關注。 后來,由于西江苗寨的崛起,把大部分游客都吸引了過去,這里才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沒有了熙熙攘攘的游客旅行團,沒有了喧囂熱鬧的商販叫賣,也沒有燈火閃亮的咖啡館和酒館,原汁原味的苗寨生態反而更濃郁更純粹,正是我心中想要尋覓的地方。<br> 我在石頭小巷里隨意地穿行,慢慢地品味形態各異的吊腳木樓,留心觀察穿著苗族服裝來往的村民,細細體會他們不緊不慢的生活節奏。<br> 稻田魚是他們特有的一道美食,連著魚鱗烹飪,鮮嫩無比。可惜陳龍家的稻田魚都被訂完了,我便到路口的鎮上,買了只寨民放養的土雞,請房東做成當地的火鍋。 進寨的攔路酒是苗寨迎接客人的傳統方式。凡有旅行團來,寨子里的村民,不分男女老幼,都要穿著民族盛裝,列隊到村口迎接,笑靨芬芳的苗家少女捧著長長的牛角壺敬酒,讓你感受到苗家待客的盛情。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會唱歌,個個會跳舞,早在北宋年間,苗族的歌舞已經名聞遐邇,在京城引起轟動。<br> 幾千年來,歌舞伴隨著苗族的歷史,生動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樸、粗獷的風格,最能表達他們真摯、純樸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真、善、美。 寨中的蘆笙場上,似乎全寨的村民都盛裝出場,以燦爛的笑容和香醇的美酒迎接我們,為游客獻上充滿民族風情的舞蹈。 苗家姑娘身穿繡花對襟衣和百褶長裙,頭上戴著撩人眼花的銀冠,頸脖掛著叮當作響的銀鈴圈,隨著鼓樂,翩翩起舞。她們對服飾的講究,對每一件飾品的執著,已經超出對美的追求,那是對自身文化的深刻認同感,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在銅鼓陣陣、蘆笙悠悠的音樂旋律中,姑娘們跳起了錦雞舞。一群身著盛裝、頭戴銀冠的苗族少女,時而微乍雙臂如錦雞,時而上揚雙手似飛鳥,舞蹈節奏短促、極其靈巧、動作優美、情感濃烈。 氣氛高昂歡快的銅鼓舞。苗家姑娘踏著節奏明快、時輕時重的鼓點,晃手擺腰,翩躚而舞。 舞蹈是生活的精華。苗族的舞蹈有許多同手同腳的擺動,腰部反向的扭動,這源自于苗族在崇山峻嶺間的生活狀態。崎嶇的山路需要經常扭動身體來保持平衡,同手同腳的側身才能讓腳步更加沉穩,可以說是大山造就苗族這優美的舞姿。 在演出的間隙,苗家少女紛紛向觀看演出的游客敬酒,蘆笙場的氣氛更加熱烈歡快,游客們不知不覺中被融化進苗寨里。 接著上場的是一群苗族老大媽和老大爺,整齊地站成兩排,用苗族古語演唱其史詩般宏大的古歌。雖然我聽不懂他們唱的歌詞,但從她們那凝重的神情、沉緩悠揚的旋律,我似乎感受到她們內心時而憂郁時而喜悅的復雜情感。 苗族沒有文字,他們厚重的歷史和文化都是靠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唱古歌在苗族的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p class="ql-block"> 老人們唱的古歌深沉、緩重、悠揚,娓娓講述著他們祖先苦難曲折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5000年前,黃河流域上有許多大小部落,其中一個是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他們是苗族的祖先。九黎部落是創建中華黃河文明的三大部落之一。中華民族統一的過程是殘酷的,為了爭奪生存的領土和統領權,三大部落殺得天昏地暗。先是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阪泉激戰。最終炎帝戰敗并被黃帝收編,于是有了流傳至今的“炎黃子孫”之說。后來又爆發了黃帝和蚩尤的逐鹿之戰(現河南逐鹿縣),戰斗進行的極為慘烈,最終蚩尤被黃帝擒殺。九黎部落也被打散收編,我們常說的“黎民百姓”就來源于九黎部落的名稱。