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世紀初,隨著數碼相機的出現,我便開始了邊走邊拍的嘗試,但當時,跟多數旅友、攝友一樣,試圖追求拍攝精美的畫面,拍點所謂的“大片”。</p><p class="ql-block"> 那時隨身攜帶的是巴掌大的卡片機,見到一些攝友背著單反,威風凜凜的樣子,很是羨慕,但看到單反沉甸甸的重量,卻又膽怯了——有一次跟攝影團去采風,那些攝影愛好者們,竟然攜帶兩個拖箱,一個裝行李,另一個裝的全是各種鏡頭,攝影裝備!我那時便驚呆了——實在不想因為喜歡攝影,就去受這個罪。</p><p class="ql-block"> 2012年的一天,深圳攝影界小有名氣的韋建誠,到我工作的報社辦公室,給我展示了他剛剛武裝起來的索尼微單——這種兼具單反與卡片機優勢的微單,不似單反那么笨重,性能上又比卡片機領先了許多。且索尼的微單,當時在技術上剛剛有了質的突破,他本人就已經用微單相機幫企業拍廣告片了。</p><p class="ql-block"> 聽了韋建誠的介紹,我又咨詢報社攝影部同事的意見,決定花一萬三千多元,買了我的第一部微單——機身是微單的,但鏡頭用的是單反的專業鏡頭。畢竟那時索尼微單的鏡頭,還嫩了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了準專業的微單相機,膽子壯了一些。香港作家吳曉華看了我采訪南華寺1500年紀念活動拍的照片,建議我像拍連環畫一樣,用攝影圖片串起“小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在報社工作多年,主要從事新聞的文字采訪和編輯,至于新聞攝影,由專門的攝影部負責。</p><p class="ql-block"> 能否將文字記者的新聞敏銳,與相機的攝影視覺結合起來,走出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子呢?</p><p class="ql-block"> 畢竟拍精美的大片,不是自己所長,我也沒有攝影發燒友的那種干勁,為了拍一個大片,可以蹲在一個地方,一蹲就是幾個小時。</p><p class="ql-block"> 外出旅行,我更喜歡用新聞的視角,觀察周邊人文景物,將新聞的觀察與攝影的視覺語言結合,講述旅途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起初,這只是一個模模糊糊的想法,直到2016年,跟著攝影團去俄羅斯采風,拍著拍著,這個想法才開始落地,并在實踐中找到了一點感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 、從眾多場景中選取一個角度切入,梳理出一串有趣的“小故事”</b></p> <b>圖例之一:</b> <b> 《瑞士名表店的中國元素》▼</b><br><br> 2018年秋天,我隨旅行團去歐洲旅游。<div> 鐵力士雪山附近的琉森小鎮,號稱瑞士最美麗、最理想的旅游城市。<br> 琉森湖畔的天鵝廣場手表珠寶商業區,與法國巴黎旺多姆廣場,并列為歐洲兩大手表珠寶專門購物中心。<br> 瑞士的手表享譽世界,深受中國游客歡迎。各類瑞士名表自然也就成為富裕起來的中國客掃貨的重點對象。<br> 名表專賣店的門口,均在顯著位置,推出中文的產品廣告介紹。<br> 店家紛紛聘請中國著名影視明星,當其品牌代言人,在商店顯要位置,懸掛明星的大幅畫像。<br> 商場的門口和柜臺,中文已成商家推介手表品牌的標配文字。<br> 甚至柜臺服務員,也有不少人講得一口標準的中國普通話。從他們的外貌和口音來看,估計是來自港澳臺或中國內地。<br> 從商家使用中文推介的力度來看,應是針對中國新崛起的“有錢一族”!<br> 邊走邊拍,《瑞士名表店的中國元素》這個構思,便跳了出來。▼</div> <b>圖例之二:</b><div><b><br>《夜雨,淋濕了米蘭大教堂》▼</b><br><br> 歐洲之行到了意大利的那天,行程十分緊密,連走帶看,一天七、八個景點。車近米蘭城區時,體驗了一把下班高峰期的都市通病——塞車。進入米蘭市區后,天已黑,原定的參觀行程被打亂。</div><div> 雨,紛紛揚揚地下了起來,眾人只好打著傘,觀賞雨中的米蘭夜景。<br> 當天的亮點是什么?回到下塌的酒店,還沒有理出個頭緒。