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常州路和常州路上的往事(上)

lyz

<h3>   常州路是島城一條沒有名氣的小路,很少有人知道它在哪里。但這條路上有三座建筑,老青島卻幾乎無人不知,一座是東方市場,一座是清真寺,一座是歐人監獄。只是現在東方市場已經蕩然無存,清真寺名存實亡,只有歐人監獄作為三A級景點,每年還有不少外地游客光顧。 其實常州路一帶歷史悠久,這里是青島的發軔之地,最早的青島土著就是在這里居住生活的。明永樂(1403-1424)初年,一群胡姓人遷徙至此,看中了這里背山面海的優越地理位置,安家落戶,明萬歷(1563-1620)年間將這里起名青島村。 ?</h3> <h3> 百年前明信片&quot;青島村&quot;</h3> <h3>   現龍口路以西、常州路一帶被稱為青島村的“下莊”。1872年出版的《即墨縣志》把下莊標為“行街”,行街即商行、洋行、銀行、典當行等各行各業比較集中的地方,既商業街的意思,可見當時常州路一帶就是膠澳繁華的商業中心了。 1892年,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兵約二千人在天后宮東側(即今常州路一帶),建膠澳鎮守衙門(后稱總兵衙門、老衙門),常州路一帶遂成青島政治、軍事中心。</h3> <h3> 當年規模宏大的老衙門</h3> <h3>  1897年德占青島,德國當局在“膠澳總督府”未建成期間,將“老衙門”作為“臨時總督府”?!袄涎瞄T”身后,修建了總督府下屬部門要塞工程局,臨時的第一郵政代理處等建筑,這附近的街道便被命名為“衙門街”、“郵政街”。1898年1月26日,郵政街(即今常州路)上的臨時代理所向德國發出了青島的第一封電報。 1899年當局強遷青島村,除天后宮、老衙門和德國人的幾座建筑外,舊有的街道和建筑被悉數拆除改造。</h3> <h3> 百年前明信片&quot;青島郵政街&quot;(摘自王棟《明信片中的青島記憶》)</h3> <h3> 德國士兵與青島村村民在今常州路一帶</h3> <h3>  后來的常州路“主干道”,東起龍口路,西經太平路,直接通到青島灣(這一帶曾被稱為“青島口”),1959年建人民會堂被從中間截斷。前些日子,網上一張“羊群在太平路上‘列隊行進’”的照片流傳挺火,當年參與放羊的一位網友回憶羊群行進路線時寫道:“穿過常州路,隊伍從東方菜市(門前)來到魚山路路口。”可見那時常州路是連接太平路和魚山路的通途大道。 ?</h3> <h3> 常州路“主干道”(選自薛晨鐘《青島影像老街巷》)</h3> <h3>  常州路還有幾條支路:一條與“主干道”平行的土路,東自東方市場西門外“大茅房”,西至清真寺,很短。大茅房就在小路上,說它“大”也真大,男廁有二十幾個蹲位,總是打掃得干干凈凈。我們樓上四戶鄰居共用一個廁所,早晨經?!芭挪簧详牎?,我就上學路上順便到這里解決問題。 </h3> <h3> 常州路“土支路”東端東方市場“大茅房”(張巖攝影)</h3> <h3> “土支路”西端清真寺(胡拍攝影)</h3> <h3><br>  另外三條支路都與“主干道”垂直,北端與廣西路相接。整體看,常州路有點兒像一個倒放的“E”字。由于建人民會堂和拆東方市場,現在的常州路沒有雙號,只有從7--25號(沒有13、19號)不到十個院落了。</h3> <h3>  日前到市檔案館查資料,在“建國前檔案”條目下,輸入“常州路”三字,意想不到地發現,常州路上除了東方市場內形形色色的商號,竟然還有許多從未聽說過的“單位”:青島市魯東抗戰同志聯誼會、青島市第二區區公所籌備處、中央戰干團通訊處、青島特別市國術分館、商業補習學校、抗建學校、海濱區建設管理處等。