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39b54a">安康小場子 (著名藝人李志連、張廣明表演)</font> <h1> <b>一</b></h1><br><div> 安康小場子是安康民間文化的土特產。在秦巴山區、漢水中游區域廣為流傳。尤其是越河、恒河流域更為活躍。安康小場子其所以能在安康越河、恒河川道諸多鄉鎮數百年生生不息,主要有四個因素: <br> 一是恒河、越河川道歷史悠久,地理環境優越。《水經注》記載越河川道:“黃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饒水田。” 恒河、越河川道自古以來物產豐富、經濟繁榮。考古工作者在五里柳家河、張家壩等新石器遺址中發掘出土大量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精美陶、石器。在劉家營戰國秦漢城邑遺址中出土了“雙魚釜”“虎鈕錞于”等青銅器。在恒口新街村一帶出土的“秦‘半兩’錢范”“銅鏡”“印璽”;西晉“青瓷洗”“天雞壸”等。這些具有極高歷史、藝術價值的文物充分證明恒河、越河川道文化底蘊深厚。為民間藝術生存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br> 二是恒河、越河川道人居旺盛,人杰地靈。《水經注》記載 “士人亦好禮敦詩書,故世家舊族麋集鱗次,縣學生員約得十八蓋,彬彬然有詩禮風......” 在恒、越兩河交匯處坐落著千年古鎮——恒口(故稱衡口)。據北宋元豐八年(1085)頒布的官修地里總志《九域志》記載:“西城縣有衡口鎮”。恒口建鎮于北宋以前,興盛于清乾嘉時期。《安康縣志》載:“嘉慶 三年(1798)臬司溫承惠率安康知縣趙廷麒,捐千金,士民助役,筑城堡,墻高一丈五尺,建四門,周六百四十丈,內設公廨、倉廒,主街道東西伸延,長5里”。恒口古鎮四面通衢,古時越河通航,上至漢陰下到安康,尤其是清乾隆中期(1773年-1774年)兩湖移民大量涌入,帶來南方的優秀民間文化,促進恒口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據文化工作者查考,在此期間安康小場子在恒口區域最為興盛。由此可見,經濟的繁榮是安康小場子發展的根本。<br> </div> <font color="#39b54a">恒口古鎮(局部)</font> 三是恒口從古到今均為安康西路政治、經濟、文化之重鎮,民眾普遍酷愛民間藝術,尤其對安康小場子更是情有獨鐘,百看不煩、百聽不厭。每年春節,各鄉村民眾自發自費自演民間藝術,用民間藝術表演洗刷一年來的辛勞,辭舊迎新。民間藝術在民俗、節慶活動方面需求更大,村里大戶人家有紅、白喜事要請班社表演助興,少則一天,多則三五天,通宵達旦,增添氣氛。再者,舊時恒口會館、廟會文化繁盛。古鎮興盛時期,5里長街內有“三圣廟”“關帝廟”“泗王廟”“梅干廟”“土地廟”“菩薩臺”“眼光殿”等十三處寶寺名剎,教堂、會館、商鋪林立。會館、寺廟集會活動四季不斷,這些集會活動都少不了民間藝術表演,各路民間藝人競獻絕技,安康小場子更是必不可少。正是相對繁榮的經濟和旺盛的文化需求及南北文化的交融,為安康小場子的生存發展鋪墊了深厚的沃土,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div> 四是安康小場子輕裝簡從,方便易行。這也是安康小場子在陜南流傳數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因素之一。陜南山區人居分散,交通不便,非常適應安康小場子這種輕騎型的表演形式。一張桌子就是舞臺。大方桌農家皆有,搬來即可;兩個演員一丑一旦,包攬戲情中的不同角色;三個道具(扇子、手絹、草帽圈)隨身攜帶,簡便易行;四盞燈籠照明,在夜間演出,明亮的大紗燈掛在四竿翠竹頂端,由人高高舉起,方桌四角各一。稍尖還留著青翠的竹葉,既能照明又是裝飾。五件打擊樂器(扁鼓、蘇鑼、蘇鈸、馬鑼)即可伴湊。上山下鄉、走村入戶輕裝易行,街頭巷尾、農家庭院皆可演出。農民在村頭庭院聽曲看戲,享受藝術,如癡如醉。安康小場子的簡樸靈活,進村入院,接地親民,童叟皆歡的表演形式和特色贏得了男女老少的喜愛。群眾的喜聞樂見給安康小場子注入了強大的活力,成為安康小場子數百年而不衰的生命源泉。<br> </div> <font color="#39b54a">街頭巷尾、農家庭院皆可演出。</font> <h1> <b>二</b></h1> <div> 安康小場子源于生活,扎根民間,融入鄉土,接納地氣,情系幾代人。他的傳承方式為師徒相傳,無固定的職業班社,也無固定的專設樂隊。藝人們平時在家務農,遇事主相邀便約“一合手”一至二對前往。