<br> 晚上,把照片導入電腦,再進行梳理。終于眼前一亮:夜雨,淋濕了米蘭街道——時尚與古樸相輝映!<br> 米蘭,號稱世界四大時尚之都之一,其街道,竟然是由古樸的長條形石塊鋪成的。燈光映照下,雨,洋洋灑灑飄落,淋濕街道,淋濕了有軌電車、汽車和匆匆而過的行人。<br> 就在這個由石塊鋪成的老街區,匯聚了眾多世界時尚名品:阿瑪尼,范思哲,普拉達,杜嘉班納,華倫天奴……時尚與古樸交融,仿佛在雨夜中向行人展示展示著這座時尚之都的別樣情趣。<br> 雨夜中的米蘭大教堂,歷經六個世紀才完工,被稱為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的古建筑,別有一番韻味。<br> 斯芳斯古堡,有著700年歷史的古城堡……<br> 這一切都在雨夜的燈光輝映下,透出一種特有的韻味……<br> 這樣的構思,也使當天的拍攝有了一點亮色。▼</div> <b>圖例之三:</b><div><b><br>《圣彼得堡教堂偶遇俄軍“小鮮肉”》▼<br></b><br> 2016年 10月15日晚,我跟隨廣州太陽風旅游攝影團,從莫斯科乘高鐵到了700公里外的圣彼得堡。<br> 俄羅斯的海軍總部和參謀部都設在圣彼得堡。<br> 圣彼得堡又是一個教堂眾多的城市。大小教堂近百座。<br> 導游介紹說,前蘇聯時期,一個城市最宏偉的建筑是政府大樓。而今,一個城市最宏偉建筑是教堂,體現了宗教的地位。</div><div><br> 來到圣彼得堡的第二天上午,我們在參觀伊薩克大教堂時,見到一群俄羅斯青年軍人也結隊前來參觀。多年前,我也曾在部隊當過兵。這些英俊瀟灑,帥氣十足的青年軍人,喚起軍人生涯的記憶,即刻吸引了我的目光。<br> 伊薩克大教堂建于1818年,耗時40年建成。與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和佛羅倫薩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并稱為世界四大教堂。按理,我隨旅行團到此,鏡頭的焦點應對準這座大教堂。<br> 但那時也顧不得了,有好的場景,好的事件,機緣巧合,自然不可放過。<br> 我在對教堂雄偉的建筑,琳瑯滿目的壁畫和陳列品,進行密集的鏡頭轟炸之余,也時不時用余光掃射這幫俄軍“小鮮肉”。<br> 面對我的拍攝,俄羅斯青年軍人,十分配合,主動擺出各種“甫士”,把陽光帥氣的形象留在了我的鏡頭中。<br> 當晚我就在下榻的酒店整理出這組照片,以《圣彼得堡教堂偶遇俄軍“小鮮肉”》為題,圖文并茂,發在美篇。▼</div> <b>圖例之四:</b><div><b><br>《克里姆林宮總統府的黎明靜悄悄》▼ </b><br><br> 2016年1月,我跟隨太陽風攝影團在俄羅斯采風十二天,每天都以《直擊俄羅斯》為主題,發一篇當天的主題報道。領隊兼攝影指導勞少云老師,對我的圖文報道很感興趣,說這樣攝影風格,攝影團以前還很少人去嘗試。<br> 旅途的最后兩天,當我們從圣彼得堡返回莫斯科,住在克里姆林宮附近的一家酒店——為了攝影的方便,攝影團常常會將酒店,選在主要拍攝點的附近,以方便攝友們前往第一線拍攝。<br> 領隊特地宣布分給我一間VIP住房,夜晚,從房間的窗口望去,克里姆林宮紅墻近在咫尺,鐘樓塔尖上的五角紅星熠熠生輝。<br><br> 在對克里姆林宮和周邊的紅場等經典建筑進行拍攝后,我又把目光聚焦到了克里姆林宮的大門。據說,普京就是沿著這條路乘車進克宮上班。我對這點十分好奇。<br> 從專業攝影的角度來看,這個大門并沒有什么拍頭。但我新聞從業多年,習慣了用新聞的視角去打量周圍的景物。對于我來說,最大的看點,就是進出克宮的這個大門了——<br> 次日凌晨,天未亮,徒步扛器材去紅場附近拍攝,步行不到十分鐘即到達目的地。<br> 拍攝完畢,準備回酒店吃早餐,路過設在克宮內的總統府大門,時為早上7:40分左右,正是上班時分,幾輛小車一輛接一輛,魚貫駛入大門。<br> 未見想像中的森嚴戒備,大門右側有個崗亭,大門入口處設有之字形的路障,車輛要駛入大門,不能長驅直入,只能順著之字形的路障,拐兩道彎駛進門內。這種設置,可能是防止“自殺式”的“人肉炸彈”闖入。<br> 我掏出相機,連著拍攝了幾張照片,并未見有警衛闖出來阻攔。<br> 開始拍攝第一張照片時,我還有點緊張。生怕保安人員出來大喝一聲,把我的相機沒收了。<br> 但我連拍了幾張,并未見有警衛出來干涉,膽子就大了。