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張學民</p><p class="ql-block"> 炮臺,我的第二故鄉5</p><p class="ql-block"> 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3}</p><p class="ql-block"> 學校的文藝生活。別看我體育不行,五年級時,我還在學校運動會上得過第六名,拿了個獎狀回家。別看我音樂不行,五年級以后,我也是班里的文藝活動積極分子。</p><p class="ql-block"> 袁新勇是班里的學習委員,能寫能說。我們五年級的班主任劉芳老師很看重他。劉老師找了一段相聲《吃餛飩》,讓袁新勇和我說。元旦在學校上臺表演。從那以后,我就成了他的搭檔。同時,班里的文藝委員金玉梅組織排節目,記得有個舞蹈《鄂倫春舞》,邊唱邊跳。唱詞還記得幾句:“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里面住著勇敢的鄂倫春,一呀一匹馬,一呀一桿槍……”別人兩三遍就能學會,我得學五六遍。劉老師教我們大合唱,有支歌曲到現在我還記得幾句:“來來來來來,你來我來,他來她來,我們大家一起來,來唱歌來唱歌來唱歌,我們大家一起來唱歌來唱歌……”</p><p class="ql-block"> 劉芳老師是部隊搞文藝出身,拉手風琴一流,唱歌唱戲特好聽。他非常重視文藝活動,還出作文題,讓大家編寫文藝節目。袁新勇寫的相聲《如此“多快好省”》,經老師修改后,讓我倆六一兒童節上臺表演,很受師生歡迎。后來學校參加二十一團的八一文藝匯演,我們又表演了相聲《找舅舅》,獲得特等獎。那年元旦,又在團部表演化妝相聲《找舅舅》,還表演了雙簧《過新年》。這樣一來,我倆說相聲全團有名,當然,主要出名的還是袁新勇,我只是個配角,最多得個三等獎。</p><p class="ql-block"> 1960年上半年,炮臺農場和二十一團合并為二十一團農場,學校也合并到炮臺,叫作二十一團炮臺子女校。下野地、小拐的同學回到他們團場上學了,二十一團的學生合到炮臺,四五六年級編為兩個班,我們五年級原炮臺的同學是五甲班,二十一團過來的同學是五乙班。不久,因為管理處學校未建設好,該上初一的學生也在炮臺上課,校舍很緊張。五、六年級各合并成一個大班,先在大大的陳列室上課,后又搬到原衛生隊的大會議室上課。劉老師仍然是五年級的班主任。學校擴大了,班級擴大了,也更熱鬧了。</p><p class="ql-block"> 班上又增加了幾個內地來的新同學。他們也和我剛來時一樣,內地口音很重。比如甘肅武威人把大碗叫“大王”,把青年叫“親娘”;四川人一口一個“老子”、“龜兒子”,你總以為他在罵人,其實那只是個語言習慣。新疆人把豬肉叫大肉,把豬油叫大油。山東人卻把大肉叫大油,讓人分不清他說的是大肉還是大油。他還把“來了一個人”,說成“來了一個營”,鬧了不少笑話。我和袁新勇主動接近新同學,幫助他們盡快適應農場的語言習慣。為此,山東來的秦長明和甘肅來的王克仁成了我們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1961年,六年級畢業那年夏天,二十一團組織夏收慰問演出隊。以團演出隊為一隊,赴老炮臺各單位演出;以學生為主,配以團演出隊為第二隊,赴中站、下八戶的單位演出。我們學校抽了6個女生,有金玉梅、孫愛麗、李素梅、孫洪喜、吳崇梅、劉萬榮等。主要是歌舞節目。李素梅歌喉很好,每次獨唱演出都獲獎。吳崇梅是五年級才來的河南同學,唱豫劇一等,連隊職工特喜歡看她的演唱。就我和袁新勇兩個男生,主要是說相聲、快板等曲藝節目。