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前衛報人·第2251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為何新華社記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50年后到九間棚村看望戰友李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華社原軍事記者<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陶俊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b></p> <p class="ql-block"> 50年前的1972年春天, 李錦還是濟南軍區搞攝影報道的戰士,他領著我來到了沂蒙山區的劈山開路先鋒連,從那時候我們就認識了。1976年,新華社招收記者,我推薦李錦,他到了新華社工作。一晃,整整50年過去了。</p> <p class="ql-block"> 聽說李錦在九間棚由蹲點到扎根, 退休后把家安到了九間棚。在桃花盛開的時候,他邀請我來看看,我也想探訪一下,他晚年把家安在九間棚的奧秘,到底是什么風景吸引著他?</p> <p class="ql-block"> 到了平邑, 因為疫情,我就在周圍的村莊轉來轉去。在十多里外的兩泉村,在和樂村,更多的在九間棚,老百姓家,都說起李錦。</p> <p class="ql-block"> 人們說起九間棚為什么發展得這么好、這么快,都說有一個叫李錦的,他幫助這里,九間棚人把他看成自己的親人。村里老百姓講:“村里打從李錦來,有吃的,有喝的,生活變好了。”說他是九間棚的恩人。</p><p class="ql-block"> 我隨著他到老百姓家去做客, 與老百姓在一起生活。在這些日日夜夜里,我終于理解了李錦為什么扎根在九間棚。是因為他對人民群眾好,而人民群眾對他更好。這種深厚的感情就是一種魚水關系,一種水乳交融的關系。</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一片桃林中, 遇到了和樂村的老人王光才,說起九間棚,他說“九間棚這么好,是因為有一個叫李錦的人,他像共產黨、八路軍一樣來到這里,幫助九間棚和沂蒙山的發展。”</p><p class="ql-block"> 我問“你說的是誰?”</p><p class="ql-block"> 他說:“他的名字叫李錦,是一個記者。”</p><p class="ql-block"> 我拉著李錦對王光才老人說:“他就是李錦。”</p><p class="ql-block"> 他激動得雙手抓著李錦說:“你是咱們沂蒙山的親人,沂蒙山的恩人。”</p><p class="ql-block"> 而后他連連說道:“我見到李錦了,我要和鄉親們說,我見到李錦了。”</p> <p class="ql-block"> 在李錦家門口的“獨好”兩字面前, 我確實感到一種震撼。</p><p class="ql-block"> 領袖曾說:“九間棚雖然地處偏遠,但風景這邊獨好。”</p><p class="ql-block"> 我了解李錦, 他不是那種貪圖風景的人,也不是貪圖享受、追求物質利益的人,是因為這里的老百姓對他好,這是一道最美的風景,他把這里的鄉親都當成自己的親人,這片土壤使他深深地扎下根來。</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我想起了已故領袖曾說過的,“我們共產黨人就像種子,人民就像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這是幾十年前都知道的話,可是如此這么做的,像李錦這么做的,實在很難見到的。</p> <p class="ql-block"> 李錦在33年前拍的九間棚人艱苦奮斗的場面,以他的照片辦起了這個展覽館,成為山東省黨性教育基地,每年有幾萬人來參觀。他作為一個曾經的攝影記者,用照片記錄了歷史,歷史也留下了這個展覽。</p> <p class="ql-block"> 我在這里看到了李錦建立的書院, 我們天天在這里喝酒、品茗、吃飯,談過去談現在,也談自己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李錦說他這一輩子就在這里了, 晚年可能就在這山頂上度過了。</p><p class="ql-block"> 他來自老百姓,出生于江蘇射陽一個平民的家庭,他現在又回到人民之中。</p><p class="ql-block"> 他說,父母不在了, 下一代都到北京去了,他沒有什么牽掛,愿意和這里的山民終老于斯。</p> <p class="ql-block"> 九間棚精神調研展覽館,也是李錦蹲點陳列館。</p><p class="ql-block"> 時任山東省委書記、原國務院副總理曾為他題寫了“蹲點”二字。</p><p class="ql-block"> 國家司法部原部長給他寫了 “李錦書院”四個字。</p><p class="ql-block"> 新華社老社長則揮毫贊譽他是 “莊戶人家的好記者”。</p><p class="ql-block"> 這里陳列著李錦從20歲到70歲以來的經歷,他為黨和人民做的貢獻,他的大半輩子始終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樹起了調查研究的一面旗幟。</p> <p class="ql-block"> 李錦建在村里的“九間棚精神調研展覽館”,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40年前,新華社黨組作出《關于向李錦同志學習的決定》,石少華、蔣齊生等人都寫文章,對他作了評價。