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66歲的王錦志,1956年出生于江蘇沭陽,1976年2月參軍在上海警備區,1975年6月入黨,1979年調到云南邊防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1984年參加老山的拔點作戰、輪戰和堅守防御。在部隊歷任團、軍分區組織干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軍分區政治部宣傳科長,丘北縣人武部政委。曾兩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嘉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錦志:“當年我們來,熱血青年,血氣方剛,就是來打仗,想的很簡單,打死了就算了嘛,打不死就回家,但是一覺睡醒了以后,人家通知去開會,紅頭文件宣布說你當干部了,大腿一拍,哎呀,沒有興奮的感覺,覺得有點糾結,一個是回不了老家了,第二個在邊境作戰,耳聞目睹,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呀。但最終決定留下來,不后悔,可以說我是幸運者,多少次都在非常危險的情況下化險為夷,最后成為一位戰爭的幸存者。”</p> <p class="ql-block">講起當年打老山的那段烽火歲月,我們的思緒也跟著王錦志回到了那個艱苦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錦志:“最難忘的、最深刻是我們作戰過程當中,戰爭的殘酷,環境的艱苦,不是我們能夠想象得到的,有些事是刻骨銘心的,更是永遠忘不掉的。1984年9月12號,我的副教導員,我的通訊員犧牲,那晚上6點鐘我們吃飯的時候還在一起,7:15分他們兩個就壯烈犧牲,那種心情一般人是無法理解的。那是我們一條戰壕里面的戰友,一個鍋里面吃飯的,并且我的通訊員就跟我住一個貓耳洞,我們兩個住在一起好幾個月的時間,就這么瞬間,因為發生戰斗就壯烈犧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講到這里,王錦志久久不能平靜。戰爭的殘酷已經深深烙在了他的心里,當時的每一次親身經歷,每一幕場景,他都依然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錦志:“我們接防芭蕉坪,我們營有1000多人,號稱天下第一營,營里有參謀、干事、助理員。全營防御正面8.27公里,87個哨位,87個點上都有人,都有武器,剛剛接防的一個多禮拜,每天我最多休息一個小時。部隊首長,身邊戰友看到此情此景都說,你像這樣熬下去人會熬垮掉的,讓我休息一下。我說我不能休息,如果我休息的話,可能的代價就是我們戰士的生命,白天我堅持不停地爬山,每個陣地、每個點我都到,到了以后看地形、分析敵情、制定方案,人員布置,火力配系、一個點一個點的交代,你如果交代不到,你不盡心不盡責,可能作戰過程中就會出問題,這個問題最大的代價就是我們戰士的生命。晚上還要堅持處理日常公務。”</p> <p class="ql-block">面對這些刻骨銘心的苦、累,王錦志只是擺擺手說,自己年輕沒有事,睡一覺、打個盹就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山作戰持續時間長,戰斗激烈,負傷的、犧牲的戰友很多,但作為軍人、作為指揮員,王錦志表示,他最大的欣慰就是拔點作戰;攻克了陣地,堅守防御,守住了陣地,消滅了敵人,取得了勝利,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作戰任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錦志:“這場戰爭持續時間長,從年頭上算起,是15個年頭,從時間上算是14年,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以后,我們陸陸續續地在中越邊境進行拔點作戰,打了羅家坪大山、打了法卡山、打了扣林山、打了老山、打了者陰山、打了八里河東山,這些山打下來以后我們要堅守。特別是老山打下以后,我們又輪戰,老山輪戰6年,到后邊堅守,應該是到1993年的3月31日24點中越戰爭結束,實現戰轉平,由戰時轉入和平時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勝利來之不易。作為老山作戰的親歷者,王錦志總結下來有“五個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個苦就是穿不住衣服。因為天氣太熱了,就像當年說前線有批褲衩兵,這個不是沒有衣服穿,是因為天氣太熱穿不住,氣溫都在40多度,在貓耳洞里面天天洗免費桑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個苦就是吃不上飯,喝不上水。因為當時戰斗很激烈,炮火密集程度連蚊子都飛不進來,吃的喝的就更不用說了,根本運不上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個苦就是沒房住,我們打下老山,我們把原始森林打完了,把越軍的工事打完、房子打完,我們不是打下就走,打完要堅守,當時的情況不可能蓋房子,就挖貓耳洞,貓耳洞挖大了垮掉,挖小了你人進不去,那一般就是60公分高,40公分寬,站是站不起,躺是躺不下,只能側著身子在里面,我當教導員6年,教導員的任期與老山拔點作戰和輪戰這時間是同步的,蹲了6年的貓耳洞,作為我個人來講是無怨無悔,作為軍人來講,軍人不吃苦誰吃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個苦就是無路可行。