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大使館門前與王學賢大使握手道別,便直奔南非總統府。</p><p class="ql-block"> 南非總統府位于比勒陀尼亞的一座樹影婆娑、花團錦簇的山坡上,為全城制高點,不知道是否象征著權力的至高無上。</p><p class="ql-block"> 總統府的正中為一座弧型的柱廊,數十根立柱拔地而起,兩側對稱的建有一棟樓高六層的建筑,上部為巴羅克式古堡。總統府為淺黃色調,四周擺放著幾尊被時光染成綠色的青銅大炮,似乎在默默地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過去那些風云變幻的歲月……</p><p class="ql-block"> 現任總統姆貝基的辦公室位于右側四樓,其明顯標志是外面特建一個陽臺,左側是南非的外交部。今天柱廊外的旗桿是光光的,表明總統先生此時不在此處辦公……</p><p class="ql-block"> 沿著黃色的石階而下,眼前的階梯式園林設計及效果雖然比不上法國的凡爾賽王宮,畢竟也令人賞心悅目,否則比勒陀利亞也不會以“紫葳之城”以及“花園之城”而著稱于世。</p><p class="ql-block"> 山坡下側還有兩座圓堡式大門,正中有一座花崗巖墓,周圍銘刻著南非不同時期的民族英雄姓名。不過,右側的一塊銅牌引起我的關注,“Rorea”十分醒目,上面記錄著南非參加“朝鮮戰爭”中喪命的人名,也就意味著當年也許與我們的志愿軍交過手……</p><p class="ql-block"> 盡管是冬季,山坡下的廣場仍然綠草如茵。石基上樹立著南非首任總統保羅·克魯格的青銅塑像,他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好像有些不可一世,然而神態看上去似乎總掩蓋不住一絲憂郁,是不是感嘆眼前的這個世界早已是天翻地覆?</p> <p class="ql-block">(南非總統府為一座建成于1913年的歐式建筑,被譽為世界最美的辦公大廈。)</p> <p class="ql-block">(總統府的近處為階梯式園林,且可遠眺全城景觀。)</p> <p class="ql-block">(忍不住一屁股坐在總統府前面的草坪上,拍張照片留念。) </p><p class="ql-block"> 從總統府至先驅者紀念堂的途中,感到比勒陀尼亞象是一座歐洲或至少是位于歐亞交界的現代城市,而不是一提及就會聯想起饑荒的非洲。街道兩旁的建筑物盡管不是摩天大樓但樣式時髦且別致,商業氣息濃郁還不乏整潔有序。滾滾的車流,熙攘的人流,在我的眼前展示著這座城市的幾份活力……</p> <p class="ql-block">(位于市中心的教堂廣場建成于1900年,圖中青銅塑像是南非首任總統保羅.克魯格。)</p> <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與印象之中的“黑非洲”有些格格不入。)</p><p class="ql-block"> 登上比勒陀利亞南郊的小山,我們來到建于1949年、耗費34萬英鎊的先驅者紀念堂。</p><p class="ql-block"> 紀念堂為南非特有的黃色花崗巖砌成,從外觀看頗象當年日本人侵華所修的崗樓,高達40余米。沿著石階而上,發現其圍墻很有特色,全部為相聯的牛車模型雕塑,如此設計主要是紀念南非歷史上著名的“牛車大行進”……</p><p class="ql-block"> 早在19世紀30年代,這里只生活著非洲土著人,后來荷蘭裔布爾人在英國殖民者的排擠下,趕著牛車拖兒帶女由開普敦北上到此,歷時三年之久并與土著人談談打打,終于在此立足生根完成了一次典型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民族大遷徙”。到1855年,比勒陀利亞正式誕生,人們就以布爾人領袖比勒陀利烏斯的名字為城市命名,其兒子馬爾湯勞斯即為城市的創建者。</p><p class="ql-block"> 紀念堂前有尊青銅塑像引人注目,一位布爾人婦女憫護著一子一女。 旁邊還有兩尊大理石塑像,即為比勒陀利烏斯父子的尊容。他們的臉上都有一股正義凜然的神情,讓人心中五味雜陳……</p><p class="ql-block"> 踱進具有典型的外方內圓建筑風格的紀念堂,其頂部圓穹中間的一個橢圓形洞分外醒目;四周為長達91米的圓型石壁,上面鑲嵌的漢白玉雕記載著長達三年之久發生在這塊土地的遷徙大事;紀念堂中心為一個圓型地穴,正中建有一座紅色花崗巖墳墓,墓碑上刻有如此銘言:一切都是為了你 南非……</p><p class="ql-block"> 據裔橋先生介紹,每年的12月16日為先驅者紀念日,是為了紀念1838年12月16日,530名布爾人經過激戰殺死包括兩位王子在內總共3000多土著人從而奠定勝利的“血河大戰”。每到正午12時,陽光就會從圓穹的洞中射進,直照40多米以下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紀念堂具有極其厚重的雕塑感,曾獲得多項獎勵,2006年榮獲“非洲最佳博物館”稱號。)</p> <p class="ql-block">(紀念堂的圍墻由64輛牛車組成,以紀念當時著名的“牛車大行進”。)</p> <p class="ql-block">(紀念堂的正面,母親帶著一子一女昂首挺胸目視前方,一臉的正氣凜然。)</p> <p class="ql-block">(圓圈中間即是紅色花崗巖墳墓,上方為描繪當年“牛車大行進”的漢白玉浮雕。)</p> <p class="ql-block">(漢白玉浮雕之中的一幅:當時的土著人與入侵的布爾人在殊死決戰。)</p><p class="ql-block"> 乘著電梯登上紀念堂頂,眼前的比勒陀利亞一收眼底,心中感觸頗多。對于這座紀念堂以及這次民族大遷徙,很有必要進行系統思考。實事求是地判斷,這種遷徙實質上是一種充滿叢林法則的生存競爭,于情絕對是野蠻與血腥的,于理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客觀規律,因為如果沒有160多年前那次殘酷的大遷徙,就不可能有眼前這座現代化的比勒陀利亞。</p><p class="ql-block"> 情乎?理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8月3日于約翰內斯堡</p><p class="ql-block"> ——摘自拙作《走進非洲》(2000年8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真|
丰城市|
兰西县|
冕宁县|
惠安县|
定日县|
永胜县|
象山县|
民权县|
东源县|
双鸭山市|
察雅县|
田东县|
湛江市|
舟曲县|
内乡县|
乌鲁木齐市|
南宫市|
安宁市|
江阴市|
和田市|
得荣县|
抚顺县|
中牟县|
黄浦区|
海宁市|
汤阴县|
永泰县|
无为县|
廊坊市|
成武县|
辽宁省|
清水河县|
海门市|
格尔木市|
鲁山县|
沙雅县|
五大连池市|
九江市|
都兰县|
依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