所謂“一合手”就是配合默契的“陰坡”(旦角的俗稱)和陽坡(丑角的俗稱)。這種組合經常流動,互有交叉,拜師傳藝只是徒弟跟班學藝,私相授受,師徒關系較為松散。據調查,在清道光至民國初年,越河川道有各種演出班社近30個,其中大多數班社兼演安康小場子。隨著年代的推移,多數班社已無從查考,僅知以下幾個歷史較早班社:<br> ① 楊承福“二棚子”班社(二棚子班社是指同臺演出的兩個以上劇種或安康小場子、小戲曲的班社,又稱“風攪雪”)。該班社長期活躍在漢濱、漢陰地區,其弟楊承勇(又名楊承猛,藝名楊六)是班社主要成員,授徒李志連、張廣明。<br> ② 陳國登班社 原恒口鎮越河南肖家溝人,擅演安康小場子,李志連曾向陳學藝。<br> ③ 李志連班社 原恒口鎮東街,安康小場子班社,搭檔張廣明。授徒李家長、賀振邦、陳文成等。<br> ④ 李發玉班社 原漢濱區運溪鄉人,安康小場子班社,丑角演員,師從不詳。<br> ⑤ 毛志炳班社 原大同鎮越河南清泉村人,安康小場子班社,搭檔賀相魁、李家長,曾師從毛、賀二人。<br> 數百年來,安康小場子世代相傳。從清光緒初年至今,傳承譜系綿綿不息。經考察具有代表性傳承人有:<br> 楊承福(1860—?),男,原恒口鎮楊家營村人,安康小場子旦角藝人,“二棚子”領班。<br> 李志連(1904—1987),男,原恒口鎮東街新興村人,安康小場子丑角藝人,師從陳國登、楊承福、楊承勇。<br> 張廣明(1911—1993),男,原恒口鎮越南村人,安康小場子旦角名藝人,與李志連搭檔多年,師從楊承福、楊承勇。<br> 李家長(1921—?),男,原大同鎮楓樹村人,安康小場子丑角藝人,師從多人。<br> 閆昌信(1948—),男,原恒口鎮慶豐村人,安康小場子丑角藝人,師從李志連等多人。<br> 賀振邦(1945—2009),男,原大同鎮光榮村人。安康小場子丑角藝人,師從李志連。<br> 陳厚全(1952—),女,原恒口鎮慶豐村人,安康小場子旦角藝人,師從張廣明等人。<br> 陳文城(1950—),男,原漢濱區恒口鎮人,安康小場子丑角藝人,師從李志連。上世紀八十年代表演安康小場子,2000年組建恒口百花藝術團,表演安康小場子等民間藝術。在安康小場子表演及草帽圈造型等方面進行創新。收徒傳藝20余 人,安康市市級非遺傳承人。漢濱區授予安康小場子傳習戶。<br> 陳陽義(1948—),男,原漢濱區恒口鎮人,安康小場子丑角藝人。擅長民間舞蹈、小品等。2004年,參加百花藝術團,師從陳文城,學習安康小場子表演技藝。表演安康小場子等民間藝術數百場,安康市市級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24人。2016年,漢濱區授予安康小場子傳習戶。<br> 杜世菊(1964—),女,原漢濱區恒口鎮人,安康小場子旦角藝人。擅長陜南民歌、八岔戲等表演。2000年參加百花藝術團,師從陳文城,學習安康小場子表演技藝。表演安康小場子等民間藝術數百場,安康市市級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27人。2016年,漢濱區授予安康小場子傳習戶。<br> 楊甲英(1947—),女,原漢濱區恒口鎮人,安康小場子旦角藝人。擅長漢劇老旦和安康曲子表演。2005年參加百花藝術團,師從陳文城、杜世菊,學習安康小場子表演技藝。表演安康小場子等民間藝術數百場,安康市市級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27人。</div> <font color="#39b54a">著名小場子藝人李志連、張廣明表演的“安康小場子”。</font> <font color="#39b54a">賀振邦、 陳厚全表演的“安康小場子”。</font> <font color="#39b54a"> 陳文城、 杜世菊表演的“安康小場子”。</font> <font color="#39b54a">陳陽義、楊甲英表演的“安康小場子”。</font> <h1> <b>三</b></h1><br><div> 新中國成立后,民間藝術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關懷,民間藝人在政治、經濟上徹底翻了身,上世紀50年代是安康小場子興盛時期,有關部門派出了文藝工作者幫助藝人們對安康小場子進行整理加工。1954年,安康小場子藝人李志連、張廣明搭檔參加了安康地區民間藝術會演,獲得二等獎。同年,張、李二人代表陜西省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文藝會演獲一等獎,并榮膺獎章。1954年底,中央民族學院特邀李志連進京講學半年。