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蘇派旗袍走進英國(下)

老龍王

<h1></h1><h3>2018年秋天,應英中貿易協會和英中投資者協會的邀請,作為旗袍愛好者的我,有幸隨團參加了“中國生活藝術展暨蘇派旗袍綻放英倫文化之旅”活動,為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助推旗袍申遺留下了一段極其難忘的人生經歷。(接中期)</h3><div><br></div><h1><font color="#ed2308"><i style=""><b>七、在愛丁堡探尋蘇格蘭歷史</b></i></font></h1> 愛丁堡是英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是僅次于倫敦的第二大旅游城市。因它距離倫敦有650多公里,單程火車就需要近5個小時,所以我們的愛丁堡兩日游,其中一天的時間得花在來回火車上。 去愛丁堡的火車從倫敦國王十字火車站始發,一大早我們走進國王十字車站,感覺候車大廳內部的裝飾風格怎么跟大英帝國博物館的大中廳那么相似呢? 火車站內部十分寬敞,不同鐵路公司的列車停靠的站臺都不一樣,需要在電子顯示屏上查詢,導游帶著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我們所乘車次的站臺。 英國火車座位也很舒適,但速度遠不如我國動車啦,每小時才130公里。與我鄰座的金發美女得知我們是旗袍會的,特別高興,要了我們旗袍演出的照片,說是要給她朋友們看看,可見中國旗袍在西方還是很受歡迎的。<div><br></div> <h3>因她是在約克站下車,所以近兩小時的旅途中,她用手機翻譯、Google、加比劃,熱情地跟我介紹約克的古城墻和大教堂等,還建議我們返回時最好能在約克停留一天,可惜我們沒有這個時間哦(照片是約克車站,中間的柱子上有標識)。</h3> <h3>火車繼續一路向北,車窗外英式鄉村的美景也令人陶醉。</h3> 海鷗在空中翻飛,羊兒在草地上嬉戲,不遠處時見北海的浪花涌向海岸,好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 不知不覺中我們于下午兩點多抵達愛丁堡,當從地下通道走出車站時,第一眼見到的就是這座英倫范十足的大樓。 愛丁堡于1329年建市,現有面積264平方公里,人口約70萬。1437年起就是蘇格蘭的首府,歐洲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這里擁有眾多古教堂和華麗的維多利亞時代建筑,是最能體現蘇格蘭風情的地方。 <h3>愛丁堡的魅力,在于它的古老,隨手拍到的這些建筑,看上去就充滿了歷史滄桑感。</h3> <h3>與火車站一橋之隔的司各特紀念塔,外觀很像一棵挺立的青松,塔高61.11米,紀念的是愛丁堡土生土長的著名詩人和作家、被譽為“歷史小說之父”的沃爾特.司各特爵士,這恐怕是現今世界上為紀念一位文人所修建的最大的紀念塔。</h3> 紀念塔所在的王子街花園是愛丁堡老城和新城的分界點。由此向北屬于新城區,南邊則屬于老城區,兩個區完全是兩種風貌,舊城區密布著中世紀堡壘,新城區則以18世紀以來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為主。1995年愛丁堡新城與老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愛丁堡排名第一的景點,就是這座被稱為“蘇格蘭皇冠上的明珠”的古城堡了,它位于老城區皇家英里大道的最西端,坐落在一個海拔135米的死火山頂部,6世紀時已是蘇格蘭國的皇家官邸和政治文化中心,比溫莎城堡還要早400多年。 從古代戰爭的意義上說,城堡無疑是最堅固最險要也最難攻克的地方,它三面懸崖,一面斜坡,屹立在市中心的山頂上,從愛丁堡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能看到它,只要守住城堡大門,敵方縱有千軍萬馬,對它都無可奈何,這也是其它古城堡難以匹敵的。 