我們打下老山以后,上來下去,最大的感覺就是后邊的人到前沿陣地的不愿出來,從前沿陣地到后邊的人不愿進去,原因就是道路太艱難了。每天我們穿的衣服都是汗水、雨水,泥巴,還沒有水洗,非常的艱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個苦就是老山戰區,有兩個奇特現象,第1個就是蛇特別多,眼鏡王蛇、春風蛇、青竹標、蟒蛇、菜花蛇;第2個就是老鼠特別多,特別大,特別可惡!老鼠能長一斤多重,像變異了一樣。我們戰士躺在貓耳洞里,衣服褲子被老鼠拖到雷區里去。開始咬我們的手指,然后咬我們的腳趾。后來我們有戰士側著躺在貓耳洞里,他來咬戰士的耳朵,戰士都不會醒,因為太疲勞了。我們有的戰士們打仗下來以后,那個耳朵形成缺口,不是槍打,不是炮打,是老鼠咬了發炎之后形成的缺口。戰爭太殘酷了,戰爭太艱苦了,有些場面、有些場景,不是我們能用語言表達的。”</p> <p class="ql-block">當年打老山,后邊守老山,現在搞老山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王錦志笑著說:“我這一生與老山有關,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王錦志長期從事老山精神研究,是老山干部學院客座教授,是老山作戰的參加者、老山精神形成的見證者,現在是老山精神的傳承者。先后為省內外領導干部、學生群眾講授老山精神報告600余場次。特別是2019年,12次赴云南大學講課,2018年受到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接見,并題詞勉勵“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2021年1月曾給中央首長介紹老山作戰歷史,老山精神內容,以及文山州參戰支前情況,受到首長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錦志:“以愛國奉獻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虧的老山精神!是紅色基因,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把它繼承發揚下去,我們應該用它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用老山精神教育人、感染人、影響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我們自己。”</p> <p class="ql-block">在老山精神研究方面,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王錦志已經達到了忘我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錦志:“第一,有關老山作戰方面的書籍,我這里最多;第二,有關老山作戰方面的圖片資料,我這里最多;第三,對老山這段歷史了解的最多。我認為我所做的這些工作,都得到了社會、得到了領導、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肯定。這也許是我繼續傳承老山精神的一種動力所在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醉心于老山精神的研究,王錦志還抽時間搜集整理資料,為文山軍史館、麻栗坡南疆記憶陳列館、陸戰裝備館、地雷展覽館等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錦志:“我長期研究老山精神,研究這段歷史,又建了這么多的館,非常辛苦,晚上加班在家里面,從整個規劃、資料提供、文字撰寫、圖片資料的提供、圖片的標注、包括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我在做。欣慰的就是我做出的展館,最后得到社會、得到大家的認可,這種辛苦,感覺是值得的。就是把這段歷史用一個載體把它呈現出來,交給歷史,交給現在,交給未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來時熱血青年,如今已年過花甲。不知不覺,王錦志來文山奮斗已有43年,每當聽到有人說:“王政委,你真的成文山人了。”他就感覺很欣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錦志:“我們不圖名,不圖利,很多地方我做的工作沒有留標記,我認為沒有必要。我跟我們一道作戰的戰友比一比,我比他們賺多了,我比他們多活了三十多年了,我感覺到我非常幸福了。人生很短暫,43年占據了人生的大半,來到這里,由不熟悉到熟悉,由不熱愛到熱愛。可以說,我對這片紅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青春就這么奉獻給邊疆,無怨無悔,我認為我這一生值得,我這一生活得有意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江县|
临西县|
绥江县|
雷山县|
铜山县|
商丘市|
通海县|
惠来县|
临湘市|
出国|
白城市|
上犹县|
弥渡县|
礼泉县|
郑州市|
凤庆县|
泸定县|
金溪县|
阳新县|
芜湖市|
牡丹江市|
嘉禾县|
卢氏县|
海城市|
宜丰县|
庆云县|
建阳市|
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旗|
大庆市|
凤台县|
广平县|
民和|
普洱|
宁都县|
织金县|
辽宁省|
浦江县|
嘉黎县|
富平县|
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