對著大門橫拍豎拍,左拍右拍,一陣狂掃。<br><br> 兩年前,我在上海市康平路,路過一個有武警站崗的大門,門口沒有掛牌,不知是何機關,里邊有座樓房,掩映在綠樹叢中,園林綠化很不錯。<br> 走過大門后,離著有數十米遠,我用相機拍了武警站崗的英姿。誰知那武警氣勢洶洶地沖上前,逼我將相機里的圖片逐一刪除。<br> 我至今不知那是個什么神秘的重要機關,為何大門口不掛牌?我從馬路的另一側拍攝武警站崗,連大門里邊的景物也沒能拍上,為何就讓那些人感到了莫名的威脅?<br> 911事件的前一年,我去美國旅游,還排著長隊,參觀了白宮。白宮雖是總統辦公的地方,卻比克宮更加開放。只是游客參觀時,不讓拍攝,另外,還有執勤的彪型大漢,在一旁守衛,如此而已。<br> 也許就是因為這些親身的經歷,觸發了我對拍攝克宮大門的興趣。▼</div> <b>圖例之五:</b><div><b><br>《快過年了,給列寧同志拜個早年!》</b><br><br> 2016年10月20日,俄羅斯之旅的最后一天,旅行社安排大家自由活動。<br> 攝友們大都去地鐵站拍攝其華麗如宮殿般的美景,那是攝影發燒友夢寂以求的拍攝精美大片的“攝影天堂”,但更吸引我的地方還是紅場的列寧陵墓。<br> 列寧陵墓不允許拍攝,人們必須由紅場的西側進入。入口時要接受安全檢查,所有背包提包手包,以及拍攝器材,一概不準攜帶入內。此時,只能靠拍攝陵墓外景來進行彌補了。<br> 在列寧墓附近,緊靠克里姆林宮的紅墻下,是“名人墓”。包括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捷爾任斯基等人墓碑都在這里。<br> 埋在此地的,還有作家高爾基、科學巨匠庫爾恰托夫和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br> 斯大林的遺體被移出列寧墓之后,也同樣葬在“名人墓”中。歷史仍給他一個位置,據說是因為他在二戰中的不朽功勛。<br> 排隊參觀列寧陵墓的,大多是來自中國的游客。一個中年人幽默地說:“快過年了,給列寧同志拜個早年吧!”人們哄地笑了。這位游客開玩笑的話,也就成了我那篇圖文報道的標題。</div> <b>圖例之六</b><div><b><br>《埃塞俄比亞探秘:燭光照亮圣誕之夜》▼</b><br><br> 2020年1月,我和一眾團友隨攝影大咖孫成毅去埃塞俄比亞采風,發了不少圖片。其中,探秘埃塞俄比亞系列的《燭光照亮圣誕之夜》,以及《主顯節:燭光輝映喜悅面容》就以燭光為線索,串起整個圖文報道 。▼<br><br><br></div> <p class="ql-block"><b>二、旅途中的突發事件,往往成了紀實攝影難得的出彩時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旅途中,偶然也會碰到一些突發的事件,這時,便要抓住稍縱即逝去的時機,先不考慮構圖,光線,搶先拍下來再說。</p><p class="ql-block"> 有的突發事件,稍一遲疑,機會一旦錯過,就很難彌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圖例之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親歷全球最嚴的航空登機安檢》▼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3月,我隨旅行團去以色列。</p><p class="ql-block"> 聽說我要去以色列,一些朋友得知此事,第一反應就是:安全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計劃,我們將從香港機場乘坐以色列航空的飛機。在蛇口郵輪中心集合時,領隊小馮說有重要的事項要宣布:</p><p class="ql-block"> 1、以色列的航空登機安檢,全球最嚴:安檢流程多,時間長,我們到達機場的時間,要比去其他國家多一兩個小時。</p><p class="ql-block"> 2、安檢之后,工作人員還要對乘客逐個問話,回答一定要如實和簡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果然,我們到機場后,辦完登機手續,行李托運,過邊檢和海關兩道關,又再過多一次行李安檢的關。