在城堡的大門兩旁各有一尊雕像,分別是蘇格蘭民族英雄布魯斯和華萊士,我曾在電影《勇敢的心》里面看到過他們率眾抵抗英格蘭人侵略的故事,大門上方的中世紀蘇格蘭徽章下有一句拉丁文:意為“犯我者必受懲”,充分展示了蘇格蘭人驍勇善戰、強悍不屈的性格。<br> <h3>導覽圖上繪出了城堡的參觀平面圖,歷史上這座曾經是堡壘、皇宮、軍事要塞和國家監獄的古城堡,如今大部分已改作展覽館,每年約有120萬世界各地的游客來此觀光。</h3> 進入城堡后我們沿坡一路上行,這個半月形的臺階環繞的曾經是蘇格蘭大衛王居住的大衛塔,在戰爭中被摧毀后改建成炮臺。 登上半月形的古炮臺,就見城墻邊架設著一排溜烏黑錚亮的古炮,炮口和當年一樣正對著福思灣河,似乎還在演繹當年城堅炮猛、壁壘森嚴的景象。 <h3>最大的這門炮被稱為中世紀火炮之王,是現存最古老的中世紀攻城炮,重量將近7噸,一顆炮彈就重150公斤,1449年鑄于比利時,由法國送給蘇格蘭的,退役后成為皇室禮炮,1558年還曾在瑪麗一世女王的婚禮上鳴響過。</h3> <h3>圣瑪格麗特禮拜堂是愛丁堡現存最古老的建筑,由當年的大衛王為紀念母親而建造,并以母親的名字瑪格麗特命名。直至今天每周都會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婦女輪流來這里獻花并祭掃。</h3> <h3>據傳這是城堡內唯一 一個沒有被摧毀過的建筑,它建于1130年,精美的U型穹頂將一個不大的空間一分為二,內部簡潔樸素,卻有著非常漂亮的玻璃花窗。</h3> 從這個夾縫進去就是城堡的王宮廣場,16世紀的建筑就分布在廣場的周圍,其中包括王宮、蘇格蘭戰爭紀念館、國家戰爭博物館、監獄展等。 <h3>頂上飄揚著國旗的宮室是當時國王的起居之處,底層是當年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出生的地方。1603年因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駕崩,傳位于他擔任了首位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國王,史稱詹姆斯一世,從而英倫三島有了20多年的相對和平期。</h3> 這一組畫像記載了蘇格蘭歷任國王的形象和他們的任職時間。 <h3>在王冠陳列室里有被稱作”蘇格蘭榮光”的王室三寶:王冠,寶劍和權杖;圖中這塊石頭叫命運之石,歷代蘇格蘭國王都曾站在上面加冕登基。(館內不讓拍照,該圖片來自網絡)</h3> 在蘇格蘭戰爭紀念館里,記錄著二戰以來陣亡將士的不朽功績,墻上掛著不同軍團的旗幟,各個軍團有單獨的紀念區域。 <h3>紀念館出入口上方的鍍金雕塑莊嚴而神圣,閃爍著不屈的光,滿載著蘇格蘭人的自尊、自強和民族記憶。</h3> <h3>愛丁堡的歷史,就是一部抵抗侵略捍衛自由的血淚史。只有當你站到城堡的最高處放眼遠眺,才會深深感受到和平的彌足珍貴。</h3> 俯瞰愛丁堡城市美景,感到撲面而來的不僅有恢弘凝重的歷史滄桑,更有現代城市的車水馬龍與欣欣向榮。 低頭望去,夕陽下城堡大門外廣場上依舊游人如織,這里也是每年八月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主會場,其中就有世界聞名的軍樂隊分列式表演哦! 落日似金,灑滿了愛丁堡的老城與新城,宛如一幅美麗的油畫,難怪愛丁堡會獲得“北方雅典”的稱號啊! <h3>走出城堡,便是老城中心的皇家英里大道,長約一英里,兩邊清一色的都是古樸莊重的中世紀建筑 。</h3> 著名的圣吉爾斯大教堂就在皇家英里大道的中點,它的塔頂就像一個巨大的皇冠,作為愛丁堡的宗教樞紐已經有900年歷史了。 這里是基督教蘇格蘭長老會的權力中心,被稱作全世界蘇格蘭長老會教堂的“母教堂”,門前矗立著著名宗教改革領袖約翰·諾克斯的塑像,就是他創辦了蘇格蘭長老會。 路邊時常可見到身著蘇格蘭裙的民間藝人演奏風笛,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如泣如訴,十分引人入勝。 