</p><p class="ql-block"> 現在年輕的一代,仍然在學習李錦的事跡。李錦的調查研究事跡影響了現在10多歲到100多歲的人。</p><p class="ql-block"> 李錦作為一種現象已經留在歷史上,他搞調查研究的優秀事跡和模范行為已經作為一個歷史現象,留在了沂蒙山革命老區,也留在了中國新聞史上。</p> <p class="ql-block"> 在李錦“蹲點展覽館”,我看到有一個地方寫著:他68歲這一年,仍然在全國性的報紙上刋登了39個整版的文章,他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他的事業生命如此之輝煌,令人感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 連日來,我每天都在一種震撼的情緒中生活著。</p><p class="ql-block"> 我為他這一輩子做過的貢獻而震撼,尤其是他60歲以后在北京打下的一片“事業領地”,更為人民群眾對一個記者的愛戴,把他看得那么重,地位那么高,我深深地受到震撼,也甚為感慨。</p> <p class="ql-block"> 這次到九間棚,是李錦邀我來看看桃花,來享受山里人休閑的日子。當然,我也想看看李錦,看看我的好戰友、好兄弟,看看他過的山里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九間棚典型的總結和九間棚精神的弘揚,引發了沂蒙精神概念的提出,李錦為九間棚這個典型的總結立了頭功。</p><p class="ql-block"> 他提煉出“開拓奮進,艱苦創業,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九間棚精神。</p><p class="ql-block"> 而引發出后來的沂蒙精神“愛黨愛軍, 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16個字,除了“愛黨愛軍”,其余12個字來自九間棚精神。</p> <p class="ql-block"> 有些領導人講,也應該總結“李錦精神”。李錦精神是九間棚精神的組成部分,是沂蒙精神內容的豐富和發展,是革命戰爭年代人民軍隊和群眾建立起來的深厚情誼,在社會主義的新時代被李錦這個軍隊轉業干部繼承著,也是值得我們總結和弘揚的。</p><p class="ql-block"> 我有責任把李錦這種精神, 對于人民軍隊光榮傳統的繼承與發揚,將這些點點滴滴記下來。</p> <p class="ql-block"> 李錦走在路上,村里人不斷地和他打招呼:“回來啦 ! ”</p><p class="ql-block"> 回家了, 他和誰都很熟悉,對每個家庭都很了解。</p> <p class="ql-block"> 劉加全是1968年參軍的, 在榮成石島打過坑道,也就是九間棚的“九柱擎天”主人公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在修路中落下疾病, 李錦帶他到濟南看病,當時他家里很窮,拿不起錢,不愿意看。他告訴我,李錦一下掏出了1080塊錢。他的身體好了,這么多年,他見了李錦啦不夠。我和李錦在劉加全家吃飯,他把其他的老黨員都叫來陪著。</p> <p class="ql-block"> 在九間棚期間, 正趕上清明節,李錦不能回家鄉為他的父母祭掃。而他卻帶著鮮花,和劉加全、劉嘉太一起為其過世的老人祭掃。他和大娘的幾個兒子一起來告慰老人時說:“大娘, 您濟南的兒來看您了,村里發展得很好, 您放心 ! ”</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老人劉德香今年94歲了, 李錦當年病倒在山上,劉大爺送來地瓜、花生,老人見人就說“李錦幫助咱們村”。</p><p class="ql-block"> 現在老人病在床上, 李錦帶著禮物去看望大爺。劉大爺說:“幾十年了,他每次來都看我。”</p> <p class="ql-block"> 進山后, 正趕上做核酸, 連續三天, 每天早晨七點半,我倆一起到村里來做核酸,和村民一起排著隊。李錦總是先讓群眾都做完,他才做。李錦說老鄉還要下去干活,讓他們先做。</p> <p class="ql-block"> 村里群眾種的蔬菜都是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用除草劑,被稱作“六不用”食品。這里空氣好,食物也好。我們到鄉親們家里去,都拉著他來采摘自家的蔬菜,有的就送到李錦家去。</p> <p class="ql-block"> 李錦的展覽館里有一張聯絡圖,他把全村54戶的5代人的經歷和事跡都標注在這張圖上。</p><p class="ql-block"> 我還沒有見到過有人在調查研究時能下這么大的功夫,這張李錦聯系群眾的聯絡圖,已經成為這個館的鎮館之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多县|
仁布县|
庄河市|
老河口市|
屯昌县|
弥勒县|
新河县|
资兴市|
扶绥县|
伊通|
铜鼓县|
邻水|
天水市|
凤台县|
荥阳市|
商丘市|
长沙县|
南康市|
余干县|
赣州市|
沛县|
闽侯县|
永春县|
阳泉市|
隆尧县|
黄大仙区|
中宁县|
宣汉县|
浦城县|
铁岭市|
正宁县|
丁青县|
南靖县|
中宁县|
邹平县|
江源县|
墨竹工卡县|
新宁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安乡县|
馆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