</p><p class="ql-block"> 過了第二道行李安檢后,全團21人,逐個排隊等候問話。</p><p class="ql-block"> 問話內容包括:你為什么要去以色列?誰介紹你去的?你在那邊有朋友嗎?你以前去過嗎?你托運的行李是自已收拾的嗎?有無上鎖?你去過哪些中東國家?</p><p class="ql-block"> 聽說我去過伊朗,工作人員一連串詢問如同連珠炮發射:什么時候去的?是自由行還是參團?去了幾次,在那邊有朋友嗎?有保持聯系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問話結束后,工作人員要了我的托運行李票,估計還要檢查。可能是見我帶了一大一小兩個照相機,還有筆記本電腦,又有去過伊朗的經歷。</p><p class="ql-block"> 其后,我隨身攜帶的兩件行李上被貼上黃色標簽一一這是一個需要在登機口登機前,繼續接受第三次安檢的標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檢歷時約兩小時后,終于達到登機口。凡是行李貼上黃色標簽者,都要將此行李放入一個有鐵欄桿裝置的車中,再分批運去檢查。</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個團,包括領隊在內,近半人都要接受第三次安檢。</p><p class="ql-block"> 行李經檢查合格運回登機口后,工作人員再用檢查棒對行李的主人進行一次身體接觸檢查,游客要等過了關,才能取回行李登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走完上述安檢程序登機后,起飛時間已近。剛找到座位,坐了幾分鐘,又見幾位工作人員喊著我的名字進來,要我出示護照。我又嚇了一跳:難不成,還要被扣下?</p><p class="ql-block"> 好在檢查完畢,她們通過對講機,向上級請示了一通,然后便離去,讓我吃驚不小。</p><p class="ql-block"> 領隊分析說,可能是哪里忘了蓋章。</p><p class="ql-block"> 終于,調查問話結束了。留給人們的最后一句話是:請予理解,這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確實,近數十年來,以色列多次遭遇恐怖襲擊,損失慘重。他們從血的教訓中成長起來,已經積累了一套成熟的反恐經驗。</p><p class="ql-block"> 為了防患萬分之一的可能風險,他們動用了萬分之兩萬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 連我們這些良民,都歷經一番曲折,方得以過關,真正的恐怖分子,在這樣嚴密的安保措施面前,恐怕是插翅難逃了!</p><p class="ql-block"> 原以為飛機抵達以色列出站時,又要經歷一番大動干戈的安檢,誰知卻意外的平靜,只在過邊檢時蓋個章,發個小紙條就完事了,領上托運行李就可以出站,連別的國家常見的過海關這道程序都免了。</p><p class="ql-block"> 原來,以色列的方針是御敵于國門之外,先在源頭嚴管嚴控,到了家門口,一切從簡從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對這樣的好題材,我自然不會放過,到了酒店,別人都去休息了,我去仍用筆記本電腦狂敲一氣,這樣的場面,手機拍攝的場面不多,難以用圖片來表現,更多的情節,只能靠文字來彌補了。</p><p class="ql-block"> 很快,我的目擊以色列之一:《親歷全球最嚴的航空登機安檢》,就在新浪博客發了出來。▼</p> <b>圖例之八:</b><div><b><br>《目擊巴黎警方凱旋門清場封路》</b><br><br> 2018年11月4日,我們到達巴黎的第二天,乘大巴前往凱旋門。當我們下了車,在導游引導下,興沖沖順臺階下過街通道,準備前往凱旋門的另一頭,近距離觀賞這個舉世聞名的建筑時,行至地下通道的中間,卻突然發現道路被警方封鎖了。我們只好折返,重新回到地面。<br><br> 此時,我們發現警方似乎如臨大敵,正在盤查過往車輛,并開始集結,準備封路。