使安康小場子在藝術和內容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也使安康小場子的影響更加廣泛,把安康小場子這門民間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文革”期間由于極左路線干擾和社會動蕩,民間藝術受到很大的沖擊,安康小場子也一蹶不振。1976年10月以后,廢止了“樣板戲”單一文化模式,迎來百花齊放的文藝春天,民間文化得到復蘇。上世紀80年代,在國家統一部署下,文化工作者用了將近一年多的時間,對安康小場子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整理,在老藝人積極配合下,把安康小場子整理成集并被省和國家卷選入。使安康小場子前所未有的載入史冊。與此同時,安康小場子也得到復興。李志連、張廣明、李家長等老藝人紛紛復出登場演藝,同時還涌現出閆昌信、賀振邦、陳厚全、陳文城等一批安康小場子表演新秀。1983年安康地區舉行民間藝術會演,年過八旬的著名安康小場子老藝人李志連與搭檔張廣明應邀登臺表演,風華不減當年,轟動全場觀眾,掌聲經久不息。賀振邦和陳厚全的表演榮獲大獎。上世紀八十年代,陳文城在葉坪區工作期間,組織演出隊上山下鄉表演安康小場子及其他民間文藝節目。2000年他又組建“百花藝術團”,在陜南各區、縣巡回演出安康小場子700多場次,并在演出中不斷創新。安康漢劇團是“漢調二黃”專業表演團體,多年來,他們為民間藝術安康小場子的傳承、發展、創新嘔心瀝血,情系幾代人。他們把安康小場子搬上大舞臺,在一些對外接待、交流及重大活動中多次演出。為宣傳展示安康,推動安康旅游,促進安康發展做出貢獻。<br> 談到安康小場子的傳承發展,人們就會緬懷兩位德藝雙馨的老藝人,那就是著名小場子藝人李志連、張廣明老先生。李志連、張廣明一生從藝安康小場子,不僅表演出類拔萃,而且為安康小場子的發展傳承立下不世之功。他們主要有三大卓越貢獻:<br> 一、高超的演技和草帽圈造型,把安康小場子表演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他們的表演進省城、赴北京,風靡省內外。使安康小場子的影響廣泛擴大,知名度顯著提高。</div> <font color="#39b54a">李志連草帽圈造型藝術。</font><div><br></div> 二、收徒傳藝,為安康小場子后繼有人,永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們二老先后傳授培養了李家長、閆昌信、賀振邦、陳文城、陳厚全等一批安康小場子表演優秀人才。這些藝人數十年來一直活躍在安康及周邊地區。同時在李志連、張廣明表演的激勵影響下,一些愛好者也熱衷于安康小場子表演,使安康小場子得到蓬勃發展。<br> 三、傾囊相授,為安康民間舞蹈集成貢獻畢生心血。安康小場子的傳承有史以來都是師徒口口相傳、言傳身教,沒有任何文字記錄。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進行各項民間藝術搜集整理。年過古稀的李志連、張廣明花費了數月時間把他們的安康小場子表演技藝、草帽圈造型和技法以及所記憶的陜南民歌、戲曲全部口述出來,由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成冊,并被省和國家集成卷錄入。給后人留下了珍貴遺產。為安康小場子的傳承作出前所未有、利在千秋的貢獻。<br>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秉持賡續傳統、修復生態的文化發展戰略,使安康小場子及諸多深藏于民間的“非遺”項目存續狀態發生了積極變化。漢濱區委、區政府多次召開“弘揚優秀民間藝術,打造漢濱文化品牌”專題會議,與相關部門及鄉鎮簽訂“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責任書。把安康小場子列為市、區展示推介活動的重點保留節目。<br> 在具體的實施中,文化部門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非遺”保護工作指導方針,狠抓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使安康小場子得到空前繁榮。<br> 抓隊伍,夯實發展根基。以人為本,傳承、發展安康小場子。首先是扶持了 “百花藝術團”“山寶藝術團”等一批民間表演團體,使安康小場子的保護、傳承、發展有了陣地和組織保證。二是培養新生力量,使安康小場子這一民間藝術薪火相傳。確定了一批省、市、區級傳承人和傳承戶,使之學者有師,按照拜師傳藝,私相授受的傳統規矩,讓一些愛好民間藝術的年輕人跟班學藝,逐步擴大隊伍。