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月下旬,我們在四川成都集合,跟隨《影像中國攝影網》開始了為期10天的人文攝影創作旅程。</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本應在雙流區拍攝觀音閣老茶館,但因成都當天突發疫情至茶館被關,我們改變日程來到雅安市滎經縣拍攝滎經砂器。</p><p class="ql-block"> 滎經砂器有著兩千多年的燒制歷史,與江蘇“宜興紫砂”齊名。滎經砂器以“滎經砂鍋”聞名,是以本地盛產的一種黏土和煤灰,經過1000度以上高溫燒制而成。滎經砂器質地古樸,抗腐蝕、耐酸堿,不起化學反應,儲存食物不易變質,能保持食物營養成份和食鮮味美,因此廣受贊譽,經久不衰。2008年,滎經黑砂手工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在滎經縣六合鄉古城村有一個砂器一條街,許多是前店后廠式的經營模式,這里即是滎經砂器的主產地,也是銷售點。在這里我們拍攝下了砂器制作的全過程。</p> <p class="ql-block">一、《砂器制胚》</p><p class="ql-block">縱觀砂器廠制作車間,雖然制胚有小型機器,但整個生產環境還處于較原始狀態。</p> <p class="ql-block">二、《砂胚入窯》</p> <p class="ql-block">三、《砂器焙燒》</p><p class="ql-block">滎經砂器的燒制溫度高達好幾千攝氏度,一般需焙燒一小時以上。</p> <p class="ql-block">《土與火的淬煉》</p> <p class="ql-block">四、《砂器出爐》</p><p class="ql-block">開爐取器是一個極為精細和危險的工序,工人們在高溫窯前作業,至今沒有現代化的防護服裝,仍是采用較原始的防護方法,頭戴斗笠護面、護眼,身披斗篷護身,用長鐵鉤完成取器。</p> <p class="ql-block">五、《砂器打磨》</p><p class="ql-block">這是砂器成品的最后一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滎經砂器的制作,至今仍沿襲著春秋時期的工藝,以砂鍋、砂罐、砂爐等生活器皿為主。天然原料、原始古樸的手工、精湛的工藝、觀賞性強的燒制過程構成了滎經砂器的基本特征。在一代代古城村人手中流傳的千年工藝,讓當地的黑泥變成了藝術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大涼山美姑縣馬紅村</p><p class="ql-block"> 美姑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大涼山黃茅埂西麓。這里群峰橫亙,峽谷深切,萬嶺拔地,千仞插天…這種使古人嗟哦、喟嘆的西南奇險,也使涼山的地理環境處于相對孤立和封閉的狀態,是全國特困地區之一。</p><p class="ql-block"> 這是中國最后消除奴隸制的地方,這是大多數彝族聚居的山區,并相當完整地保持著該區域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樣式和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p><p class="ql-block"> 走進大涼山,一個不為人知的陌生角落,一個大山深處的秘靜家園,用我們的鏡頭記錄下涼山彝人的喜、怒、哀、樂,生活狀態。</p> <p class="ql-block">《縣城雞販》1</p><p class="ql-block">在縣城某餐館旁拍下這張作品,馬路邊蹲著一個賣活雞的雞販,身后的背景一邊是酒店、一邊是繁華商場,與其形成鮮明的對比,雞販刁著煙袋神態自若的在路邊等待著前來買雞的顧客。(拍攝的背景有點亂,可能會影響到主題的突出,然而,如果沒有此背景的襯托則不能叫《縣城雞販》)。</p> <p class="ql-block">《雞販》2</p><p class="ql-block">在換了個角度拍攝后并做了后期背景適當處理,使背景更干凈,主題更突出,與前一張相比則少了環境的交待。因此,只能命題為《雞販》</p> <p class="ql-block">《村頭》</p><p class="ql-block">拍攝于馬紅村。</p><p class="ql-block">在村中很少看見青壯年勞力,多是留守在村中的婦女、兒童和老人。</p> <p class="ql-block">《生活的重負》</p> <p class="ql-block">《歲月滄桑》</p> <p class="ql-block">《孤獨》</p> <p class="ql-block">《溫暖寒冬》</p> <p class="ql-block">《生命——漸行漸遠》</p> <p class="ql-block">《涼山兒童》</p> <p class="ql-block">《陪伴》1</p> <p class="ql-block">《陪伴》2</p> <p class="ql-block">《陪伴》3</p> <p class="ql-block">《彝族小丫》</p> <p class="ql-block">《雪中背糞人》</p> <p class="ql-block">《小憩》</p> <p class="ql-block">《繡娘》</p> <p class="ql-block">《母子》</p> <p class="ql-block">《彝族漢》1</p><p class="ql-block">彝族人除喜歡喝酒外,更愛抽煙。抽煙是他們延續“煙火”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彝族漢》2</p><p class="ql-block">他們相信抽煙會帶給子孫后代繁衍昌盛,同時也代表繁衍的煙火不斷。</p> <p class="ql-block">《彝族老婦》</p><p class="ql-block">無論男女老少他們都有抽煙的習俗。</p> <p class="ql-block">《老伴》</p> <p class="ql-block">《嘮嗑》</p> <p class="ql-block">天菩薩——彝族男子特有的發型</p><p class="ql-block">彝族男子的“天菩薩”發型,是原始宗教崇拜的產物。在彝族男子的一生中,“天菩薩”發型要經歷幾次變化。</p> <p class="ql-block">《天菩薩——男人頭上的風景》1</p><p class="ql-block">小孩和未婚男子,在頭頂前蓄一撮長發,彝語稱“如比”,是男魂居住的地方,視其為吉祥物。認為人(特別是幼兒、嬰兒)的靈魂受鬼怪或無意中驚嚇時,它能起到保身護魂的作用,且有延年益壽之效。</p> <p class="ql-block">《天菩薩——男人頭上的風景》2</p><p class="ql-block">結婚后的男子,請人在頭頂梳辨子,辨子較短小,盤于頭上,稱“如且”。