然而,戰斗的慘烈程度極大地影響了黃帝對九黎部落的收編,黃帝收編的方式太苛刻,部分九黎族人不甘屈辱,拋棄家園,背井離鄉,向北方逃亡遷徙。</p><p class="ql-block"> 可是北方的生存環境實在太差,又從北方遷徙到長江流域。在長江水的滋養下發展成強大的三苗部落。</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在領土擴張中遇到了當時更為強大的堯舜禹部落,三苗打不過只好四處逃亡,被驅趕流放到武陵山脈北和三危荒漠一帶。后來三苗又在三危山(敦煌市東南)被圍,經過一番拼死奮戰突破包圍,沿金沙江輾轉逃遷到現在的黔西北地區,躲進茫茫深山老林中。</p><p class="ql-block"> 盡管慘遭一次次的戰敗和經歷無數次的逃遷,但苗族祖先從來未放棄爭取幸福生活的機會。這種世代相傳的古歌唱出了對祖先曾經創造的中華文明的自豪,也傾訴背井離鄉、顛沛流離、逃亡遷徙的辛酸。</p> 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偉大事業讓古歌也煥發青春,如今古歌唱出的不再是憂傷、痛苦、悲哀和仇恨,而是思念、自豪、憧憬和感恩,唱古歌成為苗寨村民們展示自己民族文化和悠久歷史的快樂藝術。 古歌唱罷,寨子里的男人跳起了蘆笙舞。一位長須長者吹響一個巨大的落地蘆笙,幾個中年男子手捧長長的山竹蘆笙圍著老者邊跳舞邊吹奏,長達丈余的蘆笙上系著紅布條,增添了些許喜慶氣氛。他們動作穩重遲緩,聲音沉穩悅耳,綿綿不斷,直達心靈深處。四周的游客靜穆無聲,沉浸在轟鳴耳膜的蘆笙樂曲中。 這類蘆笙舞過去只在殺牛祭祖時才跳,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表現出對祖靈的尊敬和懷念。現在已經成為苗族人民節日的傳統舞蹈,在“跳月節”上,能跳蘆笙舞的小伙子會受到苗族姑娘更多的青睞。 蘆笙是苗族歷史悠久的也是最原始的樂器。生存環境的艱難與閉塞并不能阻擋他們對音樂的追求,在勞動中發現不同長度、不同粗細的山竹可以吹出不同的聲音,便把它們組合起來吹奏,創造了蘆笙樂器。 <p class="ql-block"> 只要有苗族人就一定有蘆笙,凡遇到重要活動就必定吹蘆笙。</p> 一群蘆笙演奏者中,那個神秘、古樸、厚重、威嚴、炯炯有神的目光,令人肅然起敬。 <p class="ql-block"> 在回旋婉轉、悠揚飄忽的蘆笙聲中,我似乎觸摸到了某種神圣之物,我的靈魂隨著蘆笙聲飛翔,融入苗寨,融入大山,變成騎士與戰馬,變成戰勝者與被征服者,變成星月與山川......</p> <p class="ql-block"> 一群苗族孩子的上場頓時讓蘆笙場的氣氛歡快起來。兩個蘆笙手作領舞,邊吹蘆笙邊踩舞步,活潑可愛的女孩們尾隨其后,踩著樂曲的節奏、輕輕地擺動著身體繞圈而舞。</p><p class="ql-block"> 表演進入高潮,全寨的村民一起上場,圍成幾層圓圈跳起大團結舞,游客們也紛紛進場加入其中,踩著銅鼓的節奏,與村民們一起歡歌載舞,盡情享受苗族歌舞的快樂。</p><p class="ql-block"> 沒有一個專業藝人,沒有一件豪華樂器,沒有華麗舞臺和道具,就是這些再普通不過的苗寨山民,用再原始不過的蘆笙與皮鼓,在百年風雨的石片場地上,讓我感受了一種原汁原味的苗族風情,享受了一場穿透靈魂的鄉村歌舞。</p> 依依不舍告別時,我放飛無人機,從空中再看一眼藏匿在群山中郎德苗寨, 深山中的瑰寶, 還有這云霧繚繞的人間仙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仁县|
潜山县|
南昌县|
呼伦贝尔市|
靖江市|
丰台区|
泰宁县|
铜川市|
富阳市|
龙州县|
环江|
政和县|
伽师县|
桐庐县|
府谷县|
萝北县|
郑州市|
石屏县|
嵊州市|
武穴市|
上思县|
金秀|
高尔夫|
嘉祥县|
金堂县|
湟源县|
台南县|
大洼县|
无棣县|
仪征市|
海盐县|
定襄县|
黎城县|
海宁市|
安徽省|
吕梁市|
绥芬河市|
新宾|
吉林省|
南川市|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