團演出隊配了一位從奎屯下放來的雜技團演員,會雜耍、魔術。他演魔術時,我和袁新勇給他作配角。另有兩位笛子二胡伴奏的同志。劉芳老師領隊,主要是負責學生管理和手風琴伴奏。我們有時坐槽子車(兩匹馬拉的像個槽子的車),有時坐團領導的專車“推推車”(一種車廂前置的柴油汽車)在連隊巡演。</p><p class="ql-block"> 別看夏收緊張繁忙,職工很晚才收工,但一說看演出隊的節目,熱情相當高,服務也很好。每到一個單位,劉老師總要收集連隊的好人好事,編進快板節目或說唱節目中,當晚就宣傳出去,職工們很受鼓舞。當時風靡全團的兵團勞模譚樹風、王秀英、陶文斌都是我們宣傳的材料。我們有幸在夏收第一線一睹這些勞模的風采。當然我們這些演員面條不少吃,西瓜也管夠嘍!這在學校或在家是很難享受上的待遇。這次校外活動,使我知道了農場有多大,距離團部有多遠,職工有多么辛苦。團場建設多么不易。</p><p class="ql-block"> 劉芳老師帶班,使我喜歡上了寫作文,知道了什么是相聲、什么是雙簧,還學會了具體勞動。讓我更好的融入班集體,讓我開闊了眼界,懂得更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一個人只要肯學,老師、學生中都是先生,學校、社會都是課堂,可以學到好多好多知識,可以使自己進步得更快。</p> <p class="ql-block">小學同學王克仁、張學銘、李銘(2012)</p> <p class="ql-block"> 炮臺,我的第二故鄉6</p><p class="ql-block"> 勤工儉學,艱苦鍛煉</p><p class="ql-block"> 勤工儉學是這所學校的一大特點。炮臺學校校長郭映中曾赴北京出席全國勤工儉學先進代表會議。從四年級我們班就投入勤工儉學勞動。有的班負責養豬、養雞、養鴿子。我們班主要是飼養兔子、鴨子。一到下課,大家忙著往兔子圈和鴨舍跑。快放學時,一筐筐的大鴨蛋提到食堂,司務長給予登記造冊,全班都覺得有光彩。</p><p class="ql-block"> 秋天拾棉花的季節,四五六年級都要下連隊拾棉花。我們在炮臺東邊的畜牧隊拾棉花。學校也開展勞動競賽,什么“超英趕美”、“放衛星”。吃住在連隊,早出晚歸,兩頭見星星。我拾棉花一點不行。比袁新勇差得遠,更比不上那些坐“飛機”、“火箭”、“衛星”的同學。像張桂蘭、王文蘭、楊壽林、金玉梅她們一天拾70、80公斤甚至100公斤。我從10多公斤到20多公斤,最多一天能拾30幾公斤。這種勞動一干就是一個多月。</p><p class="ql-block"> 第一年我不太適應。說新疆是“早穿皮襖午披紗,抱著火爐吃西瓜”一點不假。十月深秋,人們早晨下地,得穿棉衣,快中午時只穿個背心,晚上回家時撿好多罷園的西瓜,晚上在火爐邊吃著西瓜。十一月,天寒地凍,我穿的比較單薄,凍得我渾身發抖,停不下來。老師怕有什么毛病。安排人送我回家休息。我在家呆了一天,棉衣底下加了件舊毛衣,又趕回連隊干活了。第二年我們到瑪納斯河北的七連拾棉花兩個月。最后在雪里面抓棉花,我們的手一個個被凍得又腫又裂。每到秋收總結兌現時,有的同學最多能得到100多元,而我才能拿回家30多元。就這,能讓我們忘掉勞動的辛苦!母親卻抓著我的雙手直掉淚。</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生活已經非常艱苦。由于我們家搬到新隊部,離學校太遠,我也只好住校。在學校只能吃兩頓淀粉饃,一頓也只定量一個饃。淀粉饃就是把苜?;蛴衩灼窀煞鬯椋瑩胶鸵稽c點看不出來的玉米面做成的饃,手拿得重了可以碎落在地上。早上喝菜湯,不是南瓜湯,就是冬瓜湯,濃濃的,咸咸的,我覺得挺有味道。大家排長長的一隊,在一個大大的木桶邊打湯,拿的碗一個比一個大。