導游和團友回旅游大巴去了,我不愿放過這個難得的場面,趕緊掏出相機抓拍——<br> 警察架設路障,開始封路;<br> 過街地下通道的入口,市民仍在井然有序地排隊,等待道路重新解封。看樣子,警方封路行動不會持久,否則,官方應發布公布,勸說市民另擇其他道路通行。<br> 我們詢問領隊:警方所為,因為什么事?有國家元首來訪?還是要舉辦大型公共慶典嗎?但領隊表示:一無所知。<br> 凱旋門下邊,仍有許多游客在游蕩。隱約可見凱旋門下,工人正在搭建的腳手架上工作,好像在做燈光的架設。<br> 這時,兩部警車堵住了香榭里舍大街。<br> 警方調集警力,一個年紀較大的,上級模樣的長官出現了,指手劃腳,似在調兵遣將。<br> 幾個年青的男女警員卻笑嘻嘻的,一臉輕松的樣子。<br> 有個年長的警員似做了個往腰間拔槍的動作。<br> 警員排成一字型的隊列,壓了過來,看架勢是要驅趕民眾。這回來真的了!<br> 但兩個年青警員在行動中,臉上還帶著笑,顯得很溫和。<br>游客也不慌不忙,開始往路兩邊躲避。<br> 總體感覺:警方的封路行動溫文爾雅,沒有那種如臨大敵,威風凜凜,舍我其誰的架勢。<br> 市民和游客對警方的行動也完全沒有懼怕感,雙方配合良好。<br> 此時,領隊一再催促,說同行的團友早已上了大巴。<br> 我只好放棄拍攝。但大功已成,主要的圖片有了,思路也清晰:題目就是《目擊巴黎警方凱旋門清場封路》。<br> 歐洲之行結束,回國沒幾天,看到一則消息:11月11日,法國政府在巴黎凱旋門前舉行儀式,隆重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多國元首應邀參加了這個儀式。我暗自猜測:巴黎警方的那次凱旋門清場封路,有可能是為這個慶典搞的一次演習。</div> <b>圖例之九 <br><br> 《撩開伊朗神秘的面紗——面對鏡頭扮鬼臉的女孩,伊朗花朵,天真浪漫》▼</b><br><br> 伊朗是世界上法律規定女性在公眾場合必須佩戴頭巾的少數伊斯蘭國家之一,即使外國女性也必須遵守;若是逾矩,就要被伊朗的“道德警察”警告,甚至可能受刑。<br> 一到伊朗,最引人注意的人就是滿大街披黑袍的伊朗女性。她們大都顯得較為嚴肅,不茍言笑。<br> 鏡頭遠遠地對準她們,一旦被發現,她們中有半數人,尤其是年紀大的女性,對拍攝明顯不歡迎。或躲閃,或快步離開。<br> 那天,我們在伊朗參觀薩德阿巴德王宮時,巧遇成群結隊來此參觀的伊朗女學生。伊朗是個男女有著嚴格界限的國度,乘坐汽車,進入清真寺,男女都要分開。我們注意到,即使他們戶外郊游,也是男女學生分開。<br> 當這些女孩子們離開學校,來到陽光明媚的野外活動,她們天真浪漫的本性,也許平日被壓抑得太久,此時,就表現得毫無遮攔。<br> 她們面對鏡頭做著各種古怪表情,放肆搞笑,這時,一旁有個穿著黑袍的女老師模樣的人,明顯表示出不滿。最后,她實在忍不住了,終于出手制止。<br> 但孩子們仍然一群一群蜂涌而來,蹦蹦跳跳,歡呼雀躍!<br>她們是那樣純真,那樣可愛,照我國教科書的形容,就是:祖國的花朵。<br> 很有趣的一個場面,沒想到在伊朗這個一個極為傳統的穆斯林國家,還能看到這樣的女孩,這樣生機勃勃的場面!<br> 回國后,我在整理《撩開伊朗神秘的面紗》的系列報道時,就重點推出了這篇:《面對鏡頭扮鬼臉的女孩,伊朗花朵,天真浪漫》 <b>三、旅游紀實攝影中的深度觀察——將多個分散的畫面,歸集成一個較有深度的小專題<br></b><br> 有時,要有一連幾天的拍攝的積累,才能有新的觀察,新的體會,從而捕捉新的角度,形成一個較有深度的突破口,將多個分散的畫面,歸集成一個較有深度的小專題——<div><br></div><div><b>圖例之十</b></div><div><b><br> 《莫斯科郊外的黃昏》▼</b><br><br> 我們這個由攝影發燒友組成的團隊,飛抵莫斯科,第二天天不亮就出發,前往莫斯科周邊的“金環小鎮”——弗拉基米爾,蘇茲達里,普廖斯,雅羅斯拉夫爾等地。<br> 一連六天,每天走啊,走啊,不停地走!上坡,下坡,舉起鏡頭,捕捉畫面…… 手機顯示:每天行走一萬五千至兩萬步。<br> 如何通過新的視角,表現這些畫面?<br> 俄羅斯有首著名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我將歌曲的歌名拿過來,改頭換面,就成了圖文報道的標題《莫斯科郊外的黃昏》。<br> 我將這六天的精彩畫面,通過“郊外”“黃昏”這個新聞眼進行新的整合。