我們不知道當年這些“單位”在常州路上上演過怎樣跌宕起伏的活劇,只能任由他們為常州路蒙上一層層神秘的面紗。 </h3> <h3>  我們還是說說知道的事兒吧。 常州路1號是東方市場臨常州路的幾間門頭房,像市場在龍口路上的門頭房都單獨有門牌一樣,雖然東方市場整體是龍口路20號。這里解放前是幾家飯館,“東方村飯莊”、“同合春餐館”等。解放后曾有過銀行、大眾食堂、豆腐組等。1956年公私合營時,豆腐組被合到龍口路,成為日后島城有名的市南區豆制品廠。銀行后來搬到廣西路。</h3> <h3> 常州路1號的門頭房</h3> <h3>   改革開放后,住在魚山路的老趙與1號的老方換了房子,開了一家餐廳。因老趙兒子叫趙勇,女兒叫趙麗,所以起名“勇麗餐廳”。別看它只有一間門頭,一間半地下室,后來卻發展成島城有名的餐飲業巨無霸---青島勇麗餐飲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勇麗餐飲公司擁有多家大型餐飲企業、商務酒店,在島城業內享有盛譽,其下屬企業“勇麗美食海鮮廣場”、“勇麗美食城”先后被評為青島市十大餐飲企業之一。可惜前些年勇麗集團也沒扛過慘淡的外部經營環境,在島城銷聲匿跡了。</h3> <h3> 輝煌時期的勇麗餐飲</h3> <h3>  東方市場南門西面也有兩間門頭房,開過茶葉店,開過理發館。再往西就是菜市場的正門了,門不大,進門卻眼前一亮,豁然開朗。菜市場的屋頂極高,面積很大,中間用水泥砌成一個四方形臺面,專賣蔬菜、海鮮。四周一圈柜臺,賣肉食禽蛋,干果調料,豆腐粉條,糧食生油等。 賣豬肉的柜臺里面有一扇小后門,通市場西門外的那條小土路,送肉的汽車可以開進來在后門卸肉。小后門斜對著清真寺,時間長了清真寺的穆斯林們不干了,向市宗教事務局提出抗議。宗教局協調了東方市場,市場方面堵上了后門,改由前門卸肉。雖然不方便了,可為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市場還是很配合。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市南區蔬菜公司率先在全市蔬菜行業實行連鎖經營,恢復老字號“三聚成”,東方菜市被收入麾下。改制后的東方菜市在門外搭建了一個大棚,蔬菜海鮮被挪到室外,室內則改造成超市,賣些酒類、方便面、乳制品、糕點糖果,各式禮盒,五顏六色,琳瑯滿目。 </h3> <h3> 東方菜市改制為三聚成東方超市(張巖攝影)</h3> <h3>  常州路3號像1號一樣,是東方市場的南大門在常州路上的門牌。東方市場許多人有過許多詳盡的描述,如孫光耀老師的《東方市場回憶補記(上、下篇)》、白刺根約翰老師的《東方菜市場印象》、棧橋夜泊老師的《再訪東方菜市場》、張巖老師的《東方飯店祭》等等,我就不贅述了。 </h3> <h3>  過了菜市場往西是常州路5號復真小學。1946年5月市政府同意了青島回教協會提出的建立回民子弟小學的申請。住在龍口路25號的穆斯林沙雨辰不但自己捐款捐物,還與其他幾位代表到南京上海募捐籌款。47年回族復真小學開學,沙被選為校董。開始學校的校長、教師都是回族穆斯林,1958年學校改為公辦,更名為“常州路小學”,老師也逐漸換成漢族。1967年學校撤銷,合并到太平路小學,這里成了太平路小學的蠟筆加工廠。</h3> <h3>  復真小學首任校長王鑑明,回族,曾住金口二路29號。他給鄰居們的印象是,個子不高,清瘦干練,平時總愛穿一身中山服,冬天經常圍一條呢圍脖,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有鄰居去過他家,干干凈凈的被褥下,竟是兩條長條凳上鋪木板搭的床。