這座古老的帶有綠色穹頂的建筑就是著名的愛丁堡大學,成立于1583年,是全球排名第18位的頂尖大學,沒有圍墻且擁有很多座這樣古老的建筑作為教學樓,是它最大的特色,厚重的歷史感和書卷氣都融進城市的底蘊里啦! <h3>皇家英里大道的最東端,矗立著建于1498年的荷里路德宮,又名圣十字皇宮,因16世紀曾發生過蘇格蘭瑪麗女王的秘書在這里被刺死的血腥事件而聞名于世。如今它是英國皇室在蘇格蘭的官邸,每年英國女王都會來此居住,不巧宮殿正在大修無法入內參觀。</h3> <h3>沒想到今天適逢周六,是愛丁堡夜市開放的日子,王子街公園里一片歡騰,熱鬧異常。經導游同意,我們也加入了步行的隊伍,隨著潮涌般的人群一起逛起夜市來。</h3> <h3>燈火通明的司各特紀念塔一改白天那副黑漆漆的面孔,變得金碧輝煌起來。</h3> <h3>兒童游樂場上擠滿了帶孩子的家長,笑聲叫聲響成一片。</h3> 遠處山坡上的愛丁堡大學在夜色中宛如天上皇宮般神圣莊嚴,美得令人難以忘懷。 <h1><p></p><p></p><p></p><p></p><p></p></h1><h3>愛丁堡是我們英國之行遇見的最美城市,當我們與之告別時,心中仍留有深深的眷念,就在火車站候車的時候,留下這首來自江蘇的《茉莉花》吧,讓東方遇見西方,愿愛丁堡永遠如茉莉花般美麗芬芳。</h3><br><i><b><font color="#ed2308">八、在劍橋和牛津追隨學子足跡</font></b></i> 英國的面積只有半個四川那么大,卻擁有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共有100多所公立大學,并且有十多所院校位列世界前百強,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 <h3>說起兩所院校的古老歷史,居然900年前是一家哎!牛津大學成立于1096年,傳說當時是牛群涉水而過的地方,故取名牛津。因大學的師生和當地居民發生了大規模的沖突,一批學者為避免毆斗逃到了劍橋鎮,并在這里組建了劍橋大學。所以牛津大學的歷史要比劍橋早100多年。</h3> 英國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話:如果你想要做領袖的話,那就去牛津吧,因為那里培養了28位英國首相,還有數十位世界各國元首和政商界領袖;如果你想成為大師的話,就去劍橋吧,那里匯聚了牛頓、霍金、達爾文、馬歇爾、凱恩斯、華羅庚、培根等一大批世界巨星,兩校培養的人才之多可見一斑。<div><br></div> <h3>因為在愛丁堡已經見識過沒有圍墻、不設標牌的大學,所以來到劍橋和牛津參觀時對此也習以為常啦,不過導游介紹說兩校也有些許差別:劍橋是城市中有大學,靜謐優美; 牛津則是大學中有城市,喧囂中帶有一絲莊重肅穆。唯一遺憾的是,兩校內部均不對游客開放,我們只能外觀啦。</h3> 當我們來到劍橋大學時,正是學子們奔赴課堂的時間,馬路上都是匆匆而行、一路小跑的年輕人,還有騎車從你身邊一掠而過嚇你一跳的冒失鬼。 劍橋大學的校名源自這條由南向北穿過校園的美麗小河,名叫劍河(音譯為康河),而我們認識劍橋則始于徐志摩的詩《再別康橋》,劍河上有許多座橋,至于一百年前徐志摩作別的究竟是哪座橋已經無法考證啦。 最知名的橋當數這座數學橋,又叫牛頓橋,它連接了皇后學院東西兩個校區,相傳當年牛頓沒用一根釘子,完全靠數學和力學的原理建造了這座橋,求知欲極強的學生們試著把橋拆了,可是怎么也恢復不了原樣了,最后不得不用釘子才重新將木橋架好。 國王學院是劍橋大學現有31個學院中最有名的學院之一,成立于1441年,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設立創建,因而得名。學院正門頂上那五座高大的尖塔,讓人立馬聯想起王宮巨殿來。 國王學院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這些高大宏偉的哥特式建筑,辨識度極強,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大門旁邊的禮拜堂,它那聳入云霄的雙尖塔和繁瑣細膩的拱形花窗已成為整個劍橋的標志和榮耀。 <h3>這里也是徐志摩留學的母校,幾位正在禮拜堂雙尖塔下搞綠化的工人得知我們來自徐志摩的家鄉,便告訴我們在國王學院后面的花園里還有紀念徐志摩的詩碑。</h3> 國王學院斜對面的街角上就是著名的圣體鐘,上面有一只兇猛的蚱蜢,每分鐘張合一次下顎,每15分鐘抬起毒刺,每小時發出致命一蟄,圣體鐘便發出像是敲打棺材的聲音。通過蚱蜢吞噬時間的方式提醒人們珍惜時間的寶貴,還真有創意哎。 <h3>圣三一學院是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所建,在學術成就上是劍橋所有學院中最頂尖的,迄今為止共培養出了32名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的畢業生包括了牛頓 、培根、拜倫、懷特海、羅素、維根斯坦等世界名人。</h3> <h3>最吸引游客的是學院大門旁邊綠地中央的那棵蘋果樹,相傳就是在那棵樹底下,牛頓被掉落的蘋果砸中而發現了萬有引力。</h3> 不過都350年過去了,牛頓當時在這里讀書的蘋果樹不會到今天才這么一點兒大吧?估計已是孫子或重孫子輩啦。 圣約翰學院創建于1511年,為劍橋第二大學院,在學生人數上僅次于圣三一學院。學院的創辦人是英國國王亨利七世的母親、王太后瑪格麗特?博福特女士。學院的前身是一所醫院,青霉素的發明者弗萊明,就是在這里讀的研究生。 <h3>圣約翰學院的建筑也十分宏偉壯觀,與國王學院的建筑風格有點相似,門楣窗欗上均有雕刻精美的圖案和徽章,并有學院創始人王太后的雕像。</h3> 徜徉在劍橋大學優雅彎曲的小巷里,隨處可見精心保留著的中世紀古城風貌,許多校舍的門廊、墻壁上仍然裝飾著古樸莊嚴的雕塑和印章,歷史悠久的百年學府和經典建筑俯仰皆是。 <h3>臨街的櫥窗里擺放著徐志摩的圖片和書籍,“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感動了好幾代人哦。</h3> <h3>游覽劍橋大學一個最不能舍棄的項目就是在劍河上泛舟,去體味詩人徐志摩當年給我們展示的那一幅靜謐柔美的畫面,緩緩流淌的河水,仿佛也注入了濃厚的古色書香,展現出劍橋校園特有的安詳、優雅和浪漫。</h3> <h3>按照劍橋大學的傳統,擔任船工的年輕人都是這所高等學府里的青年才俊,個個飽讀詩書,氣質不凡,利用課余時間為游客們撐篙當導游,這也是校方提供的勤工儉學的好手段。</h3> <h3>泛舟河上,兩岸盡顯校園的自然風光和華麗建筑;穿行于一座座造型精美的橋下,仿佛行走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劍橋的美無法用言語形容,只能用心去體會和感受。</h3> <h3>劍河旁的柳樹真的是有靈性的,難怪詩人徐志摩會留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那樣的絕美詩句。</h3> <h3>何其幸運啊!兩位帥哥為我們撐篙服務哦!</h3> 在劍河上又見國王學院那座高大的禮拜堂。 我們身后的這座橋就是連接圣約翰學院的嘆息橋,1831年仿照威尼斯的嘆息橋而建,據聞平時不努力的學生,考試通不過后往往會來這里嘆息流淚,因此得名。 <h3>由于在劍橋大學耽擱得太久了,當我們驅車90公里趕到牛津大學時,已是華燈初上時分了,不過也正好驗證了導游說的那句話:“牛津是大學中有城市”,傍晚的城市還真有一絲絲喧囂哎。</h3> <h3>在市中心最熱鬧的廣場旁矗立著卡法斯塔,它是圣馬丁教堂僅存的遺跡,從11世紀起它就是牛津城的宗教中心,但因年代久遠及道路拓寬等因素,現在只留下這座高72英尺、有99個階梯的尖塔,所以牛津人常說:“要欣賞牛津的美景,就先爬99個階梯吧”!</h3> 牛津的街道兩旁有不少中世紀的四合院,往往一個四合院就是一所學院,其中很多學院都保留了中世紀修道院的模樣,墻頂或房頂上建有塔形裝飾物,故牛津城又被叫作"塔城"。 <h3>在牛津大學現有38個學院中,基督教堂學院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它是培訓主教的教會學院,1525年由紅衣主教沃爾西創建,在近200年間共產生了16位英國首相,還有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等知名領袖,夠牛的吧。</h3> 這座造型優美的巴洛克圓頂建筑是牛津大學著名的博德利圖書館的輔樓,名氣卻大大超過主樓,成了牛津大學的標志性建筑而印在明信片上。該館自建成以來一直是英國藏書最多的圖書館,60年代初才讓位于不列顛國家圖書館。 博德利圖書館的主樓是一座四面都有高大建筑合圍的大四合院,1598年由曾任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的外交家博德利先生促成并主持重建,他不僅帶頭捐款捐書,還為此設立基金會,爭取到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在17世紀初英國國王兩次到訪后被正式命名為博德利圖書館。 <h3>圖書館門前矗立著這位有功之臣、著名的外交家博德利爵士的塑像。</h3> 這個環狀的大樓是謝爾登尼安大劇院,被歐洲評為“ 牛津城的建筑珍寶”,大劇院外墻柱子上塑有一排古羅馬哲人的石雕頭像,這里是牛津大學傳授學位典禮和舉行各種重要活動的場所,在夜光中顯得格外古色古香,高雅富麗。 牛津也有座嘆息橋哎,不過這是一座旱橋,因它跨過馬路連接了赫特福德學院南北兩部分,故名叫赫特福德橋,與劍橋大學有著同樣的傳說,考試不理想的學子們常常在此嘆息唉。 路邊燈火通明的花窗里,無數學子仍在孜孜不倦地攻讀著。夜游牛津,給了我們了解學子生活的另一個視角,除了欣賞、贊嘆外,還有一點點羨慕嫉妒啊,如果人有下輩子的話,我一定也要來這里讀書。<div><br></div><h1><font color="#ed2308"><i><b>九、在溫莎城堡感受皇家威嚴</b></i></font></h1> 溫莎城堡是英國王室的家族城堡,也是現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且仍有人居住的城堡。城堡位于倫敦西北40公里的溫莎小鎮,由于這里靠機場近,我們便把溫莎城堡的行程放在英國之行的最后一天,參觀完便可以直接去機場回國。<br><br> <h3>從網上下載的這張平面圖可以看出:溫莎城堡實際上是一個主體呈長方形、且相互連接的龐大古堡建筑群,占地面積約為10.5公頃,全部建筑皆用花崗石砌成。</h3> <h3>城堡始建于1070年,原本是一座防御性堡壘,雄踞山頂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易守難攻,是當初的英王威廉一世為鞏固諾曼王朝的統治、防止民眾造反、在倫敦四周所建9座城堡中的一座,后經歷代君王的不斷擴建,才逐漸形成擁有眾多精美建筑的著名大型城堡群。</h3> <h3>溫莎小鎮也因此成了英國最享盛名的王室小鎮,每天都有數次往返倫敦的火車抵達這里,單程約40分鐘。當我們從火車站出來,最先看到的就是立在城堡旁十字街心的維多利亞女王銅像。</h3> 與倫敦的白金漢宮和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一樣,這里是英王主要的行政官邸,900多年來先后有39位英國君主在此居住,皇家墓地里有眾多的國王和王后在此長眠,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尤其喜歡溫莎城堡,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這里度過。 <h3>似乎老天是想讓我們認識一下英國王室的真正面貌,突然變得陰冷起來,還時不時地飄起了細雨,籠罩在煙雨中的古堡越發顯得格外滄桑、凝重和神秘,不過也好,排隊參觀的游客也因此少了不少。</h3> 參觀城堡需按照中區、上區、下區的順序,當我們從中間的大門進入中區時,最先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座標志性的圓塔。 