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草鷺,別名草當、花洼子、黃莊、紫鷺等。是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鸛形目、鷺科、鷺屬的一種大、中型涉禽。體長約80厘米,翅展近150厘米。共3個亞種。體形呈紡錘形,草鷺的額和頭頂藍黑色,枕部有兩枚灰黑色長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懸垂于頭后,狀如辮子,胸前有飾羽。具有“三長”的特點,即喙長、頸長、腿長。腿部被羽,脛部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后。沒有明顯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個食道都能儲存食物。飛時頭頸彎曲。</p> <p class="ql-block"> 草鷺,額和頭頂藍黑色,枕部有兩枚灰黑色長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懸垂于頭后,狀如辮子。其余頭和頸棕栗色。從嘴裂處開始有一藍色縱紋,向后經頰延伸至后枕部,并于枕部會合形成一條寬闊的黑色縱紋沿后頸向下延伸至后頸基部,頸側亦有一條同樣顏色的縱紋沿頸側延伸至前胸。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p> <p class="ql-block"> 草鷺,兩肩和下背被有矛狀長羽,羽端分散如絲、顏色為灰白色或灰褐色;尾暗褐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深暗褐色,亦具金屬光澤。次級飛羽及翅上大覆羽灰褐色;小覆羽和中覆羽亦為灰褐色。翅角及翼前緣棕栗色。頦、喉白色,前頸基部有銀灰色或白色長的矛狀飾羽。</p> <p class="ql-block"> 草鷺,胸和上腹中央基部棕栗色,先端藍黑色,下腹藍黑色,脅灰色,尾下覆羽基部白色,羽端黑色,腋羽紅棕色,翅下大覆羽灰色,中和小覆羽以及腿覆羽紅棕色。虹膜黃色,嘴暗黃色,嘴峰角褐色,眼先裸露部黃綠色;脛裸露部和腳后緣黃色,前緣赤褐色。幼鳥額、頭頂黑色,無羽冠,頸赤褐色,前頸密布暗褐色縱紋;背、肩和翅上覆羽暗褐色,具寬的赤褐色羽緣,胸黃褐色,具暗褐色縱紋。</p> <p class="ql-block"> 草鷺,主要棲息于開闊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湖泊、河流、沼澤、水庫和水塘岸邊及其淺水處,特別是生長有大片蘆葦和水生植物的水域最為喜歡。常成小群棲息于稠密的蘆葦沼澤地上或水域附近灌叢中,有時亦與蒼鷺、白鷺一起棲息。部分為留鳥,部分遷徙,特別是在中國東北和華北繁殖的種群多要遷徙、春季最早于3月末4月初遷來繁殖地,秋季于10月中下旬南遷。</p> <p class="ql-block"> 草鷺,活動時彼此分散開單獨或成對活動和覓食。休息時則多聚集在一起。行動遲緩,常慢步在水邊淺水處低頭覓食,有時亦長時間的站立不動,或收起一腿。僅用一腳站立于水邊,靜靜的觀察和等候魚群和其他動物到來。飛行時頸向后縮成“Z”字形,頭縮至兩肩之間,兩翅鼓動緩慢、腳向后直伸,遠遠突出于尾外。飛行慢而從容。嗚聲響亮而有些嘶啞。似“刮刮”聲。不過一般很少鳴叫。</p> <p class="ql-block"> 草鷺, 主要以小魚、蛙、甲殼類、蜥蜴、蝗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覓食活動在白天,尤以早晨和黃昏覓食活動最為頻繁。覓食時常分散在水邊淺水處邊走邊覓食,也常常靜靜的守候在水邊不動,長時間的等候過往魚類和其他動物食物。與蒼鷺、大白鷺一起混群棲息和營巢。5-7月筑巢于蘆葦、蒲草等挺水植物的水域岸邊,巢以葦或蒲葉彎折作為基礎,上面以葦桿、葦葉及蒲草編織而成,內墊葦穗等柔軟物。</p> <p class="ql-block"> 孟子故里香湖遠離塵囂、遍湖蘆葦、荷花叢生、靜謐幽深。優越的生態環境引來了數百種鳥類到這里棲息繁衍。以鷺類家族為主,有白鷺、草鷺、池鷺、夜鷺、牛背鷺、蒼鷺,主要以白鷺、蒼鷺和草鷺居多。草鷺頭戴黑色小帽,脖子棕色并鑲嵌有紅色的邊,身體體羽紅褐色,俗稱“火樁”。該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19年,無危。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攝 影:海闊天空攝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闊天空(劉佳)</p><p class="ql-block">音 樂:林小珂《曠野的鳥》</p><p class="ql-block">拍攝地:鄒城市香湖風景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康县|
宁南县|
南丰县|
苏尼特右旗|
桃园县|
阿勒泰市|
彭州市|
萝北县|
遵义市|
克东县|
贡嘎县|
乾安县|
翁源县|
台中县|
迁西县|
宜春市|
黔西县|
房山区|
金溪县|
龙口市|
平昌县|
称多县|
霍州市|
新昌县|
会昌县|
黄平县|
古蔺县|
错那县|
湄潭县|
双桥区|
米脂县|
马公市|
滦南县|
阿克陶县|
抚宁县|
柯坪县|
秦皇岛市|
淳安县|
穆棱市|
永春县|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