</p><p class="ql-block">彝族男子的“天菩薩”是神秘文化的象征,是神鷹棲落的眼睛。留有“天菩薩”的人,不能隨意剃光,長的太長了也只能修短。成年人以蓄長發為榮,平時都纏繞于頭頂,形成螺髻狀,酷似一座峭拔的山峰,所以又被稱為男人頭上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天菩薩——男人頭上的風景》3</p><p class="ql-block">天菩薩是神圣不可侵犯和褻瀆的,絕對不準任何人觸摸。留有“天菩薩”長發的彝族男子倍受當地人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天菩薩——男人頭上的風景》4</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保留“天菩薩”這一習俗的男人越來越少,至今,“天菩薩”已是鳳毛麟角。</p> <p class="ql-block">《彝族青年》</p> <p class="ql-block">《讀》</p> <p class="ql-block">《專注》</p> <p class="ql-block">《課余的時光》</p><p class="ql-block">視頻錄制——溫金濤</p> <p class="ql-block">《家的溫馨》</p><p class="ql-block">為了讓大涼山50萬貧困人口盡快擺脫貧窮,從中央到四川,從政府到民間,為涼山的精準扶貧開出了許多“藥方”。現在村村通路、孩子有學上、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開發旅游業,辦農家樂、種中藥材,多種渠道發展集體經濟,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收入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得到了逐步改善提高。</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犍衛縣彭大龍酒廠</p><p class="ql-block">離開美姑縣我們來到樂山市的犍為縣孝姑鎮百年老酒坊,孝姑鎮的泡子酒是深受當地人喜歡的高梁白酒,自誕生至今已有100多年。</p><p class="ql-block">經考查,老酒坊創建于1907年,隨著時代變遷,幾易廠名,由彭大龍酒廠沿襲到現在已有109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老酒坊里的創業者——彭大龍》</p><p class="ql-block">他在酒窖旁出生、在酒廠里長大、一生愛酒如命,走南闖北,卻割舍不了岷江邊那濃濃的酒香。</p><p class="ql-block">他——就是大龍酒廠的廠長彭大龍,也被我們親切的稱呼為大龍兄弟。</p> <p class="ql-block">1958年出生在孝姑鎮的彭大龍,家與酒廠僅一墻之隔,酒香伴隨著彭大龍走過少年時光,1965年彭大龍當了知青離開家鄉,隨后又到新疆當兵。在外漂泊多年,不惑之年的彭大龍回到家鄉后聽說泡子酒廠已倒閉,要出售,出于對老酒廠的情懷,不顧家人反對,從親戚朋友處湊到十萬塊錢,盤下了這個已經連連虧損的酒廠,并留下廠里原有的十幾名工人,繼續工作。</p><p class="ql-block">就這樣,不惑之年的彭大龍,在這條巷子里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p> <p class="ql-block">史料記載泡子酒的釀造始于北宋,以64味中藥材,加入大米制成藥曲。</p> <p class="ql-block">彭大龍在創業中去了許多酒廠,拜訪了許多釀酒師傅,潛心研究8年,終于找齊了這64味入曲的中藥材。而在這8年里,他釀出的泡子酒也越來越接近記憶里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選優質高梁、清蒸清燒,經常年自然熟化,窖香與藥香并存,入口綿甜、回味悠長。</p> <p class="ql-block">經過多年的磨練,彭大龍把釀酒操作流程練成了釀酒功夫,一招一式的組合做下來行云流水,即有動態般的瀟灑又透著武功般的酷帥。</p> <p class="ql-block">熱火朝天的老酒坊成為彭大龍充分施展釀酒功夫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品鑒》</p> <p class="ql-block">《豪情揮灑》</p> <p class="ql-block">在歷經20年的創業途中,彭大龍抱著對釀酒事業的熱愛,不斷探索,刻苦鉆研。</p> <p class="ql-block">在保持傳統工藝純糧釀造無任何添加劑的前提下,不斷創新,使犍為泡子酒更加清香、甘甜、純正,成為犍為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龍騰老酒坊》</p> <p class="ql-block">《酒坊神功》</p> <p class="ql-block">《釀酒人》</p><p class="ql-block">視頻錄制——溫金濤</p> <p class="ql-block">彭大龍酒廠,一個具有百年底蘊的酒坊,歷史淵源、文化積淀、傳統工藝、發酵基窖、生產流程等,都極大地吸引了南來北往的游客們的光顧和關注。于是,大家紛至沓來,用手機、相機、攝像機等,或真實、或藝術地記錄下了彭大龍和他的孝姑泡子酒的百姓故事……</p> <p class="ql-block">謝謝觀賞!</p><p class="ql-block">攝影指導老師:溫金濤</p><p class="ql-block">視頻錄制:溫金濤</p><p class="ql-block">攝影:清荷</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撰稿摘自百度網</p><p class="ql-block">2022-5-12</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强县|
漳平市|
和政县|
南京市|
天门市|
安庆市|
惠安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丰都县|
女性|
郎溪县|
普定县|
文化|
宝应县|
新昌县|
兴国县|
五河县|
闻喜县|
荃湾区|
榆中县|
巫山县|
钟山县|
乐陵市|
老河口市|
沁水县|
青河县|
桑日县|
徐闻县|
青神县|
汕头市|
含山县|
保亭|
江川县|
罗定市|
石景山区|
油尖旺区|
邹城市|
龙泉市|
紫金县|
府谷县|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