圓塔是整個城堡中最早建設、也是海拔最高的地方,最初是用木材建造,用作關押王室政敵的監獄,周圍有護城河,1170年才以石材重建,現在的護城河已被填平改成花園了。每當女王來城堡居住時,塔頂就會升起英國皇室的旗子。 <h3>這道門便是著名的亨利八世門,由英王亨利八世于1511年所建,大門兩邊各有一座碉堡似的高塔,中間安裝了升降閘門,每當有敵人來臨時,閘門便會落下,上方的門洞里還可澆下滾燙的水或油。</h3> 溫莎城堡的上區是女王私宅,三面宮殿建筑群圍繞著中間的綠地,主要有女王迎接賓客的謁見廳、滑鐵盧廳和圣喬治廳、外交大廳、王室公寓、瑪麗皇后的玩偶屋等,以收藏皇家名畫和各種珍寶著稱,可惜大都不允許拍照。 <p class="ql-block">隔著柵欄先拍下國家外交大廳的外貌,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重要的外事接待活動都在這里舉行。</p> 從樓上窗戶可拍到上區庭院的一角,綠地外側高踞于石座上的是查理二世國王的騎馬青銅像,這片庭院也是皇室舉辦重要儀式的地方,女王閱兵與節慶游行大都在這里舉行。 <h3>1936年,“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英王愛德華八世為了迎娶兩度離婚的辛普森夫人,遭到王室的一致反對,不得不放棄王冠,被繼位的弟弟封為溫莎公爵后,出走英倫三島,直到1972年其靈柩才重返溫莎。這段風流逸事不但使溫莎聲名遠揚,也為古堡平添了幾分浪漫與纏綿。</h3> 女王會客廳里懸掛著水晶吊燈,還有華麗的壁畫和鍍金家具,頂端正中間是女王的寶座。 滑鐵盧廳其實就是王室宴會廳,是為慶賀滑鐵盧戰役勝利而建,因墻壁上掛滿了為奪取滑鐵盧戰役勝利立下赫赫戰功的英國將領們的肖像,故得名。 圣喬治廳是英王頒發爵位和封號的重要場所,其中“嘉德騎士”是英國騎士勛爵里最高的級別,古往今來所有嘉德騎士的名字以及授勛日期和相應的紋章編號,均雕刻在圣喬治廳四周和屋頂的鑲嵌板上。 <h3>位于下區的圣喬治教堂也是溫莎城堡的經典之作,堪稱哥特式建筑中的精品,華美的扇形窗戶從廊柱間拱出,與眾不同的房頂尖塔和外立面精致大方,據說其建筑藝術水平僅次于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h3> <h3>教堂采用的是當時盛行的哥特式垂直建筑風格,高大紛繁,金碧輝煌,看上去真有點眼花繚亂。</h3> 這里也是皇家墓地,有10位英國王室埋葬于此,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的葬禮也是在這里舉行的。 在衛兵崗亭前,一名士兵正一絲不茍地準備上崗,雖然我們錯過了季節和時間,沒看到大陣仗的身著紅色軍服的皇家衛隊那經典的換崗儀式,但從這位崗哨的裝束和近乎刻板的動作中,英國王室幾百年不變的傳統可見一斑。 <p class="ql-block">氣勢恢弘的溫莎城堡,幾乎濃縮了近千年來英國不斷變遷的歷史,記載了歷代君王交替登場留下的足跡,展示了大英帝國曾經的驕奢與霸氣,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英國王室昔日那不容挑戰的威嚴、與如今那漸行漸遠的絲絲失落......</p> <h3>短短七天的英國之行就在這里劃上句號吧,“讓東方遇見西方”給了我們最美妙的人生體驗,難忘在英倫大地上留下的每一個快樂瞬間,更難忘為宣傳中華傳統文化我們依舊任重道遠!</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镇县| 龙胜| 鸡东县| 陆良县| 竹溪县| 青岛市| 卓资县| 确山县| 昌吉市| 铅山县| 文昌市| 开江县| 孟连| 松阳县| 德阳市| 吐鲁番市| 赣榆县| 深圳市| 绥阳县| 阜康市| 报价| 乌拉特后旗| 旬邑县| 纳雍县| 兰坪| 葫芦岛市| 东丽区| 伊川县| 云龙县| 侯马市| 邹平县| 长白| 河东区| 甘洛县| 普安县| 灵山县| 庄河市| 科技| 凤凰县| 长垣县|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