那時的校長兩袖清風,足以讓現在處處吃禮的校長們汗顏。</h3> <h3>  復真小學出過一位“大人物”:原中央紀委書記、現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王岐山小學一二年級在復真就讀,后隨父去了北京。住在金口三路的冠群(已故)是王岐山的小學同學,因住得近,是一個學習小組。冠群夫人經常對鄰居們講,王岐山當年就在她婆婆家寫作業。</h3> <h3>  1968年6月1日,青島市第二批下鄉知青在新建禮堂門前開完會,乘坐大卡車奔赴諸城。出發的前一天,39中下鄉的同學,在復真小學集合見面分組,這是大家第一次見面。我的同學王宗海組的組長,動員他們組同學放棄條件相對富裕的大隊,到最艱苦的村莊去。那時革命激情正澎湃的同學們,立刻相應號召,向縣里來帶隊的同志提出要求,于是他們組去了諸城最苦的山村桃林公社花石子大隊。五十多年后,當王宗海得知我準備寫常州路時,感慨地對我說:“我的命運就是在常州路復真小學被決定了的?!?lt;/h3> <h3> 1968年6月1日青島市第二批下鄉知青在新建禮堂出發前合影(徐立信提供)</h3> <h3>   常州路5號歷史上曾經是青島市第二區區公所辦公地址。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確定青島為特別市。1932年1月,青島市地方自治籌辦委員會正式成立,并建立了12個自治區。1933年,青島市第二區區公所籌備處遷移至常州路5號辦公。只是這個籌備處很短命,1934年9月,青島市取消區的編制,區公所即被裁撤。 </h3> <h3> 日占領青島期間,常州路5號曾是日本第二青島尋常高等本小學教員宿舍。日本第二小學校址在廣西路1號(現北艦后勤部),與常州路5號很近。因學生家長多為軍政要員、企業高管、富商大款,所以第二小學被稱為日本的貴族學校。常州路附近的老人們都還記得,每天放學時,5號的日本女人們便紛紛出門,身穿和服,腳踏木樨,站在路口等候夫君。放學后的男教員們,西服革履,仰頭挺胸,目不斜視地從她們身邊走過。女人們先是九十度的一個大躬,然后亦步亦趨地邁著小碎步,低眉順眼地跟著夫君回家。這也成了常州路上的一道風景。 </h3> <h3> 日本第二小學南門在廣西路,北門在湖南路上(現北艦后勤部)</h3> <h3>   常州路7號藏在一條小巷子里,小巷子位于拆遷前的東方市場西門外,緊鄰市場大茅房。這條小巷子只有兩個院,7號和9號(清真寺)。關于常州路7號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德國第一郵政代理所所長官邸,一說是德國要塞工程局舊址,兩種說法一致認為這座建筑是德國在青島最早的建筑之一。院子里四棵高大的古樹格外引人注目,一棵刺槐,一棵椿樹,還有一雌一雄兩棵銀杏。據老人講這四棵古樹都有一百多年樹齡了。</h3> <h3> 俯視常州路7號(胡拍攝影)</h3> <h3>  院門外一口古井據說是建樓同時開挖的。這口井與一般的井不同,自井口往下三四米處探出一塊鋼板,鋼板下則有一個六十公分左右的洞口,從井口有鐵梯直抵井底。當年井口沒封時,有大膽的孩子曾下到洞口,但不知洞是干什么用的。文革期間,有人跳井自盡,再也沒人敢下井了,也沒人從井中打水了。后來不知什么人蓋上井蓋,壓上一塊大石條,這井便成了廢井,徒留百余年歷史任人憑吊。</h3> <h3> 常州路7號鋼筆寫生(王鵬)</h3> <h3>  這座樓的建筑很有特色,整座樓德國風格明顯,房間高大寬敞,客廳中原有近三米的鐵制壁爐,門廳鋪著異國情調的花紋地磚,螺旋狀的樓梯直通閣樓。這座樓與其他德國建筑不同的是,處處可見濃郁的中國元素。比如院門口兩側石柱上的壽字花紋,樓內樓梯左右立柱上的雌雄獅子木雕,四個側面雕刻的祥云浮飾,以及中式風格的屋頂。