<br> 于是,新的角度產生了新的視野,表現了莫斯科郊外的黃昏,迷人的色彩和光亮…… <br> 白樺樹林泛著微微的亮光,遍地撒滿成片成片的黃葉…… ▼<br></div> <b>圖例之十一:</b><div><b><br>《撩開伊朗神秘的面紗——在領袖的目光注視之下》▼</b><br><br> 2017年3月,我隨深圳企業家協會攝影團抵達伊朗機場。一下飛機就在機場大廳墻上,看到伊朗著名宗教領袖霍梅尼及哈梅內伊兩人的畫像。<br> 導游說,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霍梅尼在伊朗的地位就好比是中國的“毛澤東”。<br> 此后,在多個公共場所的,在許多清真寺,都能看到這兩個著名宗教領袖的大型畫像。<br> 我覺得這個畫面很有趣,每到一地,就留意這樣的情景,并作了拍攝。<br> 回來后一整合,一個視角較獨特的圖文報道就出來了——▼<br><br></div> <b>圖例之十二:</b><div><b><br>《探秘埃塞俄比亞: 舐犢之情,溫暖古老山寨》▼</b><br><br> 2020年1月初,奔走于埃塞南部多個原始部落,采風拍攝。<br> 開始是看到小牛、小羊鉆在母牛、母羊肚子下邊吃奶的畫面,很有趣。之后,又看到一些原始部落的婦女抱著孩子玩耍,哺乳……的場面。<br> 采風數日后,一天晚上在整理圖片時,我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小牛與母牛,小羊與母羊,部落的母親與懷中的孩子,從動物到人類,那純樸動人的舐犢之情,不正是最大的亮點嗎?<br> 于是《舐犢之情,溫暖古老山寨》的圖文報道便順勢而出。▼<br><br></div> <b>四、 拍攝回顧——</b><br><br> 1、我的這類拍攝,主要得益于新聞從業多年形成的觀察習慣;<div><br> 2、這一類帶有“連環畫”色彩的“小故事”,也深受新聞報道經常采用的“深度報道”理念的影響。</div><div><br> 3、在購買微單相機時,相近的價位,我寧愿放棄多數人推薦的全畫幅,而選擇了一款半畫幅——因為其帶了600的變焦。另外,我在手機拍攝功能日益強大的今天,仍然買了一臺七千多元的索尼“卡片機”,因其可以單手握著拍攝(還帶有200的變焦),在需要抓拍時,也較為便捷且隱蔽,易為拍攝對象接受。</div><div><br> 4、這種攝影思路,當所去的國家(地方),人文的因素較多,就較有發揮的空間。如本文列舉的以色列、伊朗、俄羅斯、意大利米蘭、瑞士琉森小鎮的鐘表店,巴黎凱旋門等等,都以人文景觀為其特色。<br> 而到了新西蘭等以自然風光為主要特色的國家,就很難用這種手法表現了。<br><br> 5、從專業攝影的要求來看,對焦、曝光、光影和線條的運用、構圖等方面,都存在諸多的不足。<br> 我的攝影作品從單個畫面來說,幾乎難于找到什么亮點。只是運用類似“連環畫”的視覺敘述,通過“組合”,彌補了單個畫面的不足。<br> 如何提高攝影的基本功,仍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div><div><br></div><div><b>(注1:本文刊于美篇2022年5月18日)</b><br><br><b>(注2:深圳新聞攝影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江式高先生,為本文選題策劃、立意,提出寶貴的意見;88高齡的江老還親自出馬,挑選各章節的圖片;在此謹表示深深的謝意!)<br></b><br><br><br><br></div> <br><br><br><br><br><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渡县|
招远市|
高邮市|
镇雄县|
镇赉县|
股票|
凌云县|
绍兴县|
修文县|
巴彦淖尔市|
名山县|
翁牛特旗|
虞城县|
广安市|
南投县|
商水县|
长宁县|
西林县|
炎陵县|
夏河县|
潞城市|
双鸭山市|
西平县|
高州市|
个旧市|
洛浦县|
克拉玛依市|
长海县|
景洪市|
高陵县|
聂拉木县|
特克斯县|
道真|
日喀则市|
高台县|
紫阳县|
合阳县|
乡城县|
五指山市|
襄城县|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