三是從青少年抓起,施百年大計之舉。漢濱區積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把優秀傳統文化納入中、小學教學之列,讓孩子從小就認識、了解我們的文化之根,喜好、繼承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 <font color="#39b54a"> 漢濱區組織“非遺”傳承拜師儀式,按照傳統的拜師傳藝,私相授受的規矩傳承“安康小場子”。</font> <font color="#39b54a">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納入中、小學教學之列。南門小學學生陳鐘壩、董霞表演的“小場子”。</font> 抓展演,擴大社會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變化,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民族傳統文化一度被淡化,甚至遺忘失傳。為了使大家找回自己的文化迷失,增強文化自信。漢濱區充分利用大型推介活動和民間紅、白喜事,節慶、廟會為展示安康小場子搭建平臺。組織文藝團體進社區,到工地,入廠礦、機關,進學校、軍營為群眾表演小場子,讓安康小場子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增強群眾感染力。在廣泛宣傳的同時,還組織演出團隊赴省內、外交流展演,擴大安康小場子對外的影響。通過廣泛宣傳,安康小場子的知明度得到很大提升。如今,安康城鄉已有十余個民間團體把“小場子”作為保留節目,常年向觀眾表演安康小場子。 <font color="#39b54a">紅、白事演出。(五里山寶藝術團)</font> <font color="#39b54a">廟會演出。(安康漢劇團演出)</font> <font color="#39b54a">演出團體走進社區,為群眾表演“小場子”。</font> <font color="#39b54a">“小場子”走進四合院。(安康漢劇團)</font> 抓創新,打造精品名片。安康小場子是融說、唱、舞、逗為一體的民間演藝形式,由一丑一旦兩個演員在不足三尺見方的八仙桌上表演。從表演形式上講,既有獨特的一面,也有短板之處。文藝工作者根據文化市場的發展變化,在不損傷小場子基本原素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把原本只在街頭巷尾,農家庭院表演的小場子搬上了大舞臺,登上了大雅之堂,與更多的觀眾見面。在表演形式上,根據不同的演出場合,在傳統單桌表演的基礎上增加到多桌同時表演,或者增加伴舞,使舞臺氣氛更加熱烈。在舞蹈表演動作上,在繼承小場子“三點頭”“三纏腰”等傳統舞蹈動作的同時,增加了現代舞的動作元素,使舞蹈動作瀟灑舒展,進一步增強了小場子表演的藝術性、觀賞性。 <font color="#39b54a">登上大舞臺,向萬人觀眾展演。(恒口百花藝術團)</font> <font color="#39b54a">恒口百花藝術團表演的“多桌重疊式小場子”。</font> <font color="#39b54a">增加伴舞,形成互動,使舞臺氣氛更加熱烈。</font> <font color="#39b54a"> 融入現代舞的動作元素,使舞蹈動作瀟灑舒展。(安康漢劇團表演)</font> 安康小場子是安康獨有的民間文化遺產,是漢水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弘揚安康小場子不僅保護、傳承了安康地方文化的特色,而且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將會發揮出積極作用。<br> <font color="#39b54a">安康城區民間團隊表演的“小場子”。</font> 李道平 文 / 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楼县|
平度市|
临颍县|
厦门市|
南华县|
霍邱县|
来宾市|
兰州市|
苏尼特右旗|
上蔡县|
德保县|
丰原市|
监利县|
双桥区|
宜良县|
永寿县|
伊吾县|
丰原市|
旬阳县|
新宾|
溧水县|
大余县|
临颍县|
奉贤区|
温州市|
临江市|
偏关县|
凤山市|
筠连县|
丰顺县|
高安市|
陵川县|
贵德县|
大竹县|
青田县|
棋牌|
布尔津县|
尉犁县|
东方市|
太湖县|
凤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