可以說這是一百多年前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一件精品。</h3> <h3> 摘自薛晨鐘《青島影像老建筑》</h3> <h3>  國內著名版畫家、工藝美術大師石可先生家曾在常州路7號住過。石可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學習版畫,43年即加入中國木刻研究會,金石、目錄學師從著名考古學家王獻唐先生。他的版畫作品曾獲第一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優秀作品獎。在谷牧副總理提議下,他與島城著名畫家陶天恩先生等藝術家,歷時兩年半設計制作的大型浮雕《孔子生平事跡圖》長期陳列于曲阜孔廟,曾獲得中日文化交流中心頒發的年度金獎,被中國美協授予“中國新興壁畫貢獻獎”。石可先生在木刻、石刻、篆刻、魯硯上有極高造詣,他設計創作的幾套青島風景火花,在使用火柴的年代,島城每家每戶家喻戶曉,司空見慣。石可曾任青島市文聯副主席、青島市美協副主席、山東美協副主席,中國美協、版協、書協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第四、五、六屆省政協委員。 石可先生一生酷愛石頭,文革時期,造反派逼他推著小車,把自己歷經千辛萬苦搜集來的奇石倒入海中,讓他痛心不已。</h3> <h3>  2006年底東方市場拆遷時,據說有關部門也準備連常州路7號一起拆掉。我還清楚記得,當時樓上的居民在面向龍口路的一側窗戶上拉起了醒目的白底黑字大橫幅反對拆遷,最終保住了這座百年老建筑?,F在這里已列入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區,這座島城最早的建筑,終于可以向一代代后人講述自己的滄桑歷史了。</h3> <h3> 面向龍口路的常州路7號(胡拍攝影)</h3> <h3>   常州路9號是2007年9月3日以前的青島清真寺,現在的清真寺遷到了同安路562號。關于常州路9號,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德國第一郵政代理所,另一種是島城文史專家王棟先生考證的哈利洋行分行。王棟認為鑲嵌在9號外墻上的標牌“P.S 1898”中的“P.S”并不是德文“郵局”的縮寫,而是“哈利洋行”的簡稱,“1898”則是分行成立的年份。兩種說法都認為,這座房子是青島現存的有年份標志最早的建筑。</h3> <h3> 清真寺鋼筆寫生(王鵬)</h3> <h3>   膠濟鐵路通車后,外地的回民陸續移來青島。1929年西北軍閥、曾任綏遠都統的回族穆斯林馬福祥被南京政府任命為青島特別市市長,成為青島市建市后的第一任市長,他的部下和家屬也隨同紛至沓來。由王萬英、穆華亭、劉尊五、石小坡等人發起募捐籌建清真寺,在馬福祥的支持下,購買了常州路9號、11號、13號房產,改建成清真寺及回民宿舍。</h3> <h3>  常州路9號占地面積2.262畝,環境幽靜,清新無染,院內古樹參天,簡潔樸素,是一處“超然離世群”的穆斯林活動好場所。 清真寺大門外有兩個圓柱形門垛,頂端飾以伊斯蘭教的新月標志。門垛黑色大理石上鐫刻著“青島清真寺”五個大字,是青島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少數民族書畫家協會副會長馬哈茂德.金寶興先生的墨寶。進門垛步至大門,門楣上是島城書法家高小巖題寫的“清真寺”門匾。 </h3> <h3> 選自薛晨鐘《青島影像老街巷》</h3> <h3>  院內伊斯蘭教傳統的淡綠色瓷磚直通二樓禮拜大殿,大殿可容一百多人做禮拜。