半上午,舉手喊報告解手的越來越多。大家的目光不是看老師,而是瞅著窗外,看敲鐘老王頭是否從廚房出來。都等著吃那個淀粉饃和南瓜菜。四年級有幾個男生忍不住饑餓,跑到食堂偷了幾個淀粉饃,受到開除隊籍的處分。那時偷吃的可是大錯??!</p><p class="ql-block"> 開春,劉老師帶領我們種地。種的有玉米、洋芋、蔬菜等等。翻地、平地、開溝、澆水,都是學生干。男同學夜里澆水很好玩的。地里流水潺潺,地邊同學們笑聲陣陣。大家議論著,秋后煮玉米、煮洋芋吃,夏天的蔬菜給老師送去。雖然艱苦,大家仍然樂呵呵的。夏日,老師帶我們到戈壁灘拾柴禾、砍野柳枝。柴禾用來冬天引火,柳樹枝用來編抬把和簸箕。抬把是農場常用的抬土運肥的工具,簸箕實際是個裝土的筐。我班李銘是勞動好手。他編的抬把兩個人抬著很方便。我來到野外一看,好大的戈壁灘,一望無際的白堿土和碎石頭。不遠處會有幾棵野柳或胡楊,顯現出勃勃生機。我想,要是把這里開發出來,得種多少糧食啊。老家的土地那么緊張,這里有這么多閑地。原來新疆最缺的就是水,每年全靠天山化點雪水灌溉農田。水源不解決,拓荒就是夢想。</p><p class="ql-block"> 突然,我發現前面有一片大水灘,波光粼粼,水面上似乎還有沙包樹木。我快快跑過去看,卻什么都沒有。老師說,這叫沙蜃,就像海市蜃樓一樣,是熱天氣候造成的虛無縹緲的景象。太有意思了!</p><p class="ql-block"> 1961年8月,我們一幫同學,走路到20多公里的下野地管理處中學看招生榜。我的名字赫然列在其中。我自豪地想,我將是家族里第一個上中學的人了。我們都很高興:我們就要離開我們的家,到“外地”去上學了,就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豈不知,到管理處、十九團上學,和在炮臺上學差不了多少。</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六甲班畢業照(1961)</p> <p class="ql-block">六乙班在四年級時與炮臺同年級合并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首屆小學畢業生照片(1957.7)</p> <p class="ql-block">小學同學炮臺聚會(六甲班六乙班合影1991)</p> <p class="ql-block">六甲班老同學合影(1991)從左至右:王克仁 、王珍香、 林祖玉 、張桂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張太新 、楊壽林、 張學銘 、劉芳老師夫人 、張慶華 、王文蘭 、葉曉琳 、袁新勇</span></p> <p class="ql-block">左起:張有玉、龔建科、歐陽進生、李銘、張學銘(2010)</p> <p class="ql-block">當年老同學奎屯聚會(2017)前排左三是金玉梅</p> <p class="ql-block">備注:作者 張學民,原新疆兵團石河子炮臺中學書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阳县|
水城县|
潜江市|
华安县|
高阳县|
南靖县|
清河县|
旺苍县|
阿巴嘎旗|
琼结县|
苏州市|
运城市|
如皋市|
泰兴市|
余姚市|
安溪县|
阳曲县|
青浦区|
盘锦市|
永泰县|
郎溪县|
休宁县|
铜陵市|
三门县|
怀宁县|
香河县|
门头沟区|
塔城市|
广宗县|
旬阳县|
巫山县|
正阳县|
于都县|
和林格尔县|
鄂尔多斯市|
乌兰县|
天等县|
慈利县|
阿城市|
竹北市|
万源市|