樓下有阿訇辦公室、學員室、會議室、伙房、沐浴室、衛生間等。還有一間“埋臺房”,專門辦理穆斯林喪葬事宜。 拜殿樓下平時停放著一輛平板車,周圍的漢族小孩對這輛車都很害怕。因為按回族習俗,“亡人”(死者)“無?!保ㄈナ溃┖?,都要到清真寺沐浴凈身,然后包裹白布,置于經匣,抬至拜殿下這輛車上。眾阿訇念經祈禱后,平板車套上馬,由這里出發拉去回民公墓安葬。</h3> <h3> 現清真寺院內</h3> <h3>   青島清真寺首任教長曹耀先阿訇一家住在常州路9號內(換屆后曹阿訇搬至11號)。曹阿訇有三個兒子,其中第二個兒子曹濟安,人稱曹老二,名震島城,他的大名反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在肉聯廠專門負責宰牛,因為真正的穆斯林只吃回民專賣店賣的、由回民屠宰的牛羊肉。有一年曹濟安在全市職工運動會上勇奪舉重、摔跤兩項冠軍,一舉成名。后來他在工人文化宮當教頭,徒子徒孫遍布島城。</h3> <h3>  曹老二祖籍武術之鄉河北滄州,他從小就調皮大膽。 有一次,他跟哥哥曹老大騎一輛自行車從魚山路大下坡回家,看到前面有兩個美國兵優哉游哉地走著。哥倆一合計,慢慢騎車靠近美國兵,曹老二一把奪下其中一個的軍帽,曹老大加足馬力,沖下魚山路,沖進東方市場南大門。兩個美國兵氣喘吁吁地追到大門洞,往里一看傻了眼,迷宮般的過道、樓梯,根本分不清東南西北。兩人嘰里呱啦地大罵一頓,垂頭喪氣地離開了。看來“搶軍帽”不是文革中發明的,解放前就有了。 <br> 曹家還有一個“名人”,是曹阿訇的孫女。她身材高挑,皮膚白皙,有一種大家閨秀氣質,很漂亮,讓人過目難忘。她與15號吳某、于某、龍口路蘇某并稱當地的“四大美人”,是那一片半大小子們可望不可即的心中女神。</h3>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青島服裝一廠占用清真寺近十年。二樓大堂成為裁剪車間,樓下是縫紉車間。每天工人進進出出,縫紉機噠噠聲響不斷,清真寺靜謐氛圍從此不再。直到1982年,青島市落實宗教政策,襯衫廠才搬遷出清真寺。</p> <h3>  常州路11號、13號1929年與9號清真寺一起被回人買下,開始是作為外地來青島的穆斯林暫住的“周轉房”,后來因種種原因“周轉”不動了,變成了部分回民的“長租房”。再后來13號搬進了少數漢人,逐漸成為漢族居民院了。 11號和13號是兩排一樣的背靠背的平房,中間有一條通道,共同的人字形屋頂,共同的大門朝西。前后各有一個大院子,11號院子在清真寺背面,13號院墻外則是廣西路,院子曾作過煤店。1976年唐山地震后,兩個院落都被拆遷,在廣西路上蓋起了一排六層高的物資局宿舍,11號13號的老居民搬進了新大樓。11號在常州路仍保留著一個門,13號則消失不見了。只有院門口那棵古老的槐樹,還頑強地站立在原處,向過往的人們訴說著曾經的歷史。</h3> <h3>  今年85歲的回族老人張長根出生在常州路11號,他家祖籍也是河北滄州,與曹教長同鄉。張老的父親從小習武,十幾個人近不了身。日占時期,他在東方市場東門里的小餐館因飯菜美味可口,經常有日本軍人光顧,但總不給錢。有一次,張老板發現日本人沒帶武器,便大著膽子討要欠賬。日本人仍不還賬,張老板“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出手狠狠教訓了他們一頓。怕日本人報復的他當晚便到朋友家躲了起來。果然第二天日本人佩帶武器,牽著狼狗,來到餐館把門窗柜臺,桌椅板凳一頓亂砸,詢問周邊鄰居張老板的下落。張老板人緣極好,沒人向日本人透露任何消息,日本人折騰了幾天,搜尋未果,只好不了了之?!皬埨习迮崛毡颈背蔀楫敃r當地的一段佳話。 </h3> <h3>  現在的常州路沒有雙號,當年也有過,在東方市場對面。東頭的第一家是“東方合作飯店”,應該是2號吧,但沒查到相關資料。飯店在南海路、中山公園、火車站、青醫附院三角地還有四個分店。東方市場店有東、南兩個門,東門大南門小,一進南門左手是辦公室。飯店經營大眾飯菜,早點有油條、炸糕、餡餅、包子,有稀飯、甜沫。中午晚上有炒菜,散啤酒曾經用罐頭瓶子賣,兩毛錢一瓶,食客們端著罐頭瓶大口喝酒。主食面條餛飩,清湯面八分錢一碗,餛飩一碗十三四個。上世紀八十年代,合作飯店被在此處拔地而起的東方飯店取代,人員也被其“收編”了。 </h3> <h3> 上圖左側為東方市場,右側即東方合作飯店,兩處建筑之間是常州路(源自張巖《東方飯店祭》)</h3> <h3>   東方合作飯店旁邊是“大頭” 的小人書攤?!按箢^”是個侏儒,住在第一海水浴場,每天騎一輛小輪自行車到書攤上下班。書攤里外總是擠滿了孩子,為了多掙錢,”大頭”不允許多個孩子一起看書。他腿腳不好,褲兜里總是裝著一兜小石子,看到兩個或多個孩子在一起便扔石子。他“槍法”極準,彈無虛發,被打中的孩子便一哄而散。 再往西另外幾間小平房有白鐵組,打簸箕煙囪等。旁邊的茶爐,水一開,哨子便吱吱地叫起來。當年的山大外國專家路過,聽到哨聲,很疑惑地到處尋找:“這是什么聲音?”平房西面是東方市場的“南荒場”,一片繁華熱鬧的集市。再往西常州路8號有一個正兒八經的院落,那是自來水公司宿舍(也有叫“老衙門宿舍”的),許多老人都有印象。</h3> <h3>  清政府的“老衙門”前門開在大學路上,后門則在常州路上,應該是常州路10號,但也沒查到相關資料?!袄涎瞄T”中,1940年曾開辦過“東文書院”,日本投降后,書院停辦,原址開辦了以抗戰犧牲烈士子女為主的“抗建學?!?,1948年改組為“私立嶗山中學”,學校設有附屬小學。中學的大門在大學路上,小學的校門則在常州路上。解放后這里成為二中分校,直至59年建新建禮堂時拆除。 </h3> <h3> “老衙門”拆除中</h3> <h3> 其實,青島市人民會堂也可以說坐落在常州路,因為它的后門和一段圍墻就在常州路上,也應該是常州路的雙號吧?這座1959年5月施工,1960年6月竣工、仿照北京人民大會堂式樣設計的會堂,是青島市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每年的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都在這里舉行,國際、國家、省市級文藝演出也都在這里進行。這里是清朝“老衙門”舊址,也是青島建置之根。 </h3> <h3>  人民會堂在常州路上的后門</h3> <h3><br>(本文中多次引用胡拍、薛晨鐘、張巖諸位老師照片,謹致謝!未注明作者照片均引自網絡)(本文插圖為《王鵬—鋼筆繪青島》作者、中國鋼筆畫聯盟理事、中國鋼筆畫藝術研究院理事、青島鋼筆畫協會副會長王鵬老師現場寫生,謹致謝)</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丰县| 扶余县| 宿松县| 湘西| 浦东新区| 苗栗市| 绥化市| 乌拉特前旗| 白水县| 贵阳市| 抚顺县| 常山县| 大悟县| 龙江县| 木兰县| 通河县| 临西县| 崇文区| 灵石县| 巍山| 辽阳县| 和顺县| 泽普县| 海淀区| 曲水县| 小金县| 班戈县| 枝江市| 蓬莱市| 舒城县| 黑河市| 报价| 留坝县| 田东县| 蓬莱市| 余姚市| 文水县